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水鄉的家禽

水鄉雞群


水鄉雞群

清晨和黃昏,雞群一面覓食、一面期待主人拿飼料出來。
全身白色的那隻,是新買的黑骨雞。


水鄉雞群

飼料來了!大雞小雞搶佔有利位置,大吃特吃。


鵝

前陣子,阿明老師買了60隻小鵝來養,但不知為什麼現在只剩20隻了。
鵝們整群活動,大多在魚池附近。



鵝

小鵝和雞群一樣,一看到飼料,就趕快衝。


鵝

「趕快!趕快!我要吃晚餐囉。」


鵝

眼中沒有主人,只有飼料啦!


鵝

「在哪裡?在哪裡?」


鵝

「真香!真好吃!」吃得都不抬頭。


鵝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農殤 憫農


嘉義市的稻田(埤鄉)

嘉義市區的稻田


六月下旬經過「無米樂」的故鄉菁寮,看見倒伏的稻田。

倒伏的稻子

幸運能夠搶收的農人,忙著趁出太陽的日子趕緊曬穀。

積水猶未退,稻子趕緊曝



【附】2012年6月21日農委會發佈的新聞

6月豪雨、雙颱夾擊,行政院農委會公布截至今天上午10時止,農業損失金額新台幣 6億9828萬元。

據農委會公布資訊,上述農業損失金額包含8類損失,首先是「農產損失」金額4億9989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1萬8726公頃,損害程度17%,換算無收穫面積3106公頃。

「農產損失」當中,以一期作水稻被害1萬806公頃,被害程度15%,換算無收穫面積1615公頃,損失金額1億4856萬元最多;次為柿、木瓜、西瓜、巨峰葡萄、短期葉菜類及落花生等,主要被害情形為倒伏、水傷或落果等;另養蜂損失金額76萬元。

其他還有「畜產損失」1219萬元,主要是桃園縣損失豬隻約800頭、雞隻約7萬隻,「漁產損失」8274萬元,主要為嘉義縣布袋鎮牡蠣損失1625棚;「林產損失」398萬元。

最後4類為「農田埋沒流失損失」9575萬元、「農業設施損失」146萬元、「畜禽設施損失」75萬元,以及「漁民設施損失」151萬元等。

至今已辦理救助及低利貸款情形有3類,包含「單項作物現金救助」,辦理對象為桃園縣的西瓜、香瓜及洋香瓜等3項作物。

其次是「專案補助」,辦理對象為桃園縣蔬菜、花卉(苗圃及其他花卉)及塑膠布溫網室整體結構等3類及台東縣水稻、高雄市木瓜。

最後是「低利貸款」,辦理對象為桃園縣、嘉義縣。


【割稻機問題】

新聞一:雨後搶不到割稻機 老農尋短嘆政府無能

2012.6.26 自由時報

〔記者林國賢、鄭旭凱、黃淑莉/雲林報導〕雲林縣林姓農民因約定割稻業者失約,憂心倒伏稻作無法收成,廿一日喝農藥自殺未遂。老農女兒昨天抱怨,這幾年都出現割稻機難求情況,政府空列上千億元農業發展基金卻毫無作為,坐視農民自生自滅。......

縣議員賴淑娞、蔡東富、江文登等人,昨天都在縣議會提出質詢。雲林縣長蘇治芬表示,全縣代收割業者有一百二十九 部割稻機,都全力搶收稻作,但部分農田仍然積水、過於泥濘,業者恐割稻機故障率高,不敢貿然下田;而縣府向桃園縣借調的三台割稻機,對方也言明,只願意協 助收割直立、未倒伏的稻作。

等不到割稻機的雲林農民,有人憂心如焚地守在割稻機旁向業者下跪,也傳出農民及業者打架,民意代表更是接獲陳情、請託電話接到手軟;連記者採訪時也被農民要求,盼幫忙調到機器。


新聞二:苦等割稻機13天 中風婦喜極而泣

2012.6.29 自由時報

〔記者鄭旭凱/雲林報導〕十三天來,斗六市中風復健中的七十四歲農婦林張金英苦等不到割稻機,和丈夫、兒 子聯手人工割稻,媳婦不忍心年邁的公公、婆婆駝著背抱病割稻,甚至抓狂般跑到省公路旁,沿路攔截割稻機,哭著哀求仍無所獲,直到昨天傍晚,善心的割稻機業 者蔡禮謙專程前往協助,老婦人喜極而泣。......


新聞三:收稻請不到代割者 老農急哭了

2012.7.1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彰化報導】各地倒伏發芽稻作,都因找不到割稻機無法搶收,彰化市竹巷里大片稻田,卻因稻作倒伏到發芽,就算有割稻機,也沒人願意幫他們收割,讓83歲老農劉世明見發芽稻作長成青苗,急到哭了。

彰化市公所農業課長李東興說,市公所接獲老農陳情後,即四處幫忙奔走,協調代耕業者幫忙,但還是碰釘子,只能請縣府農業處協助。縣府農業處農務科長林宏柏說,明天會給予具體的協助。

與劉世明相鄰的稻田約兩甲地,分屬5個地主,都是80歲以上的「不老農民」,他們都請不到代耕者,只能任由稻作倒伏、發芽,甚至芽都長青了,還是求助無門。彰化市竹巷社區總幹事許峻豪的83歲父親許宗林感嘆說:「種60幾年的田,從來沒遇到這麼慘的」。


【公民記者的報導】

休耕田復耕第二年——割稻 (林如貞)

「油電雙漲的年代(我服務的機關今年5月的電費就較去年同期增加70幾萬 ),準備好有能力手工割稻的人力,可彈性應付未來需求。然而「養兵千日」,需重新設計手工割稻的作業流程及相關器具,讓年輕人學習手工割稻,並鍛練好能在烈日下工作的體魄,平時更要藉除草、參與農村工共工程、割稻體驗......等活動來培養動員力及互信互助。70多歲的農婦助耕團行動力真強,在都市吹冷氣的我們是否也可以做點什麼?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