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電影:聽見歌 再唱

「聽見歌 再唱」是近日院線片,導演楊智麟,主演是馬志翔、陳嘉樺(Ella)。靈感來自馬彼得校長和他的原聲童聲合唱團,但場景移到高雄桃源區。

台灣電影只要看的時候沒有尷尬感,基本上就覺得是好電影。這齣一開始我怕會處處有雷,但看下來除了那位校長的外省口音和過大年紀比較難服人之外,還有虎頭蜂被說成是小蜜蜂,其他都還可以接受。

輕輕幾筆,就勾勒出典型的偏鄉原住民社區的景象:隔代教養、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流浪教師、廢校、缺乏自信的原住民、一下雨路就斷的山區交通、賒帳的商店......。

電影表現手法是生活切片,事件紀錄,人物塑造單薄:體育老師、音樂老師、廚工、校長、商店主人、果園經營者、傷殘者、唱歌的孩子、打排球的孩子、主持祭典的人......每個角色的都沒有交代他們身分之外更多的東西。故事情節也很簡單:面臨廢校,想發展成特色學校,組織合唱團要去比賽,但比賽時,那些服裝漂亮、唱著外國語言的兒童合唱團,讓他們心生畏怯,失去自信,沒有得名。回到學校,孩子們希望再繼續唱合唱,他們這次決定要唱出布農的特色,再次參加比賽,但要出賽時遇到土石滑落擋路,原本對孩子參加合唱團不表贊同的爸爸開了怪手來開路,後來是用怪手車斗轉運的方式,把大家送到路的另一邊,再由山下的人轉送去搭巴士。影片結束在他們再度站在台上唱歌唱完。

覺得這電影挺好看。Ella演代課的音樂老師,還是有點霸氣,可愛。馬志翔的體育老師,努力學習當合唱團指揮,演得很有說服力。其他幾位配角也令人深刻,撒基努演傷殘者,有兩個善唱的可愛女兒,他只有幾個鏡頭,但很動人,特別是紅著眼眶落淚。小朋友們都演得很好,雖然還是有點生澀的感覺,非常可愛。

這個合唱團最早唱的是五月天的《知足》,我是聽中國演員白宇的演唱才熟悉這首歌的。不管是白宇還是這電影插曲演唱者原聲合唱團,都比五月天唱得好!是一首容易琅琅上口的歌。最後上台唱的是鳳飛飛的《心肝寶貝》和一首布農語的母親之歌編在一起,很好聽。片中還唱了很熟悉的布農聖詩,聽到的時候忍不住跟著唱起來。

還算欣賞這電影,或許是因為:1.在後半部帶出了布農文化精神:Pasibutbut必須互相傾聽,「聽見歌,再唱」,衍伸為互相扶助的精神,還有「剛剛好的好聽」;  2. 孩子們因為唱歌時得到掌聲而產生自信,為了自己的文化和歌聲感到自豪,為自信而唱,而沒有特意強調音樂比賽要拿獎;3.明明一堆困境但大家都盡己之力來面對、互相扶助:營養午餐打包便當給需要的家庭、要出去比賽在教會募款、路斷了自己開怪手開路等等;4.自然流露基督教在原住民社區的影響。



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電影:父親(The Father)

這齣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電影,看預告片時知道是有關老人失智的,因為演員的精湛演技而想看。看完查資料才知道這是知名舞台劇改編的電影。看的時候就覺得這太像舞台劇了,場景和念白都是精緻的舞台劇風格。

特別之處是觀點。並不是從照顧者的立場,而是呈現病人腦中的世界。越來越混亂的記憶,認錯人,認不出所處環境,越看越同情。最後他一瞬間變成七歲小男童,哭著找媽媽,真是令人心酸。他的世界時間錯亂、人物錯亂,聽著歌劇諾瑪、採珠者的著名段落,靠手錶來維繫日常感......

觀眾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他的世界,同情他的錯亂。

我沒有看過那初有名的關於失智的日本片,不知道是否可以比較?

品質很緊實的好片。刻畫出很日常又不容易了解的人生處境。

至少有安養院專業的協助。但又有多少家庭能夠送得起專業的安養院?


採珠者選曲:Je crois entendre encore (我想我仍聽到),一首關於美麗愛情回憶的詠嘆調。

諾瑪那首聖潔的女神,也是廣被運用。

用在本片是合適的。

再加上最近到哪裡都聽到的Ludovico Einaudi鋼琴。

有點缺乏新意的音樂,但用得不錯。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電影:游牧人生

去看了游牧人生(Nomadland)。

看之前知道是描述美國「汽車遊民」社群的電影,從一本深度報導的書發展出來。以一位失去丈夫和家園的年長女性Fern為主角,我們跟著她的露營車,像候鳥般游徙於幾個打工地點、營地,偶爾去經驗大自然的壯麗,看她與路上相遇的人們互動、建立交情,但大部分時候孑然獨立,孤單、自由,自得。
主角因為工廠關閉、撤村,不得不離開與丈夫一同生活大半輩子、充滿記憶的地方,帶著回憶與傷痛上路,她遇到的人也大多是帶著某種傷痛。電影對這些傷痛的描寫點到為止,批判現有經濟、政治體制並非其主要目的。
電影的呈現是充滿詩意的,把這群游牧者形容成開拓者,體現自由、獨立,美國精神的核心。也只有在這國度,才能開著車子四處流浪,雖經濟匱乏卻仍能設法維生,還有互助團體存在。
後半段的主角拒斥中產階級生活,選擇孤獨前行,捨去倉庫中充滿回憶的舊物,在路上繼續與各式各樣的人相遇,相信也會越來越自得其樂。
想到赫曼赫賽的《漂泊的靈魂》(Knulp),少年時很愛的一本書。寫的是一個打零工的流浪者,看似虛度一生,但他擁有自由,得到很多愛,也把自由和愛帶給相遇的人,任性到底,最終他在與上帝對話後滿足逝去。
和原先期待的社會學味道的寫實文學有出入,《游牧人生》是一首關於孤獨、勇敢、自由的歌。

一些相關資訊: 1. 這部片子是女主角兼製片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發起的,她看了Jessica Bruder的原著之後,找來華裔導演趙婷(Chloé Zhao)合作,製作出這部電影。
2. 片中除了女主角之外,大部分都非專業演員。車居族的角色就是他們本人演出。
3. 此片深受矚目,得了很多獎,是奧斯卡大熱門。導演原本被中國視為中國之光,但被小粉紅找出她曾經痛罵中國,結果電影的中國播放喊卡,豆瓣上的資訊一度撤下。我剛剛查,豆瓣還是有,評分目前8.3,很高。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觀劇:指尖上的幸福人生

廖美一個多禮拜前發訊給我,強力推薦比利時「吻和淚」劇團的作品:指尖上的幸福人生。因為原本就安排九日要去台中看展,立刻買了戲票。

太妙太好看了。手指跳舞,透過投影和影像搭配,超讚的音樂,像一首長詩。拿到節目單才知道原來是死期大公開的導演和他舞蹈家太太合作的劇場作品。風格內容都和該片近似,喜歡極了。
手指跳了踢踏舞、水上芭蕾、鋼管舞、波麗露芭蕾.....,最後還演了太空漫步。手可以有那麼多表情和肢體語言,太驚人。
每個段落似乎都在向某部經典電影致敬。
然後舞台上演員和機器搭配著,秀出舞台或電影奇蹟的幕後。不隱瞞魔術的技法。
華語旁白是莫子儀,看到節目單時很興奮。他的聲音表情很好,但有許多段落聽不清,不太懂在講什麼。不過戲設計旁白就是囈語般的呢喃,聽不懂也不防礙感動。
凡人皆有死。凝視死亡,享受夢境,以自嘲的黑色幽默,傲然生活,又謙卑於愛與美之前。


國美館的三個展覽

 因為國美館的「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即將結束,4月9日特地請了一天假去台中看展。另外又順便看了「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最後還很快很快地看了「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三個展都精彩極了。

台府展現存作品是非常難得的展覽,從各處借來曾經參展得獎作品,大部分是台灣人畫家的,也有少數日本人畫家的。陳澄波、郭雪湖這些後代有用心保存的數量最多。一些以前比較少看到的如黃水文作品,很驚艷。特別喜歡幾位女畫家的作品,包括陳澄波的女兒陳碧女,畫得非常好,可惜未能繼續畫下去。另外,張李德和的照片和她畫的白色蝴蝶蘭,引動我心,氣質如此高雅、嫻靜。這次展出看到很多東洋畫,細緻優美,很多作者是以前不知道的。

經典再現導賞影片:https://youtu.be/QUDjCsyYtKw

陳澄波基金會的台府展史料庫:https://taifuten.com/

順天藏品展介紹了這批畫的收藏者許鴻源,順天堂科學中藥的頭家。他因為和廖繼春同在和平教會,廖送他畫並請他有機會就照顧畫家,大約1979年他開始買畫收藏。六百多件藏品他兒子依照他的遺願,捐給文化部。這次展出的作品,是蕭瓊瑞教授選的精品,很精彩。李梅樹、廖繼春、洪瑞麟、鄭世璠等等。李梅樹的魚市,洪瑞麟的礦坑景象,鄭世璠畫的工業區大片煙,令人難忘。我看得太快,似乎漏了一個展間。這個展覽時間還長,或許夏天可以再去一趟看看。

湯瑪斯.魯夫的展示另外一個層次的東西,敲擊著我對攝影和影像的認知,驚嘆不已。需要再多花一些時間了解。

想買圖錄,經典再現的已經都沒了,趕快搶了一本海外存珍。湯瑪斯.魯夫的那本太厚重,終究放棄。

感謝紫晶一同看展。


2021年4月6日 星期二

Hans Küng 去世

 4月6日影響力很大很大的神學家Hans Küng (孔漢思)去世了。

他提倡宗教對話,認為宗教之間沒有和平世界就不會和平。建立「全球倫理」的概念,尊重不同的宗教,每個人在自己的文化中做真正的人,「致力於人與人之間更好的相互理解,投身於有益社會、促進和平、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
身為天主教神父及神學家,他的論述影響了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和結論,但是他也因質疑教宗無謬論等立場和教廷有所衝突,而被禁止在天主教培育神職人員的神學系統中任教。
基督教的普世合一運動也深受他的影響。
我有試著努力讀兩冊厚厚的《做基督徒》,頭昏腦脹,沒能好好吸收。
但我知道他的思想影響了我的信仰觀,朝向寬容、多元、自由。

重看全球倫理宣言,感概萬千。1993年的宣言,所提到的全球化造成的問題仍然無解,全球倫理的倡議仍待努力。
這是他主筆的全球倫理宣言,有各種語言的版本。




火車大車禍及謬說

4月2日上午,太魯閣號在清水隧道發生車禍,撞上從坡上滑下來的工程車斗,死傷極為嚴重。共有50人罹難,送醫146人。如此慘烈的車禍,令人感到哀傷,社會氣氛很激動。

各種後續反響,出現了基督教的謬說。2002年靈糧堂的《悔改與復興祈禱手冊》,就有類似的論調。當時因為我及其他人跳出來批判,該手冊的相關人士跑到長老教會道歉(完全無法理解的行動,這和長老教會有何關係),之後也不再發送該手冊。可是這套論說顯然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據說這位朱柬牧師就是當年那本手冊的撰寫者之一。從以下發言可以看出多年下來他仍然堅持這套原住民祖靈災異說,還不斷繼續發展。
基督教傳統傳教方式,為了和其他宗教競爭而,常常「破除偶像」,詆毀慕道友原來的信仰,要求其轉變。但在這過程中,難免帶入傳教者自身的文化偏見、階級及族群意識、政治意識形態。許多人接受基督教的同時,也一併接收這些價值觀,而對自己本身的文化傳統產生懷疑、疏離,甚至敵對的情緒。如果是這種荒誕的災異說,造成的傷害更大。
透過一些神學家的努力,好不容易現代基督教與在地文化有比較好的對話,可以看到基督徒也參與在追求自我認同的文化運動、政治運動中,重新肯認族群傳統文化對個人和社群的重要性。這走得相當辛苦的努力,卻常常被這類無腦愚信的暴力言論給傷害。
努不可遏!
傷口撒鹽,破壞上主兒女的和平,你才是最大邪靈!

2021年4月5日 星期一

日劇:我家的故事

 放假期間看完了日劇《我家的故事》,真是好看!

能劇家族的長子,熱愛職業摔角,離家成為職業摔角手,但在得知父親身體狀況不好後,回家擔負起長子的責任,和父親、弟、妹、前妻、兒子、父親的看護......,展開一段段有關「家」的故事。
起先以為主題是老人家的照護,這的確是該劇相當重要的情節。西田敏行演的「人間國寶」,出現在公眾場合時是威嚴的能劇大師,但年紀大了的他開始失智,許多行為讓家人難堪、困擾。幾場浴室戲,令人對這位演員敬佩至極,他願意讓人看見他老衰的身體,劇中人時而脆弱,時而霸道,時而嚴厲,時而寵溺,討人厭又惹人憐,也令人不得不敬重。演得精彩。
人間國寶的照護問題是戲的浮面主幹,長瀨智也演的長子所面臨的生涯挑戰是戲的骨。離家追求自己喜愛的職業,看似逃避、自私,卻在必要的時候自然挑起長子的責任。一個一心想獲得父親認可的兒子,努力實現父親最後的願望,像黏著劑一樣把大家團再一起,但自己徘徊在兩種事業之間,難以抉擇,為了他人而幾乎沒有了自我。
以前沒看過長瀨智也的戲,這齣剛開始看並不喜歡他,但看到最後深深感動了。戴著口罩也能憑著眼睛和額頭帶出強大的情感。能劇和摔角這兩種高難度的專業,他都可以演得有模有樣。
在Covid-19疫情下,整齣劇大部分演員和大部分時間都戴著口罩,可是戲還是進行得很好。很欽佩製作單位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還能做出品質如此高的劇。
宮藤官九郎的劇本,情節努力反套路,每一集的發展都令人意想不到。結局更是出乎意料,發人深省。有些段落會令人捧腹大笑,娛樂性很夠,但觸及的問題很多,有些也提供了不錯的解決方向,有像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