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家族樹

在外祖父的忌日前一天,難得家族團聚,做了一個簡單的家庭禮拜,然後三舅報告遷墓的經過,接著上山去看新做好的塔位。

在十字亭我拍下上面這張照片。右邊的拐杖是大舅的,左邊是二舅家的長子(二舅是母親的兄長中最早走的),墓石映出表哥兒女的身影。這是一幅四代同堂的照片。

家庭禮拜由 Karla設計、主持,挑了一張我所拍的大榕樹做程序單的封面。我們認為家族就像榕樹一樣,從根源的兩人開枝散葉,因為有共同的祖先,仍然屬於同一個家庭。有些氣根落了地,也長為一棵大樹,但和原來的大樹仍然氣脈相連。

除了三舅和媽咪留在故鄉之外,其他人都離開嘉義在外工作生活,阿姨一家已移民美國。這棵家族樹散得很開。平日大家各過各的,逢年過節互相問候一下,少有機會聚在一起。但是Karla在禮拜中提到一點:我們不只是在世間上有共同血緣,還在基督中有共同的團契。基督教信仰可說是這個家族最為寶貴的傳承。

三舅家的牆上掛著一幅「早禱」,很能表現這個家族所看重、所喜愛的事物。

外祖父是第一代信徒,在長榮中學求學時得到信仰。他的母親強力反對,把他的聖經燒掉,不斷詈罵,他還是堅持所信。在東京留學時,參加無教會主義者的聚會,回台灣後,則加入了長老教會。他所留下的綱要式日記,有許多對自己心性與行為的檢討,常常在認罪、懺悔。聽舅舅們轉述外人的評價,都說他是君子人、難得的孝子。他喜愛恬靜的生活,愛好園藝、音樂、文學,因此在嘉義市開業行醫穩定後,就買下山仔頂的果園作為「宅仔」(別墅),每天早晨騎車上山,在這裡讀聖經、蒔花弄草,是他最感到快樂的時光。據說他很想收集各種玫瑰品種,種在這個園子裡。後來在市區所買的住宅,也是有很大的院子,種了各色各樣植物,建有穀倉,外祖母養家禽貓狗等,簡直像個莊園。媽咪小時候,朋友們去到這個家,都覺得進入另一個世界,完全不像在熱鬧市街,比較像在鄉下。

外祖父過世時才44歲(台灣歲,實際上未滿43歲),留下6個子女。外祖母活到97歲,守寡55年。那幅「早禱」,就像外祖母喪夫後的寫照。她只有依賴上帝,來維持這個家。媽咪他們兄妹可說是在教會中長大,教會是他們的大家庭。

Karla用「清心的人」來形容外祖父母。外祖父律己甚嚴,努力做一個善良有德之人,外祖母則有天生的天真樂觀、純樸、軟心腸。後輩覺得自豪的是他們都有一顆清潔的心。

每次家族相聚,談起舊事,都會說起外祖母和她婆婆相處不來的痛苦。這位我們的外曾祖母,據說十分能幹,外祖父是她唯一的兒子,唯一的依靠,她對這個兒子的控制與要求可想而知。外祖母是在鄉下自由成長的女孩,個性爽直,不善看人眼色,在家裡又是受疼愛的女兒,很少被罵被嫌,出嫁後,婆婆卻是對她百般看不順眼,動不動就大罵特罵,她學很久還是學不會不頂嘴。入門後不久,因為婆婆不喜歡她,想要兒子再娶一房,她簡直不知該如何是好,感到十分絕望,幸好外祖父堅決不肯。婆婆不盡情理的種種作為,是外祖母叨唸一輩子的創傷。夾在母親與妻子間的外祖父也不好過,他的日記中常寫到這類吵鬧,但都說是妻「不賢」,外祖母看到這樣的記載,又是淚漣漣,氣得要命。看來外祖父對自己的父母十分盡孝,就像典型的士大夫,不得不委屈了妻子。

這次遷墓,這位我們對她僅有「惡婆婆」印象的外曾祖母,也一併遷到外祖父身邊。三舅說,外祖父對自己母親的娘家也很盡心,在那邊買的不少田地,早在「耕者有其田」之前,就送給負責耕種的親戚們,所以那邊的親人還祭祀著外曾祖母與外祖父。關於這這位外曾祖母,舅舅們也回憶說她頗有藝術天分,愛種花、造園景,會用貝殼黏在花盆上,做得很漂亮。

未曾謀面的外祖父,在我印象中只有下面這張他40歲左右的照片。很早頭髮就灰白,面容卻挺年輕。小時候看著四舅,覺得很像外祖父。現在,年過40的表哥,看起來也很像了。

家族傳承的,除了美好的信仰之外,體質也都代代相傳。幾位表哥都有家傳的痛風,四舅最可憐,傳到外曾祖母的氣喘,舅舅們則擔心著大家的視力都開始變差、膝蓋出毛病,說這也是家族遺傳。幸好,母親這輩似乎都遺傳到外祖母健康長壽的體質,除了有些小毛病,大家都還很有活力。

這是舅舅家所收藏的外祖父照片,下面一排是他的子女們。子女們的照片是40多年前的。可能是阿姨也上大學了,外祖母做了這個相框,把丈夫和子女的照片放在一起。

這是少婦時代的外祖母。

這張全家福,包括三位舅舅和肚子裡的四舅。外祖母說,這是她最幸福的時代。虐待她的婆婆已去世,外祖父的工作勝任愉快,可以享受生活樂趣,尚未生病。

外祖父母並不在那黑色墓石的背後,我相信他們在天上與天父同在。仍在地面上的家人們,像大樹一般伸展開來,或許有一天,飄落之葉已不識彼此、不認得老根,在天上仍會相聚相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晨禱」(朝の祈り)

此畫的作者為:林 竹治郎(1871-1941),作於1906年,入選文部省第一回美術展覽會。原畫收藏於北海道近代美術館。此畫描寫的是出征軍人的家庭,留在後方的家人虔誠祈禱的情形。

畫家本身為基督徒,美術教師,畫此作時任職於北海道札幌中學校,是北海道近代美術黎明期的畫家,也是近代美術在北海道普及的功臣。

參考:道內藝術家第一號──林竹治郎20世紀北海道美術

11 則留言:

  1. 看了第一段忍不住笑出來... 婆媳,亙古不斷的戰爭。
    關於全家福,我家屬於未開發國家,不知幾代後的親族有這可能?
    最近體認到開枝散葉的美好,可能只能寫成執行方針留與後代了XD
    最後一張圖,小舅舅的背景很可愛。

    回覆刪除
  2. 據説我的曾祖父母因為感情不佳,晚年各自住在不同的兒子家,互相也不說話.
    清明節我們去靈骨塔拜拜時,叔叔特別指給我看他們兩人的骨灰罐,雖然就在相鄰的位子,但是還是背對背的,至死不願相往來.
    在這樣敵對雙親教養下長大的阿公,也有著古怪的脾氣,整個家族長期都受到影響.

    回覆刪除
  3. 我好喜歡古早的老照片
    少婦時代的外祖母,真是秀麗

    回覆刪除
  4. gava,
    你一提我才發現三舅頭上長了葉子,好像戴了一頂特殊的帽子。

    Arkun,
    背對背的骨灰罐,是後人體貼、還是他們自己的意思?頗有意思。

    pp,
    我所認識的外祖母是衰老的形象,看到這張照片,也很驚豔。

    越長大越明白,家庭就像個小社會、小政治圈,總是少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與權力鬥爭。近來常讀《紅樓夢》,不禁贊嘆曹雪芹對大家族內的權力關係描寫之透徹,也可放大到國家層次來看,特別是封建文化幾千年的文明古國。

    外祖母的個性很傻大姐,婆婆在時真的很吃苦,自己當婆婆時又不會耍弄權力。好處是,她的子女也跟著不會爭權奪利。幾年前外祖父所遺留最後一筆土地被徵收,專辦這類案件的代書找到舅舅們,所有的繼承人都信賴其中一位舅舅處理分配,順利領到了徵收費。那位代書說,他辦這類案件很少看到這麼和平順利的,有一件金額並不多,但有一位繼承人就是不願蓋章,所有的人只好乾瞪眼,即使不這麼拗,也免不了兄弟姊妹爭吵一番。

    我喜歡這純樸善良的家風。

    回覆刪除
  5. 那背對背的骨灰罈,應該只是巧合吧。雖然我也喜歡想像這對賭氣不說話的老夫妻,"哼"的一聲後,各自別過臉去的模樣。

    我覺得妳小時候的照片和外祖母年輕時有點神似呢!

    回覆刪除
  6. 對很多家庭來說,因為婆媳關係,阿媽是媽媽一生痛苦的主要源頭。
    但是孫子和阿媽(或是阿公,或是阿公和阿媽之間)的祖孫情,是成長過程中,很美好的一段回憶。
    阿媽真實的一面,是媳婦口中的惡婆婆呢?還是孫子口中的慈愛奶奶?一本家族史有兩面哦!

    回覆刪除
  7. 感謝Judie收集了這麼詳細的家族資料,真的好寶貴。
    這一欄要好好地存起來,燒成CD存檔。

    回覆刪除
  8. 最後一張全家福,看起來是相館提供的背景,顯出一種歐式中產階級家庭的客廳佈置,還有個我們都很喜歡的角落--兩面透光的窗,小桌小椅。舅舅頭上的花看來是在壁爐上的擺飾。
    祖父母一輩子沒有住到這樣的房子,我覺得他們比較適合被擺在原野和大樹下。

    回覆刪除
  9. 第四張「外祖母做了這個相框,把丈夫和子女的照片放在一起」的照片,這可是一張傳家之寶的照片啊。

    回覆刪除
  10. 阿森提到的這點,的確是該補記一下。

    大舅因為是長孫,是外曾祖母心頭一塊肉,疼得不得了。他的外祖母(我阿媽的媽媽)也很疼他。大舅說他小時候看過兩位祖母吵架,最後不相往來,他夾在中間十分為難,難過得不得了。

    回覆刪除
  11. 雪倫昨天看到這篇,就很想浮出來,這篇寫的真的很棒,也讓我非常羨慕,除了我外婆,我沒見過我阿公阿嬤跟外公,甚至我老爸對阿公沒有什麼印象,因為外公過世時,老爸才三歲,心中一直有一股慾望想要知道更多他們的故事,想要知道我從何而來...可是卻很難找到線索跟記憶的軌跡。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