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1日 星期二

【2007花東行】雙流

雙流瀑布

瀑布潭中的魚數量不少。枯水期對它們也是一大考驗吧。 

石頭後有條大蛇!

溪谷大石後面出現一條巨蛇!

 大蛇原來是枯木

明知是枯木,第一眼看到時還是嚇了一跳。 

 陸蟹?

這位小朋友就貨真價實了。這隻個子不大但看起來很強壯的螃蟹,在路旁的草堆中爬行,離開溪床有段距離,不知道是不是一種陸蟹。

  台灣百合

上次來時記得大草地周邊種了不少百合,想說應該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百合花。不過實際上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花季已快過,不少花已經落了或殘了。 

沙欏

雙流之景

這次留意到這裡有好多好多巨大的榕樹,混在林中不像平地上的榕樹那麼醒目,卻有另一種特別的氣勢。可惜無法以照片表現出來。 

森林裡的大榕

 榕樹葉掉滿池

2005年去過雙流之後,恆春半島遇到大颱風及地震的考驗。這次去看到很多崩塌的山壁,不知溪流的乾枯是否也和這兩次天災有關。

不過,這邊的自然生態仍然很動人。真是個令人想一來再來的地方。 

 

延伸閱讀:

三種榕實

兩年前的雙流遊記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2007花東行】俗與聖的花蓮鯉魚潭

我們在清晨去走環湖公路,避開遊客湧入的時刻,感覺相當好。

當然,此地和所有的觀光區一樣,有很多好玩的設施、好吃的店等等。

一天中午去了樹屋餐聽。這是當地的原住民社區發展協會開的餐廳,建築、擺設、食物都極有特色。Karla上次來時,朋友招待她來這裡,印象非常好。這次她無論如何都要我們去吃看看。

樹屋餐廳

我們點的是魚湯(用個小甕裝著,味道鮮美,份量驚人)、苦瓜山豬肉(好好吃喔,連蒜頭都被吃光光)、刺蔥蛋和炒紫貝菜。

紫貝菜其實就是隨處可見的紫背草,沒想到做成菜餚那麼好吃。

樹屋餐廳紫貝菜(紫背草)

樹屋餐廳中擺滿了各種木雕作品,還有蝸牛殼做的藝品。展示櫃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手工藝品。覺得很後悔的是沒有買一把可愛的迷你銅門刀。 

樹屋餐廳

樹屋餐廳位於鯉魚潭的西南角。觀賞潭的角度並不算頂好,但是門前的景緻別有一番風味。好喜歡這個角落。 

樹屋餐廳外面

花蓮縣政府花大錢辦水舞嘉年華,每天晚上都有許多人湧進鯉魚潭看水舞。為了吵熱氣氛吧,搭配著吵死人的音樂,還放煙火。我並不想去看,但是站在玉山神學院的宿舍區就可一覽無遺。每天噪音轟炸,從七點到九點半,不知道這些住戶怎麼受得了,還是這段時間必須逃走?

鯉魚潭水舞

 

可是清晨的鯉魚潭真是美!靜謐神聖,和前一夜狂歡的場面真是強烈對比。

下面這張是在玉山神學院的「苦路」上拍的。

 玉神眺望鯉魚潭

玉神的路其實都很「苦」,坡度好陡,但這條苦路可能是最崎嶇的吧。這條山徑整理出來,提供學生散步冥想,在每年的受難週也會舉行全校的苦路禮拜。前陣子設立了十座苦路故事的原住民木雕,讓這裡成為更具特色的神聖空間。

玉神的苦路

 玉神眺望鯉魚潭

在玉山神學院看到的朝霞。太陽從鯉魚潭的那一邊出來。

玉山神學院日出

清晨散步所見的鯉魚潭。

花蓮鯉魚潭

 花蓮鯉魚潭

*台灣的三座鯉魚潭分別位於:花蓮縣壽豐鄉南投縣埔里鎮苗栗縣三義鄉。其中面積最大的是三義的鯉魚潭水庫,花蓮的次之。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2007花東行】鯉魚潭畔的工作營

1961年暑假,就讀東海大學的媽咪報名參加一個「國際基督徒工作營」,工作地點是花蓮縣壽豐鄉的玉山神學院。來自台灣與外國的30幾個大學生,在這裡生活三個禮拜左右,幫玉山神學院做一個球場。黏女朋友黏得很緊的爹爹也參加了這次營會。這段經歷成為他們難忘的美好時光,一輩子最美的回憶之一。從小我們就常聽他們說起 work camp 怎樣怎樣,鯉魚潭是怎樣的美。考完大學聯考那年,全家塞在一輛車裡環島旅行,鯉魚潭逗留了一夜。有好多好多年過去,今年,換我開車帶著父母重遊鯉魚潭。

父母的鯉魚潭記憶屬於他們自己,由我重述意義不大。對工作營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倒是可以去找一本小說來看:司馬中原的《啼明鳥》。這本小說主要描寫1960年代初東海大學的學生生活,原由皇冠出版社出版,1999年作者將版權捐給東海大學。

這次旅行回來後,爹爹和媽咪翻出舊相本,快快樂樂地回想當時的點點滴滴。我趁機把爹爹拍的照片翻拍幾張,好做個今昔對比。

這批照片爹爹很珍惜。可惜的是,多年前底片借給玉山神學院編紀念刊用,後來就下落不明了。

我直接從相簿上翻拍下來,有些效果不太好,只能放棄。

work camp 1961

這是他們搬石頭整地的現場。現在去已找不到正確的位置。

work camp 樹下休息

勞動是在清晨早禱後開始,到中午就休息了。中間也有小休。下午的時間自由活動,他們最喜歡到潭裡游泳。試想近半世紀前在那純樸的鄉間,女大學生穿著泳衣大大方方從玉山神學院走到湖邊!不過據說當時附近罕有人居。爹爹最愛提的場景是他們會涉水到一塊離岸不遠的大石頭上,媽咪在那裡讀《泰戈爾詩集》,他靜聽,或是游到對面再回來。這成了集體生活的工作營中難得的兩人時光。

 參加work camp的東海人

這張是參加工作營的東海人合影。唯一站著的女孩是我媽咪,站著的男生最右邊那位是timo的老爸。

 work camp結束禮拜

這是工作結束的禮拜。站在前面主領禮拜留著絡腮鬍的高個子,就是當時玉山神學院院長高俊明牧師是也!他也參加勞動行列,和大學生們打成一片,他們叫他Lincoln。

 Dad與院長合影

這張是我爸和Lincoln的合照。

 布農天籟

在工作營的結束晚會上,附近的布農族教會會友來唱歌。爹爹說這是他第一次聽到布農的合唱,驚喜感動極了。

 牛背上的牧童

在附近的田間,拍到了牛背上的牧童。此景在今日真是難得而珍貴。

 

 

玉山神學院

玉山神學院,2007。

位於鯉魚潭畔的玉山神學院,隸屬長老教會,專門培養原住民傳道人。學校的特色之一是學生和老師都得參與勞動。成立已超過六十年。曾任院長的高俊明牧師、楊啟壽牧師先後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總幹事。目前的院長和大多數的老師都是原住民。

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2007花東行】立川漁場

立川漁場

東海畜牧系畢業的蔡志峰,畢業後和家人在壽豐鄉展開農牧事業,不久就以開發酒糟新用途的「酒香豬」獲得十大傑出農民。後來他認為養豬對生態環境衝擊大,希望可以建立生產與生態兼顧的事業,於是利用壽豐鄉豐沛而清潔的水來從事養殖漁業,把原本在溝中殼總顯得灰髒的蜆仔養得具有黃金色澤,蜆仔也長得特別肥大甜美。接著又和台糖合作,發展出蜆精等製品,開始一砲而紅。蔡志峰因為黃金蜆,又得到了「十大及傑出漁民」。他現在已又發展出下一個主打的產品:貴妃魚。除了把養殖事業經營的有聲有色之外,還發展休閒漁業,撥出幾個魚池做成蜆之館、摸蜆池、餐廳和觀賞魚池。在蜆之館可以透過展示櫃了解蜆貝的相關知識,也可買到立川漁場的產品(生技製品的品牌是綠川)。

樸素誠懇,很有幽默感的蔡志峰,敢冒險又很有研究精神,善於找到符合現代人生活所需的產品,是一位令人欽佩的事業家。他也是一為虔誠的基督徒,教會的長老。觀賞魚池的柱上寫著:得人如得魚、養魚兼養心,很能表現出他的價值觀。池畔有飼料機,可以投錢買一包來餵魚,也可敲鐘來聚魚。這是為門諾醫院老人照顧社區做宣傳與募款的點子,這個園區就在不遠處。

蔡志峰的生活哲學是:「摸蜆仔兼洗褲」,有時他也以「屋上提琴手」自況:生活就是不斷遭遇問題、解決問題,一直在兩難中尋求平衡,在艱難的環境中還是要活得喜樂圓融。他相信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兼顧的,如事業與家庭、農漁牧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聽到這些話,覺得他不僅是個事業家,也是個生活家,真的是打從心底佩服。

 

延伸閱讀:

福爾摩沙達人誌─立川漁場蔡志峰

牛仔性格造就蜆仔大王

立川農場股份有限公司

立川漁場

大鯉魚

  立川漁場摸蜆池

以下是遊記:

跟車在大片的塭仔和荒地間繞,看見奇怪的建築(聽說叫理想大地,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是什麼),前進不久後就進入一處停車場。看到立川漁場的牌子和一棟木屋,聽見熱鬧的人聲,原來木屋後面就是摸蜆池,很多人在那裡玩得不亦樂乎。

聽完介紹,繼續參觀蜆之館。邊看展示櫃內的標本,邊聽蔡長老解說有關蜆的各種知識。他說鯉魚很會吃蜆仔,會像我們吃龍眼那樣咬破殼啄裡面的肉出來吃。黃金蜆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品種,用清潔的活水和綠藻來養一般的蜆,就能長成這樣。至於商品,除了冷凍魚貨和生技產品外,還有蜆仔造形的各種可愛小東西,還有屋上提琴手為主題的T恤。

再來的節目當然是入池摸蜆。收費100元,可以拿到一個裝蜆用的塑膠盒,摸到的數量若未超過百元價值,就可帶回家。蔡長老招待我們這一團免費。

看到池裡人那麼多,我興趣不大,沒下去,倒是父母極為興奮,兩個人立刻拿了盒子、按規定換上脫鞋下池。爹爹不斷說摸起來很簡單,有些他甚至不必摸就看見了,數次舉起盒子說他的收獲不錯,媽咪靜靜的在一旁涉水慢走認真摸,結果20分鐘後,爹爹只有半盒,媽咪卻有堆尖了的滿滿一盒。但是我們並沒有帶走,通通又放回去了。

不下水,我繞著池塘散步,欣賞暮色逐漸濃重的山景。很喜歡這片開闊的大地。

接著上餐廳去。蔡餚有炒的蜆仔、蜆仔湯、炸蜆仔丸、鹽烤台灣鯛(即南洋鯽仔、吳郭魚)、清蒸貴妃魚等。現炒的蜆仔味道真是好極了,黃金蜆丸的風味也很棒。至於貴妃魚,我根本沒吃到,一下子就被搶光了。

看來,非找機會再來一次不可。

 

摸蜆中途的成績

下池十分鐘後的成績。

媽咪收穫滿滿

媽咪堅持要拍這一張,還指定要用閃光燈,讓人看清楚她摸到多少蜆仔。

右後方落敗的爹爹不甘心還在努力。

 

2007年7月25日 星期三

超越藍綠是天真的想法?

首先我認為藍綠對立的確是現今台灣社會嚴重的問題,教會有責任去面對、解決,但並非保持中立,而是應該就事論事地建立超越藍綠立場的是非價值觀,並努力促成不同立場者的對話、和解。兩黨政治的一定會產生對立,但是我們應該努力讓這種對立只留在選舉與論政場合中,別把政治立場擴大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並學會尊重不同立場者的意見。

其次,我認為中國的威脅的確是問題,但是把藍營直接劃為中共代理人而視為必須要盡全力對抗的對象,似乎並不符合現實。事實上,台灣的政黨都必須在「台灣這個政治實體存在」的前提下才能繼續發展,目前台灣的民意仍然絕大多數不希望讓中國來統治,「台灣生命共同體」是存在的。當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都反對中國併吞時,中國即使吞下台灣也會如鯁在喉,但是如果台灣的內部對立繼續嚴重化,不安全感升高,對台灣失去信心的人增加,中國的經濟文化媒體宣傳戰就會產生效果,台灣內部和中國裡應外合的效果就真的很嚴重。因此我認為教會若真心想要護衛台灣,該做的不是選邊站成為選舉樁腳,而是提供一個藍綠都可參與的愛台灣行動,示範和解共生的可能性。唯有台灣每個族群在此生活都有充分的安全感,台灣才有可能走向「獨立、安全」。

我的看法立刻被年長的牧師們嗤之以鼻。一位牧師說,超越藍綠的想法太天真,他不認為此刻的台灣人有「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共識,藍營和統媒天天都在為中國做宣傳,台灣內部存在著要讓台灣垮掉的敵人,根本不該癡心妄想什麼和解共生,現在該努力的是建立更為穩固的本土政權。

其實被指為天真,反而有一種光榮感。在我看來,基督徒本來就該是天真的,不懂得計算自身利益,憑著信心而行。我想我的現況解讀的確和目前的綠營主流想法不同,但是我認為,藍綠對決所帶來的痛苦,是一般人都感受到的,對這個問題,我不認為某個政黨的獲得絕對勝利就可以解決。化解對立帶來的傷,是教會該做的。不是糊個屬靈的膏藥、表演一下寬恕禱告來「超越」,而是確實去尋找台灣人政治利益上的共同性、共通點,在政黨對決之外發展出另一種關心政治的方式。

(本文發表於《曠野》,2007年7月)

 

新而獨立的印記

1970年代的台灣民主運動(黨外運動),由書生論政與地方選舉結合,在對抗國民黨政權時,「民主化」與「本土化」成為相輔相成的目標,因為國民黨政權在台灣不僅是壓抑民主化的威權政體,也帶有外來殖民統治的色彩。身為外來政權的國民黨,最怕的就是不能控制本地社會,因此在教育中灌輸大中國意識,打壓台灣認同。在當時的統治集團眼中,「台灣」比「民主」更為禁忌,因為「民主」至少還是這個「反共政權」對外宣稱的價值,台灣認同卻可能引發排斥外來政權的效應。在政府強力教育下,有些人連提到「台灣」兩字都覺得不安!當時部份長老教會人士在政治意識上與推動民主運動的黨外人士有相當類似之處,但在黨外運動仍迴避台灣認同議題時,長老教會勇敢踏出了第一步,將民主改革與台灣前途結合在一起,可說是充滿「先知性」的作為。

根據1978年4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的進一步澄清解釋,長老教會當時所主張的並非推翻中華民國體制的台灣獨立,而是溫和地促請政府實踐民主自由與法治的理想、時時革新改造社會,並爭取國際地位。也就是說,〈人權宣言〉並不等於台灣獨立宣言,而是主張透過民主政治確保台灣公民基本權益。

 

其實,1977年在台美斷交危機中率先表態的並不是長老教會總會。當時政府呼籲人民「一人一信」寫信給卡特總統,7月中旬「中華民國基督教協會」理事長陳溪圳(也是長老教會的牧師)致函卡特總統,又以協會名義發信,內容主要是勸卡特勿與「共匪」建交,指責中國迫害基督教、沒有人權、殘暴、威脅世界和平,提到台灣的部分則強調基督教在台灣享有空前未有的自由和大發展,以及「我們親愛的蔣總統,是一位忠實虔誠的基督徒」。針對國家危機表達立場,其實也可選擇順應政府習慣的論調,但是長老教會勇敢衝破政治禁忌,向政府提出諍言,和其他宗教團體的表現不一樣。

 

〈人權宣言〉發表之後,長老教會受到不少干擾與壓力。《台灣教會公報》經常寄不到訂戶手中,刊載〈人權宣言〉那期幾乎都在郵寄途中失蹤。國民黨社工會找教會領袖溝通,希望在宣言中寫明反對美國與中共建交、表達將協助政府維持現狀、不要提「新而獨立」,但是教會領袖不讓步。

依照長老教會的制度,這項聲明須在1978年3月的總會年會上追認,才能算正式代表整個教會。總會乃是由各教會代表組成,開會時就像典型的民主議會。國民黨於是大力介入,首先在北部大會策動提案反對人權宣言,並未成功。總會開議之前,一些報章雜誌開始批評長老教會,警察到教會監視牧師舉動、教官約談團契學生、情治人員也時時找牧師、長老談話,並策動部分牧長在總會中反對人權宣言。總會開議前五天,內政部還發函給長老教會:「貴會少數人士,歷次冒用總會名義,發表聲明、呼籲、宣言等政治主張,危害教會和國家利益,顯已超越貴會傳播教義之目的與純正活動之範圍,應予以告誡糾正。」然而總會開議後,順利通過接納〈人權宣言〉,顯示〈人權宣言〉已成為長老教會主流意見,成為長老教會自我認同的指標。

除了政府的打壓,因為主張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左派團體也發動對長老教會的鬥爭,在《夏潮》雜誌上大談基督教在台灣的禍害,詆譭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舉出事實一一批駁。

另外,其他基督教派別也展開對長老教會的批判。同屬長老宗的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發表公開信,指〈人權宣言〉是「故意挑撥人民與政府的情感,製造叛亂,甘受共匪利用......為魔鬼留地步,置大陸八億受苦難同胞於不顧,而且使得一向分別為聖的教會,竟成為魔鬼活動場」,要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撤回該宣言。長老教會總會做了誠懇的回應說明,強調:「中共企圖利用各種手段來併吞台灣,使台灣一千七百萬人民的人權受害時,我們有良知愛同胞的基督徒應起而為人權奮戰,不願屈服於中共的威脅......萬一中共真正要侵佔台灣,使我們受到壓迫,你們願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其餘一千七百萬人民共同死守這塊土地、同受痛苦嗎?......教會在任何時代應該扮演先知的角色,不應學習假先知的口氣在危急的時候還說『平安』、『平安』。」長老教會和其他基督教派別的神學路線和政治關懷的立場差異,在此表露無遺。

 

長老教會在重重壓力下,越發堅定主張〈人權宣言〉的核心價值,教會人士對民主運動的認同與投入也越來越增強。從1970年代至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默默為民主改革、社會公義付出,參與許許多多的和平抗爭與街頭遊行,不爭領導權、不求自己的利益,為的只是實踐「建立新而獨立國家」的理想。今天,民主化進程已有一定成就,台獨不再是禁忌話題,台灣主權獨立已成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這一切成就,〈人權宣言〉的出現與長老教會的堅持該有一分功勞。

在台灣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已大有成就的今天,並不意謂台灣已實現「新而獨立」。對外,國家的安全與前途仍受中國的威脅,台灣的國際地位比前更加困窘;對內,惡質的政治文化沉痾難治、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生態環境破壞殆盡、社會對立嚴重。這些問題都是長老教會所關心的,也是自〈人權宣言〉發表後漸漸形成的「新而獨立運動」的一環。也就是說,政治改革不過是「新而獨立」理想的最外層,塑造新台灣文化、重建台灣人心靈,才是深層核心。

長老教會的社會關懷行動並不侷限於政治面,在關懷弱勢的社會運動上也是先驅者。作為信仰團體,雖然積極參與在政治運動中,仍然和政治團體有很大的不同。10年前紀念〈人權宣言〉20週年時,長老教會一方面推動「台灣共和國運動」、積極投入「Say No to China」行動,一方面也出現重新反省檢討之聲。當時的總會總幹事楊啟壽牧師強調,教會應該堅持三原則:1.維護人民自決的權利;2.教會要成為無聲者的聲音、受壓迫弱勢者的朋友;3.時時反省教會的角色。他也強調:〈人權宣言〉是信仰告白,不是政治主張。

的確,〈人權宣言〉的先知性,不只在台灣的政治社會發展上有啟蒙作用,更畫出極有深度的信仰藍圖。「新而獨立」不是政治主張,而是歷久彌新的信仰主張。自從〈人權宣言〉發表之後,外界給長老教會貼上獨派印記,事實上「新而獨立」至今仍是長老教會最值得自豪的招牌、一再更新卻仍把握的目標。

 

〈人權宣言〉發表時,引用了下面這段經文做結:

「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誠實從地而生,公義從天而現。」(詩篇85篇10-11) 

                                                                                          

愛與公義,始終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基督教帶給台灣的美好禮物。

 

 

(本文發表於《當代》,2007年7月)

 

【2007花東行】慶修院

慶修院

原來是個很有味道的日本式寺院。雖然天氣很熱,遊客很多,仍有一種靜謐神聖的氣氛。

慶修院

慶修院

慶修院

 慶修院

 慶修院

 慶修院

這個真言宗佈道所之所以會出現在此,不能不提日治時期日本人移民村的歷史。吉野正是台灣第一個官營移民村。日本農民把自己的信仰帶到這個地方,祈求順利開展新生活,和漢人祖先背著公媽與地方神明來台的心情,應該很類似吧。吉野的日本人開拓史,和漢人農業移民的經驗一定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只是日本人的農業移民並不成功,少數已經在台灣擁有土地的農民,又因日本戰敗而失去一兩代人辛苦打拼的成果。

走在慶修院神聖靜謐的空間,想起這段歷史,心中產生無限感慨。

 

這是個修得很漂亮的古蹟,但是走了一圈後,心裡浮出一些疑問,回來後找資料也沒看到答案。到底慶修院現在算不算是一個佛教的道場?是由宗教人士在主持還是文史教育團體在主持?

宗教行為處處可見。有人入正殿禮佛,更多人在88尊石佛中選擇一位點燭供奉、把自己的祈求願望寫在木牌子上。但是感覺又很奇怪,因為這不是我們熟悉的宗教儀式。看資料說慶修院戰後是由一位菜姑主持,應該是變成台灣式的齋堂了。那為什麼修復古蹟連早已消失的真言宗信仰也要一併復原(或是模仿),而不是讓台灣本土的宗教好好利用這個空間、創造另一種文化呢?

台灣最近大力整修古蹟,以往被掩蓋的日治時期歷史變得很受重視,這是件好事。只是古蹟通通變成和生活無關的博物館,真的是最好的保留方式嗎?

慶修院

 

很多人在石佛前放祈願木牌,很多母親為兒女求平安健康,還有可能是祈求募款順利的(看到有人擺著伊甸基金會的募款說明)。後來看到一個牌子,上書:「希望申請國外博士班會上哈佛或約翰霍普金斯&中頭獎」!不知是開玩笑還是誠心祈求。好個想要「全贏」的年輕人,讓人對台灣前途充滿悲觀。

延伸閱讀: 

慶修院歷史沿革

WIKI:台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

吉安記憶 日人被迫移除

蔗農悲歌沒有民族差別

 

 

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2007花東行】七星潭

七星潭

海邊的座椅上,放著昨夜的酒瓶。幸好清晨的風與陽光,已滌淨臭味。

七星潭

奔到海水中,好像跑進一大片厚厚的淡藍色玻璃裡。不可思議的澄澈。 

 七星潭

這片礫石灘,每塊石頭不是顏色精彩就是紋路特別,要不是實在太陽太曬,我們一定會在此流連終日不斷看石頭看海。

七星潭

一位老者撐傘遮陽,沿著海灘慢慢走,撿拾可當柴燒的漂流木。

七星潭撿漂流木的老人

一隻可憐的流浪狗在膠筏的陰影下躲避日曬。

 躲太陽的狗

七星潭社區的老式房舍都漆成藍白二色,有圍牆的地方還做出魚形鏤空圖案,看起來很特別。

 七星潭社區

一座停工的柴魚工廠轉為柴魚博物館,規模不大,內容還算吸引人。賣很多好吃的相關產品。

這個標記上的魚是翻車魚,而不是用來做柴魚的鰹魚。翻車魚被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曼波魚,成為花蓮主打的產品。在柴魚博物館,我們吃到了翻車魚的魚膠和洛神蜜餞做的冰,很成功地將地方特產品結合在一起行銷。

柴魚博物館

柴魚博物館內禁止照相,想拍外觀時又有大客車擋住,只能拍拍招牌上的鰹魚旗。

爹爹很喜歡那些旗子,像個小男孩般想要擁有自己的旗。可惜店中並沒有賣。

柴魚博物館

 

相關資訊:

七星潭

七星柴魚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