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5日 星期六

聲援反高學費運動

 反高學費宣傳短片

反高學費運動相關文章

7月2日要到教育部前面抗議。

用台語唱「阿公e大時鐘」

老媽是退休的國文老師,講一口字正腔圓好聽的北京話,同時她從小就是長老教會主日學模範生,所以台語也非常好,白話字更是嚇嚇叫。她現在免費教幾位外國傳教士學白話字。只要有人願意學,她撥得出時間,都很高興教。對教會現在一點都不重視白話字教育,她覺得很失望。或許是當慣了老師,做禮拜時,她經常小聲在底下更正台上司會者、講道者發音的錯誤,嘆息典雅台語被粗暴對待。

昨天她去參加一個名牧師的演講會,會中牧師說,長老教會強調使用母語,結果有會友抱怨小孩子因為說台語而北京話說不好、作文寫不好。老媽聽不下去,在回應的時間站起來說:「作文寫不好,怎麼會是因為講台語的緣故?以我多年當國文老師的經驗,作文好不好和孩子讀不讀書有關,讀很多課外書,作文自然可以寫得很好。我的孩子可以用台語演講、用台語寫作,同時也可以用北京話演講、用北京話寫作,都表現得很好。母語是這麼寶貴的東西,教會應該致力於發揚母語、保留母語。」

可惜我沒在場,不然一定大聲鼓掌叫好。

社會大眾以為長老教會很有本土意識,重視母語教育,其實,在社會主流輕視母語的文化下,長老教會為了爭取新血輪,很多聚會都已經不再使用母語。站在教會擴張的目標來看,使用何種語言傳福音本來就都無所謂,但是越走越忘記傳統、忘記文化的根,總是一件可惜的事。白話字在教會內幾乎已經沒有人有興趣學,更不用說使用。倒是一些熱心台語文運動的人士用得很熟練。眼見一種文化的消失,很難不心痛。老媽以堂吉訶德戰風車的精神,默默教著少少的人學白話字,令人感動啊!

母語兒歌的話題,也讓我想到小時候唱的歌。誠如Timo所言,小時候唱到的台語兒歌真少,我只記得西北雨、白翎鷥,這還是比較大了才唱到的。倒是台語聖詩唱比較多,印象也深。

有一首歌記憶深刻,是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的音樂課,老師教我們唱的「阿公e大時鐘」。

這首歌應該是美國的民謠吧?日本人很早就將它翻譯、編入小學生的音樂課本中,小丸子卡通劇場版中,她們班參加合唱比賽就唱這首歌。前陣子日本歌手平井堅清唱這首歌,專輯大賣(他唱得真的不錯)。

我們的老師是廈門人,母語和我們一樣。她在黑板上把歌詞寫下來,我們一句句學。現在我還記得一些:

阿公e大時鐘,架仔頂(khe-a teng)無通(bo thang)置(khng),只得企在(kia-ti)土下九十年。

伊e高及(kap)阿公恰恰(tu-tu)平,伊e重嘛是。

伊是買在阿公出世那一日e早起,(再來幾句忘記了,意思是伊就一直不曾停過)

就在阿公斷氣那日,彼個(hi-le)鐘也(soa)死。

小學的音樂課學那麼多歌,現在要我唱出幾首來,還真不容易想。但是這首老師以母語教導的歌曲,卻一直留在腦海。

我還記得已經有點年紀、高雅漂亮的朱老師,談著風琴,一句句教我們唱的神情。這首歌的內容對小一、小二的學生而言,還是難了些,但是因為是講一個故事,又是用母語,學起來很容易。

希望現在的小朋友,有更多好聽又內容有意思的母語童謠可唱。

玩水珠

馬齒莧水珠2

馬齒莧水珠3

黃昏的天空

夕陽2

夕陽4

2005年6月24日 星期五

愛是答案?──小說「陳夫人」中的基督教意識

庄司總一的《陳夫人》是一部描寫基督徒日本女性嫁給台灣人、進入台灣人大家庭生活的長篇小說。1942年獲得第一屆大東亞文學獎次獎(首獎從缺)。

小說女主角安子是典型的、善良的基督徒,面對生活中所遭遇種種問題,都忍耐著、懷著愛心來面對。然而從故事情節上來看,安子的「愛與忍耐」對整體大局的發展似乎作用很小。最主要是帶給她自己生存的勇氣,也安慰了周圍的人,稍微減輕對生活的不滿。而安子對台灣人習俗的不理解,更使得她的愛有時顯得勉強而矯情。

作者或許反對強制式的民族融合,他的理想應該是以愛出發、以主角心目中的「進步」為目標,由台灣人自己主動和日本人合作,克服蒙眛無知的傳統與黑暗的人性,一起努力向上。然而這些想法的背後,是對殖民體制的肯定,是認為台灣人乃是蒙昧待啟發的一群。他讓人看到柔弱的安子在異文化中生活可憐的一面,對於日本以強大國家暴力壓迫台灣人的這一面,則幾乎沒有著墨。反而我們看到的是台灣人的群眾暴力加諸於知識分子、地主身上。

出身台灣地主家庭的陳清文在留學日本期間加入教會,並在教會中認識安子而相戀。他們建立新家庭的基礎,就在於共同的信仰而產生的愛情,以及想要藉著基督教的文明來改造台灣社會的理想。

作者庄司總一說:「我的主題在於探究「人與人」──特別是在探究著不同血統、傳統和條件的人們要如何、到何種程度,達成愛、理解和融合這種人性的振幅和可能性而已。」顯然作者認為要達到這樣的融合,可以藉助基督教這個強調愛的宗教,普世性的宗教,可以超越不同民族間解不開的矛盾。

基督教在當時的亞洲歷史脈絡中,也代表「進步的文明」。在仇恨英美的戰爭論述展開之前,日本是以西洋文化作為積極模仿的對象的,他們以基督教文明來改造自己,也引進殖民地。日本在殖民地進行的近代化建設,是以西方為範本的。1920年代之後甚至台灣近代化的程度還高於日本的鄉村地區。台灣人知識分子接受近代化的價值觀,早期的社會運動就有很大的一部份工作放在社會風俗的改良。也有不少知識分子接受基督教,渴求西方文明對家鄉的改善。

《陳夫人》的男主角陳清文就是這樣的一個知識分子。他在東京受大學教育,接觸基督教,回鄉後仕途不順(這一點上作者對當時日本人和台灣人之間的差別待遇著墨甚少),後來根據「人道社會主義」的理想自己開設鳳梨工廠,然而注重工人的健康、不逾工時的做法,工人不能理解,反而感到困擾。這種托爾斯泰式的行動,呈現出當時日本及台灣基督徒知識份子普遍的思想趨向。這些基督徒知識份子和自己生長的社會產生了隔閡。雖然滿懷理想,卻沒有能力真正去改變什麼。陳清文一方面為台灣人受到差別待遇而苦悶,但是在他自己要實行「人道社會主義」時,卻落入殖民主義思維,不自覺地以父權姿態來對待工人。雖是出於「愛」,卻是自以為是的、支配性的愛,而不是為對方設身處地的愛。

作者不能避免典型日本統治者觀點,對日本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完全沒有任何質疑,並且認為台灣人努力成為日本人、台灣人努力希望對日本有所貢獻,是理所當然的事。在這樣的脈絡下,基督教就成為殖民主義的幫兇,而所謂的「愛」不過是手段上的緩和,而非對國家暴力的挑戰。

作者在小說中對基督教的描寫相當正面,安子基於信仰而有相當高尚的情操,表現出來的溫柔、忍耐、善於反省,都是基督教強調的美德。提出「愛」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也是基督教式的標準答案。然而兩位基督徒主角的「愛」和另外一個角色比起來卻顯得軟弱許多。小說中有個充滿活力的平埔族女孩陳陣,成為清文弟弟瑞文的情婦,她勇猛地保護瑞文不被村人傷害,後來又主動為瑞文的太太春鶯頂罪,單純熱情、無私的態度,相當令人感動。書中沒有提到陳陣的宗教信仰,但是顯然她比兩位主角更具備愛的典範。

解決殖民地的種種矛盾,愛是答案?站在信仰的立場,基督無私與成全的愛的確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是殖民者的愛、殖民主義思維下消除不了優越感、差異性的愛並非答案。

 

【附錄】


《陳夫人》的故事梗概:

 

1920年代,日本女性安子在家人反對的情況下,和在東京教會中認識的台灣人留學生陳清文結為夫妻,返回家鄉台南生活。

安子對台灣的生活並不適應。言語不通,生活習慣不同,更敏感地感受到整個家族、甚至整個社會對他們夫妻的不贊同。婆婆因誤會而對她大加指責,只有丈夫的小弟瑞文表示同情、並試圖解圍。安子又經歷了死產、產褥熱等可怕的考驗。在丈夫出國旅行期間,瑞文對安子表白戀慕之情,安子嚴詞相勸,但仍不免成為謠言而造成困擾。她溫柔對待妯娌,二弟景文之妻玉簾原本仇視她,後來卻在她帶領下信了基督教。

陳清文文官夢碎,積極投入台灣人知識份子大本營的文化協會。墓地遷移事件中,清文站在贊成日本政府的立場,為此遭到台灣人暴力攻擊,在混亂中安子出現而幫丈夫擋住一刀。

平埔族姑娘陳陣在瑞文被毒蛇咬到時奮不顧身拯救他,之後成為他的情婦。進入陳家之後和瑞文的太太春鶯成為朋友,後來為了替春鶯頂罪而離開陳家。

後來清文經營鳳梨罐頭工廠,注重勞動者的健康和教育,又在道德要求和衛生條件上相當講究,這種「人道社會主義」卻不太受勞動者歡迎。為了工廠的生存,終究不得不延長工時、減少工資,違背了當初的方針。

安子的女兒清子為自己的血統而苦惱,經常反抗父親。瑞文的兒子明愛上堂妹清子,為此自殺未成。安子在其中扮演調和的角色。在小說的最後,清文準備到印尼發展,問家人家裡最需要的東西,安子在心裡小聲地說:「愛」。

 

(原發表於《曠野雜誌》121期,2003年2月)

 

2005年6月23日 星期四

記胡德夫洪雅開唱

胡德夫2        爸爸是胡德夫的中學時代的老師(請參考拾起一片淡江楓葉),自知道胡德夫發片開始,就很認真注意他的動態。

演唱會七點半開始,我們大約七點的時候到,洪雅書房內已經坐了很多人,胡德夫正忙著試音響。一路上爸爸念著:「二十多年不見,不知道他還記不記得我。如果他不認得,我也不想認他,靜靜坐在下面聽就是了。」結果我們一踏進洪雅書房,胡德夫馬上大喊:「王逸石老師,沒想到在這裡會看到你!」衝過來給爸爸一個大大的擁抱。「老師變得比我胖了。」「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在西餐廳看到你彈琴,你一見到我就彈起淡江的校歌……」兩人匆匆敘舊。

準備工作繼續進行著,越來越多人湧入洪雅書房,直到每個角落都再也容不下,冷氣也幾乎完全失效。大家忍受著不大流通的熱氣,或坐或站,幾乎無法動彈,安靜等待胡德夫開唱。

胡德夫坐定之後,先輕鬆開講,看著我爸爸,向大家說這是他的老師,像兄長一樣的老師,然後突然請爸爸為他和這場演唱禱告。爸爸真的站起來禱告,感謝上帝讓來自南部高山的小朋友在臺灣北部的淡水得到造就,祝福他繼續為臺灣人民而唱,直到他回到天上,他的歌仍然活在人們的心中。

音樂開始了,他首先彈了聖詩「我心大歡喜主在身邊」的調子,以阿美語唱了起來。儘管在場者幾乎都不是基督徒,他還是自自然然地以基督教的儀式展開了這場演唱,整場演唱會也不時懷念起淡江中學的生活。

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他沒有休息,一直唱下去。他說:「我喜歡像海浪一樣唱歌。」

我從「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就掉眼淚了,身旁的爸爸在「心肝仔子」的歌聲中啜泣,特別是胡德夫說:「這首歌是當年在海外不能回家的台灣人傳回台灣來的,我常想會不會是陳泗治校長的作品。」陳泗治是他們兩人共同的恩師,淡江中學黃金歲月的塑造者,退休後住在美國洛杉磯。爸爸曾經去美國看陳校長,他拿起一個鐘和爸爸合照,鐘上面的時間是台灣時間,他說他即使在美國仍然照台灣時間生活。

胡德夫的熱情透過歌聲傳遞開來。他唱得渾身都溼透了,唱得忘記口渴。洪雅書房主人余國信送上冰涼的毛巾和啤酒,他一面擦汗,一面講起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時候在故鄉,族人圍獵一頭鹿,把牠逼到了我們家的水田,鹿跳進田裡,在水裡滾了一下,就在這時一記槍彈從牠耳邊擦過,可能水讓牠恢復精神,牠立刻輕快地逃走了。這條毛巾好像就有這樣的效果,救了我一命。」

洪雅主人余國信說:「基於人道,該讓胡老師休息了。」但興致很高的胡德夫還是繼續唱了「為什麼」和「匆匆」。最後,他還很感性地說:「現場這麼多人,從這裡看過去好像太平洋。」

只有簡陋的音響和電子鍵盤,因為眼睛不舒服而戴著黑眼鏡,胡德夫還是唱出動人的歌聲,讓全場屏息。

過幾天我要去旅行,去看看他歌聲中的大武山和太平洋,他的歌,也會繼續陪伴我們。

有關胡德夫的資訊,請見野火樂集

2005年6月21日 星期二

我看「山村猶有讀書聲」

這部片子有極為單純感人的力量,不僅在取材上(純樸山村的孩童們)、更在影像上。狹小課室內孩子們的種種表情和活動,看起來就像在身邊一樣,讓人融入其中;山區四季變化的風景,每個鏡頭看起來都像是一張明信片。電影的導演Nicolas Philibert ,常以單機作業,自己執鏡,讓孩子們不會因為攝影作業而受打擾。大部分的孩子都很羞怯、安靜,結果頑皮的JoJo很搶鏡頭,也最不怕鏡頭,所以我們就會看到JoJo成了最佳配角,為本片增添不少活力。

電影呈現了山村小學的一年,彷彿標本的切片,我們會想知道每個孩子更多的故事,想知道在電影之外他們的生活。想知道那個為爸爸生病而哭泣的孩子,上了中學之後變成什麼樣?想知道那個有點自閉的女孩是否能夠在老師的持續關懷下走出心理樊籠?更想知道調皮的JoJo是不是學會了守規矩?

電影結束在學期末的告別中,老師一一吻別孩子們,最後一瞥的落寞神情,令人心酸。看著這一幕,想起小時候讀「愛的教育」,有一段是主角陪父親去看父親的小學老師,老師還保留著學生的作業簿、成績單。一年年送走自己曾經盡心照顧過的學生,雖然不捨,但看到他們因為所受教育而有一些改變,這就是一個熱愛工作的老師一生最值的驕傲的事吧!

木麻黃串水珠

木麻黃水珠2

廢墟中,一人只穿內褲向我走來

        比父親大十七歲的伯父,是家鄉中學著名的田徑選手,長得濃眉大眼,以美男子著稱,戰爭中以翻譯人員的身分被徵調到海南島,戰後歷經千辛萬苦,過了很久才回到台灣。到底他經歷過些什麼?小時候斷斷續續聽到過一些,長大後卻忘得差不多,後來一直沒有機會再聽他說。只知道有一批戰友從此成為結拜兄弟,最近在伯父的葬禮上,還見到了一位,可惜也沒有時間問起當年種種。

        由於對伯父的戰地經驗一知半解,小時候對「海南島」的印象是很恐怖的,從別人那裡聽來的海南島故事,還包括戰爭到最後軍隊沒食物吃而吃同袍屍體的故事。有時會遇到人這樣問:「你阿伯是從海南島回來的,那他吃過人肉嗎?」殘存在腦海中的記憶,還有一幕是祖母一提到海南島就眼淚直流。因為對「海南島」印象如此,以至於後來有一段時間,還把「海南島」和「火燒島」弄混了,因為都是人間地獄啊!

        這次爸爸談起看到伯父歸來的經驗,又喚起我小時候對海南島的恐怖印象,以及對戰爭的恐懼。

        爸爸所描繪的戰後市區處處廢墟的景象,讓我想起「螢火蟲之墓」這齣卡通。正好之前「路邊一顆榕樹下」聊到這齣催淚電影。當時七、八歲的爸爸,在戰後混亂的狀況中幸運有父母照顧,或許不像「螢火蟲之墓」裡的孤兒兄妹那麼可憐,但從歡送軍裝的阿兄神氣出征、到親眼見到阿兄狼狽不堪回家的樣貌,童稚的眼中必定刻下對軍國主義的質疑吧!

2005年6月20日 星期一

蕃薯盆栽

蕃薯

放在角落,忘記吃的蕃薯,在潮溼熱天中發了芽。

擺在盤中,成了一種風景。

兩天不見,葉子已從細芽變幼葉。再擺一天,大概就要讓它「入土為安」了。

蕃薯還是要落土,才能生湠。

2005年6月19日 星期日

安平海邊的黃昏

海邊黃昏

沙堡

殘網

海邊黃昏2

今天會到安平海邊,是因為又成了司機兼地陪,招待陌生人遊台南。(我很喜歡帶人遊覽我所喜愛的地方,自己也很愛玩)

今天的客人是巴西來的台灣裔青年,帶著數位相機旅行,在台灣兩個禮拜已經拍了三千張照片。今天他高高興興拍了一些「台灣的天空」,還有在海中游泳的幾隻拉布拉多犬。他說,希望巴西有更多人知道台灣、到台灣來旅行。

這位即將成為巴西警探的台灣青年,會講台語、會讀羅馬字,但看不懂中文。他的父母來自彰化鄉下,三十多年前移民巴西,親戚朋友一共七戶人家一起去,後來一戶轉往美國,其他六家人一起奮鬥打拼。他們很有清教徒精神,一到落腳處就先成立教會,以信仰作為團結的繩係,經過相當多的痛苦試練之後,發展出松茸(後來還有其他蕈類)栽培業,相當成功。他們把帶來轉機的松茸稱之為「嗎哪」。聖經中描寫以色列人出埃及後流浪曠野、無食物可吃,上帝賜下「嗎哪」養活他們。

我問他,年輕一輩有人繼承松茸栽培業嗎?他說,大家大部分都找上班的工作,或有其他事業。或許真如「嗎哪」,渡過曠野之後,大家就不再吃了。

2005年6月17日 星期五

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反同性戀

以下是兩則香港基督徒學會發出的信函內容摘錄。 

一、「基督徒關注性傾向歧視立法組」發起連署禱告,將刊登報紙。

愛裡沒有懼怕---

基督徒為「反性傾向歧視立法」的禱告

上主,請醫治我們!

求祢撫摸我們內心的痛和悲傷因為「反性傾向歧視立法」一事的發展已引致基督徒群體間的對立和分化。上主,求祢醫治教會,讓我們學習復和及寬恕之道。

上主,請啓迪我們!

求祢賜給我們智慧、真誠和開放的心,能夠持平地理解「性傾向歧視條例」的性質和意義,並嘗試體會同志的處境和掙扎。上主,懇求聖靈啓迪信徒明辨仁愛和公義的真道。

上主,請祝福我們──同志和非同志!

賜給我們謙卑和包容的心,教導我們尊重及善待持不同意見的人,在彼此尊重與平等相待中尋求合一。更求祢的公義臨在香港,讓我們能夠逐步建立適切的法例和制度,在維護宗教和言論自由的原則下,保障同志同樣享有基本人權。 

上主,祢所教導的最大誡命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敬愛上主,又要愛鄰舍如同愛自己。 (路加福音 10:27) 今天,我們相信同志也是我們的鄰舍,需要我們去關愛。求祢叫我們明白,昔日主耶穌面對被邊緣化的群體時,並沒有公開定他們的罪,反而不顧個人的安危,主動打破牢固的人為界線,逾越種族和宗教傳統的藩籬,只因祂動了慈心,甘願冒險去親近和醫治那群當時被視為不潔的邊緣人。上主,我們感謝祢,因為主耶穌已為我們立下愛裡沒有懼怕的好榜樣。求祢讓我們因祢的大愛而能超越恐懼;又能在主復活的大能與盼望中,謙卑而無懼地發聲,與弱勢群體同行,努力祈求和促使上主的國度早日降臨。

求主垂憐,誠心所願!

二、進步基督徒團體關切七一民主遊行的隊伍安排

保衛一種不背棄弱勢社群的民主運動聯署行動

今年七一,民間人權陣線邀請同志團體行在遊行隊伍領頭,引來個別宗教人士不滿,並揚言會呼朋喚友杯葛七一。我們深明此舉會對民陣構成壓力,因此我們一眾青年人發起這次聯署行動,表達對民陣原有安排的支持,希望民陣堅持這份不背棄弱勢社群的民主精神! 

猶記得,二零零三年的七一遊行,民陣並沒邀請弱勢社群領頭,站在最前例的是平日已曝光不絕的政黨領袖。事後,很多團體不滿七一遊行變成為政治明星的個人表演。有見及此,民陣遂決定改擴大民主戰線,由二零零四年開始由基層團體帶領七一的遊行隊伍。弱勢社群的聲音由於備受爭議排斥,常被蓋在民主運動的地毯底下,民陣的安排展示出一種更深更廣的民主視野:民主運動並不只限於選舉和政制改革,而應是耕耘一種尊重弱勢和少數的胸懷。所以,今年的七一遊行,我們將看見基層婦女和同志團體站爭取民主的人龍的最前線。 

或許,你並不同意同志團體的主張,但在七一維園的草坪上,你可以親手接過平常不能接觸到的同志團體的單張,你還可以在未經傳媒過濾篩選的條件下和她/他們進行直接交流,你甚至可以直接向同志團體提問質詢;感受如何和而不同地為了民主並肩前行,畢竟,承認差異、接納多元正是我們七一大遊行的精神! 

因此,我們希望民陣請勿為個別宗教人士的狹隘和封閉,而犧牲民主精神中最重要的互相包容與尊重,更切勿企圖淡化有關領頭團體的安排。我們應該繼續承襲民間人權陣線對弱勢社群的支持,繼續建立七一遊行多元的平台! 

發起團體: 

香港非正規教育研究中心、青年聯社、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青年公社、一代人公社 

 

2005年6月13日 星期一

清晨大雨

接連不斷,刷刷刷的雨聲,讓我下半夜失眠。

然而,當天漸漸亮,雨聲中出現了響亮的聲音,是聒噪不已的白頭翁,如常開始一天的作息。一隻鳥率先唱起來,越來越多鳥加入,直到雨聲被鳥叫取代。

厚厚的烏雲仍籠罩天邊。大雨還會持續幾天。清晨那不受大雨影響的鳥鳴,讓我有樂觀的心情來面對大雨所帶來的不便,並且不再為朋友們過份擔憂。

無屋頂遮敝的鳥兒們,尚且不懼大雨而如常生活,人又怕些什麼?上帝豈不看顧?

風雨稍歇,班鳩、麻雀,也都開始唱晨曲。遠處傳來幾聲雞啼。這是個值得感謝的美麗清晨。

「只要我有槳,我就要划下去。」這句話突然來到我心中。據說是荷蘭的俗諺。不管處於何種困境,都不要輕易放棄。

在雨中,深吸一口潮濕的空氣,給自己打氣,要像鳥兒們一樣,如常生活。

全新類種的地下網路宣傳實驗?

「搖頭花」的主要宣傳策略,是擺出受害者姿態:「但是書籍內容觸及藥物的使用,本書恐有成為禁書之虞。我非常擔心在七月一日出版法重新上路後,這本書會淪落到《完全自殺手冊》《極樂台灣》甚或晶晶書店阿哲的悲慘命運。」

晶晶書店的事,由自動自發的網友發起了聲援簽名,有一定的效果。這個串聯網路,就成了這本新書很可利用的商業通路。

書的企劃人說:「這是一次全新類種的地下網路宣傳實驗」,令人覺得好偉大!實驗的目的是,在這本書成為禁書之前,趕快把書賣掉!實驗的控制項目,是網路人口受催眠的程度,並看看以反抗精神、自由主義、同情心與人權意識為包裝,可以有多少商業價值。

挑在六月中旬上市,以七月一日的新出版法為對手,炒熱這個議題。新聞局如果真禁了這本書,那太好了,勢必掀起另一波關心熱潮,這本書就進入偉大歷史記號之列。如果新聞局根本不禁,商業目的也已經達到。真是全贏的玩法呀!

台灣有很多書都是一禁出名反而長銷的(如厚黑學)。還有的書是一燒成名而大賣(如台灣論)。反正人性就是如此,越不讓人看,就有越多人想看。「搖頭花」在還沒有上市之前,就趕緊預設被迫害的可能,也算一絕。讓人想起以前的黨外雜誌,有時候就是要口味重一點、爭取被禁,才能大賣。希望這次新聞局也好、一些一天到晚想保護青少年的團體也好,千萬不要中計跳出來,否則原本對這完全沒興趣的人,都想買來看了。

對行銷這本書的商業手法,十分贊歎。只是,這種手法讓原本想要買書來看的我,完全失去了味口。

另外讓人失去味口的,是該書部落格的那些名家推薦。對此,Timo的說法深得我心,茲引如下:

書的網站,有些名家推薦,實在講,有些推薦卻讓我不大舒服,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讀者那麼多種,文化評論人那麼多種,最近還流行〔網路寫手〕,可能更多種。簡言之,我在一些推介裡,嗅到了一種窺視的愉悅與風涼。

這讓我想起大飛哥來,如果,我央他將他圍事嗝藥與音樂的事,用文字寫出來,我能想到的對話大概是這樣
〔幹,這誰要看啊?〕
〔幹,什麼書都有人要看的啦。〕
〔幹,唬爛。〕
〔幹,你寫寫看是會怎樣,很多人會想看的啦。〕
〔看?看熱鬧還是看笑話?〕
〔不要這樣啦,就我的判斷跟你保證,一定會有些什麼知名文化人之類的出來挺。〕
〔挺?我們被抄的時候怎麼沒人出來挺?文化人,文化人懂個雞巴毛。不要再唬爛了,你點的歌來了,喂,麥克風咧?〕

就是這樣!


2005年6月12日 星期日

偷音樂

Mercerdes Sosa

Gracias A La Vida

感謝生活 生活對我意重情深
伊給我1雙明眸
當我睜開眼睛
世間的一切黑白分明
我看見高空星光點綴的天幕
茫茫人海中我認出鍾愛的人

感謝生活 生活對我意重情深
伊給我敏銳聽力
記錄白晝、黑夜、蟋蟀、絲雀
以及敲擊、汽笛、犬吠與暴風雨的聲音
還有心愛的戀人溫柔呼喚聲

感謝生活 生活對我意重情深
伊教我發聲和認識字母
我用它們表達和思考
我從心底呼喚母親、朋友和兄弟
從此光明照亮我心路歷程

感謝生活 生活對我意重情深
伊讓我疲憊兩腳不停行走
我靠它們走遍城市、水窪、海灘、荒漠、山林和平原
還有你的家、你的庭院與你的小鎮

感謝生活 生活對我意重情深
伊給了我這樣1顆心
當我看到豐碩的人的思維
當我看到善良遠離邪惡
當我望穿你清澈雙眼
這顆心就情不自禁激動萬分

感謝生活 生活對我意重情深
伊給了我淚水和歡笑
教我分辨苦難和幸福
我的歌跟你們的歌由這兩部份湊成
你們的歌聲就是我的歌聲

(錄自苦桑大作:智利人民【歌魂】比奧萊塔‧帕拉(1917--1967))


Vasija de barro
(Ecuador)

From Los Increibles Huayanay
::Codiscos::
(Colombia LP ELDF-1128}
 
6月16日偷:
‧聽過智利民歌媽媽自創自彈自唱,才算真-正-聽過《感謝生活》!
--Violet Parra--
ダイヤ元祖版ダイヤ
Gracias_a_ la_Vida

聞き耳を立てるVioleta Parraラブラブ
>找ROXYTOM聽更多 ジョギン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