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9日 星期三

Formosa=美麗的

他們找到的Formosa,葡英對譯時出現Taiwan或Formosa,英翻中則出現音譯福摩薩,或解釋為台灣的舊稱。於是他們就認定Formosa根本就不是美麗島的意思,僅是一個原本就有的地名,進而認為從小到大被教導的「Formosa=美麗島」是錯的。

他們進一步認為:葡萄牙把台灣取了Formosa之名,是因為地球另一端的就是這地,那是不是把台灣視為其殖民地的延申?為什麼我們要繼續用這樣的名字?「是驕傲還是悲哀」?

這個檔案似乎已經在網路上轉傳甚久,印象中好像也看過新聞報導,但是對相關知識是否有做了澄清已經毫無印象。於是我還是很多事地和這些高中生一樣利用網路做了一點查證。

首先,我知道葡萄牙人並沒有把台灣取名為Formosa,而是稱之為:Ilha Formosa。於是查證如下:

Results for 'ilha'

PortugeseEnglish
ilhaisland

Results for 'formoso'

PortugeseEnglish
formosobeautiful, fine, handsome, lovely

起先用Formosa找,的確找不到「美麗」的含意,想了一下,南歐的拉丁語系,語尾應該會隨「格」而變化,果然用formoso就找到了。

Ilha Formosa的確是「美麗之島」沒錯。單只用Formosa這個字找不到「美麗島」之意,但後來歐洲普遍以Formosa稱呼台灣,典故是出自葡萄牙文的美麗之島。Formosa成為台灣代稱後,這個字其實已經不再只是葡萄牙文,成了特定名詞,例如在英文中就使用得很普遍。但是這詞的確出自葡萄牙文的Ilha Formosa「美麗島」。

葡萄牙人在世界各地用Formosa命名的地方很多,據王育德在《台灣─苦悶的歷史》中提到至少有十二處沿用至今。

另外,這個數學題本身提到的知識還需要進一步查證與說明。阿根廷的Formosa和台灣在地理位置上的關係的確很有趣,但是怎樣確認葡萄牙人給台灣命名是晚於阿根廷Formosa省?這地曾屬於葡萄牙人嗎?從wikipedia上看來的資料,阿根廷Formosa省的名字從西班牙文Fermosa ( Hermosa)而來 ,也意指「美麗的」,此地遲至19世紀才設治。另外也查到Formosa省位於阿根廷和巴拉圭的邊界,1878年雙方為此地起爭執,後來阿根廷硬以武力佔領該地,1955年才建省。就目前所看到的資料,無法知道到底這塊目前屬於阿根廷的土地到底由誰命名,是按葡文還是西文命名,又到底比1517年(一般認為葡人發現台灣並取名之年)早還是晚?我很好奇這則數學題的背景知識來源,追查到目前無法確認是否是實。

這些高中生對歷史似有一些誤解。葡萄牙人從未在台灣殖民,也不是阿根廷的殖民者。阿根廷的Formosa省若真照葡文命名,情況很可能和台灣一樣,只是先到達了這地、取了名字。要說「視為其殖民地的延伸」,是推得太遠了。

到底用Formosa作為台灣之名,是怎樣普遍起來的?這是需要另外討論的主題。不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葡萄牙人除了給台灣取了一個後來歐洲人常用的名字之外,和台灣並沒有什麼的關係。反而是十九世紀以後的英國人,普遍用Formosa來稱呼台灣、給台灣特有物種命名(如Taraxacum formosanum)、給台灣的商品加上這個稱號(如 Formosa tea)。

台灣人繼續用Formosa這個名字,是不是一種殖民遺續?這是另一個需要好好談的問題。我會寫這則,原本是想討論這些高中生的某種心態,簡單來說,是一種民族主義情緒,認為不該用「殖民者」的語言來稱呼自己。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外來語都要歸咎成「殖民者」的語言?(前面已強調台灣不曾被葡人殖民過)

我覺得還是要把使用這個語詞的歷史情境釐清,而不是以過分簡化的立場來看這語詞的使用。台灣島的命名,到底誰說了算?當台灣變成「台灣省」而非「台灣島」的代稱時,當「台」被變成衊稱時,另一個很有美感的名字Formosa成為台灣人自我認同的引路燈,讓台灣人意識到家鄉的美麗、家鄉的高貴,而不致陷在「污名的認同」中,這不是一種創造性轉化嗎?Formosa的使用也表達出台灣是世界的台灣,而不僅是漢人的台灣。

山村請客大牽曲

山村請客,社區動員,許願留住口碑國小

位於中興大學新化林場附近的口碑國小,是一所被台南縣政府列為即將裁併的學校。社區人士和學生家長打算用文化行動來訴求留住學校的決心。4月16日在口碑國小將有一連串活動,以展現當地山村生活與平埔族西拉雅文化的特色,盼望更多人來認識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為口碑國小尋找不必廢校的新出路。

「共許一道春天的彩虹」活動,由西拉雅文化協會主辦,口碑國小和長老教會協辦,內容結合了西拉雅族群慶典、藝術展演、文化市集等。為了宣傳這個活動,也為了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口碑國小面臨裁併的情況,在接近口碑的南168縣道上到口碑國小,兩旁的芒果樹都綁上了彩色的布條,主辦單位稱這是「許願樹林」,代表社區留住學校的意願。

為了4月16日的活動,由在地人使用在地材料所做的「原生藝術」空間裝置,正在加緊進行中,如五號樹屋女老闆將有作品展出。「在地工班」要利用竹子、山棕等傳統建築材料,以傳統工法來搭蓋活動場地所需設施。這都是前所未有的嘗試,特別得到建築學者盧建銘的肯定與支持。

這次活動最難得的是「山村大牽曲」,將重現已經幾乎被遺忘的西拉雅傳統歌舞,藉此啟動社區記憶、凝聚社區意識。口碑、九層嶺、大坑等的居民很多都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群的後裔,這幾年透過西拉雅文化協會的努力,西拉雅語已經再現生機,而且很多人開始以西拉雅族人身分為榮。年長者貢獻出記憶中的歌曲,小朋友努力學習失傳已久的母語,青壯輩以母語來創作歌謠,在這次的活動中都將一一展現在大眾面前,參加活動的民眾也可以一起參加牽曲。

當天的活動將由清晨6:30的復活節禮拜敲開序幕,禮拜後口埤教會會友展開「春轎遊行」慶祝復活節及春天的喜悅,接著有教會、社區媽媽、國小學生及家長等團體的真情展演活動,之後便是牽曲。同時也有原生藝術展、自然生態記錄片放映、文化市集、兒時擂台、植物染等可自由參觀或參加活動。參加活動的人憑著全區走透透的印戳,就可以換餐券,品嚐最接近土地的原味料理。

該地區的著名休閒產業如大坑休閒農場、五號樹屋、王家燻羊肉、山中傳奇,以及大坑媽媽教室、新化娃娃村、口埤店仔、扁擔崎店仔、大坑尾店仔等都加入了「山村喜帖傳遞站」,可說是社區總動員。

主辦單位期待透過這樣的文化行動而不是抗爭,來傳達社區對留下口碑國小的強烈願望,或許政府相關單位願意換個角度看問題,保留口碑國小作為社區振興、文化傳承的根據地。

這個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還可一探西拉雅文化面貌的活動,怎能不參加呢?屆時歡迎各界朋友前去接受山村的熱情好意,並為他們加油打氣。


2006年3月28日 星期二

5號樹屋今日休息

我將在下一則詳細介紹4月16日「傳遞山村的喜帖」活動。

在這裡先談一下有關5號樹屋的印象。

好幾年前就聽過人提到這個有趣的山間咖啡館,但是始終不是很有興趣去一探究竟。因為我們到新化山間通常是為了散步、享受大自然的氣息,時間很有限,加上只要有名的店,總是擠滿了人,一想到就怕。

去年底一個下雨的日子,終於去了5號樹屋。因為天氣不好,又不是用餐時間,顯得很清幽,的確令人喜愛。處處都可見到極有巧思和美感的設計。這趟是陪朋友去找老闆的,但是老闆不在,我們時間也很趕,於是隨意參觀一下,只拍了幾張照片,就匆匆走了。

幾個禮拜前的周末,終於去這裡吃了晚飯。那位傳奇的女老闆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機會和她講話,但是吃到了很棒的養生火鍋、美味又大碗的麵線,食材中一大半都是這裡自己生產的當季蔬菜。還有好喝的桔茶。

由於中興大學林場已成了台南人的後花園,這個很有特色的咖啡館生意很興隆,假日總是客滿。

女主人是學藝術的,現在仍創作不輟。可惜還沒有機會看她的作品。她不僅是能幹的老闆,對自然生態、鄉土文化也有一份責任感。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寫一則關於5號樹屋的日誌的原因。尤其聽說她投入了社區文化工作,覺得相當欽佩。

很多人以為5號樹屋真的蓋在樹上,甚至有人罵說這樣哪裡有愛護自然?其實樹屋只是不砍樹地蓋在樹林中、靠在樹上。架高的建築的確讓人有好像在樹上的感覺,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樣,覺得好像實現了童年的夢,住在樹屋上、不時在森林裡探險。

這裡真的值得一去。

別人寫的介紹:5號樹屋

別人拍的照片:12

2006年3月26日 星期日

實地去看、實際去做

這裡是光華女中的「鄉土自然教育陳列室」。生物老師何耀坤三十年前就以自己所蒐集的貝殼設立了貝類標本室,退休後將陳列品捐給學校。近來學校把一個較大的空間撥出來給這個陳列室使用,何耀坤把它佈置得更有系統,並將自己四十年來教學工作所製作、使用的儀器、標本、教材筆記簿,以及帶領學生所做各種調查、採集的成果,整理出來展示。

何耀坤最愛貝殼。「我們在貝殼中也許可看到宇宙的縮圖」,身為虔誠的基督徒,同時又是實事求是的自然科學家,他在貝殼中認識上帝的奇妙作為,在集貝行動中培養宗教家的敬虔、科學家的勤勉及冷靜、詩人的想像力。

他所收藏的貝殼,絕大多數是自己去撿來的。他說,早年台灣集貝者不多,漁船整理魚貨時都把貝殼丟在一邊,他就這樣在台灣的漁港撿到來自熱帶海洋美麗的大貝殼。

這些貝殼現在按照生物學分類陳列,並掛著許多說明看版,說明貝類與經濟、文明、宗教、民俗、醫學、地質學、考古學......等的關係。又以詩句、畫作來表現貝殼所觸發的藝術情懷。

除了豐富的貝殼收藏,這裡還有自然科學教育的歷史資料,台南地區自然文化史的資料,以及何耀坤作為一位博物學家的種種心血結晶。

早期的教具、課本,都被好好的收藏著。顯微鏡、早期的幻燈機、電影放映機、心臟模型等等,相當有趣。也有他早期帶著學生做野外採集時,拿蚊帳做成的捕蟲網。

桌上一個個File,是何耀坤自己所寫的文章、報告、 學生的作業、所收到的信件等等,收集整理的工夫很令人欽佩。

1926年出生的何老師,日治時期就讀台南一中,他和葉石濤一樣,極喜歡跟著金子壽衛男和女中的國分直一老師去做田野調查、挖掘化石和遺址。這種實地的學習,塑造他往後的興趣、人格和工作原則。他說,他所學到的就是講課不能空口說白話,一定要讓學生看到實物、親自去摸、去做觀察,這樣學到的東西才會實在,才能打好基礎。

在光華女中教書期間,他每年都會利用假期安排學生到關仔嶺做研習活動,觀察地質、生物,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和探求知識的能力。後來也有到墾丁辦這類研習營。除了這種研習營,平常在校園裡也可做生物觀察、採集。學生們都學會做植物標本。他喜歡引荀子的話:「小人的學問在嘴,君子的學問在心,又在手,在腳。」(註)

實地去看、實際去做,這種務實的科學精神,應該是普遍受認同的基本教育原則吧,但是在台灣的教育界,似乎真正落實者不多。記得我從小學到中學,自然科學的實驗課很少讓學生親自動手的,原因是器材藥品甚貴,數量又不夠分配。何老師任教的私立學校,資源比起公立學校應該更為缺乏吧?在這個展示室中,看到不少他自製的模型、教具、標本,實在是煞費苦心。真羨慕在這裡上學的孩子。

那一輩台灣讀書人,人文素養甚高,有宏大的世界觀,又有深切的鄉土之愛,實在很令人感佩。這個自然教育展示室,有很多本地的自然與人文資料,如台南的鄉土生物調查、台灣考古文化層資料、菜寮溪所採化石等。認識大自然的同時,也不忽視人文層面。

這個陳列室目前似乎未正式開放給一般人參觀。有興趣利用者可直接和光華女中連繫看看。

何耀坤先生退休後到奇美協助自然史博物館的設立。現任奇美自然史博物館資深顧問,及台南市文獻委員。

【註】荀子勸學篇: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2006年3月25日 星期六

散步順便買西瓜

糖業研究所附近的台糖農地,是近日發現的好去處。在看過依依這樣的蜜月很好之後就很想來這一帶看看。之前來過一次,但是很匆忙,今天難得禮拜六一整天自由,就在這裡逛了整個早上。

把車停在台糖的福利社前,過馬路往田裡走。沒多久就看到一片用紗網圍住的瓜田,有人在採收西瓜。看他們從地上抱起重重的瓜,用輕巧的手法拋擲給另一個人,再放到車上去,真是令人欽佩。等我們逛了一大圈回來,已收成一大卡車,正在裝箱。問可不可以買?主人指著放在筐裡淘汰下來的說:不管大小一個一百元,隨你挑。等我們挑好兩個,又有新的淘汰品出現,他們很大方地推薦兩個很大、看起沉重得很的西瓜,其中一個已熟得裂開的。於是我們換了這兩個,氣喘噓噓地拎到停車的地方。

回家後立刻開一個來吃。真的是棒極了!果肉結實、汁多味甜,子又黑又硬,很想拿來當玩具槍的子彈用。

這片農地現在有很多區都荒廢,有幾塊地輪流種波斯菊,花開時吸引很多人來玩賞拍照。最近花開得很盛的是靠近大同路那邊。今天我們沒有往那邊走。

我比較喜歡充滿野趣的荒地。

這片農地一直連到巴克禮紀念公園。這座公園位於文化中心的對面,公園內有很多樹,有池塘,市政府和民間認養團體想要把這裡做成生態公園,曾在此放了很多螢火蟲。不知道今年夏夜是否有螢火蟲可看。

幾天春雨後,木棉花的季節大概要過了。看到木棉落花堆積路旁,顏色依舊鮮麗。

這個池塘我很喜歡。今天在此看到可愛的紅蜻蜓,還有荷葉上的田螺。

這棵大榕樹應該不算在公園裡。樹蔭下有人擺了椅子、冰箱等,常有人在此閒坐聊天,比很多蓋來關蚊子的社區活動中心更像社區中心。

以往台灣的農村社區,廟埕和大樹下就等於社區活動中心。為何不延續這樣的傳統?與其蓋水泥屋,不如多保存幾棵大樹,多留一點綠色空間。

新玩具picasa

這兩張用到了柔焦的效果。我並不喜歡用特效來調整照片,但是發現有時候用柔焦效果,可以製造很不錯的氣氛。

下面這兩張只有調整反差。

下面這些做成黑白相片。

2006年3月22日 星期三

樹窠結巢周年

這一年來的部落格經驗,的確是難得又有趣。對我而言,部落格的功能有:交朋友、和別人交換意見、搜集訊息、傳播訊息、整理自己的思考、分享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等,魅力就在於一種自由、無拘束的溝通。不過,最近越來越覺得並不那麼無拘束,或許是因為一開始我就沒有採絕對匿名的方式,很多朋友知道我是誰,於是難免還是會自我設限一番。

在這裡呈現的東西隔幾天看、隔幾個月看,有時候會覺得臉紅,因為事過境遷就會看到自己的盲點和不成熟之處。另一方面,又覺得這些思考過程、在別人影響下的改變,是珍貴的經驗。。

我覺得玩部落格最奇妙的副作用是,不知不覺間我成了攝影狂,而且重拾中學時代對野生植物的興趣,一有機會就去探訪野地裡的花花草草。有陣子整天在Flickr上逛來逛去,驚嘆於許多美妙的作品,貪看個不停。即使天天看那些好作品,也不知道自己哪裡來的勇氣,不斷貼著其實拍得很普通、沒什麼了不起的照片。結果這個部落格中,貼最多條的就是「圖像日記」這個項目,若再加上「草木有情」,一大半的日誌都是照片。

後來我覺得可能愛花愛草的朋友並不那麼喜歡我的另外一面,就是老是憂國憂民又自以為是的寫評論,我覺得這兩個自己還是有點區隔比較好,所以決定把花草的部分另外開一個部落格。

應該要反省的是,本來想要讀了一本新書後就做一點簡單的筆記,放在「閱聽筆記」中,但是這部分卻做得非常少。或許是害怕曝露出自己的鄙陋無知吧,或許只是懶惰,反正就是沒做。未來在這方面希望可以多少做一點。

自己覺得這個部落格比較有意義的是「文化、社區關懷」這一大類,很高興自己的部落格可以成為一個窗口,讓一些社區運動、文化行動被看見。期盼自己在這方面能更用心來收集資訊、做更好的報導。

也想知道來這個部落格的朋友都愛看什麼?

我沒有用計數器,也沒有裝針孔照相機,完全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來過,又都是從何處來?因為懶吧!也怕整天在那裡盯著計數器或監看來來去去的人,這太無聊了,但我知道自己一定會這樣。所以,請來這裡的朋友多多留言吧,不然我會覺得很寂寞。

頌音和福爾摩沙4.2演唱會

這是我參加頌音合唱團以來,第一次要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

福爾摩沙的指輝蘇慶俊以前也擔任過頌音的指揮,他很熱心推廣台灣的合唱音樂,在他的指導下,福爾摩沙可說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合唱團體。

這次演唱會的主題人物駱維道,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宗教音樂家,在世界音樂大行其道之前,就致力於將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特色導入基督教音樂中,他的創作深具個人風格,飽含對台灣文化的關懷與熱情。

頌音合唱團幾乎每次演唱會都會安排駱維道的作品,駱維道也是成立頌音合唱團的重要推手。

這次我們選唱的歌曲中,有一首「佇莓內有一蕊美花」(台語),旋律優美、詞境動人,每次唱大家都很感動。相信那天也會讓大家有同樣的感動。歌詞是一位美國女性Natalie Sleeth所作,駱維道將之譯為台語。

在此轉錄本首詩歌的歌詞:

1.

佇莓(m5,花苞)內有一蕊美花,一粒籽包蘋果樹,

佇繭內有隱藏應允,小蝴蝶欲得自由,

佇寒冷冬天雖落雪,的(teh)期待欲來春天,

時若到就會顯露出,只有上帝看會(oe)見。

2.

靜默中也隱藏音樂,的追找旋律詩歌,

黑暗中會顯出黎明,帶希望互(ho)你與(kap)我。

對過去欲導(chhoa)到將來,這一切攏是奧秘,

時若到就會顯露出,只有上帝看會(oe)見。

3.

在臨終是咱的開始,這時間是無窮盡,

訝疑中欲生出信仰,咱性命永遠無盡,

甚至死欲得到復活,到最後欲得勝利,

時若到就會顯露出,只有上帝看會(oe)見。

盧俊義牧師:歌聲中有生命─祝賀福爾摩沙合唱團成立十週年

2006年3月18日 星期六

種菜的社區小公園

每塊菜園都有插著名牌,大是是負責人的名字吧。感覺上,菜園除了實用,也是為了美感而做。看著菜圃隨時令而變化,讓人覺得很快樂。

入口處也種了些花、鋪著草地,相當整潔美麗。

菜園中的蔬菜並不比花朵遜色。

矸仔皮

2006年3月16日 星期四

廢校之後將是廢村

好友萬淑娟在口埤國小協助鄉土教學課目,她的孩子也在此上學,她弟弟萬俊明是家長會長,他們都是這間學校的校友。這所有85年歷史的小學,對當地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許多人家五代人都讀過這間學校,被裁併後,當地人代代同學的世交情誼、每個世代一起上學的同儕文化、在學校中培養起來的社區共同意識,將煙消雲散。

萬家姊弟加入了台南縣17所面臨併廢的小學家長們組成的「反併廢校聯盟」,向縣議會、縣政府再三請願之後,教育局拋出一個緩廢辦法,就是要各校去想辦法找人轉入,只要這學期人數達六十人,下一年度就可繼續留著。這樣的條件,對人數只勝二、三十人的學校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即使像口碑國小有五十幾人,也很難找到願意轉進來讀的人。也就是說,縣府只是暫時應付一下反對的聲浪,整個政策是沒有改變的。

為什麼小校非廢不可?說穿了,縣市政府的財政困難應是最主要的原因。據說這次台南縣決定一口氣廢掉十七所小學,並非教育局提出案子,而是財政部門直送縣長裁示。

當然,也有教育學者為此政策背書,提出「資源集中、學習效果佳、可培養競爭力、增強同儕互動能力」等理由,來主張大學校的必要,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萬淑娟認為,學校小巧而能「全校互動」,整個學校像個大家庭,學習效果更好,而且更能學會群體互助,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優勢嗎?山村的孩子去到城鎮就學,從小就失去和自己社區的小朋友做朋友的機會,而且很容易被欺負,這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嗎?然而,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出發的教育理念,似乎不能打動掌握教育資源的官員和學者。

公部門以政策全面封殺偏遠地方之學校,讓長期處於資源弱勢的社群,雪上加霜,加速地方沒落。「降為分校、廢校,實際上就是『廢村』的思維。」萬淑娟萬分沉痛地說:「為政者處理城鄉差距問題,難道就是打算全面都市化嗎?」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社區文化工作的她,深刻體認到鄉村對整體台灣社會、台灣文化的重要性,痛心於一直熱心支持的綠色政權竟忘掉自己的根源:「我們一方面檢討社會的功利價值取向,感嘆品格教育、生命教育之匱乏,卻忘了這些生命重要的價值,有許多正是來自山村、海湄,因為這些地方人情熱絡、民風樸實,正是這些地方提供生命的自由奔放,深根蒂固地形塑愛家愛鄉愛土地的情操,但是政府的政策卻是要毀掉形塑愛鄉愛土之人的環境。」

口碑國小還有一特點,就是這裡是唯一教授西拉雅語的地方。在鄉土教學課程中,小朋友學著西拉雅的基本語彙,認識西拉雅族群的文化、歷史,對自己的文化與社區充滿自豪。這一切,將在廢校之後化為烏有。台南縣才剛成立平埔族委員會,設了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把西拉雅文化當成特點在賣,但是卻對西拉雅文化傳承的教育工作毫不在意,令人感慨。

像口碑這類說偏遠不夠偏遠的社區,恐怕很難得到像斯馬庫斯那樣的大眾關注和普遍的同情,可是這些不夠偏遠的學校、不夠偏遠的社區,也一樣有自己的文化要傳承,有維繫社區不解體的必要。

口碑國小及其他瀕臨廢校小學的社區,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正是需要政府資源協助的地方,結果現在政府連他們小小碗中的一切都要奪去。他們雖發出微弱的抗議,卻很難擋住既定的教育方針。我們期盼政府基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基於關心社區、族群文化生命的存續,能夠改變這種扼殺弱勢、反對多元的教育政策,為鄉村地區釋放在地的、適況的、更完善公平的教育設施及資源。留下學校,就留下社區生存發展的機會;廢掉學校,就斲傷了鄉土生命力的根基。

2006年3月14日 星期二

病中多溫情

咳了一個禮拜,得到許多朋友問候、致贈偏方,很感謝。

鄰居(Karla的同事)送來大蘋果、彩椒,說要補充維他命。去鳳山教松年大學,一咳嗽起來,好幾位老太太馬上掏出隨身攜帶的喉糖、仁丹、八仙果、維他命C片等等,要我馬上吃,然後又是一堆偏方:蘿蔔浸麥芽糖、鹽烤橘子、冰糖燉梨,大家都說自己的方子最有效,事實上我每種都試過,並不覺得那麼有效。不過這些老太太們的熱心讓我很感動。

以前有朋友建議平日多喝果醋。的確有一陣子每天喝醋,大半年都沒感冒。但是最近又忘了要喝醋。看來得趕快再養成這種好習慣。

俗語說:「春天後母臉」,天氣變化無常,大家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喔!

2006年3月11日 星期六

但見我的百姓得自由──誌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百歲

以前把潘霍華當英雄、當聖人,現在則當他普通人,令人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的掙扎而不在於他的一貫,發現他不是那麼「完全」,因而就有更豐富的信仰材料可探討;試著把他放在他的時代脈絡中去理解,而不是從戰勝國的意識形態去論,對他的政治行動有了較多層面的理解。

還是很敬佩這樣的人物。一個安適富裕的知識分子,可以選擇在政界、學界或宗教界發揮影響力,在時局變糟之後也大可不怎麼狼狽地流亡國外,但是他卻決心「力阻狂輪」,甚至參與極有爭議的軍事政變陰謀。他和寫《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年紀相近(分別於1906年及1907年出生),這本書也幫助我們認識納粹崛起的時代氣氛,了解在那樣全民瘋狂的時代要保持清醒、拒絕與眾同行是多麼困難。熱愛自由的哈夫納早早看出納粹政權建基在德國人集體軟弱與妥協之上,見勢無可為遂選擇流亡;出身保守派家庭的潘霍華則是慢慢與右派疏遠,他為猶太人大聲疾乎,身為神職人員不惜與主流教會決裂,極力阻止戰爭的發生,又在戰爭之前趕回德國「分擔同胞的苦難」。他的神學,他那受到各種不同流派的信仰者所欣賞的靈修文學,並不是從安適的房間裡空想出來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辛苦地與神對話。談潘霍華,不去觸及他的政治行動,真不知道到底要談什麼。

不過,他的政治行動對一般基督徒而言是頗難接受的。他並不是站在護衛教會反對政府介入而遭迫害,相反的,他始終都未主張政教分離,他的信念是基督徒應該全力參與現世的生活,盡力去改善這個世界。他從和平反戰運動者、神學院老師,轉變為地下組織工作者,介入相當多暴力陰謀,甚至成為一位雙面諜:一方面在納粹的反間諜組織中工作、一方面為地下組織工作,這同時,還以牧師的身份作為掩護。至今仍有一大堆人在問:「一個和平主義者,一位牧師,竟然密謀殺人!即使要殺的是希特勒,他完全沒有掙扎矛盾嗎?」是的,你大可這樣質疑他,就像法利賽人質疑耶穌的門徒不守安息日。他像處理其他事務一樣,冷靜有條理地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且知道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為了不牽連教會,先退出認信教會。他從未懷疑過使用暴力是罪,但是他堅持基督徒在一種情況下,可以因出於對鄰舍的愛,而必須承受這個罪責。

他在未完成的《倫理學》中試著討論:「耶穌的追隨者也可能出於博愛而犯罪」。「因為對耶穌而言,重要的並非新的倫理理想如何實現,也不是為了良善本身,祂所為的只是對人類真實的愛,因此祂可以走入人類罪惡團體裡……耶穌從自己無私的愛及祂的無罪中走出,而進入人類的罪中,將其罪攬在自己身上……想要脫離罪責的人,是在脫離擔負罪愆者耶穌基督拯救的奧秘,他將無分於神的稱義。他重視個人的無辜甚於該為人類負的責任,而看不到他正因此犯下無法拯救的罪。

在那瘋狂的時代中,要做一個好基督徒,就必須犯罪。這是沉痛而不得已的選擇,絕非自狂自大的異端之說。往後在南非、拉丁美洲的政治反對運動、人權運動中,都可見到有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精神的教會人士,和反抗者互挺互助,活潑勇敢的信仰形態,衝擊腐朽老大的基督教世界。

潘霍華所寫的〈摩西之死〉(1944年7月寫於獄中)有這樣的句子:「


差遣我在死的面罩下做見證,
看我的百姓歡宴勝利。
我在你永恆中傾跌、沉落
但見我的百姓向前得自由

這段詩句在這次重讀潘霍華生平故事時,一直迴響在我心中。
摩西領受十誡、以十誡教導人民,但他也曾在憤怒中打碎十誡。他望見迦南地,卻不得而入,這是上帝為他安排的人生。潘霍華在死前幾個月,做了自己死亡的預言。
這首詩繼續這樣寫:「

賞善罰惡的神哪!
祢深知我愛他們
我已為他們承受足夠的恥辱和罪孽,
我見救贖臨到,如今,我無需生存。
求祢握住我無力的手,讓拐杖落下,
信實的神為我預備安睡之處
。」

涉入軍事政變陰謀及企圖暗殺希特勒的行動,潘霍華於1943年4月被捕,在獄中期間,地下組織再度行刺希特勒失敗,終於導致他及兩位姊夫、一位兄長被判死刑。納粹的秘密警察在知道已經戰敗、進行徹退逃亡之前,將他們處死。

死前,他知道他的百姓已進入自由之地。死亡,對他而言是「通往自由的四站」中最後一站:「

來啊!永遠自由路上最佳節期,
死會除去我們小信的靈
與滅亡的肉體中
沉重的鎖鍊與圍牆,
如今,我們將見到隱密的事。
自由啊!我們在律、行、苦的路站久久追尋你,
直到死亡之時我們才在上帝的臉中認識你
。」

未進入迦南地的摩西躺在曠野,得到自由的人們有些人拿著十誡裁判他,有人將他的形象修改成他們要的樣子,但也有些人長久紀念他,並在認同他的精神下繼續走這自由之路。


推薦閱讀:

蕾娜特‧溫德(Dr.Rwnate Wind)著,陳惠雅譯,《力阻狂輪──潘霍華生命史》,雅歌出版社,2004。

王貞文、王昭文合編,《潘霍華的心靈世界》,雅歌出版社,1993。

潘霍華作品中譯本:

《追隨基督》、《獄中書簡》,基督教文藝出版社(香港)。


網路上的潘霍華資料:
http://www.ushmm.org/bonhoeffer/
http://www.dbonhoeffer.org/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etrich_Bonhoeffer


2006年3月8日 星期三

【二二八‧228】很累!但是還是得澄清

我在3月7日匆匆寫了一篇回應,已刊於3月8日的《中國時報》時報論壇:還原228   查證應更周延

今天再找了網路上可下載的相關檔案以及有關林江邁筆錄的報導。並發現媒抗上有不錯的討論

以下是我所寫的文章:

處理二二八相關新聞,應謹慎求真

聯合報三月六日刊出一則有關二二八歷史的新聞,記者訪問的對象是菸販林江邁之女林明珠,她提出幾點和現在一般認知不同的看法:一、當時沒有私煙,從二二八那天起政府才開始查緝私菸;二、事件起因是林明珠聽不懂買菸阿兵哥的國語,地痞混混趁機鼓噪生事。記者以相當聳動的筆法稱林明珠說法「顛覆了許多二二八文獻上的記載」。果真如此嗎?

 

以這則新聞所報導的相關史實而言,至少記者應找出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台北地方法院檢察官的起訴書,上面明白寫出專賣局職員傅學通等人二月二十七日去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林江邁之私菸被緝,哀求發還,被告等非特不許反毆傷其頭部出血」。這份當時的法律文件上明白顯示出:一、當時的確有私菸問題;二、事件起因不是阿兵哥買菸。

林明珠當時不過十歲,即使記憶非常清楚,也可能無法分辨帶槍的專賣局職員和阿兵哥的分別。另,從報導中看來,林明珠可能以為「賣私菸」是指無牌照賣菸,這根本是誤解,其實當時「私菸」指的是非專賣局賣出的菸。

二二八歷史的重建,在官方資料之外的確必需仰賴眾多不同的回憶,我們也樂見有更多現場記憶被說出,然而,人的記憶並不是那麼可靠,在引用多年後的回想說法時,若不和更多的史料(包括文獻和他人回憶)比對,就直指某一記憶即史實,恐產生更多的誤會而不是追求到真相。

二二八絕對不是「為了一枝菸」而造成的突發事件,而是累積已久民怨的爆發,而隨之而來血腥鎮壓,雖然壓下了武裝反抗行動,卻讓台灣人民從此籠罩在恐怖當中。看到林江邁事後一方面擔心坐牢、一方面自責是「歷史罪人」,我們不禁要問:「在二二八獲得平反之前政府妖魔化二二八事件的作為,難道不正是二二八影響持續不退之因?」

這則新聞也提到林江邁家屬抱怨他們無法請求補償,事實上,若依述起訴書的內容來看,根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受難者,係指人民因本事件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遭受公務員或公權力侵害者。……受難者曾依司法程序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命令獲取補償、撫卹或救濟者,不得申請登記」,是可以申請看看的。

 

成立六年,成大台文系還沒有系館

成大台文系成立六年,從大學部到博士班師生近三百人,至今成大卻撥不出空間給台文系當系館,也無興建系館計劃。聽起來很荒謬。

該系總算發動了比較強力的訴求,在網路上尋求支援連署。

「我要系館」連署活動

這雖是個案,也是警訊。請注意目前大學內被誤以為已成顯學的台灣研究,在行政系統方面遭到了什麼樣的對待。

2006年3月7日 星期二

西藏抗暴紀念日遊行

1959年3月10日,西藏民眾包圍達賴喇嘛所居住的諾布林卡,阻止他赴中國軍頭不懷好意的邀宴,中國方面決意武力鎮壓群眾,部分西藏官員和人民領袖宣佈西藏不再承認中國的統治,決心抗暴。17日,始終不放棄與中方對話的達賴喇嘛,在中國軍隊強大威脅下恐成為人質,不得不連夜出奔,在喜馬拉亞山宣佈恢復西藏政府,後流亡印度至今。

流亡的西藏人始終沒有放棄復國的希望。他們的祈願與苦難也得到廣泛的支持與同情。同樣面對中國的霸權暴政,台灣與西藏需要互挺互助。儘管台灣當局並不承認達賴政府,但是台灣與西藏的人民可以率先團結。

關於西藏抗暴歷史,可參考:

西藏之頁

西藏之頁的文獻文庫:林照真《喇嘛殺人》等中文書籍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以前寫的相關日誌

這些照片是在和anion、cation及Arkun同遊嘉義時拍的。他們都進去裡面參觀,我在外面Loa-loa-so(亂逛)。

後院兩棵錫蘭橄欖,紅葉掉滿地。

2006年3月2日 星期四

【轉載】我們共同的二二八

我們共同的二二八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對記憶女神如此描繪:女神有兩個面孔,一個面孔凝視過去,另一個面孔則正對現在;一隻手抱一本書,另一隻手則拿著鵝毛筆,準備書寫下一章。這正是集體記憶最佳的寫照:記憶以過去為材料,可是書寫的目標卻是為了現在,以及未來。

    歷史記憶經常是為了迎合現在的需要,對過去所做的剪裁和闡釋。然而現在卻經常是分裂的。用歷史記憶來啟發現在、指引未來,必然面對質疑:誰的現在,你的還是我的?甚麼樣的未來,統一還是獨立?歷史記憶因此也經常是衝突的,而且也永遠隨著時代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內涵和啟示。

 二二八是台灣歷史中最巨大的創傷。雖然我們將這一天訂為「和平日」,我們對它的回憶卻充滿了火藥的煙硝。歷史回憶的對立有兩個根源。一是「現在」政治利益的衝突;另一則是對「未來」的不同願景。這兩種對立在短期間內不可能消失。可是難道現階段我們不能擁有一個共同的二二八?不能讓它成為我們政治社區中所有人可以共同擁有、共同珍惜的歷史回憶?

    記憶不等同歷史

    目前對二二八事件的爭論之一,是歷史記憶和歷史事實之間的差距。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過往的和現今的,巨大創傷都是集體記憶的重要元素。「在民族的記憶中,苦難通常比勝利更有價值,因為苦難要求責任、號召集體的奉獻。」因此所有的民族都強調、甚至誇張其苦難。戴高樂宣稱法國是全宇宙最苦的民族,因為她曾經四次被佔領。常被瓜分併吞的波蘭人顯然不會同意這個論斷;遭受屠殺浩劫的猶太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巴勒斯坦人更會大聲抗議。

    歷史記憶是創傷的轉化。它並不完全等同於歷史,雖然也不能違反歷史、竄改事實。在集體記憶中,歷史只是骨架,更重要的是血和肉:歷史的反省、教訓、和啟示。「集體記憶將歷史的單一事件轉化成原則性的訓示,這個訓示可能是正義原則、或政治理想、或道德規則。」台灣認同者對二二八事件轉化的歷史記憶是:外來政權的災難、菁英同胞的抗暴和悲慘的犧牲。

    歷史記憶、或歷史啟示要產生效力,必須和當代社會的主要關心有所共鳴。台灣認同者對二二八的解釋之所以被廣泛接受,正因為它在台灣政治發展的兩個階段中,都和台灣人對自主性的期待產生共鳴。在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下,這段歷史雖然是禁忌,對它的記憶仍然在民間鮮活地保存了四十年。這段記憶在暗中被保存、加工、和傳遞,是當時普通人民對抗專制統治的唯一工具。正如昆德拉在《笑忘書》中所說的,「人民對權者的抗爭,就是記憶對遺忘的抗爭。」

    而在現今的民主階段中,由於中國政權對台灣人民自主性的否認和威脅,二二八集體記憶的主題「外來政權的壓迫、反抗、和創傷」,持續和人民產生共鳴。只要台灣的自主性持續受威脅,這樣的闡釋將繼續在社會中產生共鳴。

    正如中國認同者所質疑的,這樣的闡釋其實違反歷史事實。台灣認同者對二二八的論述,也經常將「歷史闡釋」和「歷史事實」混淆。中國認同者認為該事件並不是民族壓迫,甚至不是省籍矛盾、族群衝突,不是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對抗,而是人民對腐敗政府的抗議。這樣的論斷應該比較符合歷史事實。從這個事實出發,二二八的歷史教訓比較是政治權力的恐怖,以及獨裁政治對人道的殘害。

    闡釋和事實的對立,來自認同的差異。兩者之間有對話的空間嗎?或許困難,可是並非不可能。雙方都必須理解,歷史記憶並不等同於歷史事實。一方面,教訓和啟示不應被當成事實來闡揚。如果我們對逝者仍有責任,責任之一就是將真相和事實還給他們。而且,當我們將啟示和事實混淆,我們等於是告訴另一個族群的同胞:我們自始就沒有將你們當成自己人,而我們的犧牲也是來自你們的不義。這不但違反歷史事實,也妨害我們建立共同的政治社區。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理解,民眾之所以能和偏離事實的歷史記憶共鳴,正是因為我們目前的處境,而不一定是因為族群的排斥。不論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是獨立還是統一,我們共同的自主性被中國政權否認和剝奪卻是一個事實。我們也因此在國際社會中,處於「社會性死亡」的狀態:生物層次上我們仍然活著,可是我們的身份、人格、和存在完全被否認。這是我們的共同處境。讓「自主」成為二二八歷史記憶的基調,或許也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

    黨派利益的糾葛

    除了認同的差異,政治利益、或黨派利益也造成二二八歷史記憶的對立。在民族的重大創傷中,一定有壓迫者和犧牲者,有好人和壞人。犧牲者值得懷念,壓迫者必須被譴責。可是這個創傷距離我們仍然不遠,在好人和壞人的分辨中,有些政黨得利、有些政黨蒙羞。

    此種歷史記憶和政黨利益的糾葛,發生在許多新民主國家中。二次大戰前的內戰是西班牙的歷史創傷。在民間的歷史記憶中,勝利的佛朗哥政權是壓迫者和屠殺者。雖然在民主轉型過程中,為了順利轉型和社會和諧,雙方曾經約定對這段歷史做「刻意的遺忘」。可是西班牙國會卻在一九九六年打破這項協定,通過法案賦予「國際軍旅」的成員以西班牙公民的身份。國際軍旅的四萬多名成員來自世界各國(其中一萬六千人陣亡),光是美國就有三千多人參與,幫助西班牙人反抗法西斯政權。重提這項歷史記憶,自然不利於和佛朗哥政權有歷史淵源的民眾黨。該黨的政治領袖因此拒絕參與所有的典禮和儀式。相對而言,國民黨主席願意代表他的黨面對歷史,是一個比較積極、智慧的行動。

    可是我們難道不能跨越黨派之私,讓這段歷史成為全民可以共享的記憶?雖然困難,可是並非不可能。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有絕對的道德正當性譴責加害者。可是道德上正當的行為,政治上不一定合宜。在口語上聲討「元兇」及「共犯」在道德上難以質疑。可是,揭發歷史真相本身不就是最佳的譴責?如果甚至要求政黨賠償,則是將歷史記憶兌現為短期的黨派利益。不但貶低了民族創傷的神聖性,也無助於共同政治社區的形成。

    沒有真相就不可能有和解,可是真相本身並不能帶來和解。近日關於歷史記憶的紛擾中,綠營的政黨領袖說真相會帶來和解,並以南非為例。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昧於事實,就是因政黨之私。真相能否帶來和解,端視我們如何呈現真相,如何處理真相。

    我們共有的史詩

    台灣是一個分裂的社會。彌補裂痕、團結成單一的政治社區,不是靠制度或政策,而是公共人物的言行和責任。如果我們以類似「吵個沒完沒了的補償金……哭哭啼啼,講不完台灣人的悲哀」的語言來論述,而不能以同理心來看待同胞的傷痛,這和將同胞的傷痛兌現為政黨利益的效果一致:不但無助於團結,反而加深分裂。

    對過去,我們有不同的經驗;對未來,我們有不同的願景;現在我們對政黨有不同的喜好。可是不論我們喜不喜歡,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政治社區中,我們都是政治性的伙伴。維持這種伙伴關係並不容易,民主也不容易。

    二二八應該是我們可以共享的歷史記憶。它包含了壓迫和反抗、殘暴和仁慈、投機和理想、出賣和忠貞、麻木和溫情、男人的血和女人的淚,是我們這個社區唯一可以共有的史詩。為什麼不珍惜它,用我們的謹慎、慷慨、和想像力,讓它成為團結我們的橋樑?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6年3月1日 星期三

苦楝、向日葵及其它

路邊一畦向日葵,開得正熱鬧,十分吸引人。實在想不到,以為這一帶全是大樓林立的新社區,竟然隱藏著這麼美麗的田園風光。

這裡有池塘、有樹林、有田地、有畜欄,有好多東西可以欣賞。

幾棵火燄木也開花了,好多火燄啊。

在這棵火燄木上看到三四隻聒噪的樹鵲,其中一隻在我拍照時飛了起來。

欖仁葉子全變成深紅色,落了一地。

池塘裡有一對紅冠水雞,一對綠頭鴨。可惜拍不到。

到處都是倒地鈴。林間、池邊、田邊。大片大片,真是可愛極了。

危險!乳牛具攻擊性

這就是那凶狠的乳牛。在我靠近時就快速走過來。但是並未感覺到牠有攻擊的意圖,倒是比較像要討吃的。

遠望牛欄,覺得還滿安詳的。不知道這些牛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對待,竟然變成會攻擊人。

看見一群孩子騎腳踏車到這裡玩耍,覺得他們很幸福。在水泥叢林的邊緣,還有森林、田地和動物可以親近。

只是這些動物好像有點可憐。除了乳牛之外,在豬舍中,看到瘦巴巴病奄奄的的母豬,被鐵籠拘束著,十頭左右的小豬爭著吃奶,真是太慘了,讓人覺得很不忍心。

【二二八‧228】二二八不是族群衝突

今年一堆政治人物對二二八的發言,林義雄的講法比較深得我心。在慈林基金會發佈的新聞稿中強調:不應再草率地以「外來政權」、「族群不和」等浮面現象來模糊二二八的真相,應直探二二八的本源,也就是專制腐化的政權殘酷鎮壓抗暴民眾,並蓄意屠殺台灣菁英,以確保政權。探究二二八的真相,應該從歷史事實中學習寶貴教訓,不單在於對當年加害者的譴責。如果能進一步從當年抗暴人士所犯的各種錯誤中獲得教訓,從中學得如何避免專制政權的產生,以及反抗暴政的能力,才能使這件慘案對大家有積極正面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