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塔塔加的楓葉



在巃頭停下休息。步道上可以遠眺玉山,一覽附近山勢。果園茶園,典型的阿里山公路沿線風景。




老爸開車,我就可以在車上亂拍。居然也能拍到蠻正的風景。



一彎進阿里山與塔塔加之間的路,到處可見燦爛的紅葉黃葉,整片山顏色繽紛。





(台灣紅榨槭)


(青楓)



這天的天氣真是好得過分!每次上塔塔加都是雲霧瀰漫,即使有陽光也都是一閃即逝,這次卻碰到大太陽。太陽周邊出現明顯的七彩日暈。雲像水波一樣細緻,過一會兒就逐漸變成片片白棉花。









塔塔加遊客中心步道上,可以清晰看見玉山:前鋒、北峰、主峰。





台灣紅榨槭的葉子正在由黃轉紅,地上已經有很多落下來的樹葉。媽咪興奮地檢拾著美麗的葉片。





遇到不少鳥。一小群山紅頭在樹叢裡移動,不怕人的金翼白眉在步道階梯上徘徊不去,還看見兩三隻啄木鳥在高大的二葉松上「咄咄咄!」敲個不停。





台灣紅榨槭,本季主角,搶盡風頭。



「自忠」附近,可以看到山壁上的紅葉。我想早兩個禮拜經過這裡的人,一定看到更熱鬧的彩葉風景。



玉山假沙梨在這個季節結果,樣子很像歐洲的冬青樹,很有聖誕節期的氣氛。

回程在自忠停下來賞葉,發現這裡是「特富野古道」入口,很多人開車到這裡來,走進森林中散步。

這條古道前半段是日本時代的鐵道遺跡。「日治時期為了開採阿里山地區豐富的紅檜、扁柏等林木資源,日人開設阿里山森林鐵道運送木材,更在1941年增建支線山水線,山水線長約5.2公里。」

從步道的解說牌才知道:「自忠」在日本時代叫做「兒玉」,紀念統治台灣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戰後改名叫「自忠」,紀念中國的抗日名將。外來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強加在台灣的山林,這些名字讓我們相視苦笑了兩聲,感到很無奈。

幸好步道叫特富野,因為步道另一端是鄒族大社特富野的勢力範圍。

因為是舊鐵道,步道前段3.7公里相當平穩易走,是很適合散步的步道。可惜我們到達這裡時已經太晚,只能走一小段就折返。希望下次還有機會來。





還有一些照片,可以在此觀看: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看山




]

(圖片說明:在巃頭賞景的另外兩個方向。下面這一張,最前的山是象山,真的很像大象的身體曲線。)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歲月‧變與不變


2008年。


196?年。

歲月流轉,變化不小,但有些東西不會改變。

比如說,爹爹傻笑的表情。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兩項聖誕禮物


聖子耶穌從天降臨



1998年底,以「豬頭皮」藝名闖蕩出成績的朱約信,再度回到「朱約信」的身分,製作了一張台語聖誕歌曲。這張專輯在當時很有打破窠臼的企圖,一是挑戰主流音樂市場,引入「台灣性」和「政治性」;一是挑戰教會音樂的傳統聖樂和軟調福音歌曲,把聖詩唱成搖滾等前衛曲風。

當時張鐵志在《新新聞》寫了如下的介紹

聖誕節前夕,我們聽到了一個美麗的聲音來撫平台灣社會的焦慮和政治對立:由真言社製作、成立不久的喜樂音唱片發行的「當聽天使在吟講」。這張專輯有三個特殊性:第一,這是第一張正式發行的台語聖詩專輯。其中除了有三位重要牧師高俊明、羅榮光、楊啟壽牧師,參與演出者也有許多是長老教會教徒。第二,這張專輯從選曲到編曲都洋溢著濃濃的聖誕氣息。歌曲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如「平安夜聖誕夜」(由目前失業的阿扁演唱)。第三、這張專輯有一個強烈的關懷:為台灣祈禱。唱片公司很少見地將聽眾設定為「台灣優先族」──當然這是不分新台灣人或舊台灣人。也找了林義雄、施明德,以及陳水扁來演唱或禱告。不過唱片公司為了避免政治味太濃,到選舉後才發這張專輯。

你不需要是教徒就能喜歡上這張專輯:如果你想要追求聖誕氛圍,那麼這張本土的聖誕音樂會讓你不需要聖誕老公公也可以聞到聖誕味。如果你想要撫平選舉遺留下的激動情緒、或尋求內在靜謐,那麼這張專輯比任何New Age音樂都更讓人感受到平靜的暖流。如果你願意為台灣的民主公義祈福,那麼請翻開CD內頁,一起禱告:

 願咱社會公平正義
 過一個台灣聖誕
 唱出咱台灣平安

 


1998年,一個充滿挫折但又同時充滿希望、向上奔跑的年代。十年後,政治的變遷令人唏噓感慨。但是,這張專輯仍是平靜的暖流,提醒我們勿忘初心,勿忘最初的感動和最重要的事。

我選貼的這首聖詩〈聖子耶穌從天降臨〉,是台語聖詩中少見詞曲全由台灣人創作的,作者是鄭溪畔牧師。這是我最喜歡的聖誕詩歌。歌詞如下:

1.
聖子耶穌從天降臨,
為咱世間有罪的人,
天頂地下開聲來吟,
讚美聖主成做咱人.

(副歌)
哈利路亞讚美齊聲,
天父遣祂獨生聖子,
為我罪人放拺性命,
天父上帝真正是愛.

2.
耶穌降生睡馬槽內,
無嫌地上卑微所在,
天軍天使做樂和諧,
好聽至極流傳萬代,

3.
降生彼冥曠野牧者,
大家守更顧伊羊群,
王使降臨報伊知影,
去看救主面貎溫純.

4.
救主消息傳到東方,
彼有博士舉目看天,
主顯金星奇異真光,
伊從真遠亦來拜祂.

5.
救主降生愛人攏知,
祂是真理活命道路,
愛咱直到樂園彼內,
不過信靠咱主耶穌.

 




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 part 1



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 part 2



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 part 3



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圓臉查理大家都認識,不特別介紹了。


這是旅居美國的吾友Tony給的聖誕禮物,他說:

聖誕節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看查理布朗(Peanut)的卡通。原來的那片最近廠商有把它數位化重新發行。這部卡通美國廣播公司(ABC)每年在聖誕節前兩個禮拜都會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三十幾年來都是這樣﹐很令人驚嘆為什麼同一個卡通每年都有人要看﹐形同守節。我到美國的頭幾年就看過﹐每一年都帶給我極大的安慰和鼓舞。現在變成我個人的Christmas ritual﹐每年到了這時候都還想看。

我把《當聽天使在吟講》介紹給他後,他又寫了這樣的感想:

想聽約信作的聖誕歌﹐試了幾次﹐總是網際網路的交通過度擁擠﹐等了半天都下載不到。今天晚上十一點再試﹐終於成功。所以寫這回信時有約信的音樂陪伴﹐很溫馨。雖然是十年前的製作﹐但是這樣的音樂每一年聽﹐聽五十年也不厭。有些人生的議題和渴望﹐不管社會環境如何改變﹐是永世持續。

查理布朗的聖誕節卡通﹐也是這般的作品。是用兒童樸素天真的方式﹐表達大人人心最深刻的渴望。你如果耳朵尖﹐看part I的時候Lucy 說她每年都收到一些alibudab的禮物和玩具,希望今年可以收到一件"真正"的禮物(something real)。小朋友問她什麼是真的﹐她想想後說real estate。Estate是資產的意思。Real estate合起來其實是慣用詞﹐就是房地產。所以是一語雙關。笑死我。在這最近的經濟危機中看到這老卡通早已點出美國文化的問題﹐實在驚嘆。以前看的時候聽到Lucy這麼說﹐感受不會像這次那麼深。我想二三十年前剛開始看這卡通的小孩﹐今天大都已經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又來看這卡通﹐是懷帶一種特別的文化歷史感。

查理布朗選這棵小樹﹐是卡通作者解釋聖誕節意義很高明的自由神學。把從天使宣揚救主誕生﹑輝煌平安的教會過節傳統﹐轉移到馬利亞尊主頌顛覆傳統的意含。另一個有趣的點是查理布朗本要導一齣聖誕劇﹐但是小朋友們各自在表現﹐沒有人理他。最後是Linus用最樸素的方式把聖誕節的故事講出來。教會的人好像就如卡通裡吵鬧的小朋友﹐在聖誕節的時候好像都急著要把聖誕節的故事用各種方式表演出來。但是忙到後來變成只在意自己如何表演﹐而忘了故事本身。這很不幸。內容竟然被形式蓋過。來聽的人其實只想聽到講故事的﹐用最真誠的聲音把這故事重講一次。Linus講出這聖誕節故事的時候﹐聲調和表情比什麼樣花俏的表演都感動人。

 

約信1998年製作的台語聖誕歌,讓人回起台灣意識是怎樣透過民主運動、思想鬥爭、大眾文化等一步步建立,那令人感動的過程應該被記憶,當今的新挑戰得好好面對。

查理布朗的聖誕節,提醒我們現實人生的苦澀,以及真誠在這虛偽社會的價值。

有這兩項聖誕禮物相伴,我覺得可以有足夠的能量去回顧2008年3月之來種種令人搥心肝的惡事,以及面對國共聯手掏空下台灣令人擔憂的未來。

朋友們,聖誕快樂!願你平安!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人權日‧哀傷之歌


影片資訊:

Soprano: Isabel Bayrakdaraian, Sinfonietta Cracovia, conducted by John Axelrod.
Taken from "HOLOCAUST - A Music Memorial Film from Auschwitz".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its liberation, permission was granted for music to be heard in Auschwitz and a number of leading musicians were brought there to perform music for the film. 


這是亨利克•葛瑞茲基(Henryk Górecki)第三號交響曲 「哀傷之歌」(Sorrowful Songs)的第二樂章。女高音獨唱的部分,取材自二次大戰期間納粹秘密警察的囚室牆上,一位十八歲的女孩所寫下一句話。簡單的字眼,化為歌詞:
Mother,no,do not cry,
Queen of heaven most chaste
Help me always.
Hail Mary. 
(母親,不,不要哭
天上最純潔的女王
聖母瑪麗亞
一定會幫助我)



Górecki learned of an inscription scrawled on the wall of a cell of a Gestapo prison in the town of Zakopane, which lies at the foot of the Tatra mountains in southern Poland. The words were those of 18-year-old Helena Wanda Błażusiakówna, a highland woman incarcerated on 25 September, 1944. It read "O Mamo nie płacz nie—Niebios Przeczysta Królowo Ty zawsze wspieraj mnie" (Oh Mamma do not cry—Immaculate Queen of Heaven support me always). The composer recalled, "I have to admit that I have always been irritated by grand words, by calls for revenge. Perhaps in the face of death I would shout out in this way. But the sentence I found is different, almost an apology or explanation for having got herself into such trouble; she is seeking comfort and support in simple, short but meaningful words". He later explained, "In prison, the whole wall was covered with inscriptions screaming out loud: 'I'm innocent', 'Murderers', 'Executioners', 'Free me', 'You have to save me'—it was all so loud, so banal. Adults were writing this, while here it is an eighteen-year-old girl, almost a child. And she is so different. She does not despair, does not cry, does not scream for revenge. She does not think about herself; whether she deserves her fate or not. Instead, she only thinks about her mother: because it is her mother who will experience true despair. This inscription was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And it really fascinated me.
(FROM Wikipedia)


youtube上的另一個版本,是著名的錄音,極美。
Performed by David Zinman, conductor, and Dawn Upshaw, soprano.

這個版本,同樣是Dawn Upshaw 的演唱,除演出現場外,搭配了奧舒維茲集中營的紀錄片。很殘酷可怕的場景,請自行斟酌是否要觀看。

Wikipedia : Symphony No. 3 (Górecki)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並不野的「野給你看」

















林生祥的演唱,是當天晚上的壓軸。

新竹場的代表在高雄的學生要離去之前,搶著插隊演講了六分多鐘,內容相當精彩,以下是演講短片: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野草莓滿月 人權大遊行

野給你看--國家不暴力,人權向前進

11月6日開始,學生在行政院前抗議政府為了保護陳雲林而濫用警察暴力,因為得不到政府正面回應,靜坐行動就一直持續下來。野草莓運動今天滿一個月了。

有機的野刺波,充滿生命力,在台灣進入人權寒冬之際,以初生之犢之姿護衛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政治、自由空間。

挑戰不合理的集遊惡法,學生明天將有全國大集結。野草莓最終戰役─讓我們演練一次自願報備制的遊行,他們決心展現自律且意志堅定地進行這項行動。

這次遊行採報名制,有意加入者請到自由廣場的野草莓櫃檯報名。其他細節請參考:1207活動說明


【幾篇非讀不可的文章】

豆腐魚:給一個1207參加野草莓遊行的理由
林邑軒:1207,我們有我們的夢,我們走我們的路



野草莓運動目前決定在大遊行之後結束靜坐,轉入校園,繼續推動訴求。

台南場部分野草莓的轉進聲明,強調將透過自身的學習、重新組織,以及生產論述,構築厚實的實踐基礎。

往後野草莓可能會以社團型式運作,持續監督政府的作為、關心人權及社會公義。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父子接力寫歷史──《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書介

父子接力寫歷史──《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書介


《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收錄了台灣神學院鄭仰恩教授2000年至2004年陸續發表的六篇學術論文、一篇演講稿和四篇為基督教刊物所寫的文章,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史為主軸,分別探討教會和台灣社會的互動、教會信仰傳統的形成、教會與台灣的民主化、醫療宣教與倫理、本土神學思潮等主題。因為文章多圍繞基督教在台灣生根發展的過程,故以此定名。


書中的幾篇論文初次發表的場合,是各式各樣的學術研討會,而且大半都不是基督教內部的會議,而是一般學術社團、國家研究機構所主辦的,這顯示出這些論文不只在主題上處理基督教與社會的互動,論文寫作與發表的歷程本身就是基督教介入台灣社會的表現。


這本書,鄭仰恩題獻給他的父親──鄭連明教授(1931-1977)。鄭連明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的主編者,戰後台灣教會界的重要領袖人才,可惜英年早逝。兩代鄭牧師都曾就讀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專攻教會歷史,在台灣神學院任教,擔任台灣神學院的教務長。《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這本書可視為鄭仰恩接下父親手中台灣基督教史研究的棒子、繼續堅定向前跑的證明。


本書篇幅最長的論文〈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及其對台灣教會的影響〉,可說是最明顯表現父子接力的一篇論文。看似冷硬的史料爬梳背後,是兒子與父親超越時空的對話,是兒子站在父親的肩頭上的遠望,更有著兩代鄭牧師對台灣教會文化和信仰傳統的省思與關懷。


這篇必須和鄭連明的〈自設教五十週年至設教六十週年(1923-193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第五章)一文合併來看。鄭連明率先指出1925年加拿大教會聯合的風波影響到台灣北部教會,當時北部教會的宣教師除了偕叡廉(小馬偕)夫婦之外大多贊成歸屬聯合教會,但是1926年卻決定台灣宣教區要歸屬拒絕與其他教派聯合的加拿大長老教會,以至於大部分宣教師紛紛離開。這篇簡要的歷史描述中,透露出許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人很想問清楚。


鄭仰恩的〈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及其對台灣教會的影響〉分成兩大部分,首先處理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的時代背景、歷史經過和神學意涵,第二部分才討論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對台灣的影響。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讓我們看到原來加拿大的長老教會原本就有很多派別,在1850年之後逐漸走向地區性統整,1875年終於出現一個聯合各系統的加拿大長老教會。當進一步要和衛理公會、公理會聯合成為加拿大聯合教會時,長老教會內部有一股相當強烈反對聯合的聲音,確定聯合教會成立後,加拿大長老教會內反對聯合的教會遂分裂出來。鄭仰恩細緻地分析了主張聯合與反對聯合的理由,讓我們看到這世界首見的教會合一運動的立體面貌,並對聯合教會和長老教會各自的堅持有所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再來了解這個運動對台灣本土教會的劇烈衝擊,以及因而形塑的北部教會信仰傳統。


關於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對台灣的影響,鄭仰恩大量使用加拿大長老教會檔案室所藏一手資料,重建當時北部教會的宣教師間因為理念不同而造成的緊張關係,並提出:「該運動對台灣教會的實質影響,除了大幅人事異動之外,還包括宣教成效、領導模式,以及同工關係上面。」(124頁) 這樣的看法,呼應了鄭連明的分析:「因為宣教師人事變動而導至北部教會的權力結構和領導風格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廿世紀初以來吳威廉牧師與許多宣教師們合作來構成的民主作風,經過四分之一世紀以後,又恢復到以一位宣教師和一位本地牧師獨自統治全教會的現象。」他又在加拿大長老教會檔案中找到「台灣教士會管理不善」爭議事件的一手資料,讓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當時北部教會的一些問題。


鄭仰恩在自序中說,北部教會信仰傳統,一方面代表西方基督教傳統和本土文化緊密結合的果實(指馬偕與台灣女子張聰明結婚後形成的本土宣教模式),但另一方面形成著重權力掌控與操弄、以同系內聚串連為基礎的保守反動文化,若能對相關歷史事件做更深沉的信仰反省,將帶給教會政治文化更多深刻啟示。可惜這篇論文僅討論了宣教師間的問題,尚未處理台灣本地信徒對教會聯合運動的認知和所受影響。相信這個主題鄭教授會持續關心發展。


這本書的附錄包括三篇和台灣基督教史相關的三位女性傳記,鄭仰恩說這只能算是從事史料收集和口述訪談工作的部分成果樣本,但對讀者來說,實在是極為可親又寶貴的資料。這難得的女性傳記,也豐富了台灣基督教史中女性的聲音。


〈她名叫「伊萊莎」!〉寫的是台灣首位女宣教師伊萊莎‧庫克(Eliza C. Cooke),以往大家只知道她是李庥牧師娘,而不知其名。鄭仰恩在劍橋韋斯敏斯德學院的檔案室找到了一些台灣早期宣教師的資料,才終於知道她的名字。伊萊莎在李庥牧師去世後,繼續在台灣推動「女學」的設立,致力婦女宣教工作,可惜在她獨力奉獻三百英鎊所建的女學落成之前,就因病而不得不離開台灣。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主角為安慕理牧師娘傅明珠老師,她在1948年隨夫到台灣,任教於台南神學院及成大,1963年回英國。1979年美麗島事件之後,她和安慕理在英國努力讓人了解台灣長老教會的處境、呼籲關心台灣的民主運動進展,後來她還將相關資料編輯成一本小冊《台灣的聲音》,流傳於英國社會。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是侯書德牧師娘蘇佑美的傳記。蘇佑美出身子女眾多的家庭,出生後為彰基的護士長、加拿大宣教師烈以利所收養,後嫁給太平境教會侯全成之子侯書德。侯書德成大建築系畢業後,到加拿大諾克斯神學院讀書,畢業後派到安大略省的原住民保留區工作,從此成了在加拿大原住民當中的宣教師。夫婦倆奉獻大半輩子給加拿大原住民,生活十分簡樸,從不抱怨,十分令人敬佩。


《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是一本關心台灣、關心基督教發展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好書,更是長老教會信徒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