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因為我們也赦免……」

今年的國際人權日,又看了一次以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工作為題材的紀錄片《長夜將盡》(Long night’s journey into day)。南非在1995年成立這個特別的機構來面對過去的種族隔離造成的傷痛,至2003年結束運作其任務是:一、盡可能全面地調查1960-1994之間各種嚴重侵犯人權事件的真相;二、讓受害者講出真相以恢復他們的公民尊嚴,並提出如何對這些受害者給予救助;三、考慮對那些出於政治目的嚴重侵犯人權、但已向真相委員會講出所有事實真相的犯罪者,實施大赦。《長夜將盡》以四個案例來讓一般人了解這個委員會的運作方是和成果。片中呈現的數據顯示,願意講出事實、承認過犯、尋求大赦的,大多是黑人,包括曾擔任警察迫害同胞者、在反抗陣營中執行恐怖攻擊者、在種族偏見下誤傷白人女孩者。而被認為應該為種族隔離負起絕大責任的白人社群,大多仍逃避。

在雙方同意下,真和會安排受害者家屬和加害者見面。最撼動人心的是第四個案例,七個被警察設計殺害的青年,死後被栽贓說他們暴力攻擊警察,悲傷的母親們圍著參與計畫的黑人警察,非常憤怒。但在講了一輪之後,有一位母親說,她的孩子死了,這位警察和他孩子差不多年紀,她希望他能活下去,在上帝面前自有審判,她願意原諒。這實在是難以想像的轉折。看到這裡,稍微可以體會為什麼主禱文會請求上帝赦免我們,正如我們也赦免人。

《長夜將盡》裡另一位悲傷的母親,她的孩子參與殺害了一位來南非聲援反對種族隔離的美國女孩。女孩的父母很傷心,但願意原諒,甚至親自拜訪這些兇手的家庭。兇手們後來都得到特赦,這位母親說,她的孩子回來她很高興,但那位美國女孩的父母永遠盼不到孩子回家,她覺得很難過。 能夠將心比心的母親,把怨恨轉化為愛,讓「請求原諒—饒恕」這樣的舞蹈一直迴旋下去,因此我們看見救贖主活著。

聖誕節期,讓這類故事傳開吧。沒有比誠心悔改、彼此饒恕更美的聖誕禮物。

(若有團體想觀賞《長夜將盡》,請聯絡陳文成紀念基金會)

——為《臺灣教會公報》「窗口無遮欄」而寫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教會不斷改革,性別走向平權

不斷改革中的教會

今日回顧宗教改革的歷史,感念改教運動者勇敢打破威權禁忌,解放真理帶來自由,基督教信仰從此變得更加多元繽紛。另一方面也必須認識到,宗教改革不只是歷史事件,而是不斷進行中的運動。

宗教改革不是在真空狀態下進行的,相關的物質條件(如印刷術發達得以讓聖經普及)、經濟條件(工商階級的興起)、政治條件(民族國家的形成)、思潮背景(人文主義),衝擊原有的宗教生活和信仰方式,提供改革環境。在往後的世代,教會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教會隨時要面對的新問題,在各種不同處境中,一定有需要調整之處。只是,改革朝向何方?必須不斷回到聖經,再度發掘慘痛歷史中學習到的寬容,立基在教會最核心的價值:愛

以性別議題來看,宗教改革雖然發揚了人人平等的概念,但那個時代的「人」似乎沒把女性包含在內她們無法帶領教會,只能作為幫手,所有貢獻往往被忽略、貶抑。宗教改革對女性地位的提升影響有限,但還是有像齊爾夫人(Katharina Zell1497-1562)這樣的女性,以利筆為宗教改革、為自己的選擇辯護,一次又一次注意到弱勢者的需求,與他們站在一起,也包容信仰觀念不同而遭迫害的人。她突破時代限制, 實踐真正的宗教改革精神,落實愛與平等。之後,許多孤單的女性,繼續在她的時代發聲,雖不被主流社會接納,但為後世點了明燈。

 

性別走向平權

「平等」是宗教改革所強調的重要概念,也是構成現代文明的重要因素。但平等的實踐,卻是漫漫長路。貴族、教士和平民的身份差異,歷經多次革命才逐漸消弭。蓄奴制度、種族隔離,一關過了還有一關,平權路漫長。佔盡優勢的人總覺得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有人「天生」就該被奴役,可以找出千百種理由說他們就是差一級。在男性主宰的文化中,女性長期被視為較弱的、附屬的、不能做決定的……,無法與男性站在同一水平。

19世紀中葉,歐美國家開始出現爭取男女平等的女權運動,以爭取和男性同等的教育權和參政權為主要訴求。很難想像,老牌民主國家、人權思想起源地的英國和法國,爭取女性參政權的過程血淚斑斑、困難重重。在「婦女社會政治聯盟」許多成員被捕、絕食,遭到不人道的強制灌食,甚至有人犧牲生命之後,英國才在1918年有條件准許30歲以上女性投票,再過10年,才有和男性完全平等的投票權。法國則遲至1944年女性才有投票權。

除了教育、政治方面的權利,更多女性關心的是經濟上面的不平等(同工不同酬),婚姻生活中缺乏保障,身體自主權等等。現代民主國家多賦予女性和男性平等的人格權,但在繼承、生育、兒女監護權、家務勞動等方面,至今還有許多實質的不平等。各國的婦女,為此持續奮鬥,也出現越來越多元的理論和運動路線。

台灣社會是後進的現代國家,較幸運的是,歐美女性奮鬥過的議題,如教育、參政上的平等,已經成為普世共識,雖然社會上因為傳統文化等因素仍有不少歧視女性之處,但法制上對女性有基本的保障。只是,真要落實聯合國婦女人權公約中的強調的「消除對婦女的一切形式歧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性別平權的議題不曾缺席,長老教會也曾扮演重要角色。最早注意到原住民少女被迫從娼現象、並倡議解決方案的,就是長老教會婦女事工的幹部。1985年之後,長老教會成立婦女關懷機構,如關懷不幸少女的彩虹事工中心、為二度就業的女性設立的婦女展業中心,支援勵馨基金會,並在許多婦女議題上,和民間婦女社團站在同一陣線,互相聲援。

蘇素貞牧師擔任總會婦女事工幹事時(1986-1990,積極提倡兩性平權概念,響應普世教協的「眾教會與婦女團結十年運動」,在女宣的活動中帶進平權思想。後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委員會推出「兩性平權十年運動」(1999-2008)。1999年兩性平權教育講座,參會者共同聲明:「傳道委員會差派傳道時,應一體適用,不應有性別的排除條款。」在2002年由總會研發中心發行的《對兩性平權議題態度調查報告》指出,有高達79.3%的傳道人認為,教會內外依然充斥著兩性不平權的事實。針對此一事實,同年第48屆總會通常會議通過了「女性參與總會決策至少五分之一」的條款;此舉使部分事業單位多了女性董、理事。2008年,長老教會通過〈兩性夥伴信仰宣言〉。這是長老教會走過的平權努力。

今日,性別平等的議題,在臺灣社會、在教會中,仍需要更多的關注。如果我們願意成為不斷改革中的教會,就必須對性別議題採取更加開放、謙卑學習的態度。秉持宗教改革以來珍貴的核心價值:平等、愛、寬容,來回應多變社會。



——為《女宣》宗教改革五百年專題而寫

《普羅旺斯的聖誕夜》,喜樂與哀愁同舞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公東的教堂》作者范毅舜,今年又有新書出版。《普羅旺斯的聖誕夜》收錄了十二篇關於生死、友誼的生命故事,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文字與攝影作品反應了作者的真性情,不諱言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的眷戀,對美善的渴望,也流露出他對人的熱情關懷。

他的自序題為「在逆境中看見希望」,因為書中幾篇是在他情感重創、人生低谷之際寫的雜感,重新修訂時成了自我療癒之作。「人生當一路往前,那些看似過不了官的苦痛,最後都會成為生命的能量,讓我們更勇敢去擁抱美麗的事物。」而我,在這書裡看見的是喜樂與哀愁同舞,因為懂得愛與被愛,懂得珍惜感謝上帝的恩典,走向越來越豁達、寬廣的境界。

作者選了這句來闡述本書的想傳達的信息:「只要我真實又良善的生活著,就當得起世上一切美好事物。」他認為這句足以闡述馬神父不斷提醒他的:「上帝是愛」。書中篇幅最長的一篇,寫的是靜山的馬神父。身為天主教徒,范毅舜遇到生命困惑習慣向教會求助,去到彰化靜山進行「避靜」,來自西班牙的馬志鴻神父,遂成為他的「神師」(靈修指導),展開長期的關係。非常藝術家個性的范毅舜,百無禁忌向神父提問,挑戰他的極限,享受他無盡的包容,也因為神父的緣故,他沒有走向極端的自我中心及自我毀滅。兩人的關係,多年前出版的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中,也有很動人的描寫。

書寫自己最親、最敬的人,相當不容易。范毅舜說,他要寫這篇時,才發現自己對馬神父所知實在有限。馬神父身為耶穌會的一員,加入修會後幾乎完全沒有私人物品,生命更是完全奉獻給他所服務的人們。然而范毅舜還是努力寫出一位活生生、有個性的馬神父。他總是聆聽、陪伴,不貿然給予建議,也不表達太多的情感。但是在一次分享杜思妥也夫司基名作《卡拉馬助夫兄弟》的心得後,范毅舜發現「馬神父的信仰不是那種故作天真的無憂無慮,而是膽敢檢視每一個隱藏在人性中,不堪為外人道的黑暗層面」,兩人關於信仰的討論也越來越深刻。一位一生嚴肅自持的神父,不斷付出,不斷去愛,到了晚年,必須學習接受自己的軟弱無助。
「你怕死嗎?」
「一點也不!但我難免擔憂到生命的最後,我將無法自理生活。」
他們毫無禁忌地聊著死亡,一起去探視一位放在冰櫃中、剛過世的老神父。死亡不會是距離,不管有無天堂。

在聖誕節期讀這本書,特別有感觸。作者並不很愛用《普羅旺斯的聖誕夜》這篇當書名,但全書的確瀰漫著聖誕精神,講述愛、希望與新生。幾篇療癒的故事,幾篇傷逝但提醒我們愛還在延續的故事。推薦和《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一起閱讀,會是很美的一趟靈性之旅。《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的主角是來自瑞士的白冷會修士們,大半輩子在臺東的海岸線服務居民,守著樸素貧窮的生活,實踐上帝的愛。

書名:普羅旺斯的聖誕夜:十二篇關於生死、友誼的生命故事
作者:范毅舜
出版:積木文化,2016年11月

(刊登於《臺灣教會公報》藝文版,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