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 星期四

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

普丁在21日發表長長的電視演說,不認為烏克蘭是獨立國家,同時承認烏東頓巴斯區域的兩個省:盧甘斯克(Lugansk)、頓涅茨克(Donetsk)獨立,立刻派兵進駐這兩個新國家。

盡管如此,昨天看到大部分的評論都還在說,俄國應該還不至於立刻發動全面戰爭,而是會在控制兩小國之後,繼續透過外交施壓,藉著資訊戰和代理人戰爭等方式從內部瓦解烏克蘭,和西方世界較量。

沒想到24日清晨,普京就全面入侵烏克蘭了。他先發表宣戰演說,宣稱戰爭目標是:「烏克蘭去武裝化、去納粹化,達到維和目的」。目前看到的訊息,海陸空全面進擊。烏克蘭的幾個城市,包括基輔,遭到空襲,港口也被包圍。

烏克蘭能撐多久?烏克蘭人的抵抗決心,如何展現?北約和美國會採取軍事行動嗎?目前為止美國只有說要制裁,而且前天還只是制裁兩小國,昨天才說要制裁俄國。可是經濟制裁的效果足夠嗎?

從普丁21日的演說內容,可以看到他的決心和野心。他想恢復蘇聯時代的榮景,想牢牢控制烏克蘭,有套他的歷史詮釋,並以此為基礎發展他的戰爭正當性理論。

這場戰爭,他可能速戰速決,推翻烏克蘭現政府,扶植親俄政權。但怎麼達成?就看這幾天的戰況。

台灣很快就感受到這情勢的類似性。俄國不由分說就入侵烏克蘭,中國會不會也來這招?

俄烏開戰,雖戰場離台灣很遠,但覺得戰爭離我們好近。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昨天發布了四項指示 ,其中第二項是強化軍事整備,第三項提升認知作戰,提到:「台灣與烏克蘭局勢在地緣戰略、地理環境及國際供應鏈重要性有本質上不同,但面對境外勢力意圖操作烏克蘭情勢,影響台灣社會民心士氣,政府各單位務必加強防範境外勢力及在地協力者所發動的認知作戰,並強化錯假訊息的澄清,以穩定台灣社會內部情勢。」

看來目前政府估計台海開戰的可能性不高,但不能以為不會。維持台灣的人心安定、經濟平穩,非常重要。可是不需要有全民備戰的準備嗎?是不是該立刻展開全民軍訓?戰時演習?


3.1增

2月28日烏俄展開第一次和談,情況未知,但不大可能立刻有決定性的結果。
2月24日至28日,俄國未能順利拿下基輔,甚至其他城市也尚未得手。歐美的制裁力道一波波升級,歐洲國家提供武器給烏克蘭、收容難民,甚至允許人民去烏克蘭當志願軍。烏克蘭總統澤林斯基堅守崗位拒絕出逃,團結民心,他的作為和不斷傳出的各種英雄事蹟,平民即使沒武器也要抵抗的故事,成為很好的宣傳。
普丁27日以整備核子武器來威脅全世界。
國力相差太大,烏克蘭的前景仍很不樂觀,但這幾天他們示範了小國不屈服、大國吞不下的可能,令人欽佩,值得學習。


2022年2月17日 星期四

《時代革命》觀後記

 2月15日去華山光點看《時代革命》特映會。近三小時的長度,卻覺得看不夠。開演後眼睛就沒有乾過,全場也聽到許多啜泣聲。

這是一部這個時代的人不得不看的電影,也是不容易看到的電影。因為中國政府強壓國安法在香港身上,港府這兩年對反抗者的鎮壓越來越嚴厲。該片必須秘密製作,除了導演之外,大部分參加這部電影製作的人都匿名,影片中受訪者大部分也以各種方式隱藏身分,或覆面,或打馬賽克,或以演員扮演......。白色恐怖壓力下,仍堅持製作這部紀錄片,為2019年香港人「反送中」的若水革命(be water)留下歷史紀錄,實在令人感佩。

香港導演周冠威在2021年完成這部紀錄片,7月16日在坎城影展突擊首映,之後獲得台灣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雖然參加了不少影展,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曾經有人租戲院放映,但目前除了台灣之外,尚未有機會商業放映。台灣已經排定2月25日上院線。

電影以參與者的訪談及衝突現場的影片交織而成,另外有幾位重要的觀察者的評論:李怡、戴耀廷,還有時常在前線的社工陳虹秀。影片分成九段,涉及的事件包括:香港主權移交衍生的問題、2019年展開的反送中(反修例) 運動、第一位自殺的抗爭者、二百萬零一人上街遊行、佔領立法會、齊上齊落、元朗白衣人(黑道)打人事件、牽手護香港照亮獅子山、警方封閉地鐵打人事件、中大堵路抗爭、理大圍城事件,最後終結在部分運動者離開香港到台灣,對台灣的民主有期待。

這些事件發生在並不很久以前,當初發生時,台灣的我們透過網路看著這一切,既敬佩又難過。以為這些事情的紀錄都會保存下來,資料不難找,但中國施壓下,香港的自由媒體遭到空前迫害,幾乎全部消失。這部電影變得格外重要。有意識留下了許多現場的重要畫面。

許多動人場景:擠爆街道的人群像水流般散開、給救護車讓路;手機的手電筒如繁星閃爍、牽手的人從海邊到獅子山上;陌生人成為手足,抗爭者如家人般互相照顧;壯觀的連儂牆;稚嫩的中學生擔任救護隊,等等。但是印象最深刻、片中最多的鏡頭,是街頭抗爭中的警察暴力。催淚瓦斯、橡膠子彈、水柱、警棍、盾牌,隨意暴打。一波又一波,洶湧無盡的警察暴力,令人看得憤怒不已。影片呈現香港人抗爭的勇氣,也呈現其中的絕望、無力感。再多的人群,再巧的策略,再勇的抗爭,都難敵國家制式暴力的打擊。

這是一齣向香港人致敬、紀錄香港精神的紀錄片,同時把香港的困局帶到世人面前,默默求救。

影片最後稍微寄希望於台灣。看到這段覺得有些慚愧。

台灣花了四、五十年擺脫出威權的箝制,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度。香港目前開始陷入肅殺的白色恐怖,這是以往台灣經歷過的,被外來政權的鐵拳對待;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香港是台灣人學習自由意識、民主知識的來源地之一,也是厭棄威權政府者可投奔之處。現在換成台灣庇護熱愛自由、遭受逼迫的香港人。但是目前台灣的相關法令對投奔台灣的香港人仍有重重限制。

盼台灣人能護住台灣民主,和香港人攜手對付惡鄰,永不放棄!

   


2022年2月15日 星期二

《在車上 Drive my car 》觀後感


電影上映的第一天,就衝去看了。看了《偶然與想像》之後,對導演濱口龍介頗為嘆服,對這齣充滿期待。
電影超過三小時,但全場沒有人早退,大家全都坐在那裏等到所有人名都跑完。我是拿出手機看時間,才驚覺已過三小時。

記下一些零碎感想:
1.是公路電影,戲中戲,文青電影。內容非常豐富,一層又一層可以剝,不斷解構,終至自由。
2.承認自己受傷,充滿遺憾後悔,頗不容易。承認之後,努力好好活下去,看見美好。
3.從別人的評論裡,看到村上春樹原作的樣貌,對主角家福的太太著墨不多,連名字都沒有,而那位情夫被描寫成淺薄輕浮之徒,但在電影裡,給了太太意味深長的名字,情夫也被建構得很有深度,電影中他們三人有鼎足而立的分量,彼此牽絆,謎樣的生命樣態都有了解答。
4. 想更了解這部電影,覺得找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來看,可能比看村上春樹原著更重要。這齣舞台劇和電影的巧妙互文,撐起電影的主題和結構。
5.導演用這部片子展現了語言的魔力,戲劇的魔力。
開場和「偶然與想像 」有類似之處,簡短語句、描述性十足的獨白,很快把觀眾帶入情境,令人著迷。
用各種不同語言演出的戲劇,特別的劇場方式,不看字幕可能不懂在演甚麼,卻有獨特魅力。最重要的台詞是以手語呈現,無法一聽就懂,甚至無法一看就懂,但那手語是那麼美,你必須慢慢了解,似乎更能咀嚼那些字句的意義。
6. 覺得導演刻意呈現「大東亞共榮圈」的大同世界。俄國劇本,在日本演出,表演者和舞台工作者除了日本人外,還有韓國、菲律賓、台灣人,甚至有無法發聲說話的手語人。不同語言的使用者,演著同一個劇本,跨越文化限制,呈現人類的共同性,困擾、遺憾、歡喜、悲傷,都是一樣的。
7. 片中最喜歡的,是用手語來演索妮雅的美麗韓國女人,和她的丈夫。這對可愛的韓國夫婦,帶著一隻珍島犬,在日本廣島生活。感覺非常美很魔幻。雖然可能太過刻意安排,他們非常暖,沖淡了電影大部分時間冷硬壓抑的氣氛,有這段,心不會被鋸得太難過。導演真的挺會說故事的。
8. 石橋英子的配樂很吸引人。
9. 古典、保養得很好的老車,和主角的特質相似。那也是他給自己的、封閉的窩,在車上他一次又一次不自覺地重複舔傷,在青光眼的狹窄視界中活著,以為自己可以操控一切。直到有人進入這封閉的世界,拿過他的方向盤,他才一步步擴大視野,獲得救贖。
10. 北海道雪地中,兩個互相傾吐心聲、面對傷痛與遺憾的人,互相擁抱。這個擁抱並不是電影俗套,而是真實人生中非如此不可的舉動。擁抱之後,兩人並非一定要發展成甚麼親密關係,如果這樣想就真的是俗套了。當下互相的理解、安慰,讓彼此都可以踏上人生的另一階段。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記 石婉舜演講:台灣現代戲劇運動第一波

清大台文所副教授石婉舜在北師美術館「光 」展覽期間,做了一場演講:台灣現代戲劇運動第一波─文協演劇十年再發現。她講的內容並未限於1920年代,而是延伸到1946年,甚至還提到1988年之後的街頭行動劇場。

一開始先講台灣社會從傳統戲曲過渡到新劇的歷程。新式教育影響很大,課本上的對話,讓人們熟悉新劇的戲劇形式。鐵路通車後,各大城市紛紛蓋了戲院,演出正劇,成為大眾娛樂的一部分。
文化協會將演劇當成社會教化的一環,以「文化劇」的演出來提倡改良社會風氣和惡俗。台灣民報創刊就刊出胡適的一個劇本,提倡婚姻自由。文化演劇的內容以破除封建迷信為主,受歡迎的劇大多有關自由戀愛、掙脫傳統文化束縛。劇本取材自中國、日本,也有自行創作的劇本。
1927年文協分裂前後,劇場大爆發。劇團和演出場次都來到一個高潮。台南文化劇團,盧丙丁、黃金火、林占鰲、韓石泉等人,支援高雄的罷工。張維賢和友人在1926年成立星光演劇研究會,他傾向無政府主義,但更看重的是怎樣把戲演得人人想看。1927曾為愛愛療募款演出。彰化有鼎新社,由曾留學廈門的青年組成,也是傾向無政府主義。這些旺盛的戲劇活動,隨著當局的鎮壓而沒落。社會運動者轉向文藝活動,如楊守愚撰寫劇本發表,張維賢前往東京進一步學習戲劇專業。1931年去世的黃天海,和張維賢都成立以民烽為名的劇團,兩人的深厚友誼和以戲劇實現理想的共同志向,在這次的展出的張維賢相簿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認,他們一起推動台灣戲劇專業化,引進歐洲先進劇本。黃天海以孤魂為筆名翻譯了捷克的著名劇本:蟲的世界,看起來也是無政府主義者。
在文化劇的演出中中,摻進劇本沒有的,表現農民苦況、批評資本主義的對白,警察會取締,演員被罰款。其中一次大甲農組成員因演戲被罰要沒錢繳罰款,被警察押送途中正好遇到林獻堂,林獻堂就幫他繳了罰款。我想著,被批判的資本家,多次照顧社會運動者,為他們解圍,這樣的林獻堂令人欽佩。
1943年,在皇民化運動的苦悶中,王井泉、林摶秋等人還是成立了厚生演劇社,演出閹雞、高砂館、地熱等自創的劇,勇敢呈現台灣性。年輕的呂泉生採集台灣民謠六月田水、丟丟銅仔,作為戲劇的配樂,觀眾一聽就唱了起來。
婉舜提到,文協演劇十年之後,形成三種路線:以戲劇來宣傳理念、做抗爭;傳統戲曲的借用和改良(例如賴和殘稿的嘗試);戲劇藝術的專業化。前兩者在皇民化運動中都被打壓。後者在張維賢、王井泉、林摶秋等人的努力下,逐步發展。以觀眾喜愛的戲劇來傳達理念。
戰後,厚生演劇會分化成不同團體,盼望帶動更蓬勃的戲劇活動。簡國賢和宋非我的聖烽演劇會演出批判貪官汙吏和貧富差距的「壁」,大受好評,但也讓政府心驚,開始審查戲劇演出,進入白色恐怖時代。簡國賢加入共產黨地下組織,他不久後被捕判死刑,宋非我逃離台灣,在中國及香港度過下半生。
兩個小時內容滿滿的演講之後,婉舜還帶聽眾去看戲劇部分的展覽,細細解說,帶我們留意照片的精彩之處:她發現張維賢的一張照片所穿著的上衣,是俄羅斯農民的樣式,民烽劇團的人們也都穿著類似的服裝,像是團服。這細節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到世界性的普羅文藝潮流如何在此時的台灣起作用。
這次「光」的展覽,和婉舜的演講,將文化協會的活動及其延續做了新的探索,具體呈現那時代豐富多元、充滿改革社會熱情的文藝運動面貌。這場關於台灣新劇發展的演講,讓我們窺見戲劇的魅力,劇場人跨時空的心心相印、相知相惜,台灣社會傳承不熄的自由火種、改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