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是誰先愛上他的》及《讓傷痕說話》

 愛家公投疲勞轟炸的宣傳,讓臉書同溫層一片哀號。前天公視有話好說邀請陳思豪和趙曉音兩位牧師辯論,邊看邊腦充血,之後看到很多厭世留言,因為半小時內聽到的謊言和歧視真是令人抓狂。見識到言語傷害人的力量,一句句虛謊又理直氣壯的話語,簡直像刀子般傷人。偏偏這還是公共媒體提供的場域。(了解公視製作單位的苦心,公投議題本來就該透過公開辯論越辯越明,但是得聽那些似是而非的胡扯,真的很傷害心理健康。)

按:這場辯論有逐字稿和事實查核,可以上網參考。網址:https://hackmd.io/s/pts-talk-news-11-13-debate,或搜尋:〔逐字稿〕公視有話好說:同婚?世俗?基督教?

上個禮拜看了電影「是誰先愛上他的」,的確是好看的電影。悲哀的現實處境,用淚中帶笑的幽默手法呈現。覺得這是有關喪失親人後走出悲傷的故事,片中的幾個要角紛紛走出「愛不滿足」的痛,與自己和解,也與近人和解。

抽掉「同妻」這個主要設定,仍然可以是個笑中帶淚的故事,但「同妻」的悲劇結構,讓這個故事更加有力量。「同妻」指的是同性戀者之妻,通常男同志為了不讓自己的性向曝光等原因,和女性結婚,但是通常很難維持好品質的婚姻生活,不明就裡的「同妻」往往活在自責、怨恨等矛盾情緒中。被捆綁在婚姻家庭價值觀裡、努力要當好妻子的「同妻」,痛楚很深。不甘心不放手,終究還是得要學著放手。

要走出「顧家的好妻子好媽媽」魔咒並不容易。感謝有這樣的電影,多少能夠啓發一些人,跳脫僵化的「愛家」魔咒,一步一步學習真正的愛。

最近也翻完了徐志雲醫師的《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這本書也是好評如潮,好像再說什麼讚賞的話都是錦上添細細小花。可是,真的太好看了,很久沒讀到欲罷不能、幾次拍案的書。

本來很怕翻開這本書,因為我不想看傷痕,討厭悲傷後無能為力的感覺。可是,這是一本幽默、溫暖、理性的書,提供的知識有用、扎實,超有建設性的。「若我們對不同族群的認識多一些,彼此的傷害就能少一點。」徐醫師在前言這樣寫。這是一句會發光的話。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各種彩虹人生,也提供最基本的相關知識給讀者,更重要的是,在書中感受到徐醫師那種對各色各樣生命樣態的一視同仁、善意、尊重,那正是我們社會最需要的互相對待態度。

「愛家公投」的宣傳,加深社會裂痕,把櫃子內的彩虹族群再度逼到死角。以愛為名的公然歧視,狠狠鞭擊臺灣社會脆弱的人權意識。但是,黑暗中仍有一些一直持守下來的火堆在發光。「是誰先愛上他的」這齣電影,《讓傷痕說話》這本書,就是這種火堆。在這可怕的時刻,且讓痛苦者就近這些火堆,享受一些溫暖,得到力量走下去。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電影「仙人畫家熊谷守一」觀後

 去看了一齣日本電影「仙人畫家熊谷守一」。很~好~看!

一位國寶級畫家,30年幾乎不曾走出過自己的院子,每天都在院子裡觀察植物、昆蟲、小魚、石頭.......。他太太和一位幫傭操持家務、應付訪客,甚至院子裡的植物照顧也都是太太在做。電影帶我們跟著畫家一起從微小的地方觀看他的院子,看他脫俗的生活,看世俗怎樣試著介入他的生活,他怎樣不為所動。 電影的氣氛恬澹優美,又處處禪機,超喜歡啊!

享受太太照顧的畫家,在和死神對話時,才說到自己對太太的感激和牽掛。 94歲的畫家,還頑強地想活著,想活很多次。但他太太說,太累了,如果還有機會再活一次,她不想要。 淺淺幾筆,把這種生活中男女角色不平等表現無遺。

這是樹木希林最後拍的電影之一,很喜歡她在電影中的角色。她認真陪伴任性、自我中心的畫家,為他維持他的生活日常,愛很深。但她絕不甜言蜜語,下棋總是贏,戰鬥的精神和畫家的優游性子差很多。

這是呈現畫家精神、但並不歌功頌德的電影。

還有都更議題。片中的畫家太太向要蓋大樓出租的鄰居提到「日照權」,提到這片院子中各種植物、昆蟲、鳥類的生存權。很有意思。

我和熊谷一樣喜歡「獨樂」,若是有這樣生態豐富、自然又多樣的庭院,優游30年沒有問題。但從電影呈現的,也可以看出這樣一個人的自由快樂,是旁人的勞碌操持換來的。園子要維護,三餐要有人出門去採買、下廚,還要不斷應付前來求字畫、偷名牌(因為是大師書法)的人們。

電影除了開場之外,並沒有讓我們看熊谷的畫。但很多的鏡頭都在告訴我們他怎樣看世界。覺得拍攝手法甚為高明。

另外極愛本片配樂。單純乾淨的音樂,和熊谷的畫風極配,也主導了整齣電影的氣氛和趣味。看到最後捨不得走,就是想再聽到最後。

選戰熱到不行的假日,不看相關新聞或直播,而是去看一齣讓人覺得靜謐愉快的電影,好享受。


附:臉書留言



之一:我好喜歡這樣的庭院!想起「他蜜」姑丈居住在嘉義台銀日式宿舍後面那一大片庭院。

之二:媽咪的娘家在市中心,但宛如莊園,她小時候這個家有穀倉,養了家禽家畜,好像也有種菜,是個幾乎可以自給自足的家。
我們小時候去的玩的時候,家園已經縮小些,但還是有大水池、大樹,可以探險遊玩。
在這環境長大的媽咪,一直都有與世無爭的氣質。
熊谷守一的庭院,只有15坪,他就逛不完了。



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

 在蔡其達那裡看到11月9日是屠格涅夫200歲誕辰紀念日。

大學時代修俄國史的時候,把屠格涅夫的小說能找到的都讀了。屠格涅夫是自由主義者,也同情在農奴制度下的農民,但對虛無主義者推動的改革抱持懷疑態度。當時是熱血青年,對他筆下的知識分子很同情,不是很喜歡他冷靜觀察、有點諷刺的寫實之筆,但又很欽佩他的描寫功力。
後來一讀再讀的,反而是大學時代不大喜歡、沒耐性讀的《獵人日記》,這些年來百讀不厭,幾度在舊書攤重買,放在手邊隨時讀。
《獵人日記》由25則短篇故事組成,大多是描寫人物,敘述者是愛好打獵的貴族青年,記下幾次行獵過程中所遇見的人物,包括地主、國家農人、農奴、侍僕、兒童、醫生、社會邊緣人......形象鮮活精彩。透過人物側寫,呈現俄羅斯當時農村的狀況:農民被地主任意驅使、村吏和管理者的中間剝削,也呈現出農民逆來順受、堅忍的個性。
最喜歡的幾篇是:描寫鄉村酒店中的歌唱比賽的「歌者」、紀錄農民兒童夏日夜間講鬼故事的「白靜草原」、如聖者般的植物人「活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