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北之櫻守

前幾天去看了「北之櫻守:媽媽的守護者」。
一開始期待的是電影談多一點南樺太的移民史和戰爭,但這部份只有一個輕描淡寫的引子。
以為是講失智老人的故事,但看到後來,那位媽媽並不是失智。片中最重要想處理的,是創傷症候群吧。倖存者的罪惡感揮之不去,努力活下來卻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幸福的權利。這實在是很悲傷的處境。不免覺得,在重大傷痛後,能遺忘是一種禮物,保護身心靈的健康。但豈可能真的遺忘?受了傷,不可能恢復到沒有受傷的狀態。原諒自己,是非常困難的功課。
注意到片中的一些象徵。
「櫻守」(櫻花的守護者)的形象,也是日本母親的形象。栽種在樺太的櫻花,再也看不到。櫻花在滿月時盛開,代表對團圓的渴望,和以全家團圓為幸福的價值觀。
相機,用來捕捉記憶。可是,來不及帶出相片,日久已記不得的丈夫的面貌。重新買了相機,想要再紀錄,想要活在當下,但過去仍然無法重現,最後用來提醒記憶的相機也被遺忘。這部份覺得分外傷感。
飯糰。片中不斷出現飯糰。飢餓求生的年代,獲得飯糰是生機。母親後來都靠古法炊飯做簡單的飯糰來賣。戰後求生期的飯糰做得很大,1970年代飯糰尺寸縮水。飯糰也是美式商店在地化的策略。米食和櫻花一樣,代表「日本性」。
這是一部有關戰爭傷痕的電影,也描寫了走出戰爭陰影的戰後發展模式。嚴厲、果斷的商業策略,把難堪的過往去蕪存菁加以利用,是戰後成功的典型。
最後,很想知道片中海崖上的小神社,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