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基督教觀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督教觀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變動不安中的希望

 5月8日,在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安息後17天,梵蒂岡選出了新的教宗:美國籍的樞機主教普瑞弗斯特(Robert Prevost),他選擇的名號是「良十四世」(Pope Leo XIV)。

普瑞弗斯特不在選前媒體預測的熱選名單中,卻很快在祕密會議中成為共識人選。在外界預測方濟各之後天主教會可能面臨分裂之際,梵蒂岡以此來昭示團結。參與祕密會議的樞機主教們,或許各有自己的期待和政治算計,卻一起經歷了特殊的靈性時刻,一起了解、確認上帝的旨意。

從良十四世的經歷來看,他是此時適當的領導者。現年69歲的他在美國芝加哥出生,但大半生都在拉丁美洲、歐洲度過。長期在秘魯艱困的教區工作,擔任過他所屬的奧斯定會會長,2020年開始受教廷重用,出任主教部部長,在2023年由方濟各封為樞機。他有長期在相對較邊陲地區教會牧靈的經驗,又有在教廷處理政務的經驗,近年一直在紛爭的中心解決問題。可見他原本在梵蒂岡就很有影響力。

選擇「良」為名號,是視提出通諭《新事》的良十三世為效法典範。1891年發表的《新事》,是教宗對工業革命後的現代社會問題第一次提出分析與對策,特別關心勞工的處境,呼籲支持工會、保護工人。普瑞弗斯特說當今世界面臨新一波工業革命(人工智慧突飛猛進),教會應起身回應,維護人性尊嚴和社會正義。

天主教選出這樣一位新教宗,新教徒的我們也跟著雀躍,因為我們看到一位原先鮮為人知、卻在此時足堪大任的領袖。他沒有喊「讓天主教再次偉大」的口號,而是謙卑又堅定地強調:「我們應當一同尋求成為一個傳教的教會,一個建造橋梁、促進對話的教會,如同聖彼得廣場張開雙臂般,永遠敞開懷抱去接納每一位需要我們愛心、臨在、對話與愛的弟兄姊妹。」相信他會帶領天主教繼續和普世教會保持對話與合作,也將推進基督教文化整體的發展。

世局紛亂、人心惶惶,世界不知將走向何方。新教宗的出線似告訴世人,上帝一切看在眼裡,人的意念無法高過祂。人們也願意持守真理,站在信仰基礎上盡力奮鬥。雖然前方仍多困厄,只要堅持愛與正義,變動不安中仍有希望。

(台灣教會公報 窗口眺望)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從接受到傳揚

 

信仰的長河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60歲了!我們宣稱自己是在臺灣最老的教會,但從近二千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來看,是很年輕的教會。

基督教發源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先在帝國的東半部和西亞、中亞取得很大的進展,接著連帝國的西半部都成為基督教世界,四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一千多年歐洲文明在基督教的基礎上發展,從十五世紀開始逐漸稱霸全世界,十九世紀開始達到高峰。位於東亞一隅的臺灣,十七世紀先有新教的荷蘭改革宗教會和天主教的西班牙道明會來傳教,隨著西方勢力退出臺灣而中斷;十九世紀中葉則因為清國被迫開放港口,宣教師再度來到臺灣,這次也是天主教道明會先到,緊接著新教的英國長老教會也來建立據點,這就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開始。

十九世紀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除了賺錢,也將歐洲文明和信仰帶到新的人群當中。理性時代來臨,歐洲文明也在改變,基督教的影響力衰退,仍有一部分人在這這樣的時代努力復興基督教,而有幾波奮興運動。帝國主義風行之際,熱心的基督徒也展開向「未信之民」、「未得之地」傳教的行動。於是非洲、南亞、東亞,成了歐洲基督教的目標,宣教師前仆後繼來到異族人、異文化當中,傳播福音建立教會。

 

臺灣人與福音的相遇

           1865年馬雅各醫師以宣教師的身分來到臺南,開啟英國長老教會在臺灣的宣教工作。為何是由一位醫師來宣教?醫療宣教是當時西方教會常見的策略,建立在近代科學基礎之上的歐洲醫藥效果,對初接觸的人們宛如奇蹟,身體迅速恢復健康幾乎等同於「得救」的經驗。最早入信的本地信徒,有不少人是因為難治之症或嚴重受傷得到醫治,而進一步接受福音。這樣的路徑,顯示此時對臺灣人而言,基督教和歐洲近代文明幾乎是一體兩面,成為基督徒同時接受了這套文化系統。

           其實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仍以牧師為主,醫師和教師要和牧師搭配。一開始馬雅各長老隻身在臺,是因為原本要與他同工的宣教牧師在旅程中不幸遇到船難。直到1867年底李庥牧師夫婦抵達之前,廈門的英國牧師杜嘉德等人不時到臺灣,支援宣教工作

           除了醫療之外,還有教育宣教師。因為基督教是有經典的宗教,基督新教的信必須徒透過閱讀聖經來了解所信的是什麼,信徒需要教育,也需要培養當地人成為傳道人。在設立學校之前,宣教牧師負擔起教育之責。1875年來臺灣的巴克禮牧師,特別重視教育的重要性,他知道這個信仰若要在本地紮根,就需要能閱讀聖經、有近代知識的傳道人和信徒,因此他除了建立神學校(大學)和中學,又開一間出版印刷事務所「聚珍堂」、辦一份《臺南府城教會報》來推廣白話字,因為當時懂漢文的人太少,羅馬拼音的白話字易學。許多教會設小學,聘教師來做基礎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基督徒讀教理問答、吟聖詩、查考聖經,學習信仰內涵,也學習數學、自然科學、歷史地理,成為有近代文化教養的世界人。

李庥牧師夫婦見臺灣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無法獨立生活,深感女子教育的重要,很早就開始籌設女學,但直到1887年才正式開設。北臺彎則在1884年就設立女學。

           北臺灣的宣教由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偕叡理牧師開啟。1872年他以淡水為據點,在本地信徒的協助下,走遍北臺灣,建立許多教會。他自己身兼醫療、教育工作,在宣教旅行中為人拔牙,以逍遙學院的模式邊走邊教育學生。後來設了偕醫館,加拿大教會也派遣醫療宣教師和教師,建立宣教醫院、神學校、中學。

賴英澤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談到臺灣第一代信徒與福音相遇之後,因為汰舊換新而「得自由」。實際上的表現就是「除偶像、棄神主、改惡習」。

初代基督徒認識了又真又活的上帝,人生有戲劇化的改變。但並非從此一帆風順,仍必須面臨許多考驗。臺灣人與福音相遇,經歷的是文化碰撞、價值觀翻轉。有人欣然擁抱,跳進新世界;但也有人面臨的是來自傳統的重重阻力,甚至因此而付上生命的代價,如因入教而被打死的莊清風。

另外以林學恭牧師(1857-1943)為例說明第一代信徒的處境。他出身士紳之家,少時喜歡賭博喝酒,26歲在朋友家讀到當時的聖詩《養心神詩》,頗為感動,進一步去教堂聽講道,接受了基督教,把賭博的工具都砸毀。父兄反對他「落番仔教」,綑綁揍打,他身無分文從家中出逃,投奔教會。先受聘當岩前教會小學教員,後來投考神學校,成為傳道人。

 

報好消息的腳蹤何等佳美

早期信徒稱入信為「得到道理」,得道之後就是要分享。一間間教會的建立,不只是宣教師的功績,是「得到道理」的人們堅守信仰、向四周傳揚的成果。

林學恭牧師,信主後一生致力傳教,神學校畢業後到澎湖馬公教會擔任傳道師,遇上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要被交給日本,他被日軍徵為嚮導,原本有機會在日本統治下獲得富貴,但他選擇回到澎湖繼續宣教。之後又去到彰化,和宣教師梅監務密切合作,走遍中臺灣,建立多間教會。

澎湖的宣教始自1886年宣教師甘為霖與臺灣本地傳道人高長等人到馬公開拓,南部長老教會決定成立「澎湖宣道會」,由各教會奉獻支持,並派遣傳道人。這可說是臺灣教會第一個海外宣教事工。

教士會和大會所推的宣教計畫,有許多理性評估,包括財務、人力資源、交通路程等等。比如說南部宣教先以臺南、里港為宣教中心,之後又有彰化設立宣教醫院成為另一個宣教中心。但有些發展事出意外,如東部1877年的祈禱水事件,一位信徒在祈禱後以一碗清水醫治西拉雅族頭目,陸續類似奇蹟帶領近40戶改宗,建立三間教會;又如澎湖七美夏宰被聖靈充滿,醫治重病之人,1920年和堂兄夏傳一起建立福音堂。這些奇蹟中誕生的教會,在教士會詳細考察並教育信徒之後,才納入長老教會系統。

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在臺灣推行殖民現代化,最早設立的學校就是醫學校和師範學校,基督教的宣教醫院和學校教育在臺灣社會中的重要性降低。宣教未受阻攔,教會穩定發展。1920年代有一些靈恩取向的新教派進入臺灣,對長老教會產生衝擊。1930年代開始,因日本帝國主義的發展,日本政府對基督教抱持警戒態度,後又因日英成為敵國,宣教師撤離臺灣。

           第二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又一次治權轉換,教會則走向自立、自傳、自養,迎來宣教大豐收的年代。南北合一的長老教會總會,推動「倍加運動」,目標是在各鄉鎮都建立教會,讓教會成倍數增加,並向原住民宣教。1965年百周年慶典時,平地教會達到倍加的目標,各原住民族群也迅速建立教會。

 

上帝國的宣教

           戰後的長老教會一方面致力於引導更多人加入教會,一方面也在新的神學思潮下思考教會的責任。除了壯大教會之外,面臨急遽變化的社會、高壓統治、貧富差距、各種不平等、環境惡化…..等等問題,教會是否只是關起門來求自己平安就夠了?

在「倍加運動」之後的「新世紀宣教運動」,開始在農村、工廠做社會調查,派神學生、傳道人與勞動者一起生活,了解基層社會,並嘗試運用各種最新的傳播工具,來宣揚福音。另一個嘗試是融入本地文化,例如以布袋戲來傳教,擺脫「洋教」形象。

面對臺灣日益艱困的國際處境,以及政府的威權統治,長老教會勇敢發聲,1970年代連續發表〈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和〈人權宣言〉,強調臺灣的前途必須由臺灣人自己決定,呼籲政府進行民主改革。並在1985年通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

這正是上帝國的宣教。主禱文中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宣教不僅是引人入教會、在教會中喜樂融融,也要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面推動公義的實現,與弱勢者站在一起,學習主耶穌的模範。這是近年教會的宣教路線,我們的信仰告白。


刊登於女宣雜誌476期    2025年3月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香港基督教墳場研究

 今天早上到宇宙光的馬禮遜講堂去聽邢福增教授談「香港基督教墳場的生與死 」。

搭公車去,第一次得找路,稍微遲到。到達時查時傑教授先開場,講了一些臺灣的基督教墳場,主要談到信義宗的復活山,提到他們有為所有埋葬於此的信徒建立名冊。

邢教授主要介紹位於跑馬地的香港基督教墳場,進入正題前,他介紹了香港基督教墓園的發展,由政府提供土地給基督徒作為墳地。給大家看一些有特色的墓銘。1842英國取得香港之後就在跑馬地對面山丘成立多個不同宗教的墓園,提供給外來寓居者:歐美人(天主教、新教)、穆斯林、祆教徒、歐亞混血兒等等。新教墳場後來改為殖民墳場,又改為香港墳場。

他這場演講主要談這座花園般墳場中和基督教宣教師相關的墓。1843-1854就有八位宣教師的太太及女宣教師離世,還有八名夭折的幼童,兩位宣教士。所屬的教派和差會,幾乎就是香港宣教史的圖像。他談這些悲傷的故事:18歲就隨夫到中國宣教的何顯理,生第五個孩子時去世,才27歲。1920、21則有兩位壯志未酬的年輕宣教師,一到香港就病逝。

他的研究很有意思。我們若不趕快整理台灣基督教墓園的故事,恐怕宇宙光就會搶著做了。

他的著作《此世與他世之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文化》(增修版)去年出版,想找來看。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一場感動的告別禮拜





上禮拜去同光教會參加了一位老弟兄的告別禮拜。老先生十年前開始行動不便、有失智的現象,兩個女兒照顧他非常周到。92歲在台南奇美醫院安寧病房去世,沒有插管,平靜安詳。上個月我去台南參加他的入殮、火化和安葬禮拜,台北這場是為了讓他人生中照顧過他及受他照顧的人有機會來送他。

老弟兄在召會受洗,在召會服事六十年。雖然他並非同光會友,同光教會大力相挺,接納並協助這場告別禮拜。來的人不多,有老先生在宜蘭教書時召會的朋友、軍中同袍的孩子、妻舅的孩子、女兒的基督徒朋友和社運圈的朋友......。曾宗盛牧師主禮,陳小恩傳道司會,同光幾位同工協助影音及直播,小萬當招待,沈Pitt司琴,十幾年來逐漸散開的彩虹團契在此小小重聚,特別溫暖。

程序單中,印的是老爹喜愛的經文和愛唱的詩歌。經文五、六段,都是和「愛」和「公義」相關,真是一位非常正派的基督徒。詩歌是我們熟悉的旋律,但歌詞不是長老教會常見的古雅詩句,召會的詩歌文字直白表現對神的熱情、明確的自我期許,簡直是令人臉紅的愛情告白。這樣的歌詞,我卻一開口唱,眼淚就止不住一直掉。

曾牧師講道,根據 Jo姊妹提供的資料,說了老爹的生平:湖北咸寧地主家少爺,十六歲就從軍,到台灣後信主,在軍中和同袍建立深刻友誼,在教會熱心服事,是孩子王,和別人的孩子都處得很好。37歲退伍,原本可以轉文職或教職,但他堅持考大學,和比他小近20歲的學生一起學習,之後成為國中老師。當老師後才結婚,50歲才生第一個女兒。比他年輕很多的太太,42歲就因病去世,兩個女兒被迫從小就學當大人。教會如大家庭,他多才多藝,辦夏令營,帶孩子們玩,開放自己的家。從教職退休後,女兒們都到台北就學工作,他也離開宜蘭與女兒一起生活。2013年前後,因為反對教會領袖參加護家盟,被原本親密無間的教會孤立,於是轉到長老教會,並隨女兒搬到台南。他也跟著女兒參加街頭社會運動,聲援同志和工人。

牧師講道完,家屬道謝前,還開放讓人上台講話。先是一對宜蘭來的夫婦,懷念和老弟兄同工的日子,還有他對他們女兒的照顧。之後有位女孩從美國透過直播,講述讀宜蘭女中時幾乎每天下課都在許爸家吃喝、和Jo姊妹一起玩。後來當場也有一位從桃園來的,講類似故事。我也忍不住上台講我的感動,覺得這是一位身體力行基督徒的美好見證,從他的女兒們身上所見,以及這些人們的見證,他所愛的經文和詩歌,都讓人心中浮出:「這是一位義人」的感嘆。

激動的心情持續著,很難明確描述。一方面看到基督教信仰對人幫助、心性和為人的陶冶,多麼美好,一方面又想到老爹流離的一生,晚年失智仍隨女兒們不斷搬家。他若留在召會,會是怎樣的光景?有人照顧關心,但也得忍受偽善和自以為義。美好團契但缺乏正義的教會,逼義人出走。

在 Jo和Claudia姊妹身上,看到她們很自然把無血緣的朋友當家人,還有愛好音樂、藝術、文學,有正義感又有行動力,應該和老爹相關吧?聽起來老爹並不太管她們,也不知道怎樣照顧她們,但是她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得很好,有成熟世故的一面,核心內在則是純真又熱血。即使不參加教會,她們的家仍然實踐著初代教會以家為教會、招待客旅、支持傳道者的作風。

很感動的一場禮拜。偶爾讓直白熱情的召會歌曲洗一下,也還不錯。來自不同傳統的人們可以一起紀念、思念,好好告別,真好。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當你遇上真理與生命的拔河

 在影音串流平台看見一齣新上架的動畫影集,題目寫著「地」,令我好奇,以為有關生態議題,沒想到一點開就是殘酷審問畫面。人物是歐洲中世紀的裝扮,那是教會壟斷知識教育的時代,權威當局宣稱,宇宙的秩序是以地球為中心建立的,誰敢不認同,就是違抗上帝和教會。

這動畫全名是《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漫畫原作魚豐,是日本漫畫最高榮譽手塚治虫獎歷來最年輕的得主。選材很特別,說故事的方式不同凡響,令我深受震撼。日文的原名《チ。ー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ー》,チ既是地球的地,也是知識的知,還有血的發音。「地、知、血」這高明的三關語,點出該劇的內容。明明知道主張「地動說」可能失去自由、被百般折磨、上火刑架活活燒死,卻總有人前仆後繼,寧願受苦、失去性命,就是無法否認自己所信的真理。

前三集的主角是聰慧的少年拉斐爾,明知危險仍忍不住觀察天空,蒐集資料、考察、思索,終究認為「地動說」更合理、更美。他夠聰明、年輕,只要假裝悔改、服從權威,就可以得到活下去的機會。很多人難道不都這樣活著?然而,他知道真理在此不在彼,天空的星月以驚人的美向他訴說自己的故事,不願隱藏想法的他終究無法繼續活在謊言中,踏上前輩們的悲運。

看到這裡,湧上連串感慨和疑問。為何真理被大眾承認之前,必須有人流血、獻出生命?諷刺的是,基督教會建立在殉道者之血上,如使徒行傳中的司提反勇於向大眾說出他所認知的逆耳福音,而遭到暴力殺害,但基督教全面掌控歐洲之時,鎮壓不同意見者不留餘地,和當初迫害者相比有過之而不及。經過宗教改革、文藝復興,近代世界逐漸學會寬容,接受多元。我們幸運生活在西歐進步文明帶來的自由中,是否可能阻止這類循環式悲劇繼續發生?起碼應該對不同看法保持開放的態度,試著傾聽、了解,尊重不同意見,而不是截然對抗,這樣才有可能和平共生,發展新的文明。

當你遇上真理與生命的拔河,該如何抉擇?若不是有人忍辱負重,隱藏真正的信仰而活下來,基督教無法發展至今。有人殉道,有人守道,就看你被擺放在什麼位置,又做了什麼抉擇。

(為臺灣教會公報「窗口無遮欄」而寫,刊載於2024年10月29日)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陳小恩傳道師同光教會就任

 9月1日參加了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新任傳道就職禮拜。認識很久、如同家人的小恩,終於完成神學院的道學碩士學位,回到對她意義重大的同光教會擔任起牧養的工作。

禮拜一開始,一起誦讀〈同光同志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眼淚就控制不住滾滾而下,特別是讀到最後一段:
「我們信,所有人皆為上帝美好的創造,不論其族群或身份,不分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異性戀者、跨性別者等,皆為上帝喜愛的兒女,都能依靠耶穌基督的救恩,因信耶穌基督並悔改,而罪得赦免;祂使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使世界成為祂的國度,充滿愛、公義、平安與喜樂。」
小恩報考神學院及就學期間,充滿曲折考驗,卻也是裝備、成長、療傷的過程。感謝上帝,在這時間點給準備好了的她一個機會,實踐牧養同志兄弟姊妹的心願。
12年前。小恩是同光教會的幹事,應我之邀,在《新使者》寫了一篇〈上主慈愛的屋頂〉,介紹同光教會,現在重讀,仍覺得精彩。當時她就已經深知同光教會存在的意義及使命,現在更是不畏艱難扛起牧養的責任。
同光經常面臨危機,但我每次到同光,都深深感受到上主的同在,得到別處難遇的平安喜樂。這是我所知道最像初代教會的教會,有真誠熱心的信徒,也難免有各種難解的爭執、人與人之間的磨擦,就這樣走過28年。
當值長老舞葉說,同志基督徒是性少數群體中的少數,但在平權運動中不缺席,為的是讓兄弟姊妹能活得更自在幸福,許多人帶傷來到這裡,只有整個社會更加包容,才能改變、真正醫治。主禮的牧師宗盛也回憶,認識小恩後,看到她在性別平等運動中無役不與。信仰與社會運動理念的融合、推進,邊緣中的邊緣戰鬥,正是小恩之前在推的「微光計畫」,關心身心靈健康,也關心社會正義。
不是一條易路,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一路上許多人與小恩同行,同光教會也一直在上主的眷顧當中。
祝福小恩,祝福同光的兄弟姊妹。
最後,懇請大家來讀這篇:〈上主慈愛的屋頂〉

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神學家莫特曼去世

深受台灣教會及普世教會看重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2024年6月3日辭世,享耆壽98。
即使是平信徒,也多少都讀過或聽過「希望神學」(盼望神學)吧?他聲名如此顯赫,總以為他早已是古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6歲的他就成了德軍的一員,18歲在大轟炸中死裡逃生,19歲成為戰俘被關在英國三年,看到納粹集中營屠殺猶太人的相關照片,粉粹了他對祖國文化的原本認識。這些經驗,讓他決定投身神學,探求真理與自己存在的意義。
他的神學是入世的,和馬克思主義者對話,鼓勵追求正義的社會運動,主張基督徒要與弱勢群眾站在一起,晚年更重視生態環境議題,發展出很有影響力的生態神學。
回顧他的一生,幾乎等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反省再出發的社會思想歷程,也呈現歐洲基督教影響世界的新方式。蘇聯解體前後的東歐,以及韓國、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其中基督教群體的表現,和他的神學產生有意義的互動。
他的去世,某種程度也是1980年代起民主潮時代的結束。我們生活在一個更多元、紛雜,更多不公平和衝突,地球家園更岌岌可危的時代。2018年他在香港和神學教授對話,仍敏銳觀察著世界變化。他的神學仍有啟發性,只是他的學生們是否也在新時局中已經走向完全不同的路?
找到曾念粵1996年為曠野雜誌專訪莫特曼所寫的文章,至今讀來仍津津有味。也推薦曾念粵編的《莫特曼的心靈世界》(雅歌)。

曾念粵:專訪莫特曼
https://life.fhl.net/Philosophy/moltmann_4.htm

2023年11月12日 星期日

Eson的彩虹


 

向主持Eson告別式的陳畊志牧師要了他的告別禮拜講章,和程序單。之前跟他講了我所認識的Eson,也讓他看Eson的臉書,他一眼就看到封面圖片是貞文的畫。他很用心準備這場告別式,選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講撒瑪利亞人受歧視卻勇敢救人。我讀了講章很感動。

海葬的部分,他沒有寫下講辭,但我想一定很感人。他選的詩歌是:彩虹的約定。結果海葬回程的時候,天邊出現了彩虹。真是美好。

圖片是他寄給我的,海葬後的彩虹。

講章:

2023/11/11 張乙勝弟兄 告別禮拜路加福音10:25~37彼位好者

 

    咱在座屬佇張乙勝 兄弟的遺族,新安長老美香長老、玉如、達勝,與教會界的眾牧者同工兄弟姊妹,以及親朋好友,大家平安。亦願主耶穌的平安與咱同在。

 

    我相信咱聚集佇遮,不是為著盡一個禮數爾爾,我相信,咱是因為疼這個少年人――思念伊呣甘伊的離開,所以聚集。我相信,咱亦是因為上帝的疼――聚集佇遮用禮儀來追思咱的兄弟;因為,佇主內,咱攏是上帝的兒女,攏有份得著上帝的疼:就是永遠活的應允,以及天堂的盼望。上帝的疼真公平來臨到佇每一個人,無人生成就是「顧人怨」,亦無人生成就是「得人疼」。佇上帝的眼中,屬佇伊的兒女伊攏疼。Eson就是上帝所疼的子兒。在咱繼續用上帝的話來彼此安慰之前,咱閣一遍來祈禱:

 

【講道前的禱告】

創造生命,掌權人類活動的至聖天父,阮仰望祢、感謝祢,

因為佇祢的預定下面,受揀選的人,靈魂來到世間,亦欲閣轉去祢遐,

而且是永永遠遠佇祢榮耀的國度裡面,佇遐,卡贏世間一切的快樂。

天父上帝,阮相信 張乙勝兄弟的靈魂已經轉去佇祢遐,

無驚惶,無病痛,亦無這世間一切的煩惱。

總是,慈悲的天父,求祢的安慰、陪伴、溫暖,與醫治,

通過聖神的運行來充滿佇阮。

雖然咱有信心,總是,亦有祢創造互阮的情感,及祢賞賜的疼,

這個情感互阮對 乙勝真思念真呣甘。

天父上帝, 張乙勝兄弟已經完成伊一生美好的路程,

安息佇祢溫暖閣慈悲的懷抱裡面,

阮心中有呣甘,總是求祢的平安,與安慰來充滿阮,

今,伊肉體的形象阮無閣看見,不過,伊佇世間的見證,卻欲永遠囥佇阮的心裡。

伊的靈魂亦永遠佇祢榮耀的國度。

願主天父的安慰不斷充滿阮的心,繼續堅固阮的信。

阮抱著呣甘的心情來求主的憐憫。

按呢祈禱,是奉靠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求!阿們。

 

 

    頭拄仔,咱有講著一個議題:有誰生成就是「顧人怨」,誰生成就是「得人疼」的嗎?對咱現代的基督徒來講,當然是人人平等,人人攏有資格得著上帝的疼;總是佇主耶穌的時代,卻呣是咱所想的按呢。佇主耶穌的時代,真正有分做:「上帝所疼的人」,以及「上帝所詛咒的人」!誰是上帝所疼的人?猶太人。誰是上帝詛咒的人――猶太人以外的人,包括撒馬利亞人。就這馬的「以巴戰爭」來講,以色列人會去想講:對方亦是拜上帝的人嗎?對方亦是上帝所疼的兒女嗎?一旁叫上帝「耶和華」另外一旁叫上帝「阿拉」,總是,不管𪜶按怎稱呼,拜的就是仝一位上帝。哪按呢講起來,佇上帝的眼中,豈呣是家己人啲打家己人,兄弟姊妹中間啲相拍嗎?

 

    今仔日,主耶穌講「撒馬利亞人」是好人,這聽佇猶太人的耳中是非常無爽快的代誌!當然,不管,主耶穌是講:「撒馬利亞人是好人」,亦是「好的撒馬利亞人」,猶太人攏認為,撒馬利亞人無資格互人講𪜶「好者」,因為,對猶太人來講,撒馬利亞人生來就是「顧人怨」、生成就是「上帝所詛咒的人」!不管𪜶做了什麼好的代誌。

 

    為什麼:主耶穌欲講這個「好的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因為,有人刁工找主耶穌麻煩,欲看主耶穌會使按怎回答。這個找主耶穌麻煩的人,是一位聖經教師;某一個程度,這種人物就是將全律法攏遵守給真徹底的人!這位聖經教師問主耶穌:「老師我著做什麼才會得著永遠的活命?」其實,這個聖經教師呣是真正想欲知影,伊反轉是料想講,主耶穌會給伊回答:「你這馬已經有永遠的活命啦」因為,伊生來就是猶太人,閣對遵守律法真有把握。不過,主耶穌卻無照伊所料想的按呢給伊謳咾――反轉問伊講:「律法有寫什麼?你按怎了解?」聖經教師回答講:「你著全心、全情、全力、全意疼主,你的上帝;閣著疼厝邊親像疼家己。」主耶穌謳咾伊講了對,勉勵伊照按呢去行,就會使得著永遠的活命。聖經教師心裡自然是呣甘願,因為,主耶穌只是謳咾伊聖經真識,但是,並無永遠的活命。所以,伊繼續給主耶穌諍:「什麼人是我的厝邊?」然後,主耶穌就給伊講這個「撒馬利亞人是好人」的故事。

 

    佇這個故事裡面,咱看去一個真現實的代誌:人的地位與尊嚴,會因為他的狀況來改變!這個去互強盜打給半死的人,呣免懷疑,伊就是猶太人,因為,除了猶太人會使佇耶路撒冷出入以外,外邦人是無啥機會的。這個去互打給半死的猶太人,去互𪜶的神職人員看輕、排擠。我相信,伊若無遇著強盜,好好無代誌,這兩位神職人員絕對會與伊打招呼「Shalom(平安)」,然後相親。但是,當伊去互強盜打給半死了後――伊失去了做一個人的尊嚴,互這兩位神職人員閃伊――閃遠遠,完全無打算關心伊的狀況。當然,律法有規定,神職人員若是沐著律法所定義無清氣的物件,𪜶就會無清氣,無法度主持禮拜,除非,𪜶完成潔淨禮。死人,亦算是無清氣的――所以,這兩位神職人員為著保持家己清氣,免得沐著濫糝、汙穢,𪜶對這個弱勢者準無看著――直接閃走。

 

    我想撒馬利亞人尚會使體會這種感受,這種生落來就注定互猶太人看輕,注定是上帝所棄捨的人――的這種心情。減採,這位撒馬利亞人遠遠就看去代誌的經過――心裡想講:這呣是恁家己人嗎?哪會因為伊遇著歹的際遇,就失去做一個人的尊嚴?聖經描寫講:這個撒馬利亞人對這個受傷的猶太人心裡真呣甘。所以,盡伊所會使的來幫助這位身體受傷、心理亦受傷的猶太人:一個失去做人的尊嚴的人。

 

    Eson伊是一位真特別的人,對我來講,伊是一位藝術家。佇伊facebook的封面照片有囥一張聖餐」的畫。後來,我發現,Eson竟然與我的論文指導教授 王貞文牧師有熟悉,這幅聖餐」的畫,就是 貞文牧師分享互伊的。我亦聽多多的人分享伊過去按怎佇聖誕節佈置禮拜堂,閣有多多牧者給我分享講:伊真甘奉獻,有需要的所在,伊攏會盡伊的力去服務、分享。特別,伊佇恆春所開的店「AgaPe+愛紀錄」,亦成做多多人的祝福;彼間店不只是賣手工藝品,同時,是伊傳福音,為基督做見證的一個所在,減採,對伊來講,彼間店是為著欲團契來使用的。雖然,我與伊無熟悉――總是,我聽著的,攏是伊按怎幫助人,按怎為人付出與奉獻。我想,這應該就是主耶穌所講的:得著永遠活的人。因為,伊全心、全情、全力、全意疼主上帝,為著福音的原故,開一間為著傳福音使用的店面。伊閣疼厝邊親像疼家己,佇有需要的人付出伊所會使的,成做多多人的祝福。若按呢,我講Eson是一位得著永遠活的人,咱應該攏會阿們

 

    Eson是一位敬虔的青年,當然,這是因為伊有敬虔父母通成做伊的典範。願上帝的神賜落安慰――佇咱的遺族;願基督的救恩――繼續來堅固咱的信心;願Eson佇世間所服事的一切,歸榮光互上帝,亦將平安賜互在座的人,特別,賜互所有的遺族――咱做伙來祈禱。

 

 

【講道後的禱告】

親愛的救主,阮所敬拜的天父上帝,阮感謝祢的保守與看顧,

互阮為 張乙勝兄弟的遺族所辦的告別禮拜,非常順勢,

榮耀祢的聖名,也讓多多親友及主內同工,

通過祢生命的真道,得到很大的造就。

主啊!我們的生死禍福攏佇祢的手中,求祢加添阮的力量,

使阮知影按怎仰望祢、倚靠祢,跟隨祢走天堂得救的正路。

雖然阮思念離開的故人,總是阮閣卡知,伊已經安息在祢的懷抱裏面,

等有一日,祢欲從天閣一遍降臨,天使吹哨角的時,

阮攏欲倚靠祢的聖神,復活、改變,成為屬靈的身體,

與祢進入天國榮耀的地方,跟他同享永生的福樂。

願天父的慈悲、痛疼,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以及聖神的相通、感動,

所帶來的安慰、扶持,與我阮眾人佇在,直到主耶穌閣再來的日。

阮這樣祈禱,是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PCT大專後援會北區座談會

 今年三月間,在台北大專中心已經工作三年、已獲准牧師資格的王博賢傳道師,依照慣例由中會的校園事工部送七星中會監選,若通過就可按立成為牧師,繼續在台北大專中心工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七星中會中委會竟然沒有通過此案。博賢是政治大學宗教學博士、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七星中會古亭教會的子弟,從長青團契的參加者到成為輔導,對學生工作有很深的認同與委身。監選未過的原因,七星中會沒有對外說明,私下傳出會場上的說法,是認為少子化的趨勢下,大專工作需要改弦易轍,大專中心應該縮編或裁撤,為了節省經費暫時不聘牧師。

此事激起跨世代大學時代曾參加長青團契的長青畢契的關心。先由幾位在大學任教的畢契和曾經擔任過大專事工委員的教授發表聲明:〈對話與變革──一群長老教會基督徒大專教師的呼籲〉(https://tcnn.org.tw/archives/161364),呼籲總會正視大專事工的危機,檢討目前的制度和法規。在短短兩週內,畢契串聯再擬聲明,超過555人連署,並捐款在台灣教會公報上刊登廣告。聲明內容在此(https://sites.google.com/view/pct2023scm?fbclid=IwAR1EmyIR8d6yh-5y9D2TPNIiPRvDTy1_rRjktenprHNn8je2Z6lwFKXu1Bk)。

藉此機會,擬組成PCT大專後援會,匯聚畢契的力量,在體制外支持大專事工。幾位核心成員在百忙中策畫,先在各地辦座談會。5月20日是第一場北區的座談會。

其實目前我沒有在大學教書,也不再主編新使者雜誌,和大專工作沒有關係。可是身為長青畢契,對過往從這系統得到的栽培銘感於心,所以還是好管閒事地去參加一整天的座談會。

活動的主責是成大SCM出身、現任龜山教會長老,在台北市立大學教書的吳杰穎。第一場由幾位現職的大專工作者分享他們目前遭遇的困境,總會大專幹事謝惠娟牧師回應,前台南大專工作者、現任雙連主任牧師蔡政道,提出2013年所做的研究,對大專事工有全盤的檢討,第二場陳亮全教授和兩位地方創生工作者談他們的經驗,希望擴大大專事工的可能性。第三場張子見帶領討論畢契可以做些甚麼,他提出成立組織的願景,並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讓大家討論。在這場,蔡政道牧師繼續講他十年前的研究,提出新的組織架構及策略。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學生中心應成為組織、研發和培訓的基地,協助在大學附近的地方教會發展校園宣教。

蔡政道牧師大病後剛恢復工作,竟然還抽出大半天時間來參加這個會。可惜原先的規劃沒有把他的研究計畫放進來討論。但從他的口頭報告,已看到很多新的可能性。他和郁茗夫婦在大專事工上的貢獻、長期的關懷,令人感動。

會議中抓到的幾個重點,加上個人想法,整理如下:

1. 大專事工中心應該轉型成研發為主的單位。(蔡政道的研究中是建議轉成組織、研發、培訓為主的中心,協助推動大學周邊的教會的大專宣教工作。)、

2. 長青畢契成為地方教會和大專事工之間的橋樑。(需要大專中心持續提供資訊和訓練,保持對長青的運動的認同並在此中成長,但又要在地方教會有服事,對牧師說得上話。)

3.畢契成為大專中心志工,協助關顧各長青團契。

4.大專事工不限於經營團契。校園內的師生、畢業後的學生,都是關注對象。大專事工應該是推廣長青精神。所以新使者雜誌應該被好好的認識並利用。要有一組人不斷討論、產出與時代對話的神學思考。

5.有可能強化社會關懷取向嗎?從目前的團契模式要一下子跳到參與地方創生,似乎有多要填補:相關知識、信仰的厚度、社會歷練......

6.目前大專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陪伴、全人關懷,幫助學生面對現實和個人內在的種種難題。這些也不能偏廢。雖然團契人數越來越少,但這樣的陪伴卻是非常難得到信仰實踐。

7.畢契組織的方式和目的,似乎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8.現階段,大專工作者必須設法在中會中有影響力,知道怎樣在體制內、規則中爭取。先團結友好的議員。


另外,有一個試著在中會內推動王博賢監選未過翻案的行動,是要求畢契認領七星中會議員,說服他們加入連署,打算在中會中提出對上次監選的異議。此事我沒有能力參與,只能代禱。

此事只有在網路群組串聯,5月 20日的活動並未提出來討論。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義光的義人

今天參加義光教會李騰軒執事(1942-2023)的告別式。

比較認識他時,他已有失智現象,身上掛著防走失的名牌,堅持自己搭車或走路參加聚會。禮拜天早上到義光教會,下午到行動公義教會。積極參與公投護台灣的行動。
他是義光教會最早的會友之一,也是核四公投和人民作主的志工。當他認不出親人朋友時,仍不斷問:「林義雄先生最近好不好?」最後一次參加的禮拜是今年「228暨林家媽孫受難43年追思禮拜」。
在小組聚會中體會他很正直、擇善固執。不多言,發言時很坦率,好惡分明,不在乎得不得罪人。
據說他堅持要讀白話字聖經,堅持推動白話字。即使已經失智在日照中心,仍努力教別人白話字。
他的愛妻早逝,獨子小學高年級開始這個家庭就只有父子二人,兩人的個性不是很合得來。
俊賢今天誠懇分享非常動人,他不諱言自己因為父親的固執嚴厲所受的苦,也感謝在照顧爸爸的過程中找到和解之路。其實照顧失智者是很崩潰的事,他即使再努力也有受不了的時候。他說有一次生氣後向爸爸道歉,主動抱了爸爸,感覺到爸爸很僵硬,但最終有回抱他。這段讓在場者都紅了眼眶。他為爸爸做的照片回顧短片,以Tizzy Bac的〈阿姆斯壯的一小步〉為背景音樂,很感人。
俊賢這樣寫他爸爸:
沒有留下財產,沒有留下負債,卻留下了豐盛。看著爸爸為民主自由的堅守,他真的很愛這片土地,即使生活處境再差,「理念」是不容打折的。在精神層面上也深深影 響著我。或許小時候有些痛苦的經驗,卻讓我在兒童/青少年領域的心理諮商獲得很多 肯定,似乎也特別有緣份,我也很願意為孩子發聲。 總覺得爸爸走在一個非主流的道路上,我猜其實很孤單,但好像也總是樂觀。......即是生活不好過,我看見我的父母仍然喜歡幫助別人,與人建立連結。

覺得俊賢能夠在艱難的父子關係中找到自我救贖之路,真是了不起。這個能夠讓兒子講出心聲的告別禮拜,真是美好。

最後摘錄一小段 Tizzy Bac的〈阿姆斯壯的一小步〉歌詞:

不管時間 究竟有多滄桑 
只要抬頭 一整片的星光 
在那兒你不孤單 都得到容納 
不管世界 究竟有多嘈雜 
只要抬頭 就會到達宇宙 
在那浩瀚之中 我是一閃爍

 I'll see you in my dream 
And I'll see you in my dream 
Oh I'll see you in my dream 
Yeah I'll see you in my dream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台史博新書發表









今天參加了 《巴克禮宣教回憶錄》與《傳揚祂旨意──英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史1847-1947》新書發表會台北場。

這兩本書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聯合出版,是台史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資料彙編系列的第三、四種。PCT早期宣教重要史料,在台史博劉維瑛研究員的努力下,陸續翻譯出版,值得重視。

《巴克禮宣教回憶錄》是台南神學院和台灣教會公報的創立者巴克禮牧師在台灣宣教的回憶,部分成為萬榮華所撰寫的《福爾摩沙的巴克禮》的內容,但回憶錄更加原汁原味,非常有臨場感和趣味性,呈現出當時宣教師觀察角度下的台灣社會面貌

《傳揚祂旨意──英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史1847-1947》是萬榮華極為重要的教會史著作,原先以五冊的形式出版,後來有合成一冊的複印版。台史博所翻譯出版的版本,是五冊版,徐謙信牧師藏書,目前已由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收藏。

今天的分享,鄭仰恩牧師介紹了《傳揚祂旨意》的時代背景:啟蒙運動和基督教奮興運動的影響下的海外宣教熱潮;翁佳音教授主談《巴克禮宣教回憶錄》,他為此書寫了很精采的導讀。鄭麗榕教授談她如何在課堂上利用此書介紹巴克禮,關於長老教會大部分學生只知道馬偕,不知道南部教會的歷史。劉維瑛談這套書誕生的甘苦。

我稍微講了一下約十年前(維瑛說是2014)如何促成劉維瑛和熱心蒐集張瑞雄牧師見面,初步認識英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史料是個寶庫,最初是重新翻譯出版萬榮華的《福爾摩沙的巴克禮》,後來維瑛再完成《李庥牧師夫婦書信集》的蒐集和出版。然後是去年底出版的這兩本。目前還有馬雅各書信的整理計畫。另外又略提教育宣教師萬榮華值得更進一步研究了解。

在場外聊天時才知道,這兩本書的完成有兩位重要的「救火員」:查忻教授和盧啟明牧師,他們在百忙中十萬火急協助完成最後的校譯。

陳以信立委送了一盆花來。他在倫敦亞非學院求學和工作的時候,曾多次協助張瑞雄牧師蒐集整理PCT史料,對此項工作一直很關心。

期待這套書能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閱讀。

下禮拜台南還有一場新書發表會,請把握。


【活動資訊】

2023年年初推出《巴克禮宣教回憶錄》與《英格蘭長老教會宣教史》,即將在台北、台南舉辦新書分享會,皆由台史博張隆志館長主持,分別邀請多位主講人、與談人對話,精彩可期,千萬不要錯過!

此兩部新書,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資料彙編(三)、(四),見證了譯介長老教會史料的工作,已然再度邁進。無論是教會史、或社會史,兩部作品都非常值得細究!


🔸#新書分享會 [台北場]🔸
時間:2023.4.15(六)13:30~15:00
地點:濟南長老教會大禮拜堂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主持人: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主講人:
鄭仰恩(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總會兼任研究員)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
🔘與談人:
王昭文(PCT總會教會歷史主委)
鄭麗榕(政治大學台史所助理教授)
劉維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新書分享會 [台南場]🔸
時間:2023.4.22(六)13:30~15:00
地點:水交社敝墟書店
(台南市南區興中街75號)

🔘主持人: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主講人:
查忻(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副教務長)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與談人:
劉炳熹(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主任牧師)
陳韻如(蘇格蘭台灣協會會長)
林孟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

台北場直播連結:https://youtu.be/ds7VqRCj4_k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