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公園裡的蛇籠



荒謬的是,那條街道上,蛇籠內外同樣擠滿參加遊行的人。蛇籠讓從擁擠的凱達格蘭大道上打算離去的人無法通行,裡面的人有被困住的感覺,相當焦躁。

這條封鎖線到底是要做什麼?馬上就有人喊著:警方想故意製造衝突嗎?



一輛救護車急馳而來,遇到蛇籠,不得不掉頭。有些攝影記者追了過去。



在蛇籠內邊,警察站了一整排。左上方灰色的三角狀東西,就是蛇籠車。從那車中拉出來的蛇籠形成路障,照片上方是在蛇籠內,照片下方是蛇籠外。



群眾越聚越多,氣氛焦躁。大家無法明白在這裡設路障的用意。

經過主辦單位的總指揮和警方協商之後,警方才開放一個小出口。又過一陣子,才開始把整條防線撤掉。


(本張照片是借來的。Jameswy.Wang's  攝)

人潮很快就佔滿了整條街,一直湧到總統府前,活動主舞台的後方。



總統府前這道防線,其實就很夠了。



警方能夠及時撤掉那條沒有用的防線,相當明智。

其實,這實在是一次平和到有點無聊的遊行,雖然人數很多,但氣氛很平靜。

在公園內的蛇籠前,聽到兩位在樹下乘涼的老人家對話:
「為蝦密哆用安呢?」
「阿哉?不知在驚啥?」
「敢會打起來?」
「應該昧。甘搭欲互總統知影愛反省,不通出賣台灣。」

其實,當我看到蛇籠時,立刻產生緊張感,馬上想到以前街頭運動時警方和群眾在封鎖線上的衝突,還有美麗島事件就是軍警故意包圍群眾、造成群眾焦慮,「未暴先鎮」。不自覺不理性地,對威權復辟的恐懼浮了上來。

幸好今天這場合法遊行中,並未出現大軍壓境的場面,也無肅殺氣氛。警察們態度輕鬆,群眾大多對警察視若無睹。大家拿相機互相拍來拍去,好像也沒人擔心會上黑名單、會被「點油做記號」。

雖然我覺得公園裡的蛇籠很蠢很可笑,又有點令人憤怒,但是看到大部份人淡漠地走過,像接受工地施工的圍籬,不禁覺得自己也該調整心態了。台灣越來越是個像樣的自由民主國家,集會遊行的自由受到保障,不同意見者都可舉行大規模遊行,而這類群眾集會也與「暴亂」的帽子無關,只是民意的表達方式之一。




今天這場嘉年華會式的群眾運動和平落幕了。但我知道代表國家暴力的蛇籠在最近又會上場。可能是要關住馬政府心目中的「上國代表」,隔絕台灣人民真正的聲音,好讓他們閉門交易。

希望到時候,台灣政府能以民主文化為榮,警方如今天這樣明智,讓人民的聲音得以被聽見。




最後,談一點遊行小感想:

走在群眾中,深刻感受到這整個行動和主流媒體形塑的故事一點也不相干。媒體焦點都放在扁身上,故意炒作扁英對立的假議題,唱衰民進黨。但是事實上,大部分參加遊行的人既不關心挺不挺扁,也不見得關心民進黨會怎樣走下去,只有單純的想法:經濟不能壞下去、不能讓下一代生活艱難;台灣是台灣人的、馬政府極度急速親中令人擔憂,深怕台灣很快會被中國併吞。他們站出來,是為了自己、為了子孫,個個都有主見、會做獨立判斷,才不是媒體或某些讀報認識世界的知識分子所認為的受惑愚民。

某些媒體呈現的言論,就像這可笑的蛇籠,擺出來,就是想要營造虛假的界線、想像的衝突。


我的1025遊行照片

更多精采現場照片,請到BillyPan的部落格找。

哆拉老師的歲月標幟,大推!

【20081025遊行】

顧台灣 1025全國總動員

摘要:

民進黨與共同發起單位舉辦的1025「反黑心、顧台灣」五路會師大遊行,主要訴求反對一中市場、反對掏空主權及反對無能的馬政府。 希望在陳雲林來台前夕,讓國際社會清楚聽到台灣人民的聲音。



蔡英文:「1025請跟我們走在一起」

節錄:

520以後,國民黨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建立起一個一黨獨大的政治體制,在這個傲慢的霸權下,台灣的政治已經失去了合理、有效的兩黨對話機制,台灣的社會更是缺乏與執政當權者暢通的溝通機制。這個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剝奪了共創未來的機會。如果國民黨的完全執政可以為台灣人民帶來尊嚴與幸福,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舉辦遊行。

不過,從馬總統上任至今,人民對他的滿意度已經跌到23.6%。不只是民進黨的支持者對他不滿意,如果用總統大選的得票率來相比,他上任才五個月,已經有超過四百萬投給他的選民,對他感到痛心與失望。人民對他的期望是這麼高,可是他為人民做的卻是這麼少。


這次遊行的主要訴求是「反黑心、顧主權」。馬英九在競選時期曾經大聲向台灣人民保證,他絕對不會讓中國黑心商品來台灣,他沒有做到。他不僅沒有做到,他連如何做到的辦法也沒有提出來。馬英九也曾經向台灣人民大聲保證,台灣的命運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而且中國不撤飛彈,他就不會跟中國談判,他也沒有做到。他不但沒有做到,身為堂堂國家的元首,他卻寧願在陳雲林面前降級成為「馬先生」,並且在日前還公開宣佈要與中國簽訂和平協定。各位親愛的台灣人民,台灣在中國面前退了這麼多步,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現狀,也是事實。我們主張自己的命運由自己決定,我們把台灣當成是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家園。人民有主張台獨的自由,我們嚴厲譴責任何用戰爭的威脅來剝奪台灣人民自決的言論與行為。


在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下,如果接受陳雲林來台灣,而且是在不承認馬英九為總統,以及「區對區關係」的前提下來台灣,就等於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台灣的命運會變成沒有其他選項。如果這個時候台灣人民沒有集體站出來,讓國民黨、中國與國際間知道與聽到另外一種聲音,那麼,馬英九政府的親中政策將會更加有恃無恐。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關懷‧聲援】立即行動:為奧里沙的平民和基督徒祈求和平!

奧里薩(Orissa)是全印度最貧窮地區,資源匱乏,為了擺脫「種姓制度」的世代迫害,不少“賤民(Dalits)”轉信基督宗教,入讀教會學校,並相信知識有助脫離種姓制度的困局。此舉卻引起激進印度教徒的不滿,指基督徒用金錢、免費教育、醫療等利誘貧窮印度教徒改教。

在今年八月二十三日,印度教八十五歲領袖拉什曼阿南達.薩拉斯沃蒂及四名同伴被殺後,印度教激進分子,指稱基督徒在幕後策劃此事,更發動連串暴行,縱火燒毀基督教孤兒院、教堂、小區房舍等,釀成一名修女和一名教士慘遭燒死。當地的天主教學校及機構於八月二十九日關閉一天,以抗議有關暴行。至9月中旬,已超過一百間教堂遭破壞,約六千名基督徒流離失所。

全印度基督徒協會 (All India Christian Council ) 在安得拉邦 (Andhra Pradesh) 聚集了萬五名基督徒舉行了大遊行,其中錫克教徒、佛教徒、進步的印度教徒及回教徒等不同宗教團體加入遊行隊伍,合力抗議暴行。全球聲援的聲浪逐漸出現,但是暴行卻未停止,還從奧里沙蔓延到其他地方。

香港基督徒學會10月22日將舉行「為印度人民祈求尊嚴與和平燭光晚會」。

香港基督徒學會發出的邀請信表示:

這次衝突不單是宗教的,更涉及印度種姓制度下關於「賤民」(Dalits) 的人權自由。
除了聚集一起為印度祈禱,當地受害之信徒群體仍需要我們的勉勵和打氣。



可選擇以下行動;

1.請登入http://www.csw.org.hk/?p=231#more-231,在最下面的方格內填上姓名 (中英文皆可) ,電郵地址,寫下你的禱詞、勉勵,然後點擊右下角的 "submit" (傳送) ,即完成一個微小但意義重大的行動。我們會在每個主日將留言電郵至全印度基督徒協會和印度福音團契,向教會和信徒轉達我們的心意。
 

2.請登入http://www.csw.org.hk/?p=239#more-239 聯署行動,要求印度政府徹查當地各省之宗教迫害事件,並對是次暴行予以譴責及爭取宗教自由等。此聯署將於10月23日遞交當地政府及人權組織。


【事件背景】
20080829新聞:印度教徒攻擊基督徒 近5萬學校停課抗議
20081018新聞:奥里薩基督徒向聯合國發出呼籲,說他們的處境無異於"無國籍公民"



【態度】
在印度捍衛自由、維護各種自由


【相關連結】
香港基督徒學會
全球基督徒團結陣線(香港)
Christian persecution in Orissa India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彤雲


和彤雲相對的另一組雲。夕陽的足跡,像將熄的炭火突然亮一下。



甜甜圈狀的烏雲,遮住了被夕陽染成玫瑰色的白雲。



可能是鷺科的鳥歸巢途中。





難眠的夜,順手貼圖。無寓意。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從《囧男孩》學習反抗暴政

男孩「一號」到底做了甚麼,劇中並沒有清楚交代,但他因而付出代價,兩個男孩的友誼也被迫中止。懵懂的「二號」,在這事件後也不得不長大、無法再回頭。這殘酷的現實,真是摧折人心。但是若沒有「一號」這奮力一博,兩人也無法體會彼此在對方心中的份量,更無法取得心目中的正義。

這類電影總是會處理「童年結束」,然後留下傷感的結局,有些會加個長大後重逢的甜蜜尾聲。很老套沒錯,看到二號在與一號分別後,獨自踏上前往異次元的旅程,還是陷入深深的悲傷。電影處理得很詩意,一幕幕充滿美感和豐富寓意,可是那逼人的傷痛如刀割心頭,讓人喘不過氣。


其實我很久沒有回想這個年紀的自己是什麼樣了。但我一直喜歡、疼惜小學四年級的自己。那是一份很濃的鄉愁。心裡一直有個頑劣的、很像男孩子的小女生,做什麼都會出錯,卻又很愛自己的生活和幻想;對大人充滿懷疑不信任,想要趕快長大,但一方面又想永遠停留在童年。


我掰不出感性的感想。只想說:這真的是很好看的電影,走出電影院後,還可以讓你回味咀嚼良久,它會誘出你心底一些逐漸遺忘的記憶與心情,讓你好像靈魂洗了一次三溫暖。


接下來,是想說一些個人覺得比較不那麼理想的部分。相較於海角七號的雅俗共賞,這齣比較賣弄文藝腔,所以電影裡有一些安排讓我產生「違和感」,特別是「一號」的瘋子父親,顯得太不真實,兩人在淡水河邊的違章住家,更是整個像夢幻小屋,而不像無法自理的成人及男孩的住處。


至於CL 稱讚的市場生活場景,的確很有味道,但是「二號」的阿嬤顯然是做青草生意兼營民間療法,怎可能還兼賣鮮花?感覺不大對勁。另外,可能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認定這青草店在龍山寺附近,所以當看到「一號」的家出現在熟悉的淡水殼牌倉庫旁邊時,心裡浮現的是:咦,這種家庭還讓孩子跨區就讀,還得搭捷運出去,怎麼可能?後來才想清楚:那是電影場景,電影假設這是在台北的某個角落,兩個孩子應該住在鄰近。


還是要稱讚一下動畫。耳熟能詳的傷感童話「快樂王子」,在這齣電影中被應用得很好。快樂王子和卡達天王的造型,還有前往異次元世界的滑水道,具有這個世代的風格特色。


比較搞不懂為何要插入魔笛(斑衣吹笛人)那一段。以垃圾車的音樂來類比魔笛,追著垃圾車跑的大人像被驅逐的老鼠,是很有趣、很生活化的點子,但覺得安插在這齣電影中,似乎破壞了敘事結構。


這是一齣比較屬於文藝青年的電影,我覺得。但,即使非文藝青年,只要記罣童年種種,或身邊有孩子,或本身就是孩子,看了應該都會感動。


聽說有人重複看了多次。我有機會也想再看。


囧男孩官方部落格


囧男孩片尾曲:Fly Away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神聖之愛─《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讀後

我是天主教大學畢業的、對天主教文化有一些好奇與了解,以及某種親近感,所認識的神父修士修女,大大影響我對天主教的印象。當我讀到書中作者對天主教會的質疑、桀傲不馴的態度,可以想像會讓神父們多麼困擾,而他一再逼嚴肅的神父們表現出對他的感情,又是多麼具有挑戰性。在這過程中,他和所遇見的神父,大多真誠互相對待,彼此間既是戰鬥,又像愛的舞蹈,在這拉扯中可能互傷,但也應有所得。

總覺得他沒寫出的部分更加令人好奇。神父與信徒之間的感情面貌,似乎還有很多種面向可以去談。但,先這樣就夠了。


******************************************************

回想起來,台東的瑞士神父,正是我對天主教產生好感的開端。

國中時第一次到關山長老教會,當時在那裡牧會的盧俊義牧師向我們介紹了瑞士神父,說他們如何過著簡樸的生活、全然奉獻自己的一切來服務台灣人。他又介紹了公東高工的木工科,如何在神父的領導下贏得大賽、揚名國際。

當時,我並沒有記住「白冷外方傳道會」這個名詞,連他當天所介紹的神父是哪一位也忘了,只記得「Swiss」的台語翻譯是「瑞西」(Sui-se)而非「瑞士」(Sui-su)。但是,台東的瑞士神父,卻在我心中形成一種特別的印象,推翻了原先新教的主日學教育中培養出來對天主教的惡感,對天主教修道制度產生孺慕之情,也對教會中常常使用的「獻身」一詞產生新的定義。外國神父們全然融入異鄉異文化社區、把陌生人當成家人一樣疼愛,這種愛的實踐,是非常動人的。

我沒有像作者一樣進入天主教文化、進行信仰拔河,但從天主教修道人身上,的確學到很多關於人性與神性的功課。某種程度,非常羨慕天主教有修道院制度和「出家」的傳統。但產生這種嚮往的同時,也會檢視這套制度對人性的束縛與扭曲。或許因為一直不願順服、不知為何需要順服,但又極羨慕有人能夠全然順服,所以閱讀本書頗有共鳴。



【一些延伸】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試閱

 [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 之2 公東高工,1960 (有白冷會宣教工作的介紹)

建築心靈的殿堂──白冷會傅義修士

照顧台東淨土四十年──白冷會歐思定修士

錫質平神父在台東

田默迪神父為范毅舜《老家人》寫的序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 海角七號》觀後雜記

我看到的夢想有:

一、遠離台北,還是可以用都會的技藝求生存,還發光發亮。(阿嘉)

二、回鄉者和外來客,自我疏離,卻被在地社會無條件擁抱接納。(阿嘉和友子)

三、有責任感、有擔當、為地方公共事務盡心盡力的地方領袖。(電影中的鄉代和一般人印象中的地方政客形象類似、行為卻相反)

四、真心疼愛「前人子」的後父(鄉代)。可以把心碎的孩子安插在身邊工作、隨時關心的父親(原住民警察父子)。

五、認真打拼的年輕人,願意拼就會贏的工作場域。(第一名業務員馬拉桑,真的是年輕人的楷模,竟然表現勤奮就可以得到好業績)

六、單親媽媽的孩子自信、勇敢,受到大家疼愛、也會疼愛人。(大大)

七、沒有族群矛盾的社會。

八、堅強能幹女主動向弱男投懷送抱的愛情。(友子對阿嘉)

九、國寶不是敬而不用,傳統音樂進入現代舞台。

十、隨時可以在海邊吹風、睡覺、游泳的自由天地。(沒有海防的干涉)

一切都只可能發生在電影中,就像好萊塢電影所提供的夢,虛假,但總是擊中某些甜蜜點,說出人們心中的希望。所以我們看得很快樂,也流下感動的淚水。


二、台灣民族主義觀點的觀影心得

我知道這題目無聊。不過,當有統派大老亂罵這電影媚日時,忍不住會想要從這觀點解讀一下這部其實沒有那麼深刻也沒那麼愛背負民族重擔的電影。

台灣民族主義萌芽於日本時代,因抵抗日本殖民統治而形成台灣認同,被統治的各族群產生共同感,團結於「台灣人」名下。戰爭時期與日本人共同抵禦英美帝國主義的經驗,以及戰後中國政府在台灣的「再次殖民統治」,讓台灣民族主義的對抗目標轉變,由對抗日本轉而對抗中國,因此和日本人之間出現一種奇妙的共同立場。特別是同情台灣人處境、與台灣人友好的日本人,往往得到台灣民族主義者的感激。

海角七號反映了這樣的台灣民族主義。


戰後被遣返(引揚)的教師在海船上寫著充滿痛悔之情的信。有著戰敗的恥辱與悲傷,以及對台灣的虧欠。他的負心是時代的悲劇,因為失去對台灣的權利,即使想要愛也不可能愛,日本根本無法補償台灣人在戰爭中的損失,因為台灣已屬戰勝國的一部分。

可是,這只是日本教師一廂情願的心情。這種心情,是戰後台灣人對戰前在台日本人充滿同情的想像,也代表目前某些「有良心的日本人」的心態。有些日本人到台灣都要表演一下「為過去殖民道歉」的戲碼,但是台灣人似乎對此並沒有太多的要求。

日本教師當初無法帶著友子走,也未能在回日本後立刻寄出這些情書。六十年後的舊事重提,到底有何意義?友子在事過境遷的六十年後收到這些情書,可能覺得很囧吧。當初是愛不是愛又怎樣?已經不可能重來。所以這一條線的鋪陳,是要表現這些過時的愛與仇恨,其實是沒有力量的。台灣民族主義如果建立在過期的仇日或親日情感上,只會變成虛幻無力的教條。

六十年後日本女孩友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討生活,失去過去身為殖民者的特權優勢,體會孤立無援的痛苦,反而產生弱者才有的受害意識:”為什麼你要欺負我?” 台日雙方的角色似乎倒轉了。  日方其實還是占優勢的(經濟帝國、文化帝國),友子比阿嘉強太多(一份還不錯的工作、責任感、主動性)。但在互動過程中,雙方從仇敵轉為愛情對手,顯示出一種跳出僵化民族主義框架的表現,界線開始流動,一種新的認同或許會出現。(友子與阿嘉,若我們不拘泥於台灣、日本的符碼,擴大想像為外來統治族群與在地社會的關係,應該可看出更多有趣的現實呼應)。台灣民族主義不必建立在僵化的疆界與仇恨上,而是以愛與理解為基礎,進行一種動態的拉鋸(你留下來,或我跟你走)。


電影總結於「野玫瑰」一曲,問很多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多數人覺得電影的主題和歌曲的內容無關,只是藉此耳熟能詳的世界名曲,將不同國家的歌者、不同族群的文化串聯起來。我總覺得選用此曲仍然有特殊意義。「野玫瑰」是典型的弱小民族主義命運悲歌。玫瑰代表被欺壓的一方,不放棄抵抗,但是終究抵抗還是難敵採花手。就像台灣不由自主的命運,一次又一次被外來統治者玩弄摧殘,雖不甘心憤而抵抗,卻總是在強力鎮壓下不敵。這首歌,其實已經代表了台灣的命運,展現出如「母親的名叫台灣」的悲情憤怒,只是包裝在甜蜜童話故事裡。

而台灣人對此命運的回應,一是阿嘉總算想到的愛情告白:在現實情況中討論一種雙方可接受的繼續往下走的路(以現在的情勢而言,或許就是繼續深化民主鞏固主權、尋求與中國和平相處);一是水蛙聽天由命的包容:即使與人共妻、幫別人養孩子也無所謂(日本時代接受日本統治、戰後接受中華民國統治、未來......,只想保有愛這塊土地的機會和原有生活方式。)

還有一種踏實的回應,就是馬拉桑式的勤奮打拼,不管什麼樣的情況,抓到機會就要把台灣行銷出去。他和櫃台小姐的地盤之爭,原本可能變成內耗惡鬥,但是他不去計較。他不怕對方澆冷水,厚著臉皮盡力去做,必要時展現實力讓人不得不正視他的存在(他是最後一個加入樂隊的,而且不是主動爭取)。他的勤奮可以感化原先澆他冷水的鎮代、沒好臉色的小姐對他由厭轉愛。馬拉桑,是台灣精神最正面的代表啦!像他這樣就對了!


三、彩虹愛情

海角七號用了幸運數字、彩虹等庸俗象徵。但這庸俗卻不令人討厭,反而親切可喜,聳擱有力。

彩虹,代表希望、美麗新世界。是這個台灣現代童話的總結。走上彩虹橋,實現夢想。這電影大賣,證明現實的台灣人還是愛夢、有夢,並不真的都cynical 。

彩虹也代表多樣性、多元文化。在同一社會中並存的各族群,還有各式各樣的愛情。

海角七號裡的愛情故事,不是尚未開始或是已經結束,不然就是注定沒有結果,可是也有令人期待繼續發展的。
 
六十年前的老師和友子被時代拆散的戀情,警察馬勞對出走妻子的懸念、飯店清潔女工顯然剛結束一段傷痛感情、水蛙對老闆娘的癡戀不會有結果、阿嘉和友子雖進入互相承認愛意的階段但仍然前途茫茫。

比較有希望的,反而是馬拉桑和櫃台小姐,他們的感情發展是本片處理得最合情入理又討喜的部分。

第七段愛情,是鎮民代表和阿嘉母親的黃昏之戀,鋪陳不多,但卻是片中唯一成熟的愛情。


忘了一段:還有彈琴的大大和茂伯的孫子(?),兩小無猜的戀情,好可愛啊。

令人失望的是,國寶茂伯竟然沒有愛情故事!

看完電影後,和朋友討論電影故事時,覺得60年後送達情書的梗一點都不浪漫,反而很殘忍。如果我們收到這種情書,大概很想踹對方一腳,或大罵一聲:「幹!」。

於是我們編了其他版本的故事,有關茂伯與友子阿嬤:

版本1.
茂伯其實長年以來暗戀(或深愛)友子阿嬤,觀察著她的生活,知道不應該把信送到。白癡阿嘉卻硬把信送去,讓友子阿嬤罵幹,然後茂伯追過去罵幹。茂伯彈起月琴唱野玫瑰,那是他和友子在小學時代熟悉的歌,他與友子同唱此歌以勝千言萬語。

版本2.
話說阿嘉找到海角七號時,發現正是茂伯的家。原來他老婆就是友子!她從來沒有向純情的茂伯說過60年前有那麼一段情。鏡頭停在茂伯臉上的表情,畫外響起「野玫瑰」的音樂聲。結束。

版本3.
(歡迎大家編編看)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台北老城區漫遊之二:夜遊艋舺

一個月前,O小姐突然想吃美觀園的生魚醋飯,飯後還要做長長的散步以免腸子打結。很快擬訂計畫:吃一頓很早的晚餐,然後從西門町逛到艋舺。

下午五點之前就進了美觀園,還得坐到二樓哩。點了醋飯、壽司、手卷、生啤酒,後來又追加一份紅紺生魚片。猛吃到最後才想到沒有為食物拍照。果然非美食專業部落客,乃餓鬼一族也。





艋舺散步計畫很單純,由昆明街走到廣州街,看看龍山寺、華西街夜市,然後就地解散。

離開西門町之後,這條散步路線引我們進入另外一種時空感受。古老的社區,清冷的街道,不甚明亮的招牌,似乎不見太多商業活動。

走沒多久看到熟悉的店家,是與友人共享過的美味記憶。這家似乎沒有招牌的關東煮,不管何時總是擠滿人,外頭還有人排隊等空桌,或是打算買回去吃。
除了關東煮,也賣各種台灣化的日式料理,如炒紅飯、炒烏龍等等,價廉味美。



關東煮的對面,有一家老字號永富冰淇淋。傳統做法的台式冰淇淋(就是叭晡冰淇淋車賣的那種),生意好得不得了,外面排隊的人不少。



這一帶有不少中藥鋪。中藥鋪前的走廊上,擺了兩排炭爐在代客煎藥。O小姐沒見過此景,十分好奇,做起了街頭採訪,我就趁機拍了幾張照片。




在老松國小旁看到一棟整修過的老建築,從外面窺看似乎是作為某種展示場。找到招牌後,說是「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網路上找到的資料說,此處原名剝皮寮,日治時期就被劃為學校用地,長期禁建,傳統街屋建築得以保存,近年修復後作為鄉土教育中心使用。【延伸閱讀: 台北鄉土教育中心(剝皮寮)





走到龍山寺附近,先被西昌街的青草藥店吸引住,進入逛了一下。青草藥店生鮮材料沒有以前所見那麼多,很多都做成粉末,一包包賣。每個店舖都高掛蘆薈、仙人掌、鐵樹花,鋪前擺著某些植物的根。



林德安老店,兩位老人家看店,明知我們不會買,還是親切回答我們的好奇問題,也沒有推銷什麼,還邀我們喝店前奉茶桶內冰涼美味的洛神茶。老太太說,這些茶都是她每天親自煮的。



看過電影《囧男孩》之後,回味這些青草街所拍的照片,倍感親切。《囧男孩》主角之一的阿嬤就是開青草藥店。

上次來龍山寺是何時已經忘了,是遠在捷運開通前,印象十分模糊。這次來,完全像是初見的感受。廟之寬廣出乎意料之外,而更沒想到夜裡拜拜的人還那麼多!除了拜拜,還見到不少人席地而坐,或聊天,或誦經。








在廣州街和華西街的徒步區走了一下。華西街殺蛇表演只剩兩三攤,但生意仍然不錯。新興起的觀光生意似乎是腳底按摩。

走到街底,看到阿猜嬤紅豆湯,頗有興趣,但肚子還很脹。往前走,看到另一古蹟青山宮,去小逛了一下。

青山宮和龍山寺不一樣,夜裡沒有太多人出入。看到一隻貓滿不在乎地走過去。




回到龍山寺附近,想學游民在捷運公園休息,沒想到遇到當晚最後一場的水舞表演。

事先根本不知道捷運龍山寺站有公園、有水舞噴泉。







本來這場閒逛該到此為止,就地解散。不過我們看到街道對面有個「飲酒店老街」,好奇想去看看是什麼。



走進去,一排老式二樓磚屋,盡是餐廳、餐坊、清茶店之類名義的粉味店鋪,招牌規格統一(和台灣各地所有老街大同小異)。看見這種主題的老街,感覺很怪異。想到過去在這一帶討生活的公娼,在台北市堅持廢除公娼制度後生活困頓痛苦。趕走了公娼,卻保留甚至宣揚花街風情,當成一種觀光文化,這是甚麼樣的思考?廢娼政策的虛偽在此表露無疑。


再轉過一條窄巷,看見大群站壁鶯燕,以及一些眼神不善、面貌兇狠的男人們。走出來才發現窄巷即著名的三水街。

O小姐很興奮,因為自我們逛華西街夜市開始,她就一直在尋找20年前逛過的花街(她一直記不起街名),當時一頭短髮的她看來就是個帥氣的「青仔欉」,差一點就被站壁的鶯燕「夾去配」,沒想到這次又誤打誤撞走了一遭。這次她穿裙子大概不至於引誤會,但我們在裡面亂逛還拿相機出來拍,真是太猛了!回來後嚷嚷給別人聽,大家都說我們「憨膽」,大概看起來太傻太可笑,保鑣們才沒暴力相向吧。

這趟「猛女遊艋舺」,就在三水街口畫下休止符。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台北老城區漫遊之一:大稻埕(增訂版)

大稻埕的歷史漫步已經很多人寫過、拍過。 以下一篇寫得相當不錯:
投票日大稻埕散策 古蹟之旅:Blue JOE Photo Diary:Xuite日誌


我們除了這些大家關心的歷史景點之外,隨個人的興趣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物件。

想看靜修女中,因為這裡是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地方。雖知道當初所使用的禮堂已經拆除,但還是請求警衛讓我們入內參觀,看看該校各種不同年代所建的教室。

校園裡只剩下半棟建築(某幢教室的一二樓)可能是日治時期的建築。

注意到校園中的聖母子像是中國風。聖母的衣袍上有竹葉花樣、繫著中國結。和台南開山路大埔天主堂的中華聖母可以做對照。




靜修女中旁邊,有座風格簡潔的教堂,原來是台北總主教座堂。

我們幾位OBS都覺得這座看起來還算新的教堂相當有意思。幫主特別稱讚,說浪板運用得好,顏色的搭配也很棒。




總主教座堂前的聖母子像,俐落的線條,風格和這棟建築很合。
TG說,這座雕像表現出有力量的母親,和一般印象中柔和慈悲的聖母不大一樣。的確,這種腳踩惡龍的聖母形象,就是要表明戰勝邪惡,是很powerful的。



從靜修女中和總主教座堂看來,這裡應該是天主教的重要中樞。沒有查到太多資料,只知道大稻埕教堂是天主教在台北盆地的第一座教堂,也是天主教在北台灣發展的重要據點。1907年,大稻埕教堂落成,號稱全台最美輪美奐的建築,但沒多久日本政府就以教堂正好蓋在道路預定地而要求他們拆遷,和政府多方交涉後,由政府提供面積相等的土地,並補助四萬元,於現在的教堂位址蓋新堂,1913年落成(應該不是我們所看到的建築吧?現在這幢不知何時改建的)。至於靜修女中,是當時的監牧林啟明神父買下旁邊一間破產的造酒廠後改建,1916年設立女子學校。(資料來源:天主教在台開教記)



接下來,我們去憑弔被馬市長害死了的建成圓環,建議可直接改做馬囧無能紀念圓環。

建成圓環怎麼死的,資料很多,在此不再贅述(參考連結:12)。



(10.7補)
圓環邊有一棟綠色的老建築,相當好看。不知道是什麼,順手拍下。這幾天看到米果寫的文,才知道是圓環大旅社,就在我們逛後不久,被拆掉了。早知道就多拍幾張。




離開圓環往法主宮廟前、天馬茶房舊址走,發現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所立的二二八事件爆發地說明碑。碑體建法不利閱讀,小朋友必須攀上碑座才看得見字,矮個子的我站太近角度很難看清所有的字,站太遠又因字太小看不見。碑文描述含糊,出現「專賣局員警」這種奇怪的說法,但後面又說是緝私員。1998年,二二八事件行政院調查報告都出來好幾年了,碑文應該可以把史實說得更準確些。




在網路上查到該碑重建之議,2007年的新聞:228事件引爆地紀念碑將重建 刻劃被壓迫意涵 ,但結果是:「去年基金會去文市府建議改建,基金會組長林辰峰表示,市府來函認為紀念碑只須做簡單修補即可,不須做更動,因此引爆點碑文整建仍待協商。對此,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長謝英從表示,由於基金會設計的引爆點紀念碑仍為草圖階段,且北市府尚未收到正式通知,基本上北市府將配合紀念碑重建案。」看來是一場大亂鬥、踢皮球。只要KMT掌權,大概此碑重建遙遙無期吧。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轉載】文山教會為陳鎮慧執事澄清

相關事件:

陳鎮慧為前總統府出納,因被檢方列為扁家洗錢案及國務機要費案被告,9月25日遭台北地院收押禁見。她成為此案第一位被收押的被告。

9月27日的新聞:檢方認定陳鎮慧利用保管公款的機會,涉嫌將公款加以侵占。

而檢方認定陳水扁、吳淑珍是侵占的共犯,涉嫌與陳鎮慧共同侵占這些公款。(新聞標題:陳鎮慧侵吞5000萬公款‧扁珍是共犯)



文山教會牧師力挺 稱陳鎮慧忠實可靠


對此事件的新聞一直沒有特別留意。今天看到這聲明才去找相關新聞。看到927之後的報導真是嚇了一大跳。檢方的施壓手段,經過輾轉、簡化的傳播與評論,簡直就是在凌遲當事人。媒體未審先判,人格謀殺,已成常態。落入此網,實在可怕。

願上帝幫助台灣的司法與媒體,在意真相、追求公義的過程中,勿失人性、勿侵人權。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電影"1895 乙未"(Blue Brave) 試映觀後感

電影手法平實,故事的鋪陳中規中矩,但是在整體美感、場景、服裝、道具上的考據和用心,很令人感動。拍出了具有台灣特色的美麗生活場景:例如建造了逼真的腦寮,幾棟傳統家屋的生活場景、溪澗、竹林、結穗的稻田等等。受限於環境,攝影畫面大部分只能用中近景,而不能用遠景,有些場景在氣勢上稍微弱了些,但適應情境找出對策的攝影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覺得姜家母親在獨子與眾家丁出征前的祭告天地甚為感人,竹林中的遊擊戰像常見的那張歷史圖片活了起來(那種殺氣及動作讓人不由得想到「賽德克‧巴萊」),是最欣賞的兩個場景。

演員大部分都很出色,不過,因為我不懂客家話,不知道他們的唸白是否準確。主角溫昇豪英氣逼人,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這位演員,相當驚豔。演吳母的唐美雲極有氣勢。看官網上的演員表時,原本期待這齣戲會多一點女性觀點,以為這齣戲會以吳湯興的妻子黃賢妹為主角,可惜主線仍在男性的戰鬥上。女性出現的場景都有一種細膩柔韌的感覺,彼此之間的互動是片中感人力量的來源之一。女性角色當中,我最喜歡的是戲份不多但很搶眼的阿英(許安安飾),她被土匪擄走後就落草為寇,一個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這個角色感覺上很「李喬」。福佬土匪群給人有種突兀喜感,還有像道具般出現的原住民,覺得是比較失敗的部分。日本人方面,頗感意外的是能久親王的角色設定,等於是佔領者的代表,戲份頗重,他出現的場面雖然不太符合史實,不過有表達出日本政府的態度和想法,以及(美化的)日本精神。以感性詩文串場的森林太郎,演員氣質感覺不夠好,有點失味。

片子拍得很講究,但也看得出很缺錢。演員用得很省,場景不多。最慘的是,竟然最後最關鍵的八卦山之役沒辦法拍出寫實場面,只用地圖為背景,舞台劇式的動作來交代。或許這是情非得已,在觀看的當下雖然錯愕,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接下來賢妹尋夫不成、投井自盡的情節只以字幕交代,男女主角像梁祝般以天堂之姿出現,原本醞釀的情緒找不到爆發點,很可惜。我寧願他拍到八卦山戰爭前夕的訣別,就做結束,然後打出字幕:下集待續,請大家捐錢讓我們拍下去。

雖然有所不足,但這部片子仍然有感動人的力量,刻畫出勇敢的反抗者堅強不屈的精神,這是值得用各種方式去傳揚並繼承的。


一八九五官網  (下載區有預告片可欣賞)


了解歷史背景:

wikipedia:乙未戰爭

姜紹祖與1895乙未戰爭



一些延伸:

溫昇豪:我所解讀的電影1895

李喬:願能再多寫幾年 (2006年的專訪,談到創作了電影劇本《情歸大地》)

文訊雜誌第275期--人物春秋/坐對幽竹,情天無恨------劉維瑛專訪李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