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保存史料、追求真相、實現公義

有人在網路上購買又拍賣白色恐怖時期的史料,竟遭憲兵進入家中搜索並帶走文件、又押人去偵訊,這是上個禮拜很轟動的新聞。最初此事在PTT網路論壇披露時,很多人覺得不可置信,畢竟已經是2016年,怎麼憲兵的作為還像戒嚴時代一樣?隔天在新聞媒體追查下,憲兵隊承認確有此事。後來幾天在立委質詢、媒體持續關注下,國防部3月11日提出調查報告,宣稱此案是政戰保防部門發動,由具備司法警察身分的憲兵出面,辦案時未請檢察官開立搜索票,因此懲處14名軍官(記過而已,最重的記三個小過)。

但是國防部的調查和懲處,並沒有解答大多數民眾第一時間的疑問:「政戰局此時做此動作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該事件令人駭異之處,一在憲兵竟然可以濫權至此,「戒嚴傳統,重新感受」;一在無法解釋為何需要動用大規模人力去查扣三份舊文件,這些檔案明明已經過了保密期限。因為太不可理解,又得不到主管機關令人信服的解釋,各種陰謀論開始滿天飛。後來又因為保有整批資料的古物商出面,讓這批檔案的歸屬及處理方式的討論,變成熱們話題。

處在政權即將交接的時刻,臺灣社會對「轉型正義」有很大的期待, 寄望這批在商販手上的珍貴史料能夠公開,避免被銷毀。但關心此議題的人們,不少人對政府機關不信任,而想像可以透過民間志工來做史料整理及公開的工作。其實陳水扁總統時代已經成立檔案管理局,有檔案法來規範,而一些學術單位也長年致力於整理、研究這類資料,把這些早年流出的檔案交給相關單位處理,是比較適當的作法。

此事件引發的諸多輿論,顯示不少人把檔案公開一事看得過於簡單,甚至誤以為只要人人都看得到,就等於真相已明。其實從檔案公開到事實建立,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從檔案紙本的保管、整理、維護,到檔案分類、建檔、歸檔,再到內容的辨識、判讀、整理,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專業者投入,這還只是初步整理。建構事實還需要進一步比對不同史料,並且對當時的政治局勢、社會背景、規章制度……等有深入了解,才能避免被特定書寫目的給蒙蔽,產生錯誤的結論。

本事件受矚目史料,主要是保密局流出的檔案,當年多少冤錯假案由此而來,告密者說了多少謊,自白者在嚴刑逼供下有多少言不由衷,未經整理、解讀就貿然公開,只怕造成更多誤解與傷害。更何況這些檔案的內容通常還牽涉到第三人隱私問題,是否可以直接揭露,都還有待斟酌。 史料妥善保存是第一步。 我們想要彰顯公義,需要是更多克制、嚴肅的思考。需要理解:真相其實不是單面向的,需要很多尖銳的、多角度的倫理察驗。

關心轉型正義的公民,應該支持並監督常設的國家機構來從事檔案解謎的工作,讓已經討論很久卻一直被忽視的「政治檔案法」趕快完成立法,讓當事人、家屬及研究者得到更完整的資訊。

(為《台灣教會公報》「時事論壇」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