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陳義仁畫貞文

 



轉自陳義仁臉書:
我的《歌詩佮酒舘》書中,有王貞文牧師幫我台譯的五首極優質、感動人的歌詩。感激她生前的拔筆相助,我畫了她的笑相,印於封底內。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PCT大專後援會北區座談會

 今年三月間,在台北大專中心已經工作三年、已獲准牧師資格的王博賢傳道師,依照慣例由中會的校園事工部送七星中會監選,若通過就可按立成為牧師,繼續在台北大專中心工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七星中會中委會竟然沒有通過此案。博賢是政治大學宗教學博士、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七星中會古亭教會的子弟,從長青團契的參加者到成為輔導,對學生工作有很深的認同與委身。監選未過的原因,七星中會沒有對外說明,私下傳出會場上的說法,是認為少子化的趨勢下,大專工作需要改弦易轍,大專中心應該縮編或裁撤,為了節省經費暫時不聘牧師。

此事激起跨世代大學時代曾參加長青團契的長青畢契的關心。先由幾位在大學任教的畢契和曾經擔任過大專事工委員的教授發表聲明:〈對話與變革──一群長老教會基督徒大專教師的呼籲〉(https://tcnn.org.tw/archives/161364),呼籲總會正視大專事工的危機,檢討目前的制度和法規。在短短兩週內,畢契串聯再擬聲明,超過555人連署,並捐款在台灣教會公報上刊登廣告。聲明內容在此(https://sites.google.com/view/pct2023scm?fbclid=IwAR1EmyIR8d6yh-5y9D2TPNIiPRvDTy1_rRjktenprHNn8je2Z6lwFKXu1Bk)。

藉此機會,擬組成PCT大專後援會,匯聚畢契的力量,在體制外支持大專事工。幾位核心成員在百忙中策畫,先在各地辦座談會。5月20日是第一場北區的座談會。

其實目前我沒有在大學教書,也不再主編新使者雜誌,和大專工作沒有關係。可是身為長青畢契,對過往從這系統得到的栽培銘感於心,所以還是好管閒事地去參加一整天的座談會。

活動的主責是成大SCM出身、現任龜山教會長老,在台北市立大學教書的吳杰穎。第一場由幾位現職的大專工作者分享他們目前遭遇的困境,總會大專幹事謝惠娟牧師回應,前台南大專工作者、現任雙連主任牧師蔡政道,提出2013年所做的研究,對大專事工有全盤的檢討,第二場陳亮全教授和兩位地方創生工作者談他們的經驗,希望擴大大專事工的可能性。第三場張子見帶領討論畢契可以做些甚麼,他提出成立組織的願景,並以世界咖啡館的方式讓大家討論。在這場,蔡政道牧師繼續講他十年前的研究,提出新的組織架構及策略。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學生中心應成為組織、研發和培訓的基地,協助在大學附近的地方教會發展校園宣教。

蔡政道牧師大病後剛恢復工作,竟然還抽出大半天時間來參加這個會。可惜原先的規劃沒有把他的研究計畫放進來討論。但從他的口頭報告,已看到很多新的可能性。他和郁茗夫婦在大專事工上的貢獻、長期的關懷,令人感動。

會議中抓到的幾個重點,加上個人想法,整理如下:

1. 大專事工中心應該轉型成研發為主的單位。(蔡政道的研究中是建議轉成組織、研發、培訓為主的中心,協助推動大學周邊的教會的大專宣教工作。)、

2. 長青畢契成為地方教會和大專事工之間的橋樑。(需要大專中心持續提供資訊和訓練,保持對長青的運動的認同並在此中成長,但又要在地方教會有服事,對牧師說得上話。)

3.畢契成為大專中心志工,協助關顧各長青團契。

4.大專事工不限於經營團契。校園內的師生、畢業後的學生,都是關注對象。大專事工應該是推廣長青精神。所以新使者雜誌應該被好好的認識並利用。要有一組人不斷討論、產出與時代對話的神學思考。

5.有可能強化社會關懷取向嗎?從目前的團契模式要一下子跳到參與地方創生,似乎有多要填補:相關知識、信仰的厚度、社會歷練......

6.目前大專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陪伴、全人關懷,幫助學生面對現實和個人內在的種種難題。這些也不能偏廢。雖然團契人數越來越少,但這樣的陪伴卻是非常難得到信仰實踐。

7.畢契組織的方式和目的,似乎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8.現階段,大專工作者必須設法在中會中有影響力,知道怎樣在體制內、規則中爭取。先團結友好的議員。


另外,有一個試著在中會內推動王博賢監選未過翻案的行動,是要求畢契認領七星中會議員,說服他們加入連署,打算在中會中提出對上次監選的異議。此事我沒有能力參與,只能代禱。

此事只有在網路群組串聯,5月 20日的活動並未提出來討論。




龍都的烤鴨

好友小哈從三個月前就在約吃烤鴨,不容易訂到,還要聚到足夠的人去吃,終於在前天(5月19日)成行。結果訂餐的李小姐竟然因為大雨淹水清理家中時跌倒受傷,無法來吃。總之,湊了五個女人,吃掉一隻鴨。

龍都酒樓烤鴨很有名,第一次嚐試。烤鴨整隻端上,再拿去旁邊切片。我們點了兩吃,除了吃烤鴨,鴨骨煮粥,另外又點了幾樣點心和一道蔬菜。烤鴨的確實好吃,肉質細嫩,皮脆,醬和餅也都好,我一點都沒在客氣,大吃特吃。Fingers帶了兩瓶葡萄酒,一白一紅,都很搭。

龍都酒樓在六條通。很久沒有到這一帶,還是晚上,看見「華燈初上」的場景:高跟鞋、黑蕾絲洋裝的長髮女人,似乎有些酒醉,踉踉蹌蹌走進一棟大樓;白色洋裝加長靴、濃妝染橘色髮的女人,站在路邊講電話,似在調配小姐。





2023年5月18日 星期四

郭芳欽日記捐給台史所

 今天把阿外公郭芳欽的兩本日記捐給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這是上次去台中幫表姊郭琪美看五樓大舅留下來的書籍資料時發現的,阿公1926-1927在日本東京醫專求學時寫的日記。小小兩本,以日文寫成,翻了一下,比較有趣的是他會把看的電影特意剪下傳單上的演員照片收藏。日記本身保存得還不錯,鋼筆字都沒有褪色。但是封面已經風化得很厲害。

日記給檔案館入藏後,會先清理、用無酸的塑膠袋裝起來保存,安排時間掃描備份。數位檔案會給我們一份。到時候再看是否要複製給郭家的後代子孫。

臺史所檔案館有系列的日記收藏。除了數位化資料公開外,也會打字出來,進行研究解讀。
我覺得這比我們自己收藏更有意義。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收藏了我寫的「家族樹」,竟然把外公、外婆和曾祖母的生卒年月日都列出來!不知道是哪裡看到的資料。我自己都沒有整理清楚。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Koe/Koe,Hkhim/family/Ong,Cbun.htm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觀劇:熱帶天使

去看了音樂劇《熱帶天使》。
室友雅嵐的媽媽蕭北區女士給的票,位置極佳,A2區8排10號。
可惜戲太長,周媽媽無法坐那麼久,只看了上半場。
雖然楊烈被做成節目手冊封面,但他演的角色式書寫這個故事的作家,只在戲的開始和最後出現。
故事來自陳千武的小說,經過現在三十歲代的編劇、音樂創作、演員們的詮釋,感覺離1940年代很遙遠,不過還是挺好看的,歌的內容有意思,音樂好聽。覺得演莎琳的李曼唱得很好,另外演日本軍官的葉文豪也很優。
把原本應該是日語的部分用戰後的國語代替,剛開始讓人驚愕一下,但這樣才能夠讓大家看得懂吧?想到《獵女犯》畢竟也是用戰後國語寫成,為了讓這故事傳下去,有種無可奈何的感覺。

雖然賴莎琳的歌唱得好,遭遇也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淚,但林逸平和賴莎琳的角色感覺平板蒼白形式化。戲裡的角色最有張力的還是日本軍官松永。被軍國主義理想魅惑、不相信戰爭就這樣結束,還有對以往愛人的不捨和移情,衝突性較大。
本來應該把台灣人當日本兵的複雜心情描寫出來的,卻看不太到。只有一直說要活著回來。
不過,台灣的年輕人期待台灣可以自主、有穩固的自我認同,這主題能夠堂堂正正表現出來,是時代的進步。這點無論如何還是要給他一個讚!

劇中有個小朋友總是到軍隊裡偷東西,和主角玩鬧,最後卻因重傷,主角不得不槍殺他。這個段落若處理得好,會很動人。但是不知是演出者的關係,還是劇本本身對少年的行動和個性刻劃不夠,幾場有小朋友的戲都覺得超尷尬。小朋友就是現代台灣嬌生慣養的孩子的感覺,完全沒有一點野氣。可能適當的兒童演員本來就很難找。

看到有人評論說,這齣主題和表現方式像西貢小姐。我沒看過西貢小姐,只有看過片段歌舞。若能像西貢小姐那樣大紅,成為經典,也是很不錯。

看完戲,買了新版的《獵女犯》。很久以前讀過,印象已經非常模糊。

散場擁擠,遇見在同黨劇團《父親母親》中演出精彩的古辛,忍不住做了粉絲告白,告訴他非常欣賞他的演出。開心!

第一次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大劇場看戲,切身體會這劇場設計不文明的程度:各排座椅間距過窄,只要有人出入,整排的人都得站起來收椅子才能讓人通過;而且視線會被前排的人擋住。上個洗手間要上下許多樓梯,中場休息上洗手間必須站在樓梯上排隊,處處是障礙空間。飲水機沒有供應紙杯,沒有帶水杯的人沒得喝。
工作人員很認真指引大家,辛苦他們了。這樣的設計實在很瞎。







醫者、醫館、醫者町──台灣基層醫療空間文化研討會

5月6日整天在嘉義市立博物館參加「醫者、醫館、醫者町──台灣基層醫療空間文化研討會」。雲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的蘇明修教授主催,陳錦煌醫師專題演講開場,另有11篇論文分享。大部分是建築、空間的學者,主題多牽涉到歷史。

我分享了一篇匆匆寫成的〈長老教會嘉義中會沿海醫療團初探〉,由盧啟明牧師回應,他提供了非常好的繼續研究的方向和資料。另外中正大學傳播研究所的陳奕達寫了一篇有關《嘉義醫會醫學雜誌》的文章,由我回應。這份難得的地區醫師們所編輯出版的醫學雜誌,有我祖父和外祖父的身影,近三十年前我就知道這份雜誌,卻沒有認真研究過,現在有人看重這份雜誌,很感動。
這一切要歸功於台灣圖書室和郭盈良,他在2017年起調查嘉義市的老醫館,做了三年,陳奕達等二十多位大學生、文化工作者投入此工作,成果除了印成書,也製作成網站,掛在嘉義市文化局。計畫停止後,他仍繼續關心一些老醫館的現況。
去年台灣圖書館邀請蘇明修教授演講,同時邀請老醫館的後人們去聽,在那場合第一次認識蘇教授及他的工作,覺得很有意思。最近他的工作成果之一:牛挑灣吳杯初醫師濟生病院重修開放,除了做展覽空間,更重要的是提供社區及學校使用。
這次研討會蘇教授特別請陳錦煌醫師演講,主題是「社區醫師、健康社區、社區健康生活共同體」。
特別喜歡陳錦煌醫師的演講,可惜他行色匆匆。1994年跟著張炎憲老師座二二八口述歷史,曾去新港拜訪陳錦煌醫師,之後看他在社區營造上的用心,九二一災後重建、二二八基金會,都看到他的投入奉獻,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小鎮醫師的職務,實在令人感佩。
他的演講標誌出這個研討會最重要想要提倡的精神。
最後的綜合討論也很有收穫。私人財產的舊醫館如何在修建後有好的公共用途?如果因緣俱足,成為社區健康網絡的一環,是很讚的願景。北藝大的黃士娟分享一個案例,修復舊建築後試著和醫療機構合作,做社區健康照顧的據點。
這次研討會遇見新朋舊友很開心,平常不愛照相的我竟然拍了很多合照。
博士班畢業後就沒有碰見過的黃阿有,竟然退休了。她看起來如此年輕活躍!
可愛的三秀園執行長傅恩弘,很高興看到他繼續勤奮認真了解雲嘉地區的士紳之家的社會網絡。
最開心的是看見駱芬美、芳美一起出現。她們這對雙胞胎學者一起站在台上講自己祖父駱萬得的故事、土庫街的發展,還有家族秘辛。一對完整的雙胞胎。我笑了又笑,也想哭。

2023年5月4日 星期四

觀劇:人選之人─造浪者

 《人選之人─造浪者》4月28日在Netflix上架,立刻臉書同溫層很多人貼出讚賞文。

分三天看完,確實很好看,是近日質感最好的台劇。

編劇是簡莉穎、厭世姬。很為這兩位年輕女性的成就感到驕傲。

以選戰中的政黨辦公室為題材,主要人物是文宣部主任、副主任和黨工,職場上遇到的問題、個人生涯危機等等。好看在於演得沒有尷尬感,語言的使用自然,人物活得像身邊常見的人,議題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很讚。

此劇衝上NF台灣榜第一名,如此受歡迎有點意外。

想了想,除了戲的製作不錯之外,引發的共鳴主要來自戲裡所呈現的價值觀吧?看得出「太陽花運動」的價值觀,和蔡英文風格的施政方式。理想與務實之間得到平衡,年輕人被尊重被照顧,女性的職場委屈可以不必委屈到底。

在美國的好友潔嵐對本劇爆紅現象感到欣喜,很興奮地說:

人選之人的觀影熱度幾乎是火山爆發了。我在臉書上看到不少網紅的評論,然後底下爆破程度的眾多留言,有人甚至寫一整篇她如何在職場性騷擾不斷忍氣吞聲自我療傷的經歷。 我覺得這台劇引發出台灣社會整個性平動能,前所未有。

覺得該劇背後的政治場景是抽象、而非寫實主義。抽象地表達權力和僵化的體制如何侵蝕個體的靈魂。 這是一齣探索台灣自我靈魂的作品,
他也注意到這部劇集在IMDb得到8.6的評價,很不容易。但評分者還不到百人。

我覺得這齣是民進黨支持者看了會更堅定支持民進黨的劇,對年輕人有一定影響力,希望能化為對明年總統大選的助力。

不過,也看到某些台派不滿的聲音,認為討論台灣政治竟然不提中國壓力,分明是為了想上架NF而作的妥協。但是看了戲的劇情設計,如果把中國議題拉進來,也只是像廢死議題一樣,會被年輕人視為騙票工具。

片中呈現對多元價值的肯認,可視為支持民進黨的年輕人普遍的價值觀,但傳統台派是會有些反感的。連我都覺得這麼政治正確有點受不了。 雖然已經是台劇的高峰,但仍不免會覺得片中對政治場域的描寫還是太表面、太天真。 比如說那個壞人看來只當了一屆立委就當上立法院長,然後立法院長這麼重要,怎麼會覺得選副總統是更上一層樓? 看到這設定我只能哈哈哈。 王凈演的那角色,付出那麼大的代價,自曝拍裸照之事,媒體只以「院長有外遇」來總結這個事件,真是令人憤怒!這太輕描淡寫了。 在現實中,若只是有婚外情,根本對政治人物無傷。對象是助理的話,更是不會被認為是重大的醜聞。真正可惡的是他以裸照威脅自己的情人,這點在劇中卻沒有被好好批判對付。 不過,我算是雞蛋裡挑骨頭啦。整體是真的挺好看的。選舉場面、音樂、黨工們的日常,都處理得很不錯。

覺得片中最重要的是推廣性別主流化,還有呈現女力。女性之間的互相關心、體諒、幫忙,看了會覺得很滿足。文宣部主任和太太之間的吵架、溝通、互相體諒、分擔家事,塑造一個理想的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