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冬遊小琉球



出發前,只是先訂了小琉球教會的靈修會館,沒有時間多研究怎麼玩。到東港後,找乘船的碼頭就找了老半天。我們搭的是公營交通船,老爸問售票小姐是否有小琉球地圖,竟說印來不及。到民營交通船的地方,也沒看到地圖。

搭公船的大多是當地人,到達琉球嶼停靠大福漁港,和民營觀光船所停不同港口,我們事先也不大清楚。船上有一位太太說有機車可租我們,下船就有得騎。摸索著到達位於島嶼中央高地的教會,負責靈修會館的執事並未出現,原來教會這天的活動是到社區報佳音,大家還沒回到教會。羅執事回來後很快安置我們,並邀我們加入中午的聚餐。用大桶大盤裝的菜餚簡單美味,拌了薑和麻油的鹹飯好吃極了。

小琉球教會的歷史相當久遠,1887年就已成立。百多年前來台灣英國宣教師們很喜歡這地方,在此蓋別墅,經常來此度假,不過現在別墅早已無蹤跡。目前的教會是戰後遷建、1980年代又重蓋的。靈修會館建築是簡單的三層樓,前面有一大片空地。房間簡單舒適。正值聖誕節期,教會從門口到教堂掛滿燈飾,熱鬧得很。幾輛會友的車都結綵裝飾,因為剛去遊街報佳音。



手頭上沒有清楚的地圖,方向也還辨認不清,就騎著機車出去亂繞。在幾處海邊停駐,發現幾處建了漂亮涼亭的地方都是垃圾掩埋場!由於父母對於要花錢買門票的景點都不感興趣,我們就挑了蛤板灣海灘晃了許久,看海,欣賞貝殼和有趣的石頭。近黃昏才到著名的花瓶岩附近。




經過美人洞時,突然被攔截,說要驗票。一位老太太站在路中,說要買風景區的票才准過去。我說我們都沒有進入這些風景區,為何要票?我們在買船票時就已經買了風景區的票,但她看票時又說:怎麼沒有換成我們這邊的票?雖然她讓我們過了,感覺還是很不舒服。

我想起曾看過這樣的新聞:年輕人到小琉球玩,因為被要求買風景區門票而和一位婦女起衝突,他們就用手機錄下被迫買門票的情景上傳網路。這次我終於了解他們的心情和不滿。這實在不是在那裡要求驗票的人的錯,而是風景區的設定太荒謬,規定不合理。環島公路穿過美人洞風景區,等於只要經過這條路就一定必須付錢,可是這明明是公路,經過時並非一定想去這個風景區。而且我們登島後,根本不知道得去哪裡買票、什麼樣的地方必須有票才能去、觀光動線是怎樣。從在東港就一直想找相關旅遊資訊,卻找不到。那些景點被取了奇怪的名字、做出錯誤的解說,根本讓人沒有興趣參觀。加上攔路驗票這種讓遊客陷入莫名其妙境地的觀光設計,使我們對小琉球的好感頓時澆上一大盆冷水。

小琉球可以要求登島就收觀光稅,或是在船票中就附加收風景區門票,但相對也應該在賣船票時就給清楚的指引,說明島上的觀光景點和收費、驗票的情況。目前這種方式,只會讓更多人不想花錢買風景區門票。下次我若再去小琉球,也會努力避開這些要收費的景點和道路。

島上仍見莫拉克風災的影響。我們最想去走的杉福生態廊道因風災而毀壞,厚石群礁上仍堆著大批巨大的漂流木。

不過,杉福漁港清澈的海水非常動人,在此留連,十分快樂。

沒有充分準備的旅行,總是有緊張、有失望,但去到不曾去過的地方,總是令人覺得開心。沒有原先想像那麼悠閒,還是太匆忙了些。雖然早已知道目前這個島嶼人煙稠密,但仍很想避開人群與人造設施,去感受琉球嶼最初的風貌,想像「鰓人」的生活,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













更多照片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是舊猶新的聖誕快樂

去年台南神學院的學生做了很精采的聖誕佈置,我直到今年年初才去拍下這些稻草紮的可愛人物。據了解,聖誕佈置是由一年級學生負責,所以每年都會有不同的創意。去年以漂流木和稻草做的聖誕場景,很有台灣味,令人激賞。



馬利亞披著客家花布,身穿藍衫。來朝覲聖嬰耶穌的,是帶著番刀的獵人、牽牛的農人、拖著魚網的漁夫,他們獻上的是番薯、花生,因為颱風過後稻米無收成,而且魚網中都是垃圾,象徵台灣環境遭受污染。主要的設計和製作是一位阿美族學生達系,他們全班都動員起來幫忙,共同完成這個作品。





稻草紮的牛,非常生動,實在是好作品。牛是一位西拉雅族學生卯志成的作品。





漂流木做成的拱門入口和參觀道路。







參與這次佈置的學生拍下了製作過成的紀錄:

2008台南神學院聖誕佈置



另外,分享一下前兩年聖誕節貼文:

兩項聖誕禮物

和平於地,聖誕快樂!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樹窠串起師生情

一場驚喜的師生會    郭惠卿 

  電腦網路的發達,串起了許多失聯的友情,也串起了失聯已久的師生之情。有一位我40年前教過的學生,從我大女兒部落格的文章中發現她是王逸石的女兒,便設法和我們連絡,這件事真教我們意外驚喜。

  她叫沈雅音是王逸石老師和我在淡江中學執教時的學生,都分別40年了,難得她還念念不忘我這位只教了她一個學期的老師。她信中提到:「我還記得你們離開時,我追着車跑,郭老師還一直回頭招手,那一幕我到現在還記得呢!」為了怕我們記不起來,她還特地附上一張初一時的照片,附註:「當然我現在沒有那麼可愛了!哈!」我一看照片就認得了,她就是當年初中部合唱比賽的指揮,初一就獲得第三名,高興得不得了哩!

 她信中告訴我,1981年她就移居美國,離開台灣快三十年了,目前是加州聖荷西迦南教會的宣教執事。今年七月下旬要回台灣「伯大尼之家」探訪。「伯大尼之家」是專門收容智障兒童的基督教福利機構,今年是聖荷西迦南教會第四年回台宣教。這使得我想起去年教會婦女部曾經帶中會婦女到「伯大尼之家」探訪。在伯大尼之家的刊物上曾看到有關聖荷西迦南教會的愛心與關懷的報導,以及愛心媽媽們和院童互動的照片,其中提到有位沒有結婚的姐妹特別愛護寶貝這些心智障礙的院童,實在令人感動。原來她就是我的學生沈雅音,她真地認養了一個院童。接到她的信後,我回她e-mail,告訴她我記得她,很高興她要回台灣,希望能和她見面。

她還告訴我們,她上網找到了她失聯已久的同班同學,以及當時的班長,和她們相約八月一日回母校淡江中學相聚。並計劃另外安排時間來嘉義看我們,讓我們深受感動。由於她回台行程滿檔,特地來嘉義看我們太過勉強,乃決定屆時前往母校參加她們的同學會。

當我們依約回到淡江中學,見到當年的小女孩,如今都已是中年婦女,有些還帶來另一半。沈雅音活潑熱情依舊,班長特地從中國趕回來,她是惠州台商會長,從事電子零件業,是成功的台商。但是參加同學會大家好像都回到少年輕狂的歲月,在校友室裡,大翻畢業紀念冊,尋找舊情人的照片。有一位遲到的同學,認不得王老師還以為他是男生班的同學,的確他和在座的學生比起來也不顯得老多少。當年我們到淡江中學教書時才生下雙胞胎──昭文、貞文,比學生約大個十來歲吧。王老師是淡江的校友,談起淡江更是故事一籮筐。現任的校長夫人還特地代表校長前來致意。以「愛與服務」為校訓的基督教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確充滿愛心和服務的熱誠。

沈雅音回憶起我教她們一學期,聖誕節教室佈置比賽和音樂比賽都得獎,而且對她疼愛有加,其實這些事我都有些模糊了。可能由於她是合唱比賽的指揮,我特別給她一些指導吧!我對學生一向平等看待,只有敞開胸懷接納每一個學生,不管智愚美醜賢不肖,秉着教育的良知和基督徒的愛心傳道、授業、解惑而已。我曾經把自己比做一盞路燈,默默地發出淡淡的光芒,守著自己的崗位,照亮學生一小段路程。學生走過這一盞路燈,又往前行,就不再回頭。不管她們記不記得,我只有祝福她們各奔美好的前程。

這次沈雅音往前行了四十年後,忽然想念起我這一盞路燈,回頭來尋找,使我驚喜又感動。她雖然沒結婚成家,但她認養了「伯大尼之家」的院童。她拿給我看她那智障乾兒子的照片,很高興地說,四年來,他第一次會叫「媽媽」。她流露出的喜樂和愛心真是令人感動。

回顧2009年值得感謝的事不勝枚舉,最感謝的除了嘉女退休聯誼會之外,我選擇這件事來和「松友」(松年團契)分享。因為這件事一方面使我驚喜於網路的發達,讓分別四十年的學生,從美國找到我們,難得的相聚,充滿溫馨的師生之情。令一方面,值得感動的是這位學生竟認養了一個智障的孩子,而且每年萬里迢迢從美國帶領一群愛心媽媽回台關懷這些智障的邊緣人,她們的愛心實在令人感動。我除了充滿感動地祝福她們之外,更願我們大家繼續將愛心傳出去。

(寫於
2009年感恩節)



40多年前的全家福。(不要問我誰是誰,我也認不清)。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秉燭等待大光

1979年 12月10日,一場人權紀念日的和平集會被「未暴先鎮」,演變為暴力衝突,成為政府逮捕黨外民主運動人士的藉口,原本透過選舉、集會演講、發行雜誌等方式 逐步展現的人民力量,遭遇相當大的打擊。長老教會在人權意識、本土立場上和黨外運動相近,因此成為政府打壓的目標。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肅殺的氣氛讓人沉 默,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家的血案更令人傷痛又恐懼,台灣人民有如在黑暗中行走,不知將會如何?該年4月24日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因捲入藏匿政治 犯事件而被捕,長老教會正面遭遇國家的打壓、側面飽受御用媒體和其他教派的攻擊,卻不再退縮,開始勇敢辯白。如山倒海的批評指責下,長老教會透過《台灣教會公報》清楚傳達支持高俊明牧師的立場,各地舉辦聯合祈禱會,以同心禱告來面對危機時刻。



在當時,高牧師本人和教會都做了最壞的打算,但同時又相信上帝必不撇下跟隨祂的人。一場又一場的禱告會、一篇又一篇的訊息,就像黑暗中的小小蠟燭,雖然暫時還看不見大光,但懷抱著希望,傳遞信念、堅定團契關係,保持信心做準備,懷著耐性等待改變。

這等待,到底有多漫長?誰也不知道。然而,在等待的時候,因為有禱告、有行動,造成微小的光,改變就一點一點發生了。黨外運動並未因美麗島事件而沉寂,更多 的人投入,促成了1980年代的自由化和解嚴,推動近30年的民主改革;教會在壓力下堅定信仰,確立「定根本土」、「通過愛與受苦來見證」的立場。

莫拉克風災過後三個月,政府潦草的重建政策罔顧原住民的基本權益,外界關心又那麼稀少,仍有許多人待在臨時收容的營區回不了家,不知未來有何盼望,終日惶惶不安。教會堅持與災民站在一起,盼社區自主力量與教會持續的關懷,能在這黑暗中點亮盼望的燭光。

秉燭等待大光的時刻,不僅在待降期。基督徒總是存著盼望,隨時提醒自己,等待之時不可虛擲光陰,必須不斷地砥礪、前進。


《台灣教會公報》3011期 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