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韓劇:咖啡之約



NF上的韓劇咖啡之約,是詹素娟推薦給我的。12集,每集不到30分鐘,很生活化,調子慢慢的,但每集都有清楚主題和感人的力量。看了第一集之後,就忍不住推介給朋友們。

故事由一位考公務員失敗的年輕人走進一家咖啡館開始,他在咖啡館待了一整天,開始求老闆讓他在咖啡館工作。主角就是咖啡館老闆和這位年輕人,劇情圍繞他們及周邊的人,關於咖啡的知識,以及很美的人情。

這是近年看過最喜歡的韓劇。短小清新,生活化。

太好看,所以捨不得一口氣看完。但是最後三集還是一口氣看了。

最喜歡第五集,有關咖啡販賣機,韓越混血的移工,讓我立刻想到「九槍」,以為韓國和台灣的越南移工處境是類似的。和好友Tony分享心得時,他說了韓國人在越戰中的爭議角色,讓這個角色的意義更為凸顯。

Tony說:

第五集的劇本好到稱神,餘尾照著社區的那幾個鏡頭太美太美。像電影運鏡説故事那樣。

那個爸爸是韓國人越南移工的角色,背後輕輕帶出南韓很沈重的歷史。朴正熙當政,越戰爆發,南韓以反共之名派軍參與越戰。南韓企業也大舉接美軍外包工程在南越做各類基地建設。南韓經濟其實是發了越戰財才崛起。 但南韓軍隊在越戰屢犯戰爭罪行屠殺平民。盟軍為了顧及國際聲譽,後來只好要求南韓軍隊撤出盟軍。 越南統一之後,對南韓深懷仇恨,一直處於斷交敵對狀態。這到了2000年之後才逐漸和解。 所以那個移工的故事是很沈重的歷史糾結,放在誰是我的社群和鄰人的題目裏,壓到人的心口吐不出氣,無法承受的輕柔。


也喜歡建築工人喝手沖咖啡的那集。

最後一集描寫大家終於度過艱難疫情,有一種劫後餘生、重新出發的振奮。咖啡館主人和弟子間的合作和感情很動人。感覺這齣專業性頗高。 相關知識處理得很細緻。但沒有太賣弄的感覺。 人際關係的描寫也很真實。是一齣處處恰到好處的好戲。



 

政治抱怨文

 11月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台北一席立委補選,看來吳怡農要迎王鴻薇也很難。

選後當然一片檢討聲。四面八方的各種檢討。我失去興趣,沒有認真了解。

民進黨似乎大部分人都在等賴清德當上黨主席,推動黨務改革。但這沉痾怎可能在短期內獲得醫治?把希望寄在一個人身上也很不實際。

可是2008年民進黨跌到谷底時,也是寄望於一人,就是蔡英文。

蔡英文的確在2008年把民進黨穩住,然後一步步往前,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走到當選總統並連任。但這次選舉的失敗,不得不歸因於蔡英文及其周邊的人策略錯誤、錯估情勢,而且危機處理不及格。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連帶犧牲掉幾乎所有的中生代。

地方選舉本來就很難贏,國民黨在地的根底至今仍發揮可怕的影響力,還有中國各種挖牆腳的行為。這次雖然地方首長民進黨得票率衰退,議員卻有斬獲,甚至拿下四個議長,這挺令人意外的。可見民進黨的地方紮根是有進展的。

台灣社會結構不易改變,但是這些年來確實有些鬆動。這鬆動後的權力調整,需要有人不斷繼續努力經營、固守。這次民進黨提名不夠重視在地實力者,或說長期地方經營就不是很理想,內鬥嚴重。

選舉之後的分析,國民黨選票並未大幅成長,第三勢力政黨影響力也很小,問題在於民進黨選票大量流失。所以,民進黨並未守住基本盤,許多原先忠誠選民不投票。這是非常嚴重的現象。

2024總統大選轉瞬就到,賴清德要贏,並不容易。必須喚回支持者,還要開拓新選票。兩者目前都看不到可以怎麼做。我想到的仍然只有抗中保台的牌子。

其實我非常討厭賴清德。從台南鐵路東移事件,到2018他在總統初選時對蔡英文造成的威脅,令人無法接受。可是他竟然成為無可取代的接班人!

2024還是準備含淚投票,因為無法忍受國民黨重新執政。

其實最近感到悶的是,看到、聽到的都是抱怨抱怨、憤怒、罵,藍白紅媒體和政治人物的嘲弄和批評不足為奇,難受的是台派對民進黨的失望像火山一樣噴發著。

我覺得民進黨以往的支持者,投射太多不切實際的希望在民進黨,以為執政後就可以實踐台灣獨立、清算國民黨,但這一切偏偏就沒那麼簡單。

認真理解政治是怎麼回事的人不多。自由的世界就是可以無盡批評。結果就是越來越多人冷感甚至反感,不想再多理解。或是熱心用錯方向。

這是認知作戰可以利用的情況。

賴清德在高雄和黨員檢討民進黨,提出:經濟、治安、國防等方面的努力,然後說了和平保台,結果網路上就炸了起來,說現在這種時刻說甚麼和平,一定要提反侵略、抗中。我雖不喜歡賴,但覺得他這套說詞沒甚麼重要,他提和平意思就是反侵略啊。不懂為何台派忿忿然到這樣的地步。

台灣仍有許多人在中國求學、工作,很多人都有事業和財產在中國。如果中國不犯我們,沒有必要打仗啊。當然該防備,可是也不可能由我們這邊來停止交流。目前都是中國方面拒絕我們。經濟和文化的往來,仍然很暢旺。政府有責任要保護台商和台僑,過去數年和中國設法達成實質上的來往規則,現在仍然還在用。這套架構可能要到中國真的動手才會改變。在目前的狀況下,和平是很多人的期待。台灣政府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深受財閥支配,當這些有錢人仍然在兩岸經貿中獲利,在兩岸問題上,就只能談和平。

應該提防,應該抵抗,可是務實來看,誰都不希望有戰爭。我現在這種看法在我們的圈子大概會被視為死罪吧。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紀錄片:歌舞伎 生田斗真

看了NF的紀錄片:歌舞伎  生田斗真,紀錄生田斗真應尾上松也之邀,一起演出名為 赤胴鈴之助 的新創歌舞伎。兩人原來是高中同學,感情很好,當時就曾約定希望可以一起演出。紀錄片以生田斗真為主角,描寫他如何從一個外行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習歌舞伎的演出方式,深受這項國家藝術的感動,並和好友一起圓夢。

片中出現尾上松也時,覺得面熟,原來是鎌倉殿13人裡的大反派後鳥羽天皇。在大河劇裡,他的角色在後半段算是重要的,出場的次數比生田斗真多。他的演出頗有力道,覺得氣場很足,雖然劇本把他刻劃得像小丑,但比生田斗真的角色稍微好一點點。

看了這個紀錄片之後,對尾上松也印象更好了。片中提到,他20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成為這個歌舞伎家族的家長。生田斗真中學時代常去松也家,和他父親也熟悉,在葬禮上哭得很厲害。生田斗真說他哭一方面不捨得叔父,一方面心疼松也,後來他看著同學負擔起重任,變得成熟穩重。他們這次的合演,也是為了紀念尾上松助,松也將演出父親曾演的角色。松也說父親一生熱愛歌舞伎,但因為家門不是最有名,他很少有機會演出主役。

各種訓練看得到生田斗真的努力,也有了不起的表現。但是比起尾上的演出,還是差了一截啊!看到尾上的身段、眼神,表現出來的力量,令人讚嘆。

片子的最後一段,他們在演出三天後,談論這次演出對個人的影響。生田斗真想要說出他未來的計劃,尾上阻止了他,說放在心裡,慢慢實現。這段很能表現出尾上的成熟。實在很喜歡他。

這部紀錄片刻劃兩人長期的友誼,覺得很動人。

如果如尾上所說,他們的家門不是最有名的歌舞伎之家,現在尾上已經將之帶到另外一個層次了。這齣紀錄片向全世界宣傳歌舞伎和日本。

為了多了解尾上松也,查了最基本的資料,發現他的媽媽和妹妹都是新派劇演員,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的劇種,是明治維新之後融合歌舞伎和西方戲劇而成的劇,話劇形式。

尾上松也的成就挺驚人的,除了歌舞伎之外,也有演出電視、電影,當翻譯影集的配音員。

覺得他長相端正、氣質略微陰沉,很迷人。

NF上也有這齣歌舞伎演出的影片:
新歌舞伎:赤胴鈴之助。
看了一點開頭,覺得很讚。和莎士比亞戲劇很像。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義光教會口述歷史

 楊麗娟長老相邀,做義光教會口述歷史。目前可能執行者是張笠,他現在在前衛出版社當編輯。

此計畫緣起,是前婦女團契會長范小鳳,向國史館說希望國史館協助義光教會整理歷史。國史館方面的意見是,義光自己做口述歷史,可考慮由國史館出版。

目前目標是2027年4月出版,紀念義光教會45周年。可能做十個人左右的訪問。麗娟長老的想法是,編寫義光故事的繪本。我的想法是,先把歷史整理起來,特別是老人家已經在凋零中。

可能最近要擬個計畫。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影集:聖誕風暴

這兩天看了Netflix 的挪威迷你影集:聖誕風暴,以受暴風雪影響航班全停的機場闈場景,群戲主角是在機場出入的人們和機場工作人員。很適合聖誕節觀賞的影集。

有個角色是機場的女牧師,不斷遊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第一集末的禱告就顯示出心力交瘁、缺乏信心,覺得很真實呈現助人工作者的處境。親朋好友中很多女牧師,所以這角色特別吸引我看下去。另外是憤世嫉俗的黑人青年打工扮演聖誕老人,受不了那些幼童想要的禮物都是高價奢侈品:蘋果手機、名牌包;還有帶著孩子要去動手術、心急如焚的母親;一對不斷吵架而造成女兒偷跑故意迷失的夫妻、剛遭到惡評的失意鋼琴家、財大氣粗搭計程車的女人和計程車司機的故事、一位穿著短袖短褲要去度假的男人、歌星和她的助理、棕髮美女和機長、金髮美女和年長的Bartender、努力要趕回丹麥和男友會合的女孩、年輕的行李工人和被棄置的小狗、盡責的女保全.......等等,眾多角色都很有意思。

雖然主要角色當中有牧師,但宗教氣氛並不濃郁。甚至也沒有傳統的聖誕歌曲或流行的聖誕歌曲。但是有很美的音樂,用音樂帶出角色的轉折。

這齣有點像我最愛的電影之一 Love Actually,群戲,很多故事交織著進行。每個故事都有動人心弦的地方,而各個看起來不相干的人又巧妙牽連在一起。描寫各種人和人的關係,很多陌生人的善意,各種奇妙的遇合。最聖誕精神的話,由那位憤世嫉俗的聖誕老人扮演者說出:「重要的不是打開禮物,而是打開心胸。」

沒有太激動的情節,很日常,看了不會大哭或大笑,但覺得有很深的感動和體會。聖誕節的應景影集,結局都是好的。幾個故事的處理都算合理可愛,除了機長那段我不太喜歡之外。

演員大多不認識。金髮美女很像琪拉奈特莉,漂亮極了。女保全是「王儲的抉擇」裡Simon的媽媽。歌星的造型令人想到碧玉。主角群各種膚色種族,有型有款,都美得很。

很值得看。特別推薦給女牧師們。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紀錄片:九槍

 蔡崇隆的紀錄片:九槍,得到了今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主要的內容是有關越南移工阮國非2017年在被追捕過程中被警察開槍殺害的事件。目前以公益放映的方式上映十場,好友呂培苓幫我登記到一張,今天去台北西門町in89觀賞。

片子一開始就是幾個電視新聞報導的剪輯,都是有關警察追捕逃逸外勞(失聯移工)的事件,看了馬上感到難過,這些人並不是犯下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甚至是對台灣很有貢獻的勞工,只是不符政府的外籍勞工相關規定,就被追捕、上銬、拘禁。片中說,台灣當前有70萬位外籍移工,我們的政府和社會怎麼對待他們?這部紀錄片再度廣泛地探討移工在台灣的處境,有移工人權團體的說法,也有仲介業者和雇主的看法。

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警察追捕阮國非,開槍過程到他被送醫的30分鐘,由開槍警察以密錄器所錄的影像。在片中分成幾個段落,讓我們不斷回到那個現場。真的是很震撼的場面。阮國非當時據警方說是有吸毒,有點神智不清,先以拳腳攻擊一位民防人員,還把一輛機車推進水裡,把一輛車的車窗全部打壞。警察向他噴辣椒水,但制止不了他,於是向著全身赤裸、手無寸鐵的他開了幾槍。他中槍後仍企圖爬進警車的駕駛座,被拖出來後,他幾度想躲進警車底下的空間,警察不斷想制止他,就任他流著血,一下子躺下來,一下子坐起來,有時拿著石頭丟人。救護車來後,非常奇怪,並沒有把他載走,而是載走被他打傷但並未昏迷的人。後來有支援的警察來,他們不斷盤問那位開槍的警員開了幾槍,這人是誰,後來還拿出手銬把阮國非上銬,甚至以踩踏的方式壓制他,只要他手舉起來就會被壓制。最後終於又有救護車來,將他稍作檢查和清理後,全身束縛送上救護車。

現場的景象很嚇人。當下第一個感想是:這警察及後來出現在這裡的人,似乎都沒有把阮國非當人看,那個場景好像在圍捕野獸或怪物,因為無法和他溝通,就把他當成異類。而開槍的警察似乎很慌張害怕,不知道怎麼處理。第一輛救護車的人員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在場似乎沒有人意識到一條生命正在流逝。

頗重要的是,本片努力呈現警察的立場,有開槍警察的親人出面喊冤,也採訪到資深警察談用槍的時機。那位受訪的資深警察王先生,在片中和映後座談都提到,警察的用槍訓練是打靶,打得越準成績越高,但是槍真的打到人後,會發生甚麼事情,會有甚麼後果,並沒有進入教育項目中。那位王先生在座談中被導演邀請講話,他說他沒有看過這種現場錄影,沒想到是這樣的情況。他也回答觀眾提問,此案除了開槍的警察吃上官司(後來判六個月,家屬和解),其他人都沒有懲處,而沒有懲處就沒有檢討。

除了這驚人的錄像,紀錄片主要用阮國非在臉書寫的一些文字為旁白,可以感受到他在台灣的不愉快,想念家鄉等等。其他部分則是有去他的家鄉採訪他的家人,訴訟的經過和律師的看法等,還有其他移工意外死亡的案例。

這是讓人看了很難過的紀錄片。但我覺得需要有更多人來看來了解,特別是警察和警政高層。導演一直說這部電影拍攝的目的並不是要指責警察,也努力呈現警察的立場和觀點。我想此片可以讓人們了解警察執行勤務時的困難。不過看到密錄器錄下的那些影像,正常人應該都會感到憤怒悲傷。

希望國家法令能更把移工當人看,尊重移工的人權。
另外,那位受訪資深警員在座談會時說,這起開槍事件並不是因為對方是移工而造成,對方即使不是移工,訓練和經驗不足的警員也可能會這樣反應。執法過程如何更確保警察的安全和對方的安全?如何讓警察在執法當中不要忘記對方的人權?相關規定和訓練怎樣加強?

紀錄片提醒我們,生而為人,對他人要懷著慈悲憐憫。但也不能自以為好人,就以為世界該繞著自己轉,只有自己認為對的才對。對開槍者,和被殺害者,各自以為的正義,如何產生有效的對話?怎樣做才能防止未來繼續發生類似的事?

沉重的議題。但在本片看到了一些可能。片中受訪的警察,願意承認當前的困境並面對問題,盼能帶動改革,往前進一步。

最後,要推薦片尾的那首歌。節錄自阮國非臉書的文字,譜成曲子來唱,非常美。

https://youtu.be/9eHLmGP-cpQ


補:資深警員王惀宇在臉書寫得更清楚:
https://www.facebook.com/luntalk/posts/pfbid0381sSpxZ1FmshFggZocYMLAiAhwdPgonABTZAv5XfJENEHbbg96YtzWYoxaFniR4xl

補:
看完,培苓說她想到湯英伸,很類似的情況,背井離鄉的少年人遭到不公待遇,憤怒失望動手傷人。阮國非死在警察槍下,湯英伸更慘,被判死刑。聽了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的廖雲章訪問蔡崇隆,他也提到了湯英伸。九槍能像當年的人間雜誌造成的影響,成為移工人權的轉機?

我盡量不以左派教條的立場來看此事,結構誠然可惡,但只責怪結構並不能改變什麼。
敬佩那些在第一線處理的人們。


電影:流麻溝十五號

 今天去台北西門町的in89豪華影城看流麻溝十五號。一個只有30人的小廳,只有我一個觀眾。那個廳很狹長,每排只有三個位子。即使只有一個人,也感受到幽閉恐懼。

這部電影發源自曹欽榮的女政治犯口述史《流麻溝十五號》,電影經過大改編,塑造了三個女主角,故事溫暖感人,也表現出政治犯的反抗精神、高貴的人格,無可奈何的妥協,新生訓導處的監管人員與人犯之間的關係等等。以綠島獄中再叛亂案為題材,但若要當歷史看就麻煩了。基本上所有故事都不是真的,是作者帶著浪漫想像和理想性衍生出來的故事。

三個女主角,嚴水霞是淡水女學校畢業又受過馬偕護理所訓練的護士,因為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而入獄,天真柔弱的杏子不明原因入獄,另外一個名字我忘了的漂亮女孩則是山東流亡學生,自承是共產黨,成為新生訓導處二號人物的情婦。嚴水霞照顧杏子,為她禱告,用聖經教她英文,又負責傳遞訊息、參與獄中革命的籌畫。她認為有信念又有行動才是真正活著(信心沒有行為就是死的),相信犧牲必可換來改變。充滿愛與勇氣的作為,十分動人。

影片的最後,一個幻想中的團聚,大家回到綠島海邊相聚,若無迫害就是這樣幸福生活。有人說這畫蛇添足,但我的眼淚在這場才流下。

也處理綠島百合的故事,但演成外役犯和綠島女孩雙雙殉情。

以電影美學來說,是好看的電影。內容也引導人們認識那段白色恐怖歷史。不過裡面幾次討論政治目標都是台灣自治問題,這引起批評。因為綠島再叛亂案,是以響應共產黨為政治目標。不過電影在這個時代且由台派人士來拍,難免會採取這樣的立場。

電影中嚴水霞和同案被告在即將被槍殺時留下帶著笑容的照片,觀眾應該感覺很震撼。那是不容易了解的笑容,是對社會主義的信仰而產生的從容就義心情?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單純善良的大妗


大妗郭陳純女士12月9日去世。93歲,人生圓滿。
記得媽咪轉述過大舅的閒聊:妳大嫂陳純台語讀起來是單純,人如其名,個性很單純,嫁給我,冠夫姓,變成郭陳純,台語讀起來是「過單純」,太過單純!
大妗溫柔、單純、直率、善良,很努力做個好家庭主婦,親切對待所有的人。
小時候去大舅家玩,大妗準備的食物非常迷人。有次她烤了香蕉蛋糕,真是太好吃了,怎樣都吃不夠的感覺,愛得不得了。後來好幾次她知道我們要去,就會特地做香蕉蛋糕。
她是陳光輝牧師的和牧師娘王謹的養女,唯一的孩子。王謹牧師娘一百多歲去世,大妗一輩子都在照顧母親。丈夫和母親都不是很有耐性的人,她的生活並不輕鬆。但我們每次看到她,都是笑口常開,帶著一點羞餒,謙虛自抑。
在天堂無煩惱。她會繼續帶著美好、溫柔的笑容,親切對待所遇到的人們吧。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紀錄片:邁向權力之路

昨晚很多朋友都收看了公視紀錄觀點播映的「邁向權力之路」,李惠仁導演的作品,主題是立法院和2014年起第三勢力參政的努力和破滅。後者集中在時代力量的起落。

李惠仁導演在他的臉書上轉述朋友評論說:這是一個溫柔的作品。看了之後頗有同感。依照李惠仁導演的習性,可以做得更加辛辣、諷刺,但他下手很輕,感覺充滿同情諒解,還有不捨與期待。
印象最深的,是林世煜的鏡頭。他看見歷史契機,一個類似黨外崛起的時代,興奮地做著夢,把許多人拉進這個夢中。攝影機甚至進到了他的病房,大家在病房內開會,他顫巍巍繼續說著必須把握這難得的契機。然而事態的發展無法照他的構想前進。他在片中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在時代力量第一次重大分裂之後,失望傷心溢於言表。
時代力量在太陽花後成為新興的政治勢力,卻在短短幾年遭受各種考驗而逐漸式微。看到周奕成的臉書,以威廉高汀的小說《蒼蠅王》比喻,有意思。
過去30年有很多嘗試組織第三勢力政黨的嘗試,想要突破兩黨對峙結構,但至今都沒有成功的。
影片有一個重要段落是追問立委們:立法委員的職責是什麼?被剪進來的立委們的反應都很有趣。
本片的主角應該是柯建銘和黃國昌吧!看了之後覺得對立院的運作有了一些基本了解。或許立法院該感謝有人這樣努力了解立法院的運作,院方或許該拍一支影片來做更詳細的說明。
也許該片該巡演並舉辦座談會,尋求台灣民主深化、立法院發揮更好功能的可能性。
今天起,可以在公視+看此片。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紀錄片:神人之家



「神人之家」是近日同溫層大推的紀錄片,盧盈良導演拍攝自己的原生家庭。主角是他的哥哥阿志,小學六年級開始就能和神明溝通,可轉達神明的意見,神壇設在他們家頂樓,每天母親辛苦爬上頂樓,擦拭整理,點香拜拜。母親是影片中另一位主角,矮小的她必須服侍高大的丈夫,為丈夫始終不放棄的簽賭而煩憂,擔心大兒子事業無起色、生計困難。時時在看明牌、每天簽賭的父親,令全家煩惱。導演自己也以畫外音參與,也有入鏡的時候。民雄務農之家的日常生活切片,平淡、單純,卻很能打中觀眾的心。我看的這場,影片結束後大家都坐著不動,慢慢才起身。而幾個段落也聽到鄰座的啜泣。

阿志身為靈媒,幫助人解決困難疑惑,自己卻沒有得到甚麼好處。他說上帝公(玄天上帝)只有一次為了證明自己的是真的靈驗,給了大家樂三組號碼全中,之後就不曾出過牌。他賣鳳梨生意做不起來,租地種番茄也失敗。他的兒子哭著要他求問上帝公,教他怎樣種番茄,他說上帝公只管人的事情,不會種番茄,最後在孩子哭個不停的情況下,他說他有請問華佗,華佗會去問他的朋友。這段很動人。靈媒相信有神,但不認為甚麼都可以依賴神明,即使過得很倒楣,還是很硬氣,獨立自主。看完這紀錄片,對阿志很欽佩。靈媒相信有神,但不認為甚麼都可以依賴神明,即使過得很倒楣,還是很硬氣,獨立自主。看完這紀錄片,很欽佩阿志。他服侍神明,被神明選中為代言者,卻無法為自己帶來幸福平安,可是他認命,實實勤懇打拚,並不抱怨神明,不會問:拜這個做甚麼?

那位悲苦的母親,在片中的最後,和阿良一起去宜蘭看海,終於心情開朗起來。結束在此,很美。

願他們能活得更加順心,彼此支持。

盧盈良導演說自己20年沒有回家,拍這片子是找回家的路。拍攝時主要想處理的是信仰是甚麼?神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有神為何不伸手幫助?

盧導的前一部作品是《牧者》,也是想探討信仰的意義。
這兩部紀錄片都觸及了一些信仰的心態和宗教事件現場,但終究並未成為片子最核心的主題。
覺得本片主要是呈現家人之間的羈絆、無奈與關懷,在困境中表現出愛與勇氣。
藉著這部片,他和家人也有了更深的羈絆,互相關心。
比起《牧者》,《神人之家》人物比較單純,而且和導演之間幾乎沒有隔閡,剪接又非常厲害,敘述流暢簡潔,相當動人。

盧導的前一部作品是《牧者》,原本想拍楊雅惠牧師的故事,後來擴大拍了曾恕敏、陳小恩和同光教會黃國堯牧師夫婦。他拍攝《牧者》時有幾次遇見他,貞文在台南神學院的追思禮拜,他也有來拍。

比起《牧者》,《神人之家》人物比較單純,而且和導演之間幾乎沒有隔閡,剪接又非常厲害,很打動人心。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電影:藍宇

 NF推薦了藍宇,很早就知道這部神片,但一直沒找來看。NF的版本,應該是2021的4K修復版。

本片在38屆金馬獎拿下導演、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看了之後,感覺果真是經典之作啊,得獎很應該。只是男主角給劉燁而不是胡軍,有點令人不服。

這是BL小說改編的電影,我還沒看過原著,但看介紹,導演關錦鵬將原著做了頗大的改編。

2001年拍的電影,故事是發生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吧。一位在逐漸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依侍特權發家的企業家,和建築系大學生相遇、相愛的故事。早期的BL作品,總要安排悲劇結尾,電影也依照此慣例,明明看來一切危機已過,但突然來個男主角出意外死亡。然後響起那首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會唱的:你怎麼捨得我難過。難怪不少朋友說看這齣會大哭。

覺得好看。劇本寫得好,沒有奇怪的廢話和多餘的說明,鏡頭不斷特寫人物的微表情,準確傳達心境。

片中帶到了六四事件,陳捍東得到當晚清場鎮壓消息,跑到廣場邊找藍宇,匆忙離開廣場的腳踏車、拖車運著受傷的人,幾秒鏡頭就把事件描繪出來。藍宇回到陳捍東家,在他懷中痛哭。那場哭,實在震撼靈魂。

20年後才看這電影,卻毫無過時感。在江澤民剛去世的時候看,感慨更深。兩人後來的發展,就是進入資本主義世界,一個找各種門路賺錢搞到進監牢,但用錢買通又可以再起;一個成為被壓榨過勞的建築師,在可能是工安意外中死去。片尾拍攝了正在建築的工地,似乎是公共建設的道路之類的。我心裡悼念著經歷89民運卻成了資本主義新奴隸的一代。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哀邱先生

昨天看見以前在教會公報社的同事歐香吟在臉書貼的訊息:

「今天下午從一位過去曾在公報社服務,目前自己開業的同事說:以前印刷部的邱先生過世了,這消息很令我震驚,邱先生自從公報社撤掉打字印刷部後,就自己接單跑生意,有很多人及單位都還跟他配合,但是最近都找不到他,後來到他家查看,才發現已在家中過世,因為自己獨居沒人幫忙送醫,心肌梗塞離世!
他是一位很勤快又孝順的人,聽到他過世,雖然已久未謀面,偶而偶遇,心裡好難過!」


我覺得震驚難過。而且更難過的是,我連他的名字都記不起來!


今天另一位前同事鍾玉倫透過訊息也告訴我此事,提醒我他的名字:邱顯章。他現在可能60多歲吧。12月1日入殮,12月7日舉行簡單的儀式之後樹葬。


我無法去台南參加他的告別式。


在公報社工作時,我們叫他邱先生,邱仔,或是小邱。他先是印刷部的技工,後來成為印刷部主管。是個認真負責又勤快的人。雖然在基督教機構工作,他始終沒有成為基督徒。但他的善良,是基督徒比不上的。在待遇不佳又時常有不合理加班的公司工作,他很少抱怨,在資源很缺的狀況下,嘗試用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那時候印刷部主要是為了印製教會公報而存在,但也接各種可以賺錢的業務,為教會印製周報、程序單等等,以及各種廣告單。阿倫那時候就是印刷部的美工,若有人要印東西就由她和其他幾位美工做設計。但是印刷部首要任務就是印公報。印公報常常連夜趕工,其他人看機器就很容易出錯,他看機器就能夠印得比較順。但那台機器已經很老舊,時常出問題,一次又一次修理到可以用,印刷品質還是不好。


我離開公報社幾年後,印刷部門就被裁撤了。那時候公報編好,要送去照相製版,再送回來印。後來好像就整個外包給印刷公司。後來遇到邱仔,聽說他被最有名的秋雨印刷挖角,以往教會公報社印刷部的客戶,也跟著他轉到秋雨。那時候他看起來比在公報社的時候疲憊。似乎從技術人員轉成業務人員。


很多年沒見到他。音容笑貌仍在腦海中。


一位單純善良的好人,認真負責,個性內向,專業技術很好。


願他安息。


和前同事潘秀蓮聯絡,她說得知消息後,整天都想著他的招牌笑容。她也轉告,阮意雯有去參加公祭,遇到不少前同事,公報社、台南神學院和新樓醫院等和他有往來的機構,也都有人到場。

他剛滿65歲。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走得乾脆,沒受病苦折磨。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