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Tony、Sharon聊到StoryCorps的應用,我正好要準備一個課程,是關於怎樣運用口述歷史來豐富教會史的建立。其實StoryCorps真的很好用,但我也沒有操作過。想說或許可以再來試試看。
我們的一些交談先轉錄於此,提醒自己要再進一步落實。
如果台灣也有StoryCorp 就好了
我也希望StoryCorp可以在台灣複製,但目前類似的嘗試都不算成功。
文化部有做過文化記憶庫,可是加入有門檻,好像也不是所有的人愛講就講。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加入有門檻,好像也不是所有的人愛講就講。”
聽起來連文化部都不懂StoryCorp 的真正用意。StoryCorp 最厲害的地方是Community Building。不是專家去訪問然後把紀錄收起來,而是我們一般人不斷彼此重新認識瞭解。即使最後只收錄了兩三分鐘,對話過程中就是重點。
。學了一點觀念,但沒有辦法在台灣現有公務體系脈絡把工作落實。文化部的既成工作方式、績效的要求,都讓StoryCorp 無法實現。引進者也沒辦法把整套工作方式帶進來。
我在想怎麼在教會界推看看。以檔案館做基地,鼓勵教會做看看。
但我自己的了解也不夠多。
兩位可以多提供一些資訊嗎?
特別是執行程序、方法和設備需求。
StoryCorp 的網站上有很多資源,而且每兩個月有開課。
這是 ChatGPT 替我找和歸納的資訊 --
### StoryCorps 方法總結
*StoryCorps* 是一個鼓勵人們記錄、分享和保存個人及社區故事的計劃。這個方法強調個人敘事的重要性,作為捕捉歷史、培養同理心和促進連結的途徑。以下是這個方法的簡要介紹:
1. **準備**:
- **確定參與者**:通常由兩個相互認識的人(如朋友、家人)進行對話。一方作為採訪者,另一方分享他們的故事。
- **設置場景**:找到一個安靜、舒適且無干擾的地方進行錄音。
- **準備問題**:儘管對話應該自然進行,預先準備一些問題有助於引導討論。
2. **錄音**:
- **使用錄音設備**:您可以使用專業錄音設備、智能手機或在線錄音平台。
- **建立舒適感**:從簡單的問題開始,讓講述者感到放鬆。
- **積極傾聽**:採訪者應該專心傾聽,並提出後續問題以深入挖掘故事。
3. **保存與分享**:
- **保存錄音**:確保錄音以易於訪問和保存的格式保存。
- **存檔**:如果可能,將錄音提交到地方或國家檔案館,例如國會圖書館(StoryCorps將許多錄音存檔於此)。
- **分享**:鼓勵講述者與家人、朋友或社區分享他們的錄音。
### 問題與回答模板
以下是您可以用於創建 StoryCorps 風格錄音的模板:
---
**介紹**:
- **採訪者**:「你好,我的名字是[採訪者的名字]。今天是[日期],我和[講述者的名字]在一起。我們正在[地點]錄製這次對話。[講述者的名字],我很期待聽到你的故事。」
**背景**:
1. 「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全名和你出生的地方嗎?」
2. 「在你的家鄉長大是怎麼樣的經歷?」
3. 「年輕時,誰是你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人?」
**深入探討**:
1. 「你能分享一個童年時的難忘時刻嗎?」
2. 「你在生活中面臨過哪些挑戰?你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的?」
3. 「有沒有一個特別的故事,你覺得它塑造了今天的你?」
**社區與影響**:
1. 「你的社區這些年來有什麼變化?」
2. 「你認為社區中有哪些傳統或價值觀需要傳承下去?」
3. 「你有什麼信息想要傳達給未來的世代?」
**結論**:
- **採訪者**:「非常感謝你今天與我分享你的故事,[講述者的名字]。在我們結束之前,你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嗎?」
---
這個模板可以根據您項目的具體重點以及社區成員的獨特故事進行調整。關鍵是創造一個讓講述者感到舒適和受尊重的環境,讓他們的故事自然展開。
謝謝Tony。
這的確是很重要的點。
「核心重點不是在於到底 錄存了什麽東西;而是怎麽錄到這些故事所做對話的過程,還有重講分享這些故事所達到的心理效果。」
作為歷史事實收集者,我可以了解文化部以收集素材為目的的思考。
前天我在同光教會遇到社工系教授王增勇,他和我都在關心原住民白恐經驗的紀錄,但他看重的是訴說的過程中療癒和促進互相理解的效果,而我在乎的是他們是否能清楚說出當時的事實。
這真的是很大的落差。
我需要做一些自我修正。在推這類活動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並建立一個大家都覺得有收穫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