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在煙硝的世界裡寫作

熱鬧的台北國際書展,唯一趕上的一場相關活動:波蘭作家沙伯爾夫斯基和報導者們的對談──在煙硝的世界裡寫作。
一開場是網路媒體「報導者」的李雪莉分享採訪經驗和對台灣社會缺乏事實為基礎的共識的憂心,簡短卻資訊豐富的演講,很有意思。
接著是年輕的報導者陳映妤的分享,她沒有經歷過台灣的威權時代,但走訪各國爭議最前線對受苦的人很有同理心,幾段故事很動人。
沙伯爾夫斯基從自己宛如電影「再見列寧」的生涯講起,真的很會講故事。他提到童年時期商店貨架常常是空的,買不到肉類和蔬菜,只能買到醋,而原本橘子是古巴的卡斯楚每年送給波蘭共產黨少年的禮物,稀有而珍貴,可是他12歲時卻突然一切都變了,商店裡貨品充足,連橘子都可以每天去買來吃。雖然看起來很美好,但是在偏村小學任教的母親卻失業了,因此而陷入憂鬱,幾年都找步到工作。
沙伯爾夫斯基在台灣出版了兩本獨裁者的廚師為主角的書,有聽眾問他怎麼會想到這個題材,他說因為自己曾經是廚師,又因為他認為獨裁者無法對醫師和廚師說謊。
我之前有買《跳舞的熊》,倒是還沒讀過兩本廚師書。
紀實報導是很吸引人的文類,未來重要的歷史材料。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隆田半日遊

1月24日和朋友約在隆田見面,順便遊覽火車站旁的文化資產教育園區。這是一群倉庫組成的遊憩空間,介紹隆田過去作為鹽糖轉運站、嘉南大圳、稻米改良等等歷史,還有一個考古中心,也展出了一小部分的考古遺物。還有根據這些主題發展出來的遊戲空間。
覺得展示做得相當不錯。
入口宣傳彼得兔120週年,還以為有精彩特展,原來只是園區有立了一些保麗龍的彼得兔圖像,還有繪本的畫幅。
去買德腸潛艇堡,獲贈馬林糖(蛋白糖),風大寒冷但有太陽,很特別的野餐。

透過這裡的展覽,認識了一位畫家伊東哲。
在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第一次看到伊東哲的嘉南大圳工事圖。
這兩幅絹畫,描繪嘉南大圳修築期間的平原植物、建築、生活風情、各種車輛和機械,很有意思。
園區的展覽,有一個遊戲是辨識圖中的植物圖樣。另外還作了一個大間的沉浸式劇場,把圖中的元素拿出來做成動畫。展示這兩幅圖的地方,放映著有關畫家伊東哲的紀錄片。
畫家伊東哲的大哥伊東平盛是八田與一的好友,伊東哲1928年來台灣,在八田與一手下工作,見證了嘉南大圳建設的經過。這批共20幅絹畫是為了紀念嘉南大圳完工特地製作的,其中兩幅贈送給姪女,保留至今。
這兩幅畫很好看,現代文青會很喜歡。除了美感,其中蘊藏的資訊、紀錄下來的時代特質,更是難得。
看到這1930年代的精彩畫作,得識畫家伊東哲,不虛此行。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玉山神學院的寶貝

鯉魚潭畔的玉山神學院,1946年創校,1959年高俊明牧師擔任院長的時候遷到壽豐的現址。高牧師和學生一起勞動,搬石頭築駁坎,種菜養豬,栽植果樹,把一片荒地建設成山上的花園,培養原住民傳道人。

父母在大學時代參加工作營,利用暑假在此協助建設。那是他們青春時代最美的回憶之一。每天工作結束,活力充沛的年輕人還到湖裡游泳,坐在湖中的大石頭唱歌。

現在的玉神大部分的學生和老師都是原住民,院長是賽德克族的Walis Ukan(張秋雄)牧師。近年蓋起了一棟綜合大樓,包括對外營業的玉神會館(住宿、會議)、原住民文物圖書館。
走在玉神的路上,看到那些堅固的疊石駁坎和階梯、1960年代興建的圖書館,感念當時建築者的眼光和技術,如此穩固可靠。經歷多次地震、颱風的考驗,都無事。

這次去玉神是因為這屆PCT總會歷史委員會有三人在花蓮,因此趁著開委員會的機會,順道拜訪玉神,了解玉神的史料收藏狀況,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院長說準備成立史料中心,也想進一步充實原住民文物圖書館。我們去看了原住民文物圖書館,目前收藏品尚未整理展覽出來,主要是一位老人家的收藏,許多已經罕見的原住民生活器物和工藝品。視聽室內則有一些畫作,和周聯華牧師的墨寶。
在預定作為史料中心的原教育系視聽室,看到很多珍貴資料:戰後的主日學教材,包括東南亞神學院、道生的課本,PCT總會最早的主日學課本,各種掛圖、紙芝居的圖片,還有教育系學生自己製做的聖經故事圖片、講故事用的玩偶。看得我們非常驚喜。

因為館員說她了解不多,所以我們邀請甦濘希瓦老師來幫我們介紹這間教室還收藏了些甚麼。原來還有好幾個16釐米影片膠卷、放映機,幻燈片和放映機等等。

其中有一部影片十多年前有轉成DVD,是美國宣教師請美國電影製作團隊所做的28分鐘電影。內容是一位布農族青年決心成為傳道人的故事,拍攝的場景包括1960年代的玉山神學院、新竹聖經學院、台灣神學院、鄉村佈道的場面。我們設法觀看了一次,覺得這真是少見的寶貝!雖是劇情片,但很多場景和人物都是真的,例如出現花翹奇牧師、王英世院長的鏡頭,還有許多玉神的教師和牧師可能也是真人而非演員。可惜原來的膠卷已經部分融化毀損。不知道是否可能尋求資源來協助修復。

這一切有上主美好的旨意,願這些資料能順利保存,並有人研究,讓更多人得益。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想念竹君

 


今天是妹妹竹君去世五週年的日子。
每想到她,就心頭一緊。
2017年5月中貞文的告別式還在準備,獨居淡水的竹君身體很不舒服,沒人照顧,在友人宗盛協助下來到台南我的住處,一天之後就出現譫妄現象,送醫後失去話語和行動能力,一查說是癌症已經擴散到脊椎腦部。她生命最後的幾個月有看護阿妹用心的照顧,家人的祈禱和陪伴。
那是艱難的時光,同時也充滿感謝。受到太多恩典。小喬在竹君初到時協助安撫她的不安,小米透過靈性的了解告訴我們竹君的掙扎受苦和最後的釋然,這些經歷超乎我所能想像。
我們共同的朋友,在最後也來送她。
姊妹緣分真奇妙。小時候甚至長大後不斷吵架,彼此看不順眼,但是無法不關心。
不知道何時開始,對她的嫉妒完全消失。可是沒有等到可以一起生活的、一起照顧的父母的老年想像。她如果願意,會是最好的照顧者,細心體貼,事事留意。無法想像竟然是我來照顧她,送走她。
五年後,我終於放聲大哭。
(身邊很少竹君的照片。找到這張四姊妹合照,似乎是我和貞文剛上大學的冬天,竹君讀高中,芳舟讀國中。)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同黨劇團:灰男孩

今天下午去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看同黨劇團的新戲:灰男孩。

灰男孩,林子恆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故事取材自馮馮的自傳小說霧航,以一位男性照護員和方爺爺的互動,帶出方爺爺的故事,也插進318學運做為對應。另觸及不同世代同性戀者的處境。
90分鐘描繪一位經歷紅色戰火、白色煉獄、金色浪漫的灰男孩,令人心疼的故事。
很好看。故事的情節、節奏,舞台的效果,演員的表現,都極好。
白色恐佈相關的戲,同黨處理的深度和表現手法很優,感動。
今天這場還給了特別的紀念品:林子恆簽名的小鴨。因為主角小名叫小鴨。

馮馮自傳裡的情節很多看起來不可思議。他前後兩本自傳小說所呈現的內容有很多很不一樣,在霧航中他才寫出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和許多看起來宛如性幻想的情節,以及那悲慘至極、被情治單位虐待、威脅、成為性玩具的遭遇。

戲裡面有提到方爺爺寫的自傳小說,和他講的故事完全不同。注意到這點,覺得編劇真的有好好了解馮馮。戲也處理了申請補償、想得到平反,卻因沒有檔案沒有證據未被判刑而不成立。馮馮似乎因此而寫了霧航。

戲裡面我覺得最感動的部分,是小任(那位照護員)參加了318運動攻入行政院的行動,他的警員男友力勸他離開,他卻不願意,結果被打成傷,又目睹他的男友打人。然後他們仍然在一起,男友說明自己的必須執行上級命令。

另外覺得表現得很好的,是幾場情慾戲,獨角戲竟然能夠演出和愛人在一起的愉悅滿足、被強暴的痛苦。看得人全身戰慄。

相較於令人失望的「非常上訴」,同黨這齣灰男孩又好看又深刻,很敬佩。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韓劇:咖啡之約



NF上的韓劇咖啡之約,是詹素娟推薦給我的。12集,每集不到30分鐘,很生活化,調子慢慢的,但每集都有清楚主題和感人的力量。看了第一集之後,就忍不住推介給朋友們。

故事由一位考公務員失敗的年輕人走進一家咖啡館開始,他在咖啡館待了一整天,開始求老闆讓他在咖啡館工作。主角就是咖啡館老闆和這位年輕人,劇情圍繞他們及周邊的人,關於咖啡的知識,以及很美的人情。

這是近年看過最喜歡的韓劇。短小清新,生活化。

太好看,所以捨不得一口氣看完。但是最後三集還是一口氣看了。

最喜歡第五集,有關咖啡販賣機,韓越混血的移工,讓我立刻想到「九槍」,以為韓國和台灣的越南移工處境是類似的。和好友Tony分享心得時,他說了韓國人在越戰中的爭議角色,讓這個角色的意義更為凸顯。

Tony說:

第五集的劇本好到稱神,餘尾照著社區的那幾個鏡頭太美太美。像電影運鏡説故事那樣。

那個爸爸是韓國人越南移工的角色,背後輕輕帶出南韓很沈重的歷史。朴正熙當政,越戰爆發,南韓以反共之名派軍參與越戰。南韓企業也大舉接美軍外包工程在南越做各類基地建設。南韓經濟其實是發了越戰財才崛起。 但南韓軍隊在越戰屢犯戰爭罪行屠殺平民。盟軍為了顧及國際聲譽,後來只好要求南韓軍隊撤出盟軍。 越南統一之後,對南韓深懷仇恨,一直處於斷交敵對狀態。這到了2000年之後才逐漸和解。 所以那個移工的故事是很沈重的歷史糾結,放在誰是我的社群和鄰人的題目裏,壓到人的心口吐不出氣,無法承受的輕柔。


也喜歡建築工人喝手沖咖啡的那集。

最後一集描寫大家終於度過艱難疫情,有一種劫後餘生、重新出發的振奮。咖啡館主人和弟子間的合作和感情很動人。感覺這齣專業性頗高。 相關知識處理得很細緻。但沒有太賣弄的感覺。 人際關係的描寫也很真實。是一齣處處恰到好處的好戲。



 

政治抱怨文

 11月的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台北一席立委補選,看來吳怡農要迎王鴻薇也很難。

選後當然一片檢討聲。四面八方的各種檢討。我失去興趣,沒有認真了解。

民進黨似乎大部分人都在等賴清德當上黨主席,推動黨務改革。但這沉痾怎可能在短期內獲得醫治?把希望寄在一個人身上也很不實際。

可是2008年民進黨跌到谷底時,也是寄望於一人,就是蔡英文。

蔡英文的確在2008年把民進黨穩住,然後一步步往前,不斷克服各種困難,走到當選總統並連任。但這次選舉的失敗,不得不歸因於蔡英文及其周邊的人策略錯誤、錯估情勢,而且危機處理不及格。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連帶犧牲掉幾乎所有的中生代。

地方選舉本來就很難贏,國民黨在地的根底至今仍發揮可怕的影響力,還有中國各種挖牆腳的行為。這次雖然地方首長民進黨得票率衰退,議員卻有斬獲,甚至拿下四個議長,這挺令人意外的。可見民進黨的地方紮根是有進展的。

台灣社會結構不易改變,但是這些年來確實有些鬆動。這鬆動後的權力調整,需要有人不斷繼續努力經營、固守。這次民進黨提名不夠重視在地實力者,或說長期地方經營就不是很理想,內鬥嚴重。

選舉之後的分析,國民黨選票並未大幅成長,第三勢力政黨影響力也很小,問題在於民進黨選票大量流失。所以,民進黨並未守住基本盤,許多原先忠誠選民不投票。這是非常嚴重的現象。

2024總統大選轉瞬就到,賴清德要贏,並不容易。必須喚回支持者,還要開拓新選票。兩者目前都看不到可以怎麼做。我想到的仍然只有抗中保台的牌子。

其實我非常討厭賴清德。從台南鐵路東移事件,到2018他在總統初選時對蔡英文造成的威脅,令人無法接受。可是他竟然成為無可取代的接班人!

2024還是準備含淚投票,因為無法忍受國民黨重新執政。

其實最近感到悶的是,看到、聽到的都是抱怨抱怨、憤怒、罵,藍白紅媒體和政治人物的嘲弄和批評不足為奇,難受的是台派對民進黨的失望像火山一樣噴發著。

我覺得民進黨以往的支持者,投射太多不切實際的希望在民進黨,以為執政後就可以實踐台灣獨立、清算國民黨,但這一切偏偏就沒那麼簡單。

認真理解政治是怎麼回事的人不多。自由的世界就是可以無盡批評。結果就是越來越多人冷感甚至反感,不想再多理解。或是熱心用錯方向。

這是認知作戰可以利用的情況。

賴清德在高雄和黨員檢討民進黨,提出:經濟、治安、國防等方面的努力,然後說了和平保台,結果網路上就炸了起來,說現在這種時刻說甚麼和平,一定要提反侵略、抗中。我雖不喜歡賴,但覺得他這套說詞沒甚麼重要,他提和平意思就是反侵略啊。不懂為何台派忿忿然到這樣的地步。

台灣仍有許多人在中國求學、工作,很多人都有事業和財產在中國。如果中國不犯我們,沒有必要打仗啊。當然該防備,可是也不可能由我們這邊來停止交流。目前都是中國方面拒絕我們。經濟和文化的往來,仍然很暢旺。政府有責任要保護台商和台僑,過去數年和中國設法達成實質上的來往規則,現在仍然還在用。這套架構可能要到中國真的動手才會改變。在目前的狀況下,和平是很多人的期待。台灣政府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深受財閥支配,當這些有錢人仍然在兩岸經貿中獲利,在兩岸問題上,就只能談和平。

應該提防,應該抵抗,可是務實來看,誰都不希望有戰爭。我現在這種看法在我們的圈子大概會被視為死罪吧。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