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龍珠慈仁的西藏奶茶音樂會

參加了一場很有意思的活動:西藏奶茶音樂會。主角西藏歌手台灣女婿龍珠慈仁,帶來七首歌、三碗奶茶,以及他自己的故事。
主辦是「新疆辦桌」的烏魯木齊先生,也是節目主持人。他是新疆人,台灣女婿。
第一碗茶是核桃茶,代表龍珠的家鄉,有森林、產核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龍珠講述自己18歲離家、越過喜馬拉雅山的冒險旅程後奉上第二碗茶,是藏族最重要的酥油茶配糌粑。印度流亡生活則搭配第三碗印度香料奶茶,和創意馬鈴薯泥,搭配油醋漬番茄、羊肝菌和藏地辣椒。
龍珠奏著到印度才認識的西藏民族樂器,唱自己寫的歌,雖不知歌詞內容,歌聲仍令人感動。
現在住在花蓮的龍珠,在地震後仍如約趕到台北,做了這場演唱會。
20人就滿額的場地,分享的既是個人生命故事,也承載整個民族的想望。沒有政治談論,沒有口號,只有人的普同性與共同感。透過音樂和食物,交流超越語言。
我在臉書轉貼此活動訊息後,兩位朋友和我都報了名。她們彼此不認識,因此而結識,也是意外收穫。
主辦者計畫每個月都辦兩場西藏奶茶音樂會,而原本就在進行的新疆辦桌也會持續。希望有更多人藉此接觸體驗西藏和新疆的文化,聽聽他們的故事。

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瓊拜雅的榮耀與傷痛

 去看了 Joan Baez: I Am a Noise《瓊拜雅:三重人格》,這位傳奇歌手回顧自己生涯的紀錄片。看完心情複雜,她回顧自己的一生,談到傷痛與遺憾,事實如何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感受和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唱了六十年,終於要告別巡迴演唱的舞台生涯。影片中她依然跑步健身、和聲樂老師上課、隨樂起舞、熟練地彈奏吉他......。一位健康自得、卓有成就的女性,可是她卻告訴大家,她從青少女時代就接受精神醫學的治療,有情緒障礙,恐慌症不時發作,經常在全力以赴、興高采烈之後崩潰,一輩子都這樣循環著。

她最自豪的是參與了民權運動、反戰運動,一輩子都是革命者。她以歌聲來提倡和平,關心人權。她不怕面對群眾,可以和幾千人交流,但卻很難維持親密關係。

影片中透露的三段感情,只有提到令她愛的理由,沒有清楚交代怎樣結束。第一段是和女友,身心都非常喜悅的一段,第二段是出名的和狄論,因欣賞他的才華而全心投入,但對方卻從不承認這段情,第三段是和反戰運動的青年領袖哈里斯,有婚姻有小孩,他是她政治理想的化身。

最令人震撼的是她所透露的原生家庭。她父親是墨西哥裔的重要物理學家,母系則是蘇格蘭血統,貴格會背景,很有平權意識,是人權運動的行動者。她是三姊妹的老二,三姊妹都非常美麗,才華橫溢。但她透過心理諮商追索自己為何那麼不快樂、自我貶抑、有情緒障礙,透過妹妹提供的經驗和自己模糊的記憶,她認為父親對她們可能做過不好的事情,可是父母對這樣的指控感到非常驚訝,認為是心理師捏造出來的。

這電影帶我們快速回顧了1960年代至今美國文化的一些重點:民權運動、反戰運動、用藥文化、憤怒青年、心理分析的影響力、演唱會。

瓊拜雅是我認識的第一位美國歌星。她年紀和媽咪差不多,媽咪喜歡她的歌,據說我們剛出生時,她會一邊唱瓊拜雅的歌一邊照顧我們。記得很多年前,我也有過另一齣有關他的紀錄片的DVD:Jaon Baez :How Sweet the Sound(2009),在美國的朋友送的。



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芮氏規模7.2大地震在花蓮

清晨三點多被一陣抖動驚醒,還好未持續。繼續睡。

早上天氣變得燠熱,買完早餐走到河邊時,突然搖到站不住,以為是暈眩,十分驚嚇。見路旁汽車也在搖,接著附近的建築出現很大的聲音。好大的地震!

走到辦公室,電梯不能用,整棟停電,只有保留部分緊急用電。柴油發電機發出臭味和聲響。爬八樓上來,累死。
同事們似乎不少人到一樓戶外避難。可是我不想再上下八層樓。且先待在辦公室。

查資料,震央在花蓮附近,規模7.2。趕緊打電話問小舟情況,她說沒事,但中會各教會陸續回報災情。不久就傳來花蓮有大樓傾斜。

打電話給爹爹,他說地震時正在讀經,嚇到,禱告求主赦免他這個罪人。

台北捷運停駛。通勤人改搭公車。情況混亂。同辦公室的助理們都遲到,因為必須改搭公車。
外國人室友說來台灣第一次經歷這麼大地震,有點嚇到。我拜託他把瓦斯關好,但他說已經出門,最後還是決定走回去關瓦斯。感謝他。

很多人說這是921之後最大的地震。但兩個小時後還沒看到有嚴重傷亡的消息。電力和交通也陸續恢復。目前看到的是宜蘭龜山島的龜頭部分有崩塌一部分,龜鼻沒了。不知道山區是否有崩塌、走山、路斷。

希望不要出現921的慘況。

目前餘震不斷。助理們都嚇得很。



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日劇《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日劇《春暖花開的那一天》,近年少數當季追完的影集。平實日常,處處用心卻不會讓人因為窺見其用心而起(不舒服的)雞皮疙瘩的好劇。

看完第一集就推薦給不少朋友,看完最後一集覺得還是值得推薦。
主線講的是人在知道生命將盡時,會怎樣規劃剩下的日子。主角是發現自己已是癌末的父親,和身為助產士、正準備結婚的女兒。沒有無解的衝突、沒有壞人,只有越來越多的互相成全與體諒。
劇中人很像真的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們,沒有什麼令人意外的發展,卻還是有令人期待的轉折。
當然,憤世嫉俗者會覺得哪可能有這麼坦然接受終局的病人?病痛的折磨描寫得似乎太輕鬆。畢竟是戲啊!塑造一種理想型。
安寧療護的醫師要病人寫自己的人生筆記,回顧快樂與痛苦的記憶,病人真的認真寫。另外還有死前要完成的願望清單,真的一一實現。這實在太理想太美好。劇中人有頑強又樂觀的個性,是理想病人。在現實中,這實在很難。
喜歡戲中描寫的父女關係,很多對對方的關心和了解盡在不言中。看的時候常常浮起:「看到這段我爸一定會大哭」的OS。
配樂很好。主要採用鋼琴和大提琴,就那幾個旋律,很老派很動人。福山雅治的片尾曲,劇中父女對唱的插入曲,都扣人心弦。
總之,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材料,推薦給所有終須與親人告別的人。

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夏瑪尤的巴拉基列夫

月底日常支出已經超支,手頭工作也很多很忙,但還是在最後一刻決定去聽「登峰造極-夏瑪尤2024鋼琴獨奏會」。可能因為常一起聽音樂會的朋友幾乎都買了票吧?夏瑪尤Bertrand Chamayou 是1981年出生的年輕法國鋼琴家,他擅長李斯特、梅湘、法朗克,灌錄過不少唱片。鵬博引進的演奏家都不曾讓人失望,所以想了想還是去聽。

吸引我的是他要彈奏俄國國民樂派的巴拉基列夫Milii Balakirev的作品,這是我之前沒有注意過的音樂家。他有一首著名超難彈奏的〈伊斯拉美,東方幻想曲〉,表現韃靼人舞蹈節奏,有伊斯蘭風情。

這場的曲目,上半場是李斯特和舒曼,下半場是拉威爾和巴拉基列夫。

聽了三分之二場的導聆,細細解說舒曼的幻想曲,拉威爾的夜之加斯巴,可惜對巴拉基列夫的介紹甚少,只簡單講了伊斯拉美的取材:高加索地區的民族舞蹈。

這場音樂會幾乎每一首都是高難度技巧的曲子。只見他雙手不斷飛舞,轟隆隆前進,每條旋律線都保持得很平穩俐落,實在非常令人佩服。但是覺得整體彈得太重了。大部分有關水和舞的部分都跳不起來。李斯特那首在水面行走的聖方濟,感覺浪很大很厚很硬,拉威爾那首的水是石頭很多。大家最期待的伊斯拉美,純粹、直白,彈到琴弦快要花火,可是重到有點呆板,根本想像不出舞者跳躍的感覺。

不過聆聽的過程還是很享受。特別喜歡巴拉基列夫的幾首,特別是葛令卡的雲雀和搖籃曲。前天俄國剛發生音樂會現場恐怖攻擊事件,聽俄國風味的曲子很感慨,覺得巴拉基列夫努力要表現的「俄國性」,隱含著暴力與悲傷。

非常用力伊斯拉美之後,他又彈了兩首安可曲,都是拉威爾的作品。

1) M. Ravel: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死公主的孔雀舞)
2) M. Ravel: Alborada del gracioso, from “Miroir”(小丑的晨歌)

第一首常聽,因此覺得他的詮釋有點呆板無趣,感覺累了。第二首卻又是炫技到誇張的,精彩極了!很多人站起來鼓掌致敬。

和六、七百人一起享受超強技巧的演奏,感受大家的興奮之情,覺得是值得的。

而且認識巴拉基列夫,也是很好的收穫。


【演出曲目】

李斯特:〈在水面上行走的保羅聖方濟〉,選自《兩首傳奇曲》,S. 175 No. 2
Franz. Liszt: 'Saint-François de Paul marchant sur les flots', from "2 Legends", S. 175 No. 2

舒曼:幻想曲,作品17
Robert Schumann: Fantasie, Op. 17

─中場休息─

拉威爾:夜之加斯巴
Maurice Ravel: Gaspard de la Nuit

葛令卡/巴拉基列夫:雲雀
Mikhail Glinka / Mily Balakirev: L' Alouette

巴拉基列夫:降D大調搖籃曲


Mily Balakirev: Berceuse in D-Flat Major

巴拉基列夫:第二號馬厝卡舞曲
Mily Balakirev: Mazurka No. 2

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東方幻想曲
Mily Balakirev: Islamey, fantaisie orientale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蘇哥的恩情

 四年前臉書動態回顧的留言轉貼。這則寫的是參加蘇南洲兄的告別式。

1991年5月9日清晨,調查局跑到清華逮人,兩位學弟衝到女生宿舍通知我。匆匆打了幾個電話,我知道和陳正然他們相關。正好前兩天我和偉程談過話之後,放在圖書館的書包不見了,裏面有一本我的常用通訊錄。打電話給在香山的貞文,她說警察已去查戶口!我不能回嘉、不能去貞文那裡,也不能到通訊錄上列出的任何人那裡。於是我想到蘇哥。他不在我的通訊錄上,但他的電話號碼我記得。
聽蘇哥講過他被調查局約談的經驗,他對白色恐怖這套充分理解,也是在那個經驗後他更堅定反抗意識,並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我想他可能可以幫忙。於是我先到台北,再找公共電話打電話給他,他二話不說就說我可以去他家。我在他家待了一晚,和他談遇到的狀況和我的理解,他提供一些分析,並勸我保持樂觀。也說,如果需要,可以在他家住一陣子沒關係。但是隔天我就跑回清華,和朋友們一起組成「廖偉程救援會」,借了數學系的研究室,幾乎日夜都在那裡。因為事發當天清大有抗議,還跑到調查局去要人,局勢看來並非不可為。
因為這個跑路經驗,我深深感謝蘇哥。他是我重要的恩人,一輩子都不會變。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電影:我的完美日常

 去看了很多人談論的文溫德斯電影:《我的完美日常》。

溫德斯玩樹葉間的光影玩得不亦樂乎!還有各種影子:腳踏車的行進的影子、水面的燈影、玻璃的反射影子,最後還出現踩影子的遊戲。
歌曲、書等等的寓意,再慢慢查。〈日昇之屋〉(House Of The Rising Sun)以英語和日語分別出現,重要性不下於片名由來的Perfect Day,好聽!結束於Nina Simone 的 Feeling Good,算是 perfect ending。
細細描繪公廁設施,公廁清潔員的認真。但公廁場景感覺不太真實,太像舞台。尚未打掃的公廁,哪可能那麼乾淨?
另一主角是樹。主角仰頭看樹、拍樹葉間的陽光,把樹當朋友,小樹苗帶回家照顧。
電影中的台詞很少。有意義的談話發生在主角和外甥女之間,關於:「現在是現在、下次是下次」,還有平行世界。
一邊看一邊覺得這電影的味道有點像另一部東京漫步為題材的《轉轉》,一直想到那齣,沒想到電影最後出現了《轉轉》主角之一的三浦友和!不禁在心裡大笑。是向《轉轉》致敬嗎?
雖然日常不斷重複,仍有許多新事件加入。看似平靜無波的主角,內心的洶湧也逐漸浮現。泡澡時的微笑、和妹妹相見時的哭泣,以及最後一顆鏡頭豐富的表情變化,故事延續著,令人好奇他的過去與未來,完美的日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日常。

雖然大部分鏡頭都集中在役所廣司,但其實全片用的演員不少。有幾位甚至沒有正面出現,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話比較多的角色是他看起來很討人厭的年輕同事,是炳本家的弟弟炳本時生;小酒館女主人是演歌女王石川小百合;常在神社遇到的流浪漢是現代舞大師田中泯;金髮造型的女生是現在頗紅的年輕演員山田葵;在神社常遇到的上班族,一句台詞也沒有,但那很喪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是一位叫做長井短的演員,長相真的很特別;新同事是深夜食堂裡的麻里鈴:安藤玉惠,地下商場總是興致高昂的酒攤老闆是甲本雅裕;還有臉友找出在小酒館內的常客、彈吉他讓女主人唱〈朝日樓〉的,是民謠歌手兼電影導演あがた森魚(山縣森魚)。總之,出場的演員都不簡單。
看評論,有人說導演觀點太過老白男、東方主義。嗯,一位歐洲老文青眼中日本生活的美感,是一定有距離的。也有人說那些代表夢境的黑白抽象影像,和整齣戲不搭。不過,我倒是覺得那些片段真的很像主角的夢境,我們跟著一起夢。片中做為主要精神力量來源的1960-70年代的美國民謠,已是普世共同享有的文化資產,特別喜歡小酒館中唱出的日語版House Of The Rising Sun
不一定要喜歡,不一定要認為這是一部厲害的好電影。電影也不一定有說出什麼大道理。
但我在觀影時覺得享受,覺得快樂。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