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電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NF的電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一個美好的撫慰人心的戰後童話。

英國的清潔女工、戰爭寡婦哈里斯夫人,有一天在雇主家中看到一件CD迪奧高級訂製服,深深迷上,下定決心攢錢去巴黎買一件。努力工作,藉著賭足球、賭賽狗累積財富,又意外得到撫恤金,終於踏上巴黎之路。她闖進迪奧的發表會,幸運得到侯爵帶領進場,員工們對她如此欣賞迪奧作品而特別感動,只有女經理一直看不起她,要趕走她。年輕會計收容她,頭牌模特兒與她為友。她買下第二喜歡的作品,因為第一喜歡的跋扈的富太太訂走。她還促成會計改變迪奧經營方向、挽救危機,讓兩位喜歡沙特的年輕人(會計和模特兒)相互告白。回到英國後,因為善良,將晚禮服借給女演員,結果竟然在晚宴中著火毀壞。事情上了新聞,CD的眾人將那件她最愛的「誘惑」紅禮服寄送給她,她和朋友參加晚會,穿上這件禮服。

感動的三幕:在戰爭結束12年後,她才有勇氣打開戰地寄來通知,原來丈夫已在1944年墜機陣亡,寄來的是找到的遺物戒指。以為對她很有好感的侯爵,其實是想念六歲時在英國寄宿學校遇到的清潔婦,她夢醒、尷尬,很有決心轉身離去。另外是她看到禮服被毀,心力喪失,卻得到勇氣向雇主要工錢並辭職。

哈里斯夫人的善良很美,她的善良不是濫好人,而是真心助人,很有是非,很有決斷。

另外,身邊有好朋友一直支撐,真好!

這種看起來舒服又正面的電影,不多啊!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Mrs. Harris Goes to Paris),這是美國作家 Paul Gallico 在 1958 年所撰寫的系列小說第一部,1992年拍過電影,2022年再拍這部。看來是很多人喜歡的雋永故事。

導演:
安東尼法比安Anthony Fabian
演員:
萊絲利·曼維爾 Lesley Manville (飾Ada Harris)
伊莎貝兒‧雨蓓 Isabelle Huppert (飾Claudine Colbert)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電影:鬼才之道

電影《鬼才之道》,是最近看過最好笑、娛樂性最高的電影。

導演徐漢強,王淨、張榕容、陳柏霖主演。

和雅嵐、培苓一起去看,在南港喜樂時代。下班後的娛樂,挺好。

電影很多有趣的梗。鬼必須嚇人、被看見,才能獲得繼續存在的機會。透過選秀、透過嚇人的表現,申請厲鬼證。以鬼喻人,一些諷刺頗有意思,也有單純有點蠢的笑點。而關於親情的段落、情愛的羈絆,也引人落淚。

看的時候很享受,不過很快情節就忘得差不多了。

培苓說:音效、造型、鏡頭的設計都很出色,演員也都精彩,沒有令人尷尬的表現。完成度很高的電影。

真正好笑的電影很難得。創意令人激賞。希望他們可以得一些獎。


StoryCorps應用到教會歷史上

 昨天和Tony、Sharon聊到StoryCorps的應用,我正好要準備一個課程,是關於怎樣運用口述歷史來豐富教會史的建立。其實StoryCorps真的很好用,但我也沒有操作過。想說或許可以再來試試看。

我們的一些交談先轉錄於此,提醒自己要再進一步落實。

如果台灣也有StoryCorp 就好了

我也希望StoryCorp可以在台灣複製,但目前類似的嘗試都不算成功。 文化部有做過文化記憶庫,可是加入有門檻,好像也不是所有的人愛講就講。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Index

“加入有門檻,好像也不是所有的人愛講就講。” 聽起來連文化部都不懂StoryCorp 的真正用意。StoryCorp 最厲害的地方是Community Building。不是專家去訪問然後把紀錄收起來,而是我們一般人不斷彼此重新認識瞭解。即使最後只收錄了兩三分鐘,對話過程中就是重點。

。學了一點觀念,但沒有辦法在台灣現有公務體系脈絡把工作落實。文化部的既成工作方式、績效的要求,都讓StoryCorp 無法實現。引進者也沒辦法把整套工作方式帶進來。 我在想怎麼在教會界推看看。以檔案館做基地,鼓勵教會做看看。 但我自己的了解也不夠多。 兩位可以多提供一些資訊嗎? 特別是執行程序、方法和設備需求。

StoryCorp 的網站上有很多資源,而且每兩個月有開課。

這是 ChatGPT 替我找和歸納的資訊 -- ### StoryCorps 方法總結 *StoryCorps* 是一個鼓勵人們記錄、分享和保存個人及社區故事的計劃。這個方法強調個人敘事的重要性,作為捕捉歷史、培養同理心和促進連結的途徑。以下是這個方法的簡要介紹: 1. **準備**: - **確定參與者**:通常由兩個相互認識的人(如朋友、家人)進行對話。一方作為採訪者,另一方分享他們的故事。 - **設置場景**:找到一個安靜、舒適且無干擾的地方進行錄音。 - **準備問題**:儘管對話應該自然進行,預先準備一些問題有助於引導討論。 2. **錄音**: - **使用錄音設備**:您可以使用專業錄音設備、智能手機或在線錄音平台。 - **建立舒適感**:從簡單的問題開始,讓講述者感到放鬆。 - **積極傾聽**:採訪者應該專心傾聽,並提出後續問題以深入挖掘故事。 3. **保存與分享**: - **保存錄音**:確保錄音以易於訪問和保存的格式保存。 - **存檔**:如果可能,將錄音提交到地方或國家檔案館,例如國會圖書館(StoryCorps將許多錄音存檔於此)。 - **分享**:鼓勵講述者與家人、朋友或社區分享他們的錄音。 ### 問題與回答模板 以下是您可以用於創建 StoryCorps 風格錄音的模板: --- **介紹**: - **採訪者**:「你好,我的名字是[採訪者的名字]。今天是[日期],我和[講述者的名字]在一起。我們正在[地點]錄製這次對話。[講述者的名字],我很期待聽到你的故事。」 **背景**: 1. 「你可以告訴我你的全名和你出生的地方嗎?」 2. 「在你的家鄉長大是怎麼樣的經歷?」 3. 「年輕時,誰是你生命中最具影響力的人?」 **深入探討**: 1. 「你能分享一個童年時的難忘時刻嗎?」 2. 「你在生活中面臨過哪些挑戰?你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的?」 3. 「有沒有一個特別的故事,你覺得它塑造了今天的你?」 **社區與影響**: 1. 「你的社區這些年來有什麼變化?」 2. 「你認為社區中有哪些傳統或價值觀需要傳承下去?」 3. 「你有什麼信息想要傳達給未來的世代?」 **結論**: - **採訪者**:「非常感謝你今天與我分享你的故事,[講述者的名字]。在我們結束之前,你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嗎?」 --- 這個模板可以根據您項目的具體重點以及社區成員的獨特故事進行調整。關鍵是創造一個讓講述者感到舒適和受尊重的環境,讓他們的故事自然展開。

謝謝Tony。 這的確是很重要的點。 「核心重點不是在於到底 錄存了什麽東西;而是怎麽錄到這些故事所做對話的過程,還有重講分享這些故事所達到的心理效果。」 作為歷史事實收集者,我可以了解文化部以收集素材為目的的思考。 前天我在同光教會遇到社工系教授王增勇,他和我都在關心原住民白恐經驗的紀錄,但他看重的是訴說的過程中療癒和促進互相理解的效果,而我在乎的是他們是否能清楚說出當時的事實。 這真的是很大的落差。 我需要做一些自我修正。在推這類活動時,需要不斷提醒自己,並建立一個大家都覺得有收穫的工作模式。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陳小恩傳道師同光教會就任

 9月1日參加了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新任傳道就職禮拜。認識很久、如同家人的小恩,終於完成神學院的道學碩士學位,回到對她意義重大的同光教會擔任起牧養的工作。

禮拜一開始,一起誦讀〈同光同志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眼淚就控制不住滾滾而下,特別是讀到最後一段:
「我們信,所有人皆為上帝美好的創造,不論其族群或身份,不分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異性戀者、跨性別者等,皆為上帝喜愛的兒女,都能依靠耶穌基督的救恩,因信耶穌基督並悔改,而罪得赦免;祂使受壓迫的人得自由、平等,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使世界成為祂的國度,充滿愛、公義、平安與喜樂。」
小恩報考神學院及就學期間,充滿曲折考驗,卻也是裝備、成長、療傷的過程。感謝上帝,在這時間點給準備好了的她一個機會,實踐牧養同志兄弟姊妹的心願。
12年前。小恩是同光教會的幹事,應我之邀,在《新使者》寫了一篇〈上主慈愛的屋頂〉,介紹同光教會,現在重讀,仍覺得精彩。當時她就已經深知同光教會存在的意義及使命,現在更是不畏艱難扛起牧養的責任。
同光經常面臨危機,但我每次到同光,都深深感受到上主的同在,得到別處難遇的平安喜樂。這是我所知道最像初代教會的教會,有真誠熱心的信徒,也難免有各種難解的爭執、人與人之間的磨擦,就這樣走過28年。
當值長老舞葉說,同志基督徒是性少數群體中的少數,但在平權運動中不缺席,為的是讓兄弟姊妹能活得更自在幸福,許多人帶傷來到這裡,只有整個社會更加包容,才能改變、真正醫治。主禮的牧師宗盛也回憶,認識小恩後,看到她在性別平等運動中無役不與。信仰與社會運動理念的融合、推進,邊緣中的邊緣戰鬥,正是小恩之前在推的「微光計畫」,關心身心靈健康,也關心社會正義。
不是一條易路,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一路上許多人與小恩同行,同光教會也一直在上主的眷顧當中。
祝福小恩,祝福同光的兄弟姊妹。
最後,懇請大家來讀這篇:〈上主慈愛的屋頂〉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臺灣的選擇

柯文哲家今天被檢調搜索,目前還在進行中。8月整個月幾乎就是柯文哲月,先傳出總統選舉政治獻金用途申報不實,記者會推給會計師誤報,會計師出聲明表示簽證業務一切依法,輿論大嘩,大眾質疑木可公司及其他開出巨額收據的公司和柯文哲的關係,懷疑政治獻金是否流入柯的私人口袋。後來民眾黨懲處選舉總幹事黃珊珊,將之停止黨權3年,但仍保有立委職位,對柯文哲沒有任何究責。之後又傳出他4300萬買下一間商辦,他承認是以選舉補助款現金購買。檢方則是針對他擔任市長期間的四個弊案進行調查,其中京華城案最受矚目,已開始收網。昨天民眾黨舉辦記者會讓柯文哲出面說明,但他的說詞顯然無法止血,因為他僅請假而非請辭黨主席,承諾所買的商辦要給民眾黨使用但卻不願放棄留在他自己名下,而對木可公司與他的關係、金流去向,都避閃避回答。

鋪天蓋地的新聞和討論,多判斷柯文哲的政治生命已到盡頭,民眾黨也面臨空前危機。

此事仍在發展,討論熱度很高。

我的感想是:

一、幸好2024總統大選藍白合失敗,沒有讓柯文哲得到更大的政治資本。在總統大選期間他的種種作為,機關算盡,毫無誠信可言。選後其政治生命已經衰頹,原不值得注意,沒想到這下子他又成為焦點,即使是壞的關注也是關注,他仍有死忠粉絲護衛。期望他從此式微,但那群討厭藍綠的年輕人何去何從?從此憤世嫉俗、更加討厭政治?

二、同時間鄭文燦也因貪汙被收押並起訴,還有林宜瑾因助理費被調查。賴政府似乎有意以肅貪為政績,擺出嚴厲的態度,從自己人下手。這是可以得到掌聲的作為,但也令人恐懼。對岸的領導者也是透過肅貪扳倒政敵、進一步鞏固權力。

三、很難不想到扁案。阿扁也是栽在把錢挪來挪去,雖然國務機要費案最終因過了期限而免訴,但是2006年此案對民進黨支持者的打擊很大。第一時間是不相信,認為是利用司法的政治迫害,但證據越來越多,令人不得不信。但另一方面,阿扁編出秘密外交甚至海外建國基金的說法,至今還是有不少人相信他的說詞,為他喊冤。終究還是政治力的攻防。憨百姓被圈著走,被護國大義迷惑著。明明阿扁絕不是台獨的堅定支持者,但還是不少人相信他,因為別無領袖。我想也是有人會繼續支持柯文哲,因為以為他就是第三勢力唯一的可能。

四、總統大選時柯文哲的口號是:「臺灣的選擇柯文哲」,幸好臺灣沒有做這樣的選擇。但臺灣能有甚麼選擇?國民黨死而不僵,還在頑抗;民進黨獨大也非好事。其他小黨這次選舉後幾乎泡沫化。怎樣才能讓小黨健康茁壯?

五、我不會覺得柯倒下值得慶賀。可能不久又會寵出一個新的魅力領袖,一樣糟糕的。而以謊言和誇張表演起家的大小政客,仍然充斥各政黨及名嘴界。魅力領袖因貪汙落馬能轉變政治文化嗎?覺得悲觀。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展

8月24日去看了南非藝術家William Kentridge 威廉.肯特里奇在北美館的展覽,近日心靈得到滋潤的看展經驗。

該展的介紹:
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政治學與非洲研究系畢業。父母親在南非種族政策時代是傑出的辯論律師,為政治壓迫的受難者聲張正義。雖一樣擁有關切政治社會不公的胸襟,但肯特里奇選擇用藝術為普世的苦難發聲。肯特里奇作品向以濃烈深厚的敘述詩情,豐富淋漓的媒材語彙著稱,憑藉著精湛的藝術才華與過人的洞察力,能以樸素的素描,創作出激盪人心的作品。

本展係北美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A)攜手合作策劃,以肯特里奇素描創作為策展脈絡,從最早炭筆素描系列到素描投影系列的定格短片,再到影片編導到舞台表演,以及晚近採用水墨炭筆所創作的大幅樹與花,逐一探索他的創作軌跡與美學維度。40年來獨鍾單色的創作歷程,肯特里奇從素描中發展出一套延展轉譯的嶄新語彙。觀眾不僅可以從本展中看到肯特里奇令人驚艷的媒材能力,更可看到他在處理沉重議題時,如何用詩情與詼諧的千絲萬縷,喚起鉅力萬鈞的共鳴。

 看展之前並不認識這位藝術家。

展覽網頁上的藝術家介紹:

威廉·肯特里奇生於 1955 年的約翰尼斯堡。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主修政治學和非洲研究畢業後,1976 年進入約翰尼斯堡藝術基金會進修兩年。1981 年前往巴黎的雅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默劇和戲劇。之後回到約翰尼斯堡,繼續從事戲劇工作,同時也開始專注於藝術創作,其中包括蝕刻版畫和橡膠版等系列作品、大型炭筆畫和短片。南非長久以來因種族隔離議題,一直被國際社會排擠,1980 年代後期隨者種族隔離政策的結束和南非對外重新開放,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逐漸在南非以外獲得收納肯定。自 1990 年代以來,他的藝術作品和舞臺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畫廊、劇院和歌劇院廣為展出。

雖然素描一直是威廉·肯特里奇主要創作媒材,但他仍然繼續製作版畫、雕塑、織毯和電影,並參與戲劇製作和講座。他在戲劇創作也擴展到歌劇導演和與作曲家和表演者合作的歌劇作品。

2016 年他在約翰尼斯堡的馬博能區創設“略遜創意中心”。這個腦力激盪的創意實驗空間每年舉辦兩季活動;迄今為止,已有 500 多位藝術家參與,創作了 100 多件個人作品或作品。
目前肯特里奇仍生活在約翰尼斯堡並持續創作中。

那些呈現南非歷史與現實苦難的作品,諷刺,難免沉重。
整個展覽最後展廳的最後主題:樹,深深吸引我。
是為了這間的作品而特地去看展,也沒有失望。
水墨畫出大樹,加上畫上的字條字句,是詩,充滿生命哲思。
應用在動畫及劇場作品:女先知,更是巧妙美好,看呆。


畫展相簿:https://photos.app.goo.gl/SN5pPCxpokiBqRuJ9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重看紀錄片《地上的鹽:薩爾加多的凝視》

為了秀美的讀冊會,重新看了溫德斯電影:《地上的鹽:薩爾加多的凝視》,感受到薩爾加多攝影作品的魅力和震撼,也看到他的人生經歷:巴西的左派運動者、生活在巴黎的聯合國經濟學者、專門拍攝苦難人們的馬格蘭通訊社成員、社會紀實攝影家、巴西農場主與生態保育實踐者、自然攝影家、種樹的宣傳者......

這部電影帶我們認識這個人,或許太多是薩爾加多自己想呈現的自我,導演缺乏有距離的批判眼光,我們也沒有那麼有批判力,純粹就是透過電影和薩爾加多的攝影作品及人生,進入令人驚奇的世界,思索返璞歸真及修復地球的可能性。

想到那篇著名的、被當成真人真事的美麗故事:〈種樹的男人〉,是20世紀後半期生態意識的重要啟蒙文獻。在21世紀,薩爾加多這樣的人真正實踐了,讓故事不再只是故事,不只是美好的想像。
前陣子和朋友的互相勉勵,就是這句話:「好好種一棵樹」。指的是真正找地方種樹,或是象徵性地在自己應該做的領域上默默認真努力,好好完成一件事。

「好好種一棵樹」,在台灣並不太容易。買不起土地,也缺乏勞動的能力。但這仍是一個必須的自我期許。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