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3日 星期五

「相互扶助」的實驗─狩太共生農園

「相互扶助」──有島武郎與狩太共生農團

這趟北海道旅行,頭幾天以札幌為中心,按照計劃去了著名的運河城市小樽,沒吃到著名的壽司,倒是被川流不息的遊客搞得有點煩。打聽了一下附近值得一遊的地方,決定跑到一個之前從未聽過的地方:二世古(Niseko),為的是那裡有「有島武郎紀念館」。

有島武郎(1878-1923)是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白樺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畢業於札幌農學校,留學美國後回到已經改名為「東北帝大」的母校任教,是新渡戶稻造的門生兼同事。在札幌就學期間,他接受了基督教,甚至擔任札幌獨立教會的主日學校長,和內村鑑三有很好的同工關係。回到母校任教後,還擔負起遠友夜學校(新渡戶所創設的免費成人教育機構)的工作。可惜1905年以後他對基督教國家竟然無力阻止戰爭感到失望,因此逐漸離開教會,但是仍然對「基督精神」相當嚮往。他特別欣賞阿西西的聖芳濟,以及俄國的社會改革者克魯泡特金。1916年他經歷喪妻、喪父之痛,1917年開始以發表小說作品,奠定作家地位。1922年為了「知行合一」,他宣佈解放自己在北海道所擁有的農場,財產權及經營權由原先的佃農共同承受。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創舉,也在社會上和政治界引起不少波瀾。1923年他突然與一位年輕的女記者一起自殺,引起社會各界廣泛討論,以往的基督教界好友,既痛惜又憤怒,不少人寫文章罵他,包括他曾經很敬愛的內村鑑三。

二世古位於羊蹄山下的高原地帶,我們所搭的火車慢慢向上爬升,感覺有點像阿里山鐵路。兩旁或是蓊鬱蒼翠的森林,或是大片荒地,在逐漸合攏過來的厚厚雲層下,特別令人感到蒼茫,有一點悲傷。從阿爾卑斯山風味建築的火車站走出,對面就是一個很大的溫泉浴場,但幾乎沒有其他遊客。往有島紀念館的車子要一個小時後才發車,我們決定步行2.5公里前去。登上坡頂,走沒多久,雨就下來了。在雨中,看不到著名的羊蹄山。照指標彎進一條小路,終於看見有島紀念館的尖塔。四周是廣大的綠色牧場,美雖美,看得出的確是塊荒涼貧脊、不適合農耕的地方。當初來此開墾的農人,一定是吃盡苦頭。

紀念館內有農場解放宣言的捲軸,以及有島寫的橫幅:「相互扶助」。在這篇宣言中,有島強調:土地是給大家共有的,大家要合作經營,因為空氣、水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本來就應該屬於人類全體,不是只為個人,因此大家一定要在協力一致、相互扶助的觀念下,團結合作而不被外在動搖。

當初有島武郎的父親憑藉政界關係得到北海道大片土地的開墾權,他是出於愛子之心,為兒子將來的幸福安穩打算,但是武郎卻不願意成為役使別人的大地主,和父親為此而有所衝突,武郎為了愛父親而不敢堅持己見。在父親死後,他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解放農場、不採私有制等做法太有挑戰性,一方面有好友相助,一方面外界壓力接踵而至。當農場管理人為了一宗挪用政府補助款事件受冤被判刑時,有島感到農場改革的困難度遠超過他所想像,因而相當灰心喪志。有人認為,這是他自殺的真正原因。不過在他死後,1924年「狩太共生農團」取得合法地位,他的理想一步步實現,農民的生活大有改善。直到戰後,佔領當地的美軍不能接受非私有財產制的合作農場,共生農團被迫解散。農民們乃組成「有島謝恩會」,把相關的資料保存下來,設立了紀念館。

經過多次改建,現在的紀念館十分歐洲風味,除了展示空間之外,還有明亮寬敞的表演廳。每扇窗望出去都像一幅完美的風景圖片。外面是以有島武郎的幾部小說作品為主題所建的公園,種了許多白樺。

在這裡,我陶醉在天色之美、山川草木之美、建築與藝術之美、文學之美當中,覺得享受到達極限。而使美感之杯滿出來的,是這裡所呈顯的精神:「相互扶助」──愛你的鄰人,一句基督教的口號,在這裡看到活生生的實踐。沒有什麼比這種「愛」更美的了。

3 則留言:

  1. 這篇舊作我怎麼沒有讀過?昨天妳點繼續閱讀能看到全文嗎?

    回覆刪除
  2. 原來有島五郎除了他的文學作品之後
    還有這麼如此動人的故事
    不知哪裡讀的到"有島謝恩會"更詳細的資料?
    如果這也能寫成小說,那就太棒了

    回覆刪除
  3. 基督教在日本是少數,但是卻比歐美基督徒的故事,更能引起我的共鳴與感動
    。是潛在的「亞洲性」的緣故?
    謝謝Judie的報導與介紹,也許要花點時間來研究日本本土的神學工作者的事蹟。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