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獲得臺灣時,一方面學習西方的殖民統治,對臺灣人採取「差別待遇」,但一方面仍有強烈的同化主義意識,在統治臺灣的五十年間,這兩種政策是並存且互有競爭和消長的。193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軍國主義抬頭,殖民地統治政策改變為急進的同化主義,於是臺灣和韓國的人民就面臨文化改造、強迫成為日本人的「皇民化運動」,但同時,他們在整個帝國中的地位也有所改變,成為協助帝國發展的人力資源之一。在日本帝國的新佔領區,臺灣人和韓國人和日本人一樣成了統治階層的一份子,即使是比較低層的幹部或基層職員,或是生意人,在當地人看來,都是外來統治者的一部份。他們就這樣成了夾心餅乾。這樣的地位在戰時其實並非完全是缺點。當時就有在台灣的日本人抱怨,臺灣人可以到海外發展賺大錢(在南洋華僑社會語言可通,比日本人更容易進入當地市場),又不用當兵,未免太不公平。我們可以說,當時的台灣人多少享受到了日本擴張帶來的好處,而且某種程度實現了爭取已久的平等,可以和日本人平起平坐了。
戰爭結束後,日本人必須面對敗戰的恥辱、原佔領區人民的報復,隨著日本人在南洋發展的台灣人,卻因為由敗戰國人民搖身一變為戰勝國人民,這種痛苦經驗少了很多。然而回到國內,臺灣人又成了二等公民,背負著八年抗戰後全中國痛恨日本的十字架,臺灣又成了殖民地,一方面被差別待遇(不讓台灣本地精英參與戰後政局決策)、一方面被迫同化。台灣人從出頭天的夢想中在再度重重摔下。幸好這六十年來,正如同日本五十年的統治時期,臺灣人的自我認同並未在層層壓制下完全消失,終於人民的力量發展到可以克服這二等公民處境,把台灣從「外來統治者的台灣」變成「台灣人的台灣」。
「降伏」、「光復」、「幸福」的日語發音都一樣是こうふく,因此有人說,
(本文已發表於2005.8.13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報社編輯將標題改為:こうふく 降伏 光復 幸福)
一早起來看到妳的文章真高興。
回覆刪除我從小聽家中大人講"降伏",一直都覺得他們唸"光復"的音怎麼這麼奇怪,是認識妳之後才知道那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文章说日本统治时期终于可以和台湾人平起平坐了,那吴浊流先生所著的《亚细亚的孤儿》对那一历史时期的台湾人的描述是否是假的?
回覆刪除這裡所謂台灣人可以和日本人平起平坐,是指戰爭時期(特別是末期)因為日本需要台灣人的戰爭協力,而在權利和義務上都讓台灣人和日本人較接近。例如1945年開始在台徵兵。這種「平等」不見得是台灣人想要的。
回覆刪除吳濁流的《亞細亞孤兒》,描寫的主要是戰爭之前到中日戰爭期間的故事,並沒有寫到戰爭末期。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太平洋戰爭前後的台灣人地位,有相當大的差異。但是日本人對台灣人的歧視,並未隨著國家政策而改變。也就是說,這裡的「平等」還有很多複雜的面象要考慮。
本文主要想要點出戰爭帶來的劇烈變化,深深影響著台灣。一時間很難處理這個問題。簡單來說,戰爭的確讓台灣人獲得以往想像不到的地位,但是伴隨的是得付出更多代價,所以這樣的「平等」其實並非台灣人所求的「平等」。而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台灣人的政策,的確是從殖民的差別待遇逐漸走向同化和平等。但是日本人對台灣人的態度,很多固有的岐視是不變的。請參看本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你啊」
和「台客」。
好的,谢谢您的回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