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轉載】百年的遺落與重現

 

百年的遺落與重現

寫在「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之前

 

黃美英

 

 

一、從熟番到平埔族群

 

從史前時代,台灣島就有人類居住活動。在清朝、日本、中華民國的統治政權力尚未進入這個島嶼之前,各地區原本生存許多不同的人群,各自有其家庭、親屬、乃至聚居群體的生存經驗和生活傳承。清廷區分島上兩大類人民,一類是來自大陸的泛漢移民,稱為「民」,民的村落稱「庄」,另一類是台灣的原住民,稱為「番」,番的聚居處稱「社」,而有「民庄」與「番社」之別。

 

清廷以「理番」的政治軍事手段,由南而北的征服平原地區的原住族群,因此歸附清政府的被稱為「熟番」,仍未服從清政府的稱為「生番」、「兇番」。清政府更採取「以番制番」的政策,利用「熟番」作為「番丁」、「隘丁」,來對抗「生番」,守護漢人城市與聚落。延續到日治初期,乃至霧社事件,同樣的招募平埔族人上山打仗。

 

日治早期來台灣調查的學者伊能嘉矩,將「番」分為「高山族」與「平埔族」共約二十族群,「平埔族」意指居住台灣平原地區的原住族群,日本的戶籍謄本上,也在「種族別」欄上寫明「熟」,即「熟番」身分。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民國四十三年政府認定具有「山胞」身分僅剩九大族,而日治時代的平埔族群與族名並未獲政府核定「民族身分」與「族別名」,成為國家政策遺落的台灣原住民族群。晚近十多年,一些原運團體要求「正名」或回復「族名」。至阿扁總統執政,行政院陸續核定邵(Tho)、噶瑪蘭(Kavalan)、太魯閣(Truku)為台灣原住民族,而以上三族人口原本就具有「山胞」身分(後改稱原住民),但原本在日本時代就具有「熟番」身分者,卻仍無法獲得政府的認定。

 

三個政權朝代下來,台灣平埔族群成為被政府與社會遠遠遺忘的一群,由於社會政治與教育的漠視,讓平埔族人失去自我信心,甚至許多後代子孫也無從得知自己身上的血緣和歷史演變。另外,這其中也隱含了「漢番通婚」的兩性問題,清代許多沒有土地的閩粵移民男子隻身來台,入贅擁有土地的「熟番」婦女,由於漢人父系社會所需的傳宗接代、「香火」祭祀,便以「抽豬母稅」的方式分得雙方所生的子女,因而有許多是「從父姓」的子女,長期下來,這些「從父姓」的子女也就不知其「母祖」就是「熟番」血統。

 

一段漫長的歷史演變和政治支配,讓台灣文史呈現一大片的空白缺頁,讓後代子孫失落母祖文化的根源與認同,相較於今日擁有「台灣原住民族」身分與權益的族群,真讓人感到平埔族群歷史與命運的悲涼。

 

有人認為既然除了戰後大陸來台的移民之外,台灣島民幾乎百分九十都混到平埔族血統,如果這樣又何必強調「平埔族群」呢?也有人從「漢化」的角度認為平埔族群已消失在台灣的社會舞台,但換個角度思考,台灣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如果沒有平埔族群文化的基礎根源,台灣的特色何在?況且晩近各地平埔族裔紛紛成立社團與各項運動,是不爭的事實,執政者又豈能漠視?

 

二、相約埔里、重建文化

 

200410月,台南縣政府主動邀約台灣各地的平埔族裔,在台南麻豆(古時西拉雅四大社之一)舉辦「西拉雅會親」活動,從台北到屏東各地出席會親的族裔,出乎意外的人數眾多,並以母語歌謠或創新舞劇等方式,展現其族群特色。眾番親並相約2005在南投縣會親,以後更希望在各縣輪番上陣,期能攜手並進、重返台灣社會舞台。

 

今年夏天,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積極籌劃「2005全台平埔族群會親」系列活動,但未能獲得中央單位的支持與補助,因此文化局僅能針對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籌備相關研討會,在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的協辦下,定於1217日在暨大舉辦「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由在地的文史學者發表長年的研究心得,邀請族裔、學者專家與各界人士蒞臨指教,期能推動南投縣平埔族文化的重振與發展。

 

南投縣境內自古即是眾多族群生存的地區,埔里不僅是台灣地理中心所在,自古即有埔社、眉社兩大原住民部落,「埔社」屬布農族系統(另一說是邵族系統),「眉社」屬泰雅族系統。但在二百年前,因為有漢人郭百年率領一群遊民,假借清廷的「墾照」(開墾的執照),欺騙埔社原住民、擅自越界私墾,並趁著埔社原住民男子上山打獵時,焚燒番社、欺侮番婦,導致埔社的沒落,史稱「郭百年事件」。

 

歷經「郭百年事件」的重大挫傷,埔眉社的原住民深恐孤立無援。約在一百八十年前(清道光年間),在水社番(邵族)的引介下,邀集南投、台中、苗栗、彰化地區多達三十餘社的「熟番」進入埔里盆地,先後與埔番、眉番簽訂合約、租佃土地開墾,此後三十餘社的熟番便在埔里建立村落,但也因熟番各社群的興起,導致埔番、眉番勢力逐漸衰退,最後退至高山地區(今之仁愛鄉)。至一百二十多年前(清光緒四年),理番總兵吳光亮建立「大埔城」,埔里成為中部重要的「理番中心」,決定日後漢人勢力的興起與平埔族群的式微。

 

族群歷史的演變與勢力消長,足供後人深刻的省思。此次研討會主要是探討埔里地區的族群演變與平埔族群文化特色(包括母語歌謠的文化意涵)、以及近年的社區營造過程。埔里文史學者鄧相揚、簡史朗,著名的藝術家王灝,以及推動族群運動與母語教材的賴貫一牧師,以及近年進行大肚城社區營造的張麗盆,都傾全力撰述,提出豐富而寶貴的論述和經驗分享,本人則針對「噶哈巫」的遷移史 ,家族史及社群認同提出訪調分析,期能拋磚引玉、共同關心族群文化。

 

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們除了重建家園、振興產業之外,更堅持文化的重建與紮根。如同台灣其他原住族群的原鄉,雖然地處偏遠,但唯有在自己的土地上默默努力播種,才能在未來及後代子孫身上看到美麗的文化果實。  

(本文刊載於1216日台灣日報副刊)

6 則留言:

  1. 和美英好像談不上熟識,不過她是我素來敬佩的一位前輩,特別推薦她寫的這篇開台一世:我的父親給版上的各位朋友。

    回覆刪除
  2. 呼!開台一世:我的父親 這篇文章寫得好有力道!

    回覆刪除
  3. 最近學校機械系來了個美國請回來的客座教授,是美濃的客家人,大約五十幾歲,號稱家族來台三百年的中國人。上個禮拜研討會遇到,滿口中國堯舜禹湯周公孔子文化才是台灣的根,認為台灣就是要向世界展示這套中國文化才是正途,本土化是膚淺的文化宣傳等等。屁一堆他在美國跟中國人辯論,說共產中國是大漢奸,認馬列做父而背棄自己的傳統,讓他們都啞口佩服加認同。(他倒是對一堆古書內容的引用蠻熟的)

    如果台灣的教育界再度被這樣思想的人把持,真是好擔心喔。他壓根兒認為"文化"是有高低的!還抬出台灣老百姓的民間習俗與信仰,說大部分的人對民進黨台獨的去中國化是不受歡迎的,是背祖的。

    很訝異還有人對被別人發現有平埔族血緣這麼恐懼的,真想找出他的族譜,讓他正視自己的母族!也許我們應該發明個名詞,叫做"恐懼平埔族血緣症",簡稱”恐平血症”,來稱呼這一類的人。

    回覆刪除
  4. 這種才50出頭的人﹐一定是在解嚴前受國民黨化教育長大才到國外留學。要是不出國
    定居﹐在台灣經歷解嚴以來教育和社會理念的進展以及族群互動﹐思想不會那麼保
    守迂腐。

    移民﹐不論是猶太人到各國去散居﹐還是中國人去海外﹐或是台灣人移民﹐都有一
    個共同的現象﹐就是移居出去的人比在本國的人思想保守﹐在海外自行形成所謂的
    “正統社群”(orthodox communicty)。這些人到海外去﹐因為語言和不易融入異鄉
    文化的障礙﹐又跟原來的母國隔離﹐所以除了在職業上有跟移居國的人互動交往﹐
    平時就只窩在一起自行取暖和懷念往事﹐是失根的狀態﹐生活在自己的故國神遊。
    有幾個因素使這情況格外嚴重。第一是此移民個人擁有的人文和社會科學方法論的
    素養。普遍發現如果是學理工的﹐比較沒有辦法吸收消化社會思想的進展﹐保守程
    度就高。還有就是族群。越是在歷史裡遷居頻繁的族群﹐保守程度反而高 (心理的
    防衛機制﹐為了擁有整合和穩定感)﹐融入移居國的程度就越低。

    那個機械系請回來的老師含有以上所述各項保守的特質。我的建議是只聽他講機械
    相關知識﹐其他的就當他自爽。熟悉經史子集有何了不起﹐以前還考甲乙丙丁組大
    學聯考時代的﹐哪個人不背上一兩本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又學到什麼了﹖只是民族
    主義的造神運動而已。

    回覆刪除
  5. 那個中華民族五千年“一脈相傳”的說詞是國民黨人﹐特別是早期創始人孫文和梁啟
    超﹐挖空心思單照儒家的統治手段﹐建構出來的歷史神話。後來運用黨國不分的教
    育體系﹐定死在歷史課本裡,﹐給些不會懷疑的豬腦認祖歸宗。以前各個“朝代”
    自己都是一國(是以前的帝國﹐不是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所謂的“前朝”“後朝”﹐
    就是被滅的和滅別人的兩個不同的國家政權而已。後來的國家都說繼承前國﹐就像
    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說它繼承中華民國一樣﹐都是為了統治人民方便說的
    美話。偏偏就有些背古書的白痴去信。


    以下是從 Wikipedia 節錄出解釋中華民族一詞創制的的起源。全文在
    http://en.wikipedia.org/wiki/Zhonghua_Minzu

    The roots of Zhonghua Minzu dates from the fact that China was the dominant
    political power in East Asia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nd that during
    much of the period, the notion of "Chineseness" was defined more in civilizational
    and cultural terms than in racial ones. In the 19th century, it wa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map its views on identity to fit with Western concepts.

    The concept has been advocated by Chinese nationalists such as Sun Yat-sen
    and Liang Qichao since 1895. They planned to overthrow the Manchu Dynasty
    and establish the Chinese nation state modelled after Germany and Japan.
    At the same time, they intended that Outer China remain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ere languages, religions, cultures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we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Han Chinese.

    Many at this time from the late 19th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eared that
    an overly restrictive view of the nation state would have dissolved the
    Empire into several different nations, which would almost definitely have
    allowed the Western powers to dominate China. The unifying and centralizing
    principles of Japan and Germany were considered examples China should follow,
    while the ethnically divided Ottoman Empire was seen as an example of what
    Chinese nationalists feared.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the concept of
    Zhonghua minzu was introduced.

    回覆刪除
  6. 分類台灣族群的方法有數種。人類學分類高地原住民的方法就有好幾種。最近台灣也
    熱烈探討平埔原住民的分類和身份追認。不過應該要注意一件事﹕學術討論族群分
    類﹐是根據各種史跡作判斷的客觀智識活動。但個人要如何稱呼自己﹐涉及生長經
    驗和情感﹐不見得和專門的分類一致。就算這樣﹐個人主觀的認同應該要受到尊敬﹐
    不能重蹈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理論的錯失﹐認為血緣決定一切。

    什麼是漢﹖

    要批評血緣民族論﹐必須先談歷史人類學上的一些爭論。我們被國民黨和其御
    用學者教﹐倡言閩南語也叫河洛話﹐跟閩南人一樣﹐起源黃河洛水黃土高原一帶﹐
    是漢族的語言。可能是在漢唐時期遷居到福建﹐故保存“中原傳統文化”﹐最適合
    吟誦唐詩宋詞等等。這種國民黨教導歷史觀點借尸還魂﹐甚至影響到現今從事台灣
    文化運動的人﹐認為復興台灣文化的做法跟復興中華文化一樣﹐是一種正本清源的
    復古運動。所以現在推行什麼羅馬拼音是背祖逆宗崇洋媚外﹐要用漢字才是正途。
    河洛話裡如果有找不到對等漢字的﹐一定是在流傳的時候失落﹐現在沒人知道了。
    怎麼辦﹖可以去康熙字典和中國的古籍裡面去找字﹐契合或相近的拿來湊著用。

    抱持上述歷史文化觀點的人﹐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原漢人”﹐現在在中華
    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還有在中國內戰後到台灣的新住民﹐都是跟北方非漢人民族
    混血過的不純雜種﹐沒有資格稱作中原遺民﹔他們說的語言是“滿洲話”(Mandarin)﹐
    是從滿語和北京地方話混合演變﹐不是真正的“漢”語。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共產
    主義是列寧馬克思的東西﹐也不是正統的漢民族思想。

    這種復古的台灣文化觀﹐明顯的只是漢族沙文中心主義之下的一種版本﹐把以
    前國民黨的文化宣傳稍微修改﹐也將新住民的文化看做是“番邦”來加以鄙視。這
    種文化觀﹐當然也一併輕視台灣和其他地方的原住民文化。這樣打著台灣第一旗號
    的舉動﹐其實是建造台灣文化多元﹑族群平等的阻礙和毒瘤。

    這種歷史觀是用民族優越作基本前提﹐不合乎現代的人類學﹑考古學﹑以及遺
    傳學的研究發現。

    人類的遷移和文化互動

    目前比較一致的理論是認為現代人的起源在非洲。從非洲遷移出來沿路散佈
    定居的時候﹐有人經過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然後轉進到東歐和北歐。一支從近東
    越過喜馬拉雅山北麓到俄羅斯﹐或是從中亞進入東亞北部。更遠的繼續往東從當時
    冰封的白令海峽到美洲。還有一支則是由近東走喜馬拉雅山南麓到印度﹐然後是南
    亞﹑印尼群島﹑澳洲和大洋洲。有的就從陸路到現今的泰國﹑越南﹑到達東亞南部。
    這樣看﹐台灣的原住民有可能從大洋洲來﹐也有可能從越南福建來。

    如果是這樣移居﹐東亞北部下來和從南部上去的民族﹐就在現今的中國中部一
    帶相遇。中國的古神話說北方的“黃帝”大戰南方的“蚩尤”﹐可能是這種情形。
    亞洲南方和東南方有國家成立是從中國歷史的春秋時代就開始。楚吳越三國的建立
    可能就是北方的一些移民(採用北方觀點的歷史課本裡說的封侯)和當地原住民混合
    建立的國家。古越國和越族(Oat / Goat / Viet) 分佈的地點差不多在現在的福建
    和廣東﹐ 跟現在的閩南關係最近。秦始皇雖然統一東亞﹐南方的部落仍然獨立進行
    抵抗﹐所以秦軍南征到達廣東嶺南﹐甚至在北越設交阯郡。這可能是北方部族用軍
    眷有成文記錄第一次大舉南移。越南的歷史神話裡說越南人的祖先﹐是北方來的漢
    族勢力和當地的越族結合。所以不是中國版的想像﹐覺得古時候中國南方都沒有人
    存在。現在的閩南和後期的客家人﹐也不見得都是歷代從中原移居下來到南方﹐血
    統保持純正的”中原人士“。這也許是部份事實﹐但就像台灣的福建移民后代很多
    有平埔母系原住民的血統卻不承認﹐只挖掘或其實是假造父系的祖譜﹐想像老祖宗
    的原鄉。

    閩南話自稱語言正確的發音不是漢字寫的閩南Bin-Lam ﹐正確的發音是 Ban-Lam
    oe 。硬要對上漢字﹐寫出來應該是蠻(或慢)南話。”河洛“﹐Ho-Lok 或”福佬
    “Hok-Lo 話都不是道地的發音。真正的發音是 Ho-Lo ﹐寫出來可以是鶴狫話。可
    能是漢族稱呼古越族難懂的語言。

    客家人的遷移歷史據說是比較晚期的東晉。雖然客語比較起蠻(或慢)南話較
    近現代的漢語。特別是聲調固定跟着漢字﹐而且跟漢語聲調有規則的對應關係。但
    是有趣的是﹐客家文化裡的傳統服飾﹐裝飾圖樣﹐和跟散居中國四川雲貴的少數民
    族﹐比方羌族﹐非常類似。所以現在比較大膽有關客家人的起源和移居﹐是說山西
    陝西一代的居民受到北方部落侵入﹐開始移居。路徑是先經過四川雲貴﹐再陸續往
    東南移動。”路過“期間跟當地的原住民結合或共同遷移﹐文化互通﹐但是共同營
    造出”出身中原正統“的神話來保持社群的結合。同樣客語裡為何有四縣和海陸發
    音可觀的差別﹐也由此得到可能的解釋。

    這種文化人類學探討的”共組神話“功能﹐最近也用來檢視猶太人舊約經典
    裡說的出埃及事件﹐認為猶太人原來是散居在埃及東部和巴勒斯坦南部的不同遊牧
    民族﹐在不同時期遷移﹐但逐漸地採用其中一族的出埃及經驗做共同神話結合鬆散
    的部落組織﹐進行有計劃的遷移﹐向迦南地早有農業文明的住民爭奪資源。

    小結﹕表達認同的自由

    從人類如此複雜的遷移和文化交流的現象來看﹐給族群標示分類其實只是取便
    的作法。 把某種觀點定死認為就足以解釋全部﹐並且主觀地認為別人必須接受﹐就
    是沙文主義的心態。我們以前都是受這種漢文化沙文主義成長的﹐有些人反省和考
    查能力強﹐就可以從這種文化優越中心主義掙脫出來。有些人知識增長遲緩﹐便只
    是掛另一張類似的招牌﹐換湯不換藥。面對“脫漢”的新近呼聲﹐即使我們嘗試給
    族群和文化分類﹐我想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自我的意願去寫下他/她自己的全名﹐
    是父系的﹐而且也有母系的。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