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8日 星期二

【二二八‧228】不追究責任,沒有真平安

不追究責任,沒有真平安

228事件已經過去59年了。自1987年由民間人士推動「228公義和平運動」以來,政府面對228的立場有了很大的轉變,228事件的歷史不再是禁忌,平反運動至今可說是已完成大半。在此簡單回顧一下平反運動的幾個階段:

19872月由陳永興、鄭南榕等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在台灣各地舉辦演講會等活動,突破四十年來的禁忌。

1988年,長老教會和民進黨等加入二二八紀念活動,長老教會率先把228訂為「公義和平日」,並於19891月正式發起「228公義和平運動」。

19898月,首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落成。這座紀念碑的籌建過程十分艱辛,起先社運人士希望建在火車站前被拉倒的吳鳳銅像基座上,但是某社團堅稱那是他們所有,並迅速在上面蓋了另外的東西。紀念碑後來建在市政府撥出的一小塊奇零地上。從設計到施工,無一環節不遭到政府與親國民黨人士的壓力、威脅,當時長老教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奠基時是以基督教儀式代替民間信仰的祭拜,碑座下放了一本聖經。碑文是盧俊義牧師所寫,還放了聖經裡的句子。

19902月,立法院首次為二二八受難者默哀。新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列出二二八事件。社會上的迴響逐漸增加。同年,長老教會發表:「對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的道歉公開函」,為教會長期懾於戒嚴統治而未給受難者及家屬應有的關懷而道歉,並要求國民黨政府應該誠心向受難者家屬道歉賠償。1990年年底,由曠野社號召基督教團體(連天主教都參加了)在懷恩堂舉行「二二八平安禮拜」,周聯華和翁修恭牧師分別以國台語講道,這兩位牧師分別是蔣介石和李登輝的牧師。周聯華當時應邀講道,但懷恩堂照收場地費一毛錢也未減,周也撇清說懷恩堂並非主辦單位,只是出借場地。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特意出席,以緩和二二八平反運動的聲浪。

在二二八平安禮拜之前後,曠野社蘇南洲社長協助受難者家屬形成團契,並於1991年2月推派代表和總統李登輝見面。二二八受難者家屬走出心頭陰影、克服恐懼,出來指控國民黨政府當年的屠殺行為,二二八平反運動逐漸由受難者家屬取的發言權,各地的二二八關懷協會也漸漸成立。這一年,民間率先成立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稍後行政院亦成立研究小組,並於隔年提出研究報告。

1992年,以家屬為主的二二八關懷聯合會提出訴求:政府道歉、公佈真相、追究責任、建立紀念碑、賠償。各地政府紛紛支持建立紀念碑。

1995年,台北新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碑落成,李登輝總統正式向公開向受難者及家屬道歉。4月,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開始實施,家屬對「賠償」變成「補償」不滿意。發放補償金的工作由行政院成立二二八紀念基金會來負責。

1996年,台北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

二二八平反運動的訴求中,政府道歉、建立紀念碑、賠償這三項在1997年大致都已達成,近十年來,平反運動的目標是在真相的進一步釐清,以及追究責任上。國家檔案的進一步開放,以及新史料的出土,應該是會讓二二八的面貌越清晰,但是歷史詮釋拉鋸戰,才剛剛開始。

觀察二二八平反運動的發展,可說是近二十年台灣民主化歷程的縮影,我們看到人民力量的展現,看到台灣人掙脫恐懼與壓抑、打斷心頭為奴枷鎖,面對過去的傷痛記憶,敢於爭取公義和權利。

二二八平反運動一開始就結合政治界等力量,訴求也是針對政府而來。可以說,228平反運動之所以能夠有成,是由於台灣本土民主力量的勃興,是由於台灣已經不再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戒嚴社會。但是該運動進行到現在,真相的追求仍不能讓受難者家屬完全滿意、責任追究尚未明朗化,也是表明台灣的民主政治似乎還不夠建全、台灣社會有一些嚴重的問題尚未克服。

2000年,民進黨取得政權。民進黨其實可以說從二二八平反運動中得力不少,因為平反運動凝聚了台灣人意識,民進黨在這種民意下才獲得政權。但是,民進黨政府只是把228當成口號、標幟,並未將「公義和平」的目標進一步落實。大家都說要撫平傷痛,但到底要怎麼樣做?傷痛的到底是誰?台灣人為什麼仍然感覺到受害?

今年二二八的一個重要發展,當推《228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的出版。媒體報導這本新書,把焦點放在「直指蔣介石是二二八元兇」,稍有關心二二八的人,都知道這根本不是新聞,幾乎所有受難者及家屬早就有這樣的定論,這次的研究不過是拿出更多證據來確認。但是還有一些人不能接受這樣的論斷,最典型的就是蔣孝嚴的反應。

從蔣孝嚴、「中研院228研究增補小組」(註:這個小組其實是朱浤源研究員私下與人組的,和中研院沒有關係,中研院近史所已發表聲明澄清)等的發言,我們可以感受到另一群人的受害意識也是很強大的。「外省人也死了不少」、「我們也是受害者」、「二二八是台灣人打殺外省人」、「一直談二二八就是在製造族群分裂」,我們在藍營不難聽到這類話。

不只藍綠陣營、外省人和台灣人常出現截然對立的立場,基督教界也有「一個和平、各自表述」的情況。

華神趕著在26日出版一本叫做《二二八的省思》的書,這本書副標為「從聖經、歷史、神學看台灣政治與族群紛爭」,收錄了多篇文章,大多數基調充斥著外省人的不安感、對教會關心政治的反感、對歷史事實的混淆不清,以及對「公義和平」的無知。

二二八作為歷史事件,是可以有很多詮釋的角度。但是若放在「公義和平」的目標下,似不應該有太多歧義出現的。是非對錯,責任追究,是讓此事真正「成為過去」的重要路徑,是非做不可的。只有弄清楚是非對錯,道歉才有價值,寬恕才有意義。唯有把責任釐清,外省族群才不必老是自認背負原罪,受難者及家屬才覺得有交待。任何族群若繼續懷抱著恐懼不安,台灣就沒有真平安。清算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看似製造衝突,其實是弭平族群之爭的手術。願經過治療過程的疼痛,台灣健康強壯,所有肢體一起面對強橫惡鄰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