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6日 星期四

廢校之後將是廢村

好友萬淑娟在口埤國小協助鄉土教學課目,她的孩子也在此上學,她弟弟萬俊明是家長會長,他們都是這間學校的校友。這所有85年歷史的小學,對當地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許多人家五代人都讀過這間學校,被裁併後,當地人代代同學的世交情誼、每個世代一起上學的同儕文化、在學校中培養起來的社區共同意識,將煙消雲散。

萬家姊弟加入了台南縣17所面臨併廢的小學家長們組成的「反併廢校聯盟」,向縣議會、縣政府再三請願之後,教育局拋出一個緩廢辦法,就是要各校去想辦法找人轉入,只要這學期人數達六十人,下一年度就可繼續留著。這樣的條件,對人數只勝二、三十人的學校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即使像口碑國小有五十幾人,也很難找到願意轉進來讀的人。也就是說,縣府只是暫時應付一下反對的聲浪,整個政策是沒有改變的。

為什麼小校非廢不可?說穿了,縣市政府的財政困難應是最主要的原因。據說這次台南縣決定一口氣廢掉十七所小學,並非教育局提出案子,而是財政部門直送縣長裁示。

當然,也有教育學者為此政策背書,提出「資源集中、學習效果佳、可培養競爭力、增強同儕互動能力」等理由,來主張大學校的必要,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萬淑娟認為,學校小巧而能「全校互動」,整個學校像個大家庭,學習效果更好,而且更能學會群體互助,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優勢嗎?山村的孩子去到城鎮就學,從小就失去和自己社區的小朋友做朋友的機會,而且很容易被欺負,這真的是比較好的選擇嗎?然而,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出發的教育理念,似乎不能打動掌握教育資源的官員和學者。

公部門以政策全面封殺偏遠地方之學校,讓長期處於資源弱勢的社群,雪上加霜,加速地方沒落。「降為分校、廢校,實際上就是『廢村』的思維。」萬淑娟萬分沉痛地說:「為政者處理城鄉差距問題,難道就是打算全面都市化嗎?」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社區文化工作的她,深刻體認到鄉村對整體台灣社會、台灣文化的重要性,痛心於一直熱心支持的綠色政權竟忘掉自己的根源:「我們一方面檢討社會的功利價值取向,感嘆品格教育、生命教育之匱乏,卻忘了這些生命重要的價值,有許多正是來自山村、海湄,因為這些地方人情熱絡、民風樸實,正是這些地方提供生命的自由奔放,深根蒂固地形塑愛家愛鄉愛土地的情操,但是政府的政策卻是要毀掉形塑愛鄉愛土之人的環境。」

口碑國小還有一特點,就是這裡是唯一教授西拉雅語的地方。在鄉土教學課程中,小朋友學著西拉雅的基本語彙,認識西拉雅族群的文化、歷史,對自己的文化與社區充滿自豪。這一切,將在廢校之後化為烏有。台南縣才剛成立平埔族委員會,設了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把西拉雅文化當成特點在賣,但是卻對西拉雅文化傳承的教育工作毫不在意,令人感慨。

像口碑這類說偏遠不夠偏遠的社區,恐怕很難得到像斯馬庫斯那樣的大眾關注和普遍的同情,可是這些不夠偏遠的學校、不夠偏遠的社區,也一樣有自己的文化要傳承,有維繫社區不解體的必要。

口碑國小及其他瀕臨廢校小學的社區,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正是需要政府資源協助的地方,結果現在政府連他們小小碗中的一切都要奪去。他們雖發出微弱的抗議,卻很難擋住既定的教育方針。我們期盼政府基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基於關心社區、族群文化生命的存續,能夠改變這種扼殺弱勢、反對多元的教育政策,為鄉村地區釋放在地的、適況的、更完善公平的教育設施及資源。留下學校,就留下社區生存發展的機會;廢掉學校,就斲傷了鄉土生命力的根基。

20 則留言:

  1. 我想教育當局,應該也要多幾個像你這樣有思慮的人吧!
    這也不是大家所樂見的事!
    當局者應該不明白自己的一個政策,會影響到多少人的生活!

    回覆刪除
  2. 說到小學的城鄉差距,我的親戚家倒是遇到另一種情形。

    他們家距離附近兩所小學差不多等距,小學甲靠近一所大學,學生多是大學教授子弟,小學乙則是一般的鄉下學校。做山的家長們考慮了很久,還是把孩子們送到小學乙去了。理由:因為家長要下田工作,自己知識水準又不高。教授的子女們回家還可以有父母幫著指導作功課,他們則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深怕去唸了小學甲,孩子們會跟不上而功課落後,甚至人格自卑。

    這理由讓我聽了很感心酸。

    可喜的是,小學乙因為學生人數不多,校長及其他老師幾乎都可以叫出全校學生的名字。親戚去接小孩時,老師也認得他,回頭就喊:XXX,你的阿公來接你了。因為知道他們家是隔代教養,老師也會特別注意孩子們的功課甚至身體健康。

    這是另一個小巧學校的正面經驗。

    回覆刪除
  3. Arkun分享的例子相當有意思。對呀!小學校就是老師同學間會變得很親,而且孩子會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我和淑娟談這次廢校的事,有說到未來孩子必須到鎮上上學的問題,交通事小,麻煩的是勢必會有適應上的問題,而且原來那種學校像另一個家的感覺都沒有了,競爭壓力又變大,對孩子是好的嗎?我們的教育目標是要栽培一堆習慣把人踩在腳底下的競爭高手,還是要培養懂得關心人、熱愛土地、正直善良的公民?

    回覆刪除
  4. 我們一直有在想,再十年後,可以從目前的服事退下。
    我們想到一些如正職般的義工工作。
    到偏遠地區做課後輔導工作,這樣的廢除政策,十年後,我們大概找不到學校可以服務了。

    回覆刪除
  5. 顯然即使在民進黨中,看起來比較有理想性,比較有能力的縣長,到了最後,還是無法堅持到底。例如,台南縣的糖果文化節就是一例,我真搞不懂花幾百萬去請Hello Kitty來表演到底有什麼意義?Hello Kitty和佳里鎮有什麼關係?當政治人物已經習於把文化媚俗化時,關幾所學校當然也就不痛不養。
    事實上,現在各縣市的負債比例直線上升,所謂愈有「政績」的縣長,負債愈高,中央統籌分配款撥下來幾乎都是立即花掉,特別是要花在可以「造勢」、可以「出名」還有馬上看的到績效的事物上。
    可以想像的到,像蘇煥智這種第二任的縣長,未來花錢必定更不加節制,也可以想像「大拜拜」式的活動也將愈來愈多,愈來愈頻繁,然後贏造一副「第一名」縣長的光環,好加持他卸任後可以繼續在中央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唉,如果把請Hello Kitty的經費省下來,相信可以讓這些迷你小學的師生獲得更多資源。

    回覆刪除
  6. 真羨慕這個國小的小孩!
    我國小讀的是有九千多人的學校,人擠人,排路隊要排一小時才出得了校門呢.

    廢校在官方看來似乎是經費考量,不過也應該考量多一點才是.廢校的議題會隨著台灣少子化而愈形嚴重,政府得及早從長計議才行.

    回覆刪除
  7. 看到你的文章,真叫人感慨!
    人民真正的需要,當官的能體諒土地的呼喚嗎?
    我會將文章傳出去,也感激你的用心!

    回覆刪除
  8. 看到你的文章,真叫人感慨!
    人民真正的需要,當官的能體諒土地的呼喚嗎?
    我會將文章傳出去,也感激你的用心!

    回覆刪除
  9. 我想起的是日本漫畫家尾瀨朗畫的一步漫畫--"光之島"
    (他曾經畫過幾部膾炙人口的農村主題漫畫"夏子的酒"、"家")
    "光之島"的劇情也是實際故事改編,講一個日本原住民小島的故事 因為小島上的人口外移,剩下一個小學維繫著小島的生存
    但小學的學生只剩下一人 並且就要畢業了
    島上的村落許多老人思索如何讓社區生存下去
    於是他們處心積慮地從都市把小孩找回去島上讀書
    這部漫畫被改拍成日劇"琉璃之島" 可惜劇情改編太多也側重那個虛構的小女孩的故事
    原著漫畫倒很值得一看

    回覆刪除
  10. 附帶一提,像《家》這樣一部漫畫曾經也作為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讀本,或許《光之島》也可以作為關心司馬庫斯的朋友們一個參考讀物

    回覆刪除
  11. 那天去租《奈津之藏》的時候(夏子的酒第二部),我問店員《夏子的酒》的後半部是否出租了,他說,可能賣掉了。我訝異的是,怎麼會只賣後半部,而留下前面的,這樣對讀者來說還蠻麻煩的。

    原來因為在出租店的借閱率不高,內容深刻的漫畫書也會面臨被“處決”的命運,真的很可惜。

    回覆刪除
  12. 藍色河流工作室2006年3月22日 下午2:22

    政府資源錯置,財政惡化的弊病愈發顯現出來!
    搶「政績短線」,可能是台灣「民主開發中國家」無法避免的痛!
    最突發奇想的提議:是否能將口碑國小「獨立」為私立小學,發展成像森林小學一般的學校?透過西拉雅文化協會或成立其他組織,招募贊助會員...。當然這不是解決迷你小學被廢的好方案,難度也高,但,這麼特殊而獨一的學校,救一個是一個(怎麼變得這麼悲情)!

    回覆刪除
  13. 藍色河流的提議很有意思。但是這些面臨裁併的小學,通常都是經濟弱勢的社區,家長都不是有錢人,也缺乏有力的社會人脈。若要變成一個私立小學,極需要企業和外界人士的長期贊助。

    西拉雅文化協會其實有提出社區和小學結合發展特色的未來願景,分別是:
    1.文化‧藝術村→西拉雅建構之小學
    2.有機‧生態村→有機山林教育學校
    3.教育‧互助村→社區學習站、資訊中心、全人教育網

    若民間的力量能支持偏遠小學不廢,甚至進一步讓這些小學成為社區營造的一環,當然是件好事。盼關心者引介相關資源給這個社區。

    回覆刪除
  14. 這篇文章南方電子報採用了之後,一些朋友又轉寄出去,相信有發揮一點影響力了。

    一位好友ieu在轉寄信中附了他對廢校併校政策的看法,特轉錄如下:


    我認為,「併校」和「廢校」是基於財政思考,其實財政資源的分配若做妥善調整,應該不難克服。
    教育是百年大計,為政者應該三思,民意代表的監督更責無旁貸。
    十年前我因工作關係,曾在中國桂林住了一段時間,記得有一次看電視,剛好看到所謂「希望工程」的電視報導(就是在全中國各窮鄉僻壤推廣基礎教育的工作報導)。那是內地一個交通極端不便的小村落(地名我已記不得了),從省城到該地要轉四趟車,再走上半天路程,地方很貧瘠(人很窮,地很瘦),連電燈都沒有。當地的村民有很多識不識字的,近十年才開始有人讀小學,因為地處偏遠,師資缺乏,村民頂多讀小學,稍長就移往較富裕的小村鎮,然後就不回來。大部分沒能力賺比較多錢又戀著家的只好留在家鄉。只有一所破破的小學,只有一位在當地服務了四十幾年、年紀很大的老師。在訪談中,這位被表揚的老師說,因為沒有電燈,他的眼睛因為常常要在晚上批改作業而壞掉。他說現在中國經濟比較好了,希望新的一年政府可以多補給半斤煤油,這一他就可以把油燈弄亮一點。
    比較起來,台灣還算不錯,教育資源的重整問題,當然也和人口政策及社會的變動有關。這篇文章中特別關心孩子的成長、學校、社區的關連性,有文化面的思考,這一點我頗贊同。

    回覆刪除
  15. 4月13日才去拜訪了口碑國小
    深深喜愛它的地理環境與優秀的教學行政團隊
    口碑 加油

    回覆刪除
  16. 我也想到光之島這部漫畫,而其迷人的地方,是小學校有能力克服大學校裡學生的疏離、空虛,有辦法容納另一種學習的可能。

    真的很需要從全體教育經費的結構來看喔,我覺得不思索這個問題,許多真的得花資源的事情都會被一一拖垮喔。其實不只是小校,很多大校辦學根本也都捉襟見軸。不只是整體財政資源裡的教育資源應該增加,教育資源裡到底如何分配、如何運用,是我們必須逼政府思考的點。

    回覆刪除
  17. 真是個經費和辦學品質 兩難的問題!

    回覆刪除
  18. 2008年2月,口埤國小還在努力:

    國語日報 2008/2/28

    南縣口碑小提燈 傳遞護校心聲

    李榮茂、劉偉瑩/臺南報導

     長期以來面臨裁併校壓力的臺南縣口碑國小,師生在參觀「二○○八臺灣燈會」後,決定製作「臺灣燈會活力鼠」小提燈,傳遞不願被裁校的心聲。昨天學生人手一盞,一起祈福點亮口碑的未來,希望邀請重視品德教育、生態環境、自然景觀森林保育的家長,將子女送來口碑就讀。

     口碑國小校長黃良成說,為能保留學校,家長會籌措三十萬元獎助學金,補助學區外就讀學生,但學校認為非長遠之計,因而自這學期開始不再以補助各項費用作為招生誘因,將鼓勵實際認同學校學習環境及教育理念的學生前來就讀。

     黃良成表示,學校實施閱讀經典分組教學、晨光表演、讀報教育、心得寫作,連續兩年榮獲臺南縣閱讀績優學校;也實施游泳、戶外、生態、母語、音樂等教學,都是學生的最愛,學習成果良好,對外比賽屢締佳績,受到各界好評。

     學生家長劉淑綿說,學校在社區具有向心力,社區民眾都擔心學校被裁併後,社區會逐漸沒落,因而都協助學校遊說學生到校就讀,希望學生數能保住六十人。

     臺南縣教育處處長王崑源表示,裁併學校的標準,除了交通不便地區外,主要是以學生人數作為依據,不足四十人將併校,不足六十人則降為分校。九十七學年度併校的國小有頂山分校、六溪分校和金砂分校三所,口碑國小並不在學校裁併名單內。聽到口碑國小學生的愛校心聲,王崑源相當感動。

     王崑源表示,口碑國小致力發展平埔族的西拉雅文化內涵,復育音樂及語言,希望以學校的文化力量傳承給下一代,學校靠近中興林場,以此營造校園環境和特色,吸引學生回流,種種努力都值得肯定。

    回覆刪除
  19. 學校是個社區凝聚力的所在,小學時每每到學校辦理運動會或園遊會時就是社區見面的機會,而小校的老師也才有可能做家訪,推動學校結合社區的各項行動。
    大校的孩子相信也有他/她的歡樂,但是校門口排著隊的安親班車子,卻是所謂競爭力背後的事實。
    台灣就這麼小,主政者若不規劃整體教育藍圖,各縣市都難免因為窘迫的預算而犧牲孩童在地就學權。

    回覆刪除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