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殿堂,像進入中國式宮殿。
是媽祖廟嗎?眼前這馬賽克的主角,卻是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
這是位於台南市開山路的中華聖母主教座堂,是天主教追求本色化的代表作。
在教堂外面,有座「中華聖母」雕像,馬電飛教授作於1976年。
每次經過這裡,都很喜歡去看她。優雅高貴的面容,簡潔的打扮,抱著嬰兒的姿勢很自然。
這座教堂是主教座堂,大門上懸著一面牌子,畫著主教座堂的標誌。這標誌也設計得相當好看。
比起熱鬧非凡、巴洛克風加台灣廟宇味道的鹽水天主堂,中華聖母主教座堂感覺比較像孔廟這類官方廟宇。天主教的本色化,很知識分子,很大傳統。這種「中國味」,在現在的台灣,並不會讓人有「這是我們的文化」的感覺。起碼我是這樣感覺。不過,仍然欣賞這種掙脫西方傳統的風格。
挺喜歡天主教堂的一點,就是他們和一般的廟一樣,白天即使沒有活動,大門還是敞開的。你可以進去坐著禱告、沉思。殿中許多陳設、壁畫、雕刻,都可以讓你有素材去看、去感受、去了解。
新教的教會好像通常門都關得緊緊的,只有少數教會為一般人開放。而且進入新教的教會,若不是參加禮拜,真的沒什麼東西好看。
我在flickr上的天主堂set,可以看到菁寮、鹽水、台南主教座堂等不同風格的天主教堂。
馬電飛是我老師。他是徐悲鴻的學生,席德進的學長。他會待過四川是因為他的學校杭州藝專在日華戰爭時遷到四川。他是1948年初就來台任教,跟1949年大逃難的那批不同,他是參加上海的台灣教員甄選,然後全家安穩地來台南。
回覆刪除他本是水彩畫家,聖母雕像是他生平惟一雕塑作品。他說此雕像有複製一座送到梵蒂岡去獻給教宗。不過我想送到梵蒂岡的世界各地聖母雕像或聖母主題藝術品多到數不清。
這座教堂當然不是「西洋教會本土化」的例子,而是「天主教堂中國化」的例子。主其事者,是1961-1966年台南教區主教羅光(1911-2004)。羅光後來當上總主教,及輔仁大學校長。
回覆刪除我從小一直有個印象,天主教的「華人」神父不會講台語,反而是「洋人」神父會講很流利的台語。長大後才知道,台灣的天主教,除了少數在清末、日本時代來台生根;大部份天主教徒及組織是1949年跟著蔣介石流亡來台的。1949年後台灣「華人」神父普遍不會講台語並非偶然,而是此組織「中國化」的結果。
蔣介石夫婦雖不是天主教徒,卻與天主教關係密切,例如宋美齡是輔大董事長、榮譽董事長。輔大校門口進去軸線最末端(這在群組建築中位階最高的)是座體育館,名叫「中美堂」,嘿,中正美齡是也。
菁寮教堂是另一個特例。當初(約1960年)來此建堂的神父是德國人,他在設計興建此教堂時,想起他在德國的年輕建築師好友Gottfried Böhm(1920- ),於是把菁寮附近基地照片、地圖寄回德國,由這位Gottfried Böhm畫好草圖寄來台灣,台灣這邊就依其設計圖,找來工人完成。
回覆刪除這位Gottfried Böhm在1986年奪得世界建築界最高榮譽,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
http://www.pritzkerprize.com/boehm.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B%C3%B6hm
菁寮這座教堂早晚會成為台灣列管重要古蹟,因為它出自一位國際級建築大師的作品(年輕時的作品);再者它其實是依照歐洲小修道院的精神去設計(修道院部份後來做幼稚園),教堂平面是歐洲常見但台灣少見的樣式。
不好意思,更正一下
回覆刪除馬電飛是林風眠(杭州藝專)的學生,我寫成徐悲鴻。
謝謝Kai-shao精采的補充。
回覆刪除我是輔大畢業的,在那裡呼吸到很多天主教氣息,感受到天主教中國化的一面,對中美堂印象深刻(真正是非常討好當政者)。可惜當時沒有參加過每年盛大舉行的「敬天祭祖」儀式,因為當時有很深的新教偏見,把這種本色化儀式視為一種向偶像崇拜低頭的做法。
平平一個輔大,各個學院卻有相當不同的風格。文學院由中國主教團主辦,味道很中國;理學院和外語學院是聖言會辦的,灰色石材建築很樸素簡潔,德國味重;法商學院好像是耶穌會辦的,就比較美國味。
在輔大,雖然看到天主教中國化的一面,但同時也經歷了天主教裡面的多元文化共融。梵二大公會議後,天主教有非常前進且深刻的改革,培養出不少思想自由、致力於從各層面解放受苦者的神職人員。遇到過非常「台」的神父,愛鄉土之情不下於台南神學院的師生;關心社會正義的奧國神父,比聲稱愛台灣的牧師們更用心去了解台灣、為台灣問題找出路;我第一次接觸到原住民運動,也是藉由鄒族修士帶來一本《高山青》。所以,一直對天主教抱持很深的好感。
開山路天主堂當年我還在唸成大歷史系的時候也作過報告喔!
回覆刪除這真是一間美麗又有特色的教堂,
外面的中華聖母看起來真有親切感!
提供成大"西方宗教在台灣"的連結
回覆刪除http://www.gospelherald.com/template/view.htm?code=edu&id=3156
看到照片,想起我在這間天主堂參加過一場婚禮,當時也是對裝潢嘖嘖稱奇。
回覆刪除主持婚禮的神父全程說福佬話,在台南,不說點福佬話感覺是很怪的一件事,所以我的福佬話就是讀書的時候在台南練的。:)
Judie,真好玩,我是天主教徒,卻對南神裡面的小禮拜堂情有獨鍾,每經過都會進去坐坐,默禱一下。我們這是甚麼情形?硬要分析,也許是因為不會遇到甚麼熟人,不必分心打招呼,可以安安靜靜享受主的平安。然否?
回覆刪除對於這時期的建築風格,傅朝卿老師有《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的專書論及,是很完整的建築史論述,還得到當年(1994)的金鼎獎。
說個笑話。有教友跟我的戴神父(西班牙籍耶穌會神父)抱怨,說有些神父講道很難懂,神父非常體諒地啊了一聲:「我們外國神父口音比較重,請多包涵」「可是我說的是中國神父啊」
我曾經教過一位耶穌會修士中文,他是波蘭籍,猶太人,非常有語言天分,中文是他會的第十二種語言。如果在台灣待得更久一點,可能台語也會了。實在佩服不已。
恩 南神的禮拜堂 是一個很特別的空間
回覆刪除雖然很多外來參觀的人不容易接受前面那一大片的布幔
(很多人都跟我說 很像窗簾或是臥室)
不過 我一直覺得 那塊布幔 加上十字架
還有上面的花窗玻璃
雖然簡單 素樸
卻很能夠帶人進入安靜
分享一點觀察。去點讀polanyi 西方宗教在台灣的連結。裡頭第三段報導有關現場展
回覆刪除出的各教會的出版品。
這是原來的行文“現場還展出拉文文、日文、中文三種版本的長老教會公報.....
“
拉文文應該是拉丁文的誤印。但台灣歷史上長老教會公報從沒有用拉丁文印過出版
品﹐是用拉丁字母拼音的福佬話﹐也就是一般研究台語文人士認識稱呼的教會羅馬
字﹐又稱白話字。從這報導來看記者對台灣教會歷史﹐特別是國民政府來台之前的
歷史沒有基本的認識。基督新報的編輯也不了解﹐才會讓這錯誤付印。教會羅馬字
現在已經是台灣歷史的公共財﹐一般的稱呼是台灣羅馬字。最近教育部國語推行委
員會根據台灣羅馬字﹐參考台灣語言音標字母(TLPA)做改良﹐開始準備推行台灣羅
馬拼音﹐首先使用在福佬話的鄉土教材。其他枝節跟這題目無關﹐不贅述。
Kai Shao 講的很對。這座天主堂的色彩是中國化﹐不見得是台灣化。這樣的例子也
發生在一些跟著國民政府轉到台灣﹐用中文聚會的基督教派。浸信會像周聯華牧師
和一些贊同他思維的人﹐也是很努力在做基督教和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不過基本
的立場都是把台灣文化當做是中國文化的一支﹐所以認為只要中國化的問題處理好﹐
自然就處理到基督教台灣化的議題。
我的看法是這不見得。這座天主堂的建築理念是想跟台灣的媽祖信仰會通。天上聖
母是台灣人對媽祖的稱呼。福建境內的媽祖崇拜原來沒有像台灣那麼興﹐是後來台
商在福建投資居住﹐台灣宗教文化”反攻大陸“﹐才讓媽祖崇拜在福建重振﹐當地
人才又一間一間把媽祖廟蓋起來聚金。所以媽祖崇拜是在台灣獨特發展出來的﹐就
如同神道教在日本一樣。我們台灣的信眾後來還回去認祖歸宗﹐實在不智。
中國對林默娘﹐也就是後來媽祖傳說﹐論述的重點跟其他的儒教系統一樣﹐是放在
四維八德的範圍裡﹐特別是孝。說默娘善泳救了他幾乎溺海的父兄。但是台灣版的
論述雖然還講孝﹐最強調的地方卻是說林默娘後來變成海神﹐專救遇到風暴的漁民。
這是因為台灣一直是移民進出的島嶼﹐以前只靠航海﹐這個在黑水溝看護航海的神
明﹐當然就會是台灣人最重要的依托保庇。
所以這天主堂嘗試把聖母形象跟媽祖聯結﹐是連到中國孝順溫柔的林默娘﹐不見得
就連到台灣人心靈深處﹐過海平安的媽祖婆。
還有﹐媽祖婆在一般宗教研究裡﹐通常都被說是福佬系的海神﹐跟客家人拜的三山
國王相對﹐管不同的生活經驗。但媽祖的形象不全然是海神﹐因為媽祖不是引領人
出去四海冒險﹔反而是在迷失裡所求的倚靠﹐引領回航的。媽祖其實是移民神﹐像
燈塔﹐是不得不出海的人遇到危險時歸回的方向。大甲媽的繞境全台是模擬信眾的
生命經驗﹐有出必有回。所以在這點上﹐媽祖是使生命和記憶延續的神明﹐倒不是
孕育出生命。在這點上﹐如果聖母是母性孕育人子﹐人子代表人的本質和實存的處
境﹐這樣聖母如何在政治的不安和人生的流離中看護思念人子基督的成份﹐而不只
是母親懷抱嬰孩的圖像﹐就必須多加闡釋﹐才能跟我們台灣人的歷史經驗做更深的
交流。
我本人是建築學者。我所說的「天主教堂中國化」單純是以建築的作法來談的。
回覆刪除開山路這個教堂跟台南「大天后宮」在建築上的交集是很微弱的,無論是空間形式、作法、裝飾圖案,幾乎都不同;它反而跟「圓山飯店」、「蔣介石行宮:梨山賓館」之類的建築物比較接近。
中國各地建築其實是小同大異的,跟中國各地語言的狀況很像;100年前把一個廣東人送到北京,此人會是又聾又啞,除非他識字,或可筆談一番。中國北方建築與南方建築的差異,大概比俄文與英文的差異還大。開山路這座天主堂,基本上作法都是中國北方的。
主其事者(羅光)在建此教堂時,把天主教聖母瑪莉亞與台灣西部沿海的「天上聖母(林默娘)」之間做類比聯結的企圖心,也是很明顯的。
不過,羅光應該沒有時間去研究台灣的林默娘與中國的林默娘有什麼差別,甚至他大概不覺得會有什麼差別。
他聯結的應該是「中國的林默娘」,所以他用的是「中華聖母」。這種心態跟宋楚瑜、馬英九告訴台灣人說,你們台灣人拜的孔子是中國人、關公是中國人、林默娘是中國人的意境是一樣的(註:以上皆錯,孔子是魯國人、關公是蜀國人、林默娘是明帝國人,這些人的國家認同裡沒有「中國」兩字)
台灣的媽祖是「天后」,中國的媽祖是「天妃」,等級上就差了一截了。
在民國年間進入中國的歐美的傳教士﹐嘗試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時候﹐為了要從當局
回覆刪除取得旅遊定居的方便﹐免不了採取官方觀點。
在台灣就不是這樣。因為當局從滿清換到日本後來變成走路的國民政府﹐官方觀點
換來換去﹐沒有一個標準﹐長老會就乾脆採取當地人的語言﹐介紹歐美的歷史文化
教育科技和醫學。早期採羅馬拼音用福佬話出版的台南教會公報﹐曾經介紹歐洲的
童話故事。我看過的史料是介紹灰姑娘﹐不只是用福佬話講﹐而且是文化台灣版。
裡面的主角Cinderella 有個台灣名字﹐叫寶仙(Bo Sen) ﹐故事的標題叫做土炭仔﹐
不是灰姑娘。記不記得原來的童話是說Cinderella 參加宮廷晚宴﹐跟王子跳舞。但
是翻譯的當時台灣人不懂跳舞﹐更不知道什麼是宮廷舞﹐所以翻譯的人就改說是公
子親自來跟寶仙同桌﹐兩人一起大吃一頓。
我看了爆笑出聲。這故事很台灣﹐一點都沒有嬌作模樣。但是原來的精髓都講出﹐
的確是Cinderella 採取出動去赴宴。這王子傻傢伙是後來拿一隻鞋到處去找人而已。
教會公報還有在鐵達尼號 Titanic 遇難的時候﹐刊登即時報導。標題是 Kong phoa
toa chun (攻破大船)﹐講到北大西洋的冰山撞破鐵達尼號造成的災難。有興趣的人
請去台灣教會公報找這些出版史料。
回來談早期在中國的傳教士學到的中國歷史觀點﹐是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族主義者(Chinese
nationalist) 經營出來的史觀。原本是漢族中心主義﹕國民黨前身同盟會的口號是”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意思是起碼恢復明朝的文化﹐蒙古和滿洲(其實還有西藏)﹐
都不是中華。後來看自己玩樹敵不行﹐為了對抗亞洲大陸外的帝國主義﹐趕快改過
來號召”五族共和“的中華民族。然後編著中國”通史“﹐把原本在亞洲大陸不同
種族建立的政權稱做朝代﹐而不是不同國家﹐把征服的順序全部都連起來﹐上去搞
到黃帝神話夏商周等等。但是﹐如果去看不是漢族的種族建立的政權所編著的歷史﹐
比方元和滿洲未漢化時期的歷史論述﹐都是各自一國分別追述上去到不同的起源和
不同的通史。不過有趣的地方是東亞的民族文化上都有種族中心主義的特徵﹐都認
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歧視其他的民族。每族建立的政權都用我所站之地是中土(center
of the world)的用語﹐就讓後來的中國國族主義者找到”大家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的想像。卻從不仔細考證我的中土/國是不是你的中土/國。所以早就是一個想像
的中國各自表述的麻煩了﹐不是今天台灣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彼此間才存
在的政治問題。
其實仔細想所謂“漢族”裡的歧異性﹐也是大的驚人。在遷移的歷史裡﹐想像的漢
族和不同種族不斷混合﹐文化彼此接納﹐早就沒有什麼純的血統。特別是在漢族遷
移到長江以南的歷史﹐跟許多比較少數或者弱勢的種族接觸﹐就會同化掉這些種族
原本的語言或文化。古國的吳和越就是這種例子(那些中國通史教的諸侯是漢族征服統治
者)。但是都會在語言文化留下一些原本民族的蛛絲馬跡。所以即便是一
併使用圖像漢字﹐說的語和寫的文從來就沒有一致過。也就是說﹐即便是“古人”﹐
日常說話也不是像文言文寫的“電報語言”那樣。也就是說﹐寫的文有獨立的文法﹐
跟說的口語的文法一向是分離的。
現在中國能說的普通話﹐台灣說是國語﹐很多人誤解就是原來的北京話。不知道其
實普通話﹐是根據北京一帶的地方口語﹐在民國初年造出來的人造語言﹐接納創造
了大量的外來語做現代詞彙﹐文法上跟英語非常類似。但是在歷史上我們被教這是
文言文白話化﹐把很多複雜的歷史文化建構討論都簡省了。所以說﹐在目前定義的
漢文化圈子裡的差異﹐絕對不只是“地方和省籍”的差異而已。
當傳教士只為了圖取方便﹐迎合中國國族主義的當權者時﹐就不深刻討論東亞大陸
文化差異的問題﹐跟著想像有個完整的文化中國。
實在是不清楚甚麼叫「中國媽祖」或者是「台灣媽祖」?連這個都可以區分等級嗎? 又不是城隍爺! 說句不好聽的話:「天后」這個封號還是施琅叛明,幫助清國攻陷台灣,以媽祖幫助清軍潮水,而奏請當時的康熙所敕封的,很多記載都是說施琅不願意遭到當時台灣人民唾棄, 所編造出的謊言!
回覆刪除另外, 林默娘也不是「明帝國」人, 祂在宋太祖時出生的, 28歲後昇化為神,從那開始就有一堆的敕封, 所以應該是「宋」帝國人才對!! (題外話, 積弱不振,稱「宋帝國」實在是很彆扭!)
這座聖堂的設計之初,是否有想要和媽祖信仰有什麼會通,我很保留,還有待進一步了解。台灣民間社會看到「天上聖母」想到的通常是媽祖,但是天主教徒應該不會如是想。怎可將聖母瑪麗亞與媽祖視為同格?如果我是天主教徒大概不會接受。而當時主其事的主教,似乎對台灣媽祖信仰之興盛並無了解。
回覆刪除遠藤周作認為日本的天主教徒拜的其實是「瑪麗亞觀音」,這是他作為日本天主教徒深刻反思文化與宗教對遇問題之後的感受,但是中國或台灣的基督教界在這方面似乎並沒有那麼精采的反省。
剛才找到在中華聖母堂拿到的小冊子〈台南教區朝聖地簡介〉,說起這個教堂定名的起源:「民國十三年,我國首次全國主教會議在上海召開時,曾將全國奉獻於聖母,尊奉聖母為『在天中國之后』,目前共匪劫據大陸,迫害大陸同胞和教會,故此主教把自己的座堂奉獻給中華聖母,仰賴聖母的助佑,早日光復大陸河山,重整教會。」
另外,又提到選擇在延平郡王祠附對面興建的理由:「希望在紀念民族英雄的地區興建主教座堂,使我中華民族早日信奉基督。」
這是建這座聖堂時的意識形態。
天主教會心目中有「中華民族」,有文化中國的大傳統,媽祖這類民間信仰,在當時恐怕是被視為完全不入流的小傳統吧。
這是庇佑中華的聖母,是中國國族主義與天主教信仰配合的產物,和媽祖應該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另外,插個趣話,在google「中華聖母」時,最先浮上來的,是一貫道的「中華聖母」!這又是台灣宗教非常有趣的另個主題。
羅光住在台南,他身為宗教家,他不可能無視於台南的民間信仰狀況。他看到、知道的,未必會在他筆下出現。
回覆刪除例如說,就羅光的文集裡,我們可能會發現,羅光是相信人間有「長生不死之術」的,因為他一定寫過喊過「蔣總統萬歲!」。
教堂小冊子裡的建堂文字,看看即可,那是個言不由衷的時代,那是個穿鑿附會的年代,那是個萬事萬物都會牽扯到反攻復國、解救同胞的年代。
你第一張照片那個紅底金字「肅靜」二字,用的是粗明體。台灣廟宇裡的「標語」也是此紅底金字字體。
你拿到的開山路天主堂小冊子裡的文字,只有「中華聖母」,但天主堂裡更有「天上聖母」的匾額(你照片也有),此四字在台南的眾媽祖廟俯仰皆是,1949年以前中國的天主堂則無。
judie35 您好:
回覆刪除我們是「國立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
由鄭仰恩老師授課的「古代基督教歷史與文化」的授課講義,欲使用您本篇文章內「中華聖母主教座堂」照片共四張。
本校為達知識共享及回饋社會之理念,推動「國立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專案,提供一開放性平台(臺大開放式課程網站 http://ocw.aca.ntu.edu.tw/ntu-ocw/ ),線上免費供校內外有興趣自學之社會大眾下載瀏覽,以達知識共享、縮短城鄉差距及回饋社會。
在此懇請您能協助授權該照片供線上觀賞(公開放映)、下載(公開傳輸),若蒙惠允將於講義上標示 「本作品由『所有權人judie35博士 』授權本課程使用,本網站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您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若蒙應允,還煩請您協助簽署臺大開放式課程正式授權書紙本一式二份或回信給予正式授權(若需簽署授權書將於用印後附上回郵信封為您寄出)。
感謝撥冗展讀,如有任何疑問還請不吝賜教。
非常感謝!
瑞齡敬上
103/02/18
版主回覆:(2014-03-02 20:37:48)
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