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完全沒有看過有關〈水蜜桃阿嬤〉的宣傳或報導,所以在看片子的時候,可以單純地欣賞。這真是件好事。片子真的拍得不錯。看得出攝製人員和這一家人建立很好的關係,以很貼近的方式呈現出他們生活種種。
主角阿嬤的女婿、媳婦、兒子先後自殺,一共七個孩子都回到山上的家,由祖父母負擔起養育照顧的責任。堅強的阿嬤辛苦地種水蜜桃(去年收成才賣三萬多元),為家人洗一大堆衣服,想念死去的兒子..........。孩子們以各種方式面對自己的哀傷,時而憤怒、時而冷漠,時而大哭.........。
在這部片子裡,看到了原住民社區(可能平地農村也是一樣吧)一些典型的問題:農人做得要死卻賺不到錢、流到都市中的年輕人適應不良而被擊垮、隔代教養很普遍。
故事很感人,畫面有力,真好看。只是感動之餘,有一種故事講得不夠深的感覺,有很多疑惑無從解答。
今天看到annpo這篇:其實還可以做更多─談「水蜜桃阿嬤」 ,覺得她的一些感受和我近似。也是從這篇才知道原來這部片子是談自殺的問題。
說真的,我完全沒想到這會是一部談自殺問題的片子,更無法把這部片子裡呈現的現象與問題,歸結到該產生「該捐款讓更多孩子讀到生命教育教材」的行動。
我不是說生命教育不重要。我認為建立愛護自己生命、別人生命、所有生命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但是要從這部片子跳到這個捐款行動,對我而言是很奇怪的。
annpo認為:「除了教材還需要更多。」我很贊成。
我想,除了從生命教育入手之外,這部片子所能帶來的反思、促成的行動,應該還很有發展空間。
我很想知道孩子們的父母為什麼覺得無法活下去?
或許這不是紀錄片可呈現的,但是以商周這樣的媒體,應該可以更從結構面去探討造成貧富不均、城鄉差距等問題的因素,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甚至就鎖定卡債逼人的問題做探討(孩子們的母親因卡債而自殺)。除了個人心理建康因素之外,整個社會環境的問題,難道不該多著墨?
我更想知道的是孩子們的未來是否有轉機?
在成為這樣一部紀錄片的主角之後,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嗎?還是只是成為都市中產階級滿足自我良心的募款工具?
這些孩子們顯然需要的不只是生命教育教材,而是更多的愛與溫暖、更好的成長教育與生活資源。
我覺得如果這部紀錄片要呼召一種行動的話,應該是積極協助失親的孩子、提供資源來幫助他們生活、就學,以及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原本想說應該要成立一個基金會來做這工作,後來想到,其實家庭扶助基金會長年就在做這工作。
這部片子本身可以是生命教育教材。水蜜桃阿嬤的堅強、勇敢、愛,很感動人。我最喜歡她摘花給孫女當生日禮物的那一段。很驚訝生活如此操勞的阿嬤,仍維持一個美麗的花園。她的形象真美。我對那個把自己當男生的女孩特別有感情,那種想要挑起重擔、讓所有的人過得好些的心情,很令人鼻酸,也很敬佩。
另外,我想從教會與部落的角度來談這部片子所呈現的和未呈現的現象。
片中沒有出現教會,沒有談到信仰,不過在片末有出現「感謝泰崗教會青年團契協助」。
在商周的封面故事中,有提到阿嬷每個禮拜都上教堂,雖然收入很少,仍然會在教會裡做十一奉獻。
基督教信仰進入原住民部落,在阿嬤那一代確實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力量來源。在這齣紀錄、探討「生命價值」的片子裡,完全沒有處理到信仰的部分,是不是因為這種敬虔的信仰,很難被一般人理解?顯眼的教堂,卻不被看見。這是值得基督徒深思的事啊。
認真工作、熱愛生命、信仰虔誠的父母,卻眼睜睜看著子女走上不歸路,在晚年仍得勞苦。信仰的力量無法代代相傳,這不僅是基督徒父母的問題,更是整個教會宣教策略、信徒教育的失敗。大環境的迅速變遷、物質享受的誘惑、傳統生活方式的解體,真的是很巨大的挑戰,不能不認真回應啊。
現時原住民教會處於極大的困境,資源不足,信徒流失,影響力越來越小,實在相當堪憂。但是只要教會還在,就該是部落的光與鹽。部落的高自殺率、隔代教養的家庭重擔,教會是不是能針對這些問題多做些什麼呢?
當原住民教會軟弱的時候,資源仍算充沛的平地教會,能不能多用一點心在幫助兄弟姊妹上呢?
阿嬤本身,似乎就是最好的生命教材。
回覆刪除以前跑過原住民路線,當時教會很關注土地問題,現在看來,即使有了運動或土地,並沒有紓解真正的困境。
有很多事情,是紙本的教材無法傳授的,大家的努力空間,果然還很多呀。
昭文姊
回覆刪除你的這篇,可否跟長青四神行動聯盟的人分享?
水密桃阿嬤,不住在我所在的部落,是在隔壁的部落
人到部落,比較知道部落教會的問題
文章中,你提到教會與信仰的部分,我覺得很可以讓更多人一起思考,一起面對
我也想將這篇文章放到部落對談行動列車裡
佳儀
佳儀,
回覆刪除可以啊。
我沒參加部落對談行動列車,因為實在不是很有心力投入。但是會繼續關心。
我是一位不小心從事自殺防治與關懷的社工,
回覆刪除在自殺的關懷工作中,充滿了緊張與苦痛的,卻不被外人所知(當事者、家屬....),
在看了水蜜桃阿嬤時,阿嬤說:兒子,我早就原諒你了,
原本感動的心,衝出了一個新的體悟--解脫!
有時,我的個案在心裡痛至無法安置時,選擇讓身體承受傷痛,
自殺與自傷,是她們的出口,
自殺的議題不好處理阿,談自殺,大概沒有人欣賞吧,或者又是另一層沈重的負擔??
談自殺,往往圍繞在當事者身上,不管是自殺已遂或未遂,家屬所承擔壓力其實大於自殺者!
我在自殺的工作中,也會將家屬拉進來...
選擇『留下來的人』面對自殺,讓活著的人走出自殺的陰霾,
讓活著的人在家屬背離之後,有點力量。
我的小小感受抒發,亂亂寫,請見諒!
雖然我還沒看
回覆刪除但紀錄片的可貴之處
就是發人省思
昭文姐? 你姓王嗎?
回覆刪除萬一是的話
我是寶哥~~
親愛的寶哥,好久沒聽到妳的消息喔!
回覆刪除原來妳就是名震部落格界的寶姨?
相見不相識!天啊!
不會吧?!
回覆刪除我做了那麼多壞事遭通緝嗎?
來逛過好多次
還四處看見judie
都不知道是你說~~
真是謝謝佳儀
現在換成不知佳儀是誰了@@
寶姨原來是「哥」字輩的....嚇!!!!
回覆刪除寶哥是個很帥的女生啦。
回覆刪除寶哥是個很帥的女生啦
回覆刪除+1
每每看商周的文章
就像是專訪產生器自動產生的
1本99都覺得很浪費...
hyc,
回覆刪除你說中我的心聲。只是,你還會「每每」看,我是從來不看,除了人家在網路上轉傳的那些免費文,為了解現在流行什麼,姑且一看。
原來寶哥後來又動手術變回去女生....^_^
回覆刪除原來商週跟天下雜誌是用同一款產生器....^^B
大家都是寶姨的朋友
回覆刪除先拜碼頭
這欄無意間成了寶哥(寶姨)迷的應援團啦。^^
回覆刪除認親完畢,還是要回到水蜜桃阿嬤的相關議題上。
今天才知到原來有個牧愛生命協會早已介入協助水蜜桃阿嬤的家庭,每兩個禮拜上山一次,做悲傷輔導,並允諾提供教育基金,照顧每個孩子到十八歲。這項基金需要大眾捐款。
商周的公益行銷計劃自有其考量,或許一次只能鎖定一個活動、一個合作單位,或許有一些要顧慮的原則。但我不大明白,為何不能做更多資源媒合的工作?為何不能順便提供資訊,讓第一線的社會關懷團體能得到更多獲得資源的機會?
不知道怎的,心裡浮現以前看漫畫「瑪法達」印象很深的一則:老愛裝貴婦的小朋友蘇珊娜說,她長大後要辦最高級的慈善餐會,吃火雞、松露、蛋白酥等等好吃的東西,募款所得,再給窮人買粗餅、玉米粉填肚子。
啊,忘了和上面留言的阿娟打個招呼。
回覆刪除我不認識妳,但是看了妳的部落格和在此的留言,很敬佩妳的工作和用心。第一線的自殺防治工作真的是很艱辛。請繼續加油!為妳禱告。
導演有忠實記錄嗎?還是灑狗血?
回覆刪除今天看到的相關新聞,剪貼在此做資料:
回覆刪除中國時報 2007.07.04
立委:水蜜桃阿嬤被「消費」
姚盈如/台北報導
《商業周刊》報導新竹縣泰崗部落獨力扶養七名孫子的「水蜜桃阿嬤」,引發社會關注。但無黨籍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昨天卻質疑,《商周》設立募款專戶後,要求民眾每筆至少捐三千元,目前募款額已達五百萬,但沒有任何一毛錢回到阿嬤身上。
高金素梅批評《商周》只是在「消費阿嬤」,卻肥了自己的荷包。
高金素梅強調,阿嬤親口告訴她,當初《商周》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曾經承諾,片子問世後,會幫阿嬤的孫子募集教育基金,阿嬤基於此才同意,但這筆「教育基金」卻至今沒有著落,讓阿嬤非常失望。阿嬤的哥哥昨晚受訪時表示,「被台北的漢人消費了!」
阿嬤的紀錄片出版後,《商周》幫她製作「官方網站」,點選其中「募集生命教材」的選項,就可以連結到城邦文化基金會的募款計畫。計畫中詳細說明,為了點亮孩子的未來,希望民眾捐助自殺防治計畫教材,每人捐三千元,供做「兒童生命教材」的自殺防治計畫基金。教材的內容物包括繪本及DVD,都是《商周》或所屬城邦集團所出版。
城邦文化基金會募款目標是一千萬,到前天為止,短短半個月,網站上累積的募款金額就已經達到五百六十八萬四千多元。但高金素梅炮轟,《商周》所謂的自殺防治教材,根本是他們自己出版的相關產品,內容為繪本、兒童生命劇及水蜜桃阿嬤DVD三樣,高金認為,這和當初《商周》承諾要幫忙阿嬤的做法,根本差了十萬八千里。
高金素梅指出,《商周》出資的「水蜜桃阿嬤」紀錄片感動很多人,子、媳及女婿相繼自殺,留下七名孫兒給阿嬤江秋玲和阿公扶養的故事,教人樂觀面對生命的精神也值得肯定。但問題是,這部片並沒有為水蜜桃阿嬤或其他相同境遇的原住民帶來幫助。
在一整套的商業及資本主義邏輯運作下,她認為,水蜜桃阿嬤只是被《商周》消費、剝削的對象,真正得利的只有《商周》。
針對高金跳出來代為指控,阿嬤目前避居澎湖,避開外界騷擾,本報至截稿為止,都無法聯絡上她。但同住泰崗部落的阿嬤兄長則代為表示,當初《商周》要阿嬤簽拍片同意書、並允諾讓《商周》進行後續相關的廣告行銷,阿嬤本人不識字,「她(指阿嬤)女兒聽導演他們講的天花亂墜,也就沒有仔細看內容。」
阿嬤的兄長透露,家人都覺得不公平,被台北的漢人消費了,阿嬤本人也感慨,「(片子)拍都拍了,想也沒用,只能算我們倒楣。」
上面這則新聞只處理了高金素梅對《商周》的質疑,問題是,這樣的質疑一樣無法幫助水蜜桃阿嬤或其他相同境遇的原住民。
回覆刪除《商周》不為個案募款,但是牧愛生命協會有啊。負責募「教育基金」的是牧愛生命協會。這則報導若能去追該協會目前募款的情形,並報導之,可能比較有建設性吧。
以下轉貼在牧愛生命協會網站上的募款說明:
水蜜桃阿嬷 --關於一個守護孩子至十八歲的承諾
關心水蜜桃阿嬤的朋友們你們好:
先介紹一下,我們是牧愛生命協會,我們積極協助水蜜桃阿嬤。
以下是我們協助這個家庭的一些相關訊息。
我們也做相關的諮商輔導,現在已經做了半年的悲傷輔導,以及物資的支援、生活重建,現在小朋友精神上也有一些寄託。
能把這樣的善舉,與善心人士傳撥出去,將會有更大的幫助。
詳情請電洽0933324914 吳老師
小太陽志工 翁郁竣敬上
PS:
水蜜桃訂購郵政劃撥帳號 (指定用途):
劃撥帳號 : 42190373,戶名 : 中華民國牧愛生命協會。
請註明: (1)購買水蜜桃(幾顆裝共幾盒)
(2)聯絡人姓名及電話
(3)寄達地點
於劃撥之後,請將劃撥收據及訂購數量(幾顆裝共幾盒)傳真至07-5613218
教育基金捐款:
(1)郵政劃撥:
劃撥帳號 : 42190373,戶名 : 中華民國牧愛生命協會。
請註明捐款用途: 教育基金捐款
(2)信用卡捐款: 至牧愛生命協會網站 www.call.org.tw下載信用卡捐款表(3)電匯: 帳號: 222102369150 (高雄銀行鹽埕分行)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牧愛生命協會
今天看到相關澄清報導:
回覆刪除2007.07.06
拍片未提募款 水蜜桃阿嬤:今年確實較好賣
袁庭堯、陳璧琳/高雄報導
水蜜桃阿嬤昨天在高雄公開回應募款風波,阿嬤表示,自己不識字,當初拍影片時,只被告知以後水蜜桃會很好賣,沒有談到募款,而今年的水蜜桃確實賣的比去年好,她對商周的募款沒有意見。
帶著孫子到澎湖渡假的水蜜桃阿嬤昨到高雄市,在牧愛生命協會陪同下舉行記者會,回應外界抨擊「商業周刊」以紀錄片為「餌」,向社會募款卻未將捐款回饋給阿嬤。她表示自己不識字,當初拍攝影片時,只獲口頭告知,影片公布後,對她水蜜桃銷售有幫助,讓她可以照顧失親的七位孫兒女。
她對「商周」以水蜜桃影片作為向社會募捐兒童生命教育教材送給國小,沒有意見,今年賣水蜜桃所得超過去年總所得三萬五千元,已是心滿意足。掛念的是,萬一她也往生了,這群孩子怎麼辦?
水蜜桃阿嬤視同女兒的牧愛生命協會執行長吳美麗表示,半年前在商周轉介下,開始接觸輔導水蜜桃阿嬤家庭。吳美麗說,商周募款所得無法實質幫忙水蜜桃阿嬤,徵求阿嬤同意後,由牧愛生命協會成立「水蜜桃阿嬤」教育基金並代銷阿嬤的水蜜桃,有心幫助阿嬤及關心自殺遺族家庭子女的民眾都可捐款。這樣的作法與「商周」募款運用不同,至少有照料阿嬤七位兒孫女,較符合社會期待。
水蜜桃阿嬤生產的水蜜桃只能供貨兩百五十盒,六月的訂單已達一千二百六十盒,阿嬤向族人調貨供應,貨款所得四十多萬元,都付給供貨的族人。七月水蜜桃供貨完後,還有第一次試種的青椒蔬菜成熟。
牧愛生命協會指出,水蜜桃阿嬤七月生產的水蜜桃較小顆,可以供貨七百六十盒左右,目前已預訂四百六十盒,尚有三百盒預約量。有心訂購及愛心捐款者,可電洽:(○七)五二一八九三一。
中國時報 2007.07.06
募款風波 楊導:我無權承諾 勿再傷害小孩
張士達/台北報導
多年來持續投入紀錄片拍攝的楊力州導演,因接案拍攝水蜜桃阿嬤而與阿嬤一家形同家人,這幾天卻意外被捲入「商業周刊」募款的風波。他不僅對阿嬤與孩子們感到不忍,也對各種不實的報導以及事件的過度發展感到憤怒。
昨日下午楊力州得知連阿嬤親自出面解釋,讓他激動地一度情緒失控,只希望大家不要再打擾阿嬤,讓一家人趕快回復平靜生活。
楊力州這幾天都在花蓮,造訪他去年所拍攝的「奇蹟的夏天」片中踢足球的小朋友們,沒想到另一部他所接受商周委託拍攝的「水蜜桃阿嬤」,卻在台北引起爭議。
他透過聲明與電話表示:「紀實片是一個委託製作案,關於商周募款的方式及使用,我無法承諾也無權承諾,這個部分媒體未求證的報導是錯誤的。」
楊力州表示,這兩天阿嬤家中的孩子們,反倒還打電話與傳簡訊安慰他,表示他真的沒有承諾教育基金的事,阿嬤也對這兩天媒體報導的內容感到不解,不知為何事情會傳成這樣。無辜被捲入的單純一家人們卻反倒來安慰楊力州,希望他不要難過,卻只讓他更感心痛。
楊力州表示:「把影片拍好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多年來我拍攝紀錄片多關注弱勢者的處境,當我第一次上山看到阿嬤在逆境中的堅強生命力,我深受感動,這半年的拍攝期間我們學到很多,我也一直認為拍出一部動人影片,就是幫阿嬤賣水蜜桃的最佳助力。」
他希望最近的風波沒有把原本想要訂貨的客戶們嚇跑,「只要阿嬤的水蜜桃賣光光,誰賣都可以,最好是泰崗的水蜜桃都賣光光。」
楊力州表示,阿嬤的孩子們在看了影片後,吵著說「只有四十八分鐘而已,可不可以有第二集?」當時他答應了,計畫繼續紀錄拍攝,並將成果結合為紀錄長片在院線上映,但他已決定不得不打破對孩子的承諾,放棄這個計畫。他心痛地對孩子們說:「『水蜜桃阿嬤』這幾天的爭論太大了,已經受傷的小孩,我怕你們會更受傷,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怎麼美好,但我們大人卻把它弄得更糟了。」
也收到了這樣的轉寄信:
回覆刪除政客的作秀
殺死了善心
導演的心聲
請協助轉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事由: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拍攝的「水蜜桃阿嬤」中,阿嬤的子、媳、女婿
相繼自殺,留下七名孫兒給她撫養。故事令人傷心,而阿嬤樂觀面
對生命的精神也感動了很多人。但立委高金素梅卻指責出資的《商
周》在「消費阿嬤」,《商周》募了款,卻未回饋阿嬤,這部片子
並沒有為原住民帶來任何幫助。
真相如何?《商周》自有回應。
不幸的是,楊導演也遭到池魚之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金素梅的說法:(中時 0704)
阿嬤因為「導演承諾會幫孫子募集教育基金」,才同意拍片。
商周副總主筆成章瑜的說法:(中時電子報 0704)
阿嬤曾打電話告訴她:「導演人這麼好,他們為甚麼這樣說他?」阿嬤
還說,「那些人」說導演騙了她,但她不相信,「那些人」就罵她傻。」
阿嬤的女兒: (電話,0704晚)
「導演根本就沒有承諾教育基金的事,導演根本就不知道啊,這個事
太離譜了…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啊!」
阿嬤的孫子: (簡訊,0704晚)
「阿婆也對這篇報導完全不知情,真的不好意思,希望導演不要難過」。
楊力州的說法:
拍片外,還協助阿嬤採收、包裝、行銷水蜜桃的他很傷心,寫了這篇文
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說再見很難 「水蜜桃阿嬤」導演楊力州
2007.07.05
本來以為可以不必說再見的,6月底最近一次上山,阿嬤說七月中水蜜
桃成熟一定要上來喔,我答應您沒問題,言猶在耳,沒想到這幾天發生太多
事情了。
6/21紀錄片五位工作人員上山幫忙採水蜜桃及包裝,那天阿嬤就出了近
百盒的水蜜桃,但二位人士上山拍照走後,在某委員網站上發表背離事實的
文章,提到導演安排阿嬤上節目等等,事實上是前一天媒體自行打電話給阿
嬤邀請她上節目,我知道後覺得不妥及心焦,打電話查到底是什麼節目,希
望幫阿嬤拒絕,但阿嬤說她已經答應了,不好意思。我轉而一再提醒阿嬤千
萬別讓孩子上節目,而有心人的污衊就這麼開始了。
紀實片是一個委託製作案,關於商周募款的方式及使用,我無法承諾也
無權承諾,這個部分媒體未求證的報導是錯誤的,因為阿嬤在澎湖無法取得
聯繫,7/4晚上製片與阿嬤的女兒聯繫上,也就是影片裡的二姐,她說「導演
根本就沒有承諾教育基金的事,導演根本就不知道啊,這個事太離譜了…你
們跟我們都已經是一家人了,這個事太離譜了……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啊」,
晚上也收到小孩從高雄傳來的安慰簡訊,「今天的報導我感到很意外,不知
為何會發生這種事,阿婆也對這篇報導完全不知情,所以真的不好意思,也
希望導演不要難過」。
把影片拍好是我最重要的工作,多年來我拍攝紀錄片多關注弱勢者的處
境,當我第一次上山看到阿嬤在逆境中的堅強生命力,我深受感動,這半年
的拍攝期間我們學到很多,當然包含阿婆那二十包一百公斤重泡水的肥料,
實在有夠重。我常跟朋友開玩笑,這半年來我也學到了第二專長,以後可以
務農了,這一切一切都很美好,就讓它留在影片裡吧!我也一直認為拍出一
部動人影片,就是幫阿嬤賣水蜜桃的最佳助力,6/21那天大家都忙翻了,那
天就出了近百盒的水蜜桃,商周也訂了三百多盒,某家大公司也預估需要600
盒,不知道最近的風波有沒有嚇走這個大客戶!只要阿嬤的水蜜桃賣光光,
誰賣都可以,最好是泰崗的水蜜桃都賣光光。
5月底,因為一定要阿?及孩子同意才可以播出,我們帶著影片上山,看
完之後,小孩吵著說只有48分鐘而已,可不可以有第二集!當時我答應了,
但這個期盼我恐怕辦不到了,「水蜜桃阿嬤」這幾天的爭論太大了,已經受
傷的小孩,我怕你們會更受傷,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怎麼美好,但我們大人卻
把它弄得更糟了。謝謝原子電影公司的蔚然小姐,謝謝您願意發行這部無法
完成的第二集,並同意幫我將營收全部捐出來幫助這個家庭。部落的陳長老,
那天與您在田埔分校聊到第二集要把泰崗水蜜桃的好告訴全國的人,恐怕也
沒辦法了!
晚上,接到阿嬤要上台北幫我說話且說出真相的訊息,一則以喜一則以
憂,這或許是我唯一可以洗刷污衊的機會,可是要阿嬤面對媒體是非常不恰
當的事情,因為她會變成兩造雙方角力的犧牲者,我還是決定轉達阿嬤千萬
不要這麼做,平靜的生活是阿嬤需要的,請大家別再打擾阿嬤了!
阿嬤!很抱歉讓您困擾了,只能說台灣一碰到選舉年就沒有了是非,為
了選舉炒作議題,突然間他們變成正義的一方,而我們也陷入一陣莫名其妙
的火網中。在這場風波過後,我們都受傷了,平平靜靜的過生活是你需要的。
每次下山您都問我什麼時候再「回來」啊!阿嬤,您說的是「回來」啊!這
句話每次都讓我們下山時懷著深深的感動,謝謝您把我們當作家人看待,還
有醫生說阿公肩膀的問題要多注意,別忘了!
我知道要說再見很難,可是…………
力州 2007.07.05
一部電影各自表述?
回覆刪除補新資料。
回覆刪除祖靈之邦網站的說法與做法:
http://www.abohom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686
一個驕傲媒體的邏輯
回覆刪除「水蜜桃阿嬤」事件涉及到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
走火入魔的商周邏輯
這次「水蜜桃阿嬤」事件,充分表現出這是走火入魔的「商周邏輯」所導致的。商周人自認為聰明,自認為掌握贏的邏輯,自認為商周已經做到第一品牌還有什麼好挑剔的,自認為做什麼都是對的,正是在這樣強烈的組織文化/企業文化的氛圍下,終於踢到鐵板。7月4日,中國時報刊登出質疑的新聞後,商周的一系列作為,仍然表現出這種強烈且驕傲的「商周邏輯」──不願坦白承認錯誤,高調反擊批評者。
商業周刊憑什麼可以製作生命教材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是商業周刊的年度大專題,也是商周塑造品牌形象的一大主題。今年,商周說要關懷「自殺」,幾經評估,決定選擇水蜜桃阿嬤的故事,作為今年的選題。水蜜桃阿嬤的女婿、媳婦、兒子相繼自殺,留下七個孫子。
每年的「一台兩世」都有配合募款活動,這次商周設計的活動內容是,購買生命教材,贈送給全台的小學。
從阿嬤的故事,跳到購買生命教材送給全省小學,這個生命教材還是自己設計的,不覺得這個邏輯太奇怪了嗎?活動的設計,離想要表現的主題,根本太遠了。但是,強烈的「商周邏輯」,穩穩的支撐著這個選題和募款的設計方案。甚至商周編輯部還認為自己做了全天下最善的事,今天竟然還要接受社會的質疑,真是太委屈。
總編輯王文靜在TVBS上解釋說,因為商周也是做出版的,而且台灣自殺防治的教材非常匱乏,所以覺得商周可以來做生命教材。又是強烈的「商周邏輯」。但我們不禁要問:商周憑哪一點專業,有資格來製作生命教材?
商周的生命教材有三項,如果兒童劇團的演出,目前大家都還沒看到,先不評價。紀錄片大家看到了,影片充分表達了阿嬤對命運的堅毅,但這樣就叫生命教材嗎?至於手繪本,看了幾頁樣品,也不懂這樣的東西就叫生命教材。對生命絕望的人,看了這部紀錄片和手繪本,就不想自殺了嗎?社會大眾絕對有資格來質疑。
對自殺的解釋真是「唯心」到了極點
電視上播出的「水蜜桃阿嬤」紀錄片,看完後,幾乎沒感覺到談了「自殺」這個主題。當然影片中很清楚的交代了,阿嬤兒子、媳婦自殺的經過,阿嬤也很不解為何他的兒子要自殺。但僅此而已,影片中完全沒有去探討這個自殺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接著再去看雜誌的報導,作者也提出了疑問:阿嬤兒子為什麼自殺?難道因為百萬卡債就自殺嗎?好問題。但作者的解釋竟然是,找來一個所謂的專家,然後說:「這是典型的邊緣型人格」。
「水蜜桃阿嬤」個案的故事,是專題的第一篇報導。專題的第二篇報導,試圖解析台灣的自殺問題,但大標竟然是「價值觀崩潰 十歲就輕生」,再看內容,滿篇講什麼「心貧」。返回「水蜜桃阿嬤」個案的報導,文章中被摘出來放大的話,竟然是「水蜜桃阿嬤的哲學:把棉被蓋起來,就不煩惱了」,整篇文章也被賦予了一個副題「一個愛與原諒的故事」。
奇怪不是談自殺嗎?為什麼結論的導向竟然是:快樂就好。從紀錄片處理個案的方式,和雜誌的報導,隱含的結論,無一不「唯心」到了極點。
總編輯王文靜在TVBS上解釋說:我們也很關心結構性問題,「水蜜桃阿嬤」的故事只是這個專題的1/4,專題還指出了政府對自殺防治的六大缺失等等。標準的「商周邏輯」──用自己狹隘的世界觀詮釋複雜的世界。(商周人一定不服,走遍全世界還會說英語,怎麼是狹隘…)
財經專業?還是勵志小品?
商周認為「一個台灣兩個世界」這個專題,正是要關注贏者圈外的世界。這聽起來,很有社會感,道德形象很好。
但長期觀察幾年下來的報導,還有商周平常的報導取向,可以發現,說是要關懷另一個世界,但根本是用自己世界的邏輯,去解釋和呈現另一個世界,也從未曾敞開自己的腦袋,去了解另一個世界。
談自殺問題,說是「心貧」。其實商周人,自己就是最大的心貧族。工作壓力大、節奏快,但生活卻是平淡單調到可以。報導類似水蜜桃阿嬤的故事,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他們自己的生活帶來一點光和激勵──阿嬤那麼慘,我還是很幸福的。
所以,與其說「一台兩世」有什麼社會責任感,毋寧說是商周人自己需要這類的故事來刺激自己、激勵自己。當然,這樣的心情的確瀰漫在台灣社會許許多多的白領上班族之中,所以商業周刊不敗於市場,而「商周邏輯」也就這麼被確立下來。
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發現,號稱財經專業的商業周刊,其實內容的財經含量遠低於像工商時報、經濟日報、財訊這樣的媒體。商周以故事著稱,商周也以自己能寫出感動人的故事自豪。
再拿這次自殺主題來說,財經媒體竟然沒有去分析這個自殺個案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在談整體台灣的自殺問題時,竟然也用心貧去詮釋。到底商業周刊是財經專業,還是勵志刊物?
捐款應該給個案?還是通案?
再來,應該談到搭配「水蜜桃阿嬤」的募款問題了。
商周不斷解釋,募款不應該針對個案,往年也是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我同意這樣的說法。但要問的是,既然在紀錄片的處理上,完全不談通案問題,鏡頭全部在水蜜桃阿嬤一家人身上,募款廣告文宣又全都搭著水蜜桃阿嬤,這怎麼不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募款的捐助對象應該就是水蜜桃阿嬤一家?
的確應該講通案、結構性問題。但既然商周的處理方式是如此微觀、唯心,怎麼募款的資金運用又是通案的?這都在在讓人產生錯覺和誤解。
文宣簡化?還是根本想A錢?
好,就算大家都看清楚募款廣告,是要買生命教材,是通案處理了。但這個募款活動仍然問題重重。
總編輯王文靜在TVBS上解釋說,募款廣告的說明與當初向內政部提出的計畫書不一樣,是由於在製作文宣時的簡化,導致的落差。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為什麼在7月4日爆發爭議時,不立刻拿出給內政部的計畫書和預算表?為什麼在之後的幾天,陸續編造了不同的說法?(到目前為止,我們也不知道7月7日公佈的預算表,是否就是給內政部的版本。)
僅這一點,完全能懷疑,這個募款的設計,就是想A錢。而商周一再辯稱自己是善意的初衷遭到誤解,也根本完全不能成立。
我想商周的主其事者,不可能在事發後,仍然沒發現原始計畫書與廣告文宣有很大的出入。但為什麼還要做出一連串的反擊動作,死不認錯,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主其事者在編輯部內所創造的「商周邏輯」將完全破產,主其事者在編輯部內的威信將盡失,所以只能再繼續編造各種謊言來反擊,這也是所謂的「商周邏輯」──只會贏,不可能輸。
只可惜,事實真相真的太簡單了,幾個簡單的數字一比對,誰都能發現問題的存在。就這樣,自認為聰明、一定贏的「商周邏輯」,引火入焚,不攻自破。(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