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年都要來這麼一遭,但是會教八佾舞、指導舞生和樂生、了解祭典禮儀如何進行的人並不多。在場看到一些年輕老師辛苦地喊著口令,而這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負責驗收成果,仔細看是否每個人的動作都做對了。很奇怪,祭孔的佾生只要男生,但是指導者卻是女老師。
媽咪他們合唱團在一旁等著排練,等了很久。好不容易鐘鼓謦等樂器練習到會敲了,一位老先生出現,又重新指導了一番。合唱團的老太太老先生們等得極不耐煩。
媽咪給我看影印的樂譜,記譜的方式是中國式的曲譜,他們根本看不懂,聽了曲調之後勉強翻譯成數字簡譜。要唱的內容也是手寫的,字很難認。
不明白為何年年都在舉行的祭典,不能把整個流程弄得比較有效率、現代化一點?樂譜打字打好、做成現代曲譜,有那麼難嗎?還是這也是一種必須遵守的傳統?
隨著慢吞吞的音樂練習這些緩慢的動作,這些小男生算很有耐性了。只不過仍然擋不住幾個呵欠。
退場啦!還是得照著五步一停的韻律慢慢走出去。這些孩子們衝太快,又被叫回去重練。
印象中好像沒有真正看過祭孔大典。只記得每年都有報導拔智慧毛。看來這個官方祭典只有這項非正式的習俗和常民生活有關聯。
記得讀《儒林外史》時,最不耐煩的就是詳細描寫泰伯祠的重建和祭典,但也明白這是作者最看重的部分。像吳敬梓這樣的儒家信仰者,對「禮」有其深入骨髓的愛好與體會,禮儀之美某種程度的確是動人,但這種「禮」實在是離常民生活很遠。一場祭典是動人的秀,卻無法在教化上收到實質的效果。泰伯祠的傾頹,正象徵著儒家文化精神無法在民間自足地發展,這類文廟總是需要官方的支撐。沒有官做的儒生,即使傾家蕩產發揚儒文化,仍然無以為繼。而官方的主導,總是容易流為形式,行禮如儀,缺乏動人的力量,也較難產生自動自發的傳承。
相關知識:
暑假裡帶一群判逆的女人到台南孔廟參觀,那高得度得了的門檻,和莊嚴的禮器,散發著古老的父族主義的威權氣氛。
回覆刪除我們想跨站在門檻上拍一張女性克服父權的壓迫的照片,
負責管理的一位太太衝過來阻止我們。
我們不想顯得太沒禮貌,但是那高得不像話的門檻實在是惹惱了我。
那位太太好脾氣地解說:這是主神的大殿,這是最重要的地方,神明會不高興啦!
原來孔子還是被當成神明的。
孔子是被當作神明沒錯,不過孔廟不燒金紙。
回覆刪除會知道這個,是因為當年要考師專時,老媽幫我去孔廟拜拜,結果高中連第二志願都沒上的我,居然被孔子給相中了。她很高興的去還願,回來之後講的。
後來去洞洞牆念書,每年孔子生日都會找我們這些徒子徒孫去孔廟觀禮鬥鬧熱。有一年自己輪到了,四點多就要起床,從宿舍摸黑坐公車去孔廟,不過夜半台北街頭的冷清,是頗新奇的景象。可憐同去的同學不耐久站,吐的吐倒的倒:P
現場阿凸仔倒是不少,帶了相機拍照。
大龍峒嗎?文武廟?日月潭?
回覆刪除都不是。是吾家鄉。
回覆刪除訓練跳八家將算是對照組.
回覆刪除很有趣!八家將的活潑與”街頭性”,與八佾舞的沉緩與”廟堂性”,不正是台灣文化與中國官方文化的對比?
回覆刪除近來一些國中也以訓練學生表演民俗藝陣聞名。不知hktai所指是否是此現象?
回覆刪除謝謝, Karla已經幫我回答了.
回覆刪除至於學校訓練民族藝陣, 我不清楚現在的狀況, 不過我猜測應該還是跟民間自行吸收小弟來跳八家將有很大差異. 我看妳這篇文章時腦中就浮現了八家將這個對照組,其實我也沒有理出細節, karla幫我講出了其中幾點 (雖然我對台灣文化vs中國官方文化這一點有點保留).
八家將的武vs.八佾舞的文
八家將的花臉vs八佾舞的素淨
八家將的中輟生vs八佾舞的資優生(是嗎? 我猜的)
etc....
我想這可以寫一篇大論文了
這對照組的確非常有意思。
回覆刪除有空再多收集些資訊來比較一番。
的確是可以寫篇大論文。
但我想寫成小說可能更好。
judie:樂譜打字打好、做成現代曲譜,有那麼難嗎?還是這也是一種必須遵守的傳統?
回覆刪除我去學過南管, 也提過這個問題, 制式回答是"五線譜無法表達出中國音樂特有的韻味". 至於簡譜, 更不可能吧, 那會降低樂曲的"地位".
對我這種看簡譜比看豆芽菜快的人, 也曾經因為在教會聖歌隊的樂譜上標123被笑過.
在台中國文化, 如果沒有繼續堅守一些有的沒的, 他們高高在上的上國心態怎麼受得了.
對照孔廟八佾舞和廟會的八家將﹐就我淺薄的看法的確可以顯示中國和台灣的對比。
回覆刪除在東亞國家的文化裡﹐中國官場文化的傳播﹐特別是在宮廷祭典﹐都留下很深的遺
跡。官方就統治方便﹐期待最大穩定。要穩定就不能有進展。因為進展給予變異的
空間。為了在意識形態上避免進展﹐回朔到原點是最好的做法。傳統儒家就是採用
這種回歸原點的做法﹐認為周公制禮作樂﹐古早是最理想的狀態。甚至孔子在他那
時代就抱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鄭氏王朝一面抗清一面為了掌治台灣﹐就開始建儒家文廟。換了個主子﹐清帝國來﹐一
樣是回歸原點要求穩定﹐照辦科舉和祭孔。日本帝國來﹐只要大家有去拜神社﹐跟祭
孔也不衝突。中華民國來﹐一面對抗當時奉行馬列進展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面
治理台灣﹐當然也要回歸“復興中華文化”﹐振興文廟祭孔。
這種回朔原點理想古早﹐認為有原本的東西必須持守的意識形態﹐其實就是基本要
義派的理念。所以儒家是基要派﹑建立中華民國的國族主義是基要派﹑當初支持中
華民國政府的國語教會﹐也大多接納基督教基要福音派的立場。這一貫的特色是反
對改變質疑變異。
基本要義的意識形態﹐在移民求生存的地區和社會﹐無法長久維持。意思是說﹐人
在遷居移動的時候心理固然還有要求穩定的需要﹐但是行為上不能受意識形態的捆
綁﹐不尋求實際生存的最大可能性/空間。所以台灣漢人民間宗教雖都是奉家鄉的神﹐
但是廟“興不興”﹐就看這廟的祭祀行為是不是有助移民生活﹐跟當初或現今在中
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在台灣﹐能防瘟除疫﹑鬥陣防衛的祭祀最興。所以王爺﹑媽祖﹑
八家將和宋江陣的廟會是台灣特色﹐乾脆就稱做台灣文化。八家將是跟原先福州人
拜的五福大帝有關﹐陣頭卻是把清代衙役的職務神格化來跳。所以是早先中國民間
信仰的混雜變形/異。這種變形﹐不只是在宗教﹐藝術上如各種台灣民間戲劇﹐文字
語言的使用﹐都是包含中國文化的的變形/異。如同美國文化是包含西歐文化的變異﹐
而西歐文化是羅馬拉丁文化在各地本土化後的變異。
連主要是台灣人組成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講本土化神學的觀念﹐就是把基督教神
學應用到台灣的實況裡﹐也是一種把西方神學進行變異的過程。所以這本土化並不
接到儒家﹐像國語教會做福音本色化時﹐是在找跟儒道家文化會通對話。台語教會
的本土化﹐議題是跟王爺和媽祖信仰﹐還有其他原住民的祖靈崇拜進行對話。所以
長老教會的神學院持續接納自由神學的立場﹐表現出的是台灣人要求進展的習性。
Thau ﹐那個跟你說五線譜不能表現中國音樂特色的人﹐是自己不懂在亂講。中國音
樂的特色五全音階是宮商角子羽﹐就是do, re, mi, so, la (1, 2, 3, 5, 6)。沒
有半音。大部份的樂曲只有對位﹐沒有和聲。用五線譜﹐甚至簡譜來記﹐都是殺雞
用牛刀。安怎講牛刀無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