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古蹟中拍照片時,最吸引我的倒不是那個高高的鐘樓,而是路旁以木柵紗網圍起來的陰暗角落。一棵生命力強韌的雀榕鑽過紗網,木柵的投影彷彿鐵窗,這畫面充滿了寓意。當我想起西本願寺與二二八、白色恐怖相關的歷史情節時,再翻出這張照片,不禁得意起來。這個設計,不知道是否是參與古蹟保存的建築團隊努力建構的隱喻?還是只是無心造成?
另一個發現是,到處都擺了紅色的滅火器,很妨礙畫面。查資料後才知道,原來西本願寺保留過程也很艱辛,和蔡瑞月舞蹈社一樣,指定古蹟後就有人來放火。這下子頗高興有拍到滅火器。
古蹟或歷史建築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在我看來,當古蹟只定在某個時間點、以「原貌」保存,是個從時間之流中切片下來的標本。標本有其必要,但是若是只有標本可看而缺乏繼續生長的活樣本,我們所得到的只是片斷不全的知識。而活樣本若只是被豢養或為表演而活,而不是與周遭互動著求生存,我們也很難產生真正的歷史意識。
保留了歷史建築,只講這個建築剛開始的故事,我們所認識的就只是一個標本。至少至少,在做解說的時候,可以加進不同時期這個建築物的運用。甚至應該保留部分後來增建的設施及建物,這樣即使是標本,也比較有立體的斷面。
文化資產保存在物質層面的技術和建築美學的觀念上,台灣已經越來越進步,可是文化資產的詮釋與解說,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我認為大部分的古蹟仍應該作日常的使用,而不是標本化。而古蹟歷史的解說與詮釋,必須要有歷史的縱深,故事可以再豐富些。一個古蹟並不是只有一個歷史意義。類似的觀念請參考去年寫的:在大溪發現台灣文化層位學。
我附議這句話"大部分的古蹟仍應該作日常的使用,而不是標本化。"
回覆刪除雖然我沒去過這個地方,但從照片來看,
那接近殘破的"樣本"放在一群高樓旁,實在很怪。
一個沒人使用的空間,即使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
但沒賦予它當代的意義,相當可惜。
寫的好棒
回覆刪除我最怕的是假古蹟
那種外表修的漂漂亮亮
可是一點舊時代精神都看不出來的那種
真想來一趟返鄉、覓跡之旅...
回覆刪除想念成長之境的陽光和細雨─板橋、艋舺和台北
透過judie你的異鄉人之眼所投射的我的故鄉
煥發出一些我久違的美
我倒是看了那篇之後對老一輩朋友所言有更深的感觸。心頭堵堵的。
回覆刪除恩,說到這邊,朋友你有看過陳英泰先生的部落格嗎?他有介紹到許多白色恐怖時期的審判場所。
回覆刪除http://tw.myblog.yahoo.com/yingtaichen/
這是當時的受害者,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往看看。
有的,我有收藏陳英泰的部落格。他的書也值得推薦。
回覆刪除古蹟的使用不可能跟當初的情境一樣﹐但最好有關聯。小型的古蹟﹐好比小房子和裡
回覆刪除面的器具類﹐可以仿傚當初的用途。但是在解說上﹐應該用當今的研究發現﹐來擴
大加深訪者對用途的認識。以前認為是“不科學”的用法﹐現在用綠化的觀點來看
其實很環保。所以在用法上雖然仿古﹐但在解說上﹐就可以採用環保的新觀點來給
舊東西賦予新意義。
比較大型的古蹟和歷史文物﹐就不太可能仿古照用。但是可以研究類似事物功能轉
換的歷史﹐把舊東西稍微調整(在不破壞原有大致風貌的條件下)來容納新用途。歐
美許多歷史悠久的市政或校園建築﹐都不是拆掉重建﹐而是稍微整建內部﹐留幾個
房間作歷史文物展覽廳﹐其他部份還是可以跟現今的用途結合。
重要的是那個功能轉換的過程和歷史﹐要一個一個環節說明張示清楚。不是後面的
人佔據﹐就重新命名﹐把過去的歷史全都消滅。台灣一堆中山中正四維八德的名字﹐
都是早先國民黨人斬斷撕裂台灣歷史的荒唐行徑。現今還政於民了﹐難免就還是切
一個樣本擺在那裡養蚊子﹐基本上還是不願面對過去和現今的歷史關連。過去的遺
跡被人逼了留下來﹐還死辯跟自己沒有關係(放火不成心態上還是可以矢口否認)。
基本上是文化人格停止成長﹐沒有從過去走出來。這從歷史一路走出來的意志和最
終的理解(如果幸運做得好是諒解)﹐對政治加害者和被害者是一樣重要。用古蹟作
心理重建﹐是轉型正義的基本。
上次聽他提起,還有新作品在書寫,他真的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活百科哪,如此努力的記下那些曾受創者的身影。
回覆刪除陳英泰令人感動之處,是至今仍一直努力追索真相。不只關心自己的案子,而是關心整個時代的情況。不受意識形態限制,不為特定政治立場扭曲。
回覆刪除台灣很需要這類真正做著累積性工作的人。
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