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烏腳病蔓延時
一、烏腳病陰霾罩鹽鄉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是發生於台灣西南沿海地區(主要是在台南縣學甲、北門及嘉義縣布袋、義竹)的一種地方性疾病,早在日治時代已有病例。1956-59年,烏腳病發生大流行,才引起社會各界與醫界的重視。
這種病患者的腳上皮膚會先出現烏黑色,逐漸向上蔓延,因此俗稱「烏乾蛇」。患者會感到非常疼痛、不得不跛行。治療的方式就是切除發病的部分。但是很多病人切除腳趾患部後,小腿又發病,再鋸掉小腿,大腿上又出現。有些患者最後仍然在痛苦中死亡。這種對人生命凌遲的程度,和癌症不相上下。
一位參與過烏腳病調查的人寫道:一進村口就可以聽見病患的哀嚎聲。病患的腳開始變黑之後,就會爛到白骨出現為止,這時病患就自行用菜刀切斷白骨。這期間一直疼痛,連打嗎啡也無法止痛,因此常有病患自殺以求解脫。
患者除了肉體的痛苦之外,還要面對別人的排斥。一般人對這種怪病充滿恐懼和疑慮,甚至認定會得這種病都是因為先人為惡,後代子孫才會受此報應,因此避之唯恐不及。
沿海地區普遍的貧窮,也使得患者無力就醫。得此絕症,只能忍受折磨至死,過著地獄般的生活。
烏腳病的第一篇文獻報告於1954年發表於臺灣醫學雜誌¸台大醫學院及美國海軍醫學研究所經研究治療,認為病因為長期飲用含砷量(即毗素)過多之井水,也就是砷的慢性中毒所導至的疾病。直到此地區普設自來水,才使烏腳病罹患率大大降低。然而這個過程相當漫長。
二、憐憫之門來開啟
在北門鄉開業的基督徒醫師王金河,眼見鄉親的受苦,非常痛心。1960年,王金河醫師帶領一位日本神學大學教授法蘭克林博士訪視烏腳病患,博士親眼看見患者掀開棉被後腐爛長蛆的雙腳,臭氣沖天,不禁說:「台灣的教會似乎還在睡覺。這時要是主耶穌來到台灣,祂一定會先來這裡看顧、安慰這些烏腳病患。」
法蘭克林博士寫了一份報告,分呈教會高層及各慈善機構請求支援,很快獲得回應。基督教芥菜種會的孫理蓮女士獲悉消息後,與台大醫學院教授張凱賢、董大成等一同前來,在王金河醫師帶領下,共同了解當地烏腳病患的情況。孫理蓮隨即將病患分批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治療。
孫理蓮是來自美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她的丈夫孫雅各牧師此時擔任台灣神學院院長。她成立芥菜種會,向美國方面爭取各種資源,從事台灣山地及偏遠地區的醫療、傳道及社會服務工作,對台灣社會貢獻甚大。
把一些烏腳病患送去治療之後,孫理蓮女士再度來拜訪北門地區,發現此地鹽工生計困苦,乃決定由芥菜種會在本地設立免費診所,由王金河醫師協助。這個免費診所就先設在金河診所內。王醫師早上看自己的門診,下午就看免費診所。這個稱之為「憐憫之門」的免費診所,為當地民眾帶來希望。
「憐憫之門」不只幫助烏腳病患,也對其他疾病患者提供免費醫療。早期認為烏腳病的成因可能和營養不良有關,因此芥菜種會也在此成立牛奶供應站,並提供米、麵粉和衣服等美援救濟物資。
「憐憫之門」開辦後,漸漸擴大,增加外科手術項目。這部分是由南投的謝緯醫師(本身也是一位牧師)每禮拜四來操刀。他帶著藥劑師、醫護助手、護士一起來,甚至連外科器材都自己帶來。
當時烏腳病的治療法只有截肢一途。謝緯醫師對此極為不忍,卻別無他法。他在日記中寫道:「這是一件對患者是好的事情,但是我的內心覺得很對不起,......切斷腳又不會再長出來,若是二隻腳都切了,覺得非常悲慘,所以我一直在享有沒有其他新的治療法。」
謝緯醫師以醫療傳道為職志,日夜不停奔忙。除了要負責自己在南投開設的醫院之外,他還在埔里辦了一所肺病療養院,平日還要協助埔里、二林、麻豆等地的基督教醫院,以及北門的烏腳病診療所。就在這樣過分燃燒自己的情況下,1970年6月在一場車禍意外中不幸喪生。
三、鹽鄉天使在看顧
早期烏腳病治療工作的「鐵三角」,可說是:孫理蓮、謝緯和王金河。實際負責「憐憫之門」的王金河醫師,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烏腳病患者,被稱之為「烏腳病患之父」;非常有愛心又有行動力的王太太毛碧梅女士,則成為不折不扣的「烏腳病患之母」。
王金河醫師是虔誠的基督徒。「憐憫之門」免費診療所和「北門嶼基督長老教會」幾乎同時成立。他除了醫治病人的身體,也提供最佳的心靈處方,以基督教信仰來減輕他們的苦悶和空虛。他常親自主持禮拜,他們夫婦更常教導病人以唱聖詩來走出心靈陰影、克服痛苦。聖誕節慶祝會上,全家上陣演出聖誕劇。
烏腳病患雖然保存了生命,但是失去腳之後謀生困難。為了幫助這些患者,王金河爭取政府資源,在診所後面興建手工藝加工廠。加上芥菜種會的支援,這個工廠的運作起來了。這所工廠由毛碧梅醫師娘主持。她親自去學習編織草蓆的技術,並負責所有行政事務。她和病患成為朋友,和他們培養出親如一家的感情。1966年,她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1978年這所工廠才由政府接手。
王醫師夫婦的作為,已經成為台灣醫界的良好典範,也是台灣基督徒在自己土地上活活的見證。
一位作家這樣形容他們夫婦:「他們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愛心和熱心,他們有著對同胞一種出自天性的關懷和同情,他們使烏腳病患的人生重新開始。」
當時的一篇報導也這樣說:「在社會上一般醫生只知道個人名利享受,相靜斂財致富的今天,沒想到竟然會在這窮鄉僻壤發現一位不求名、不求利,終生為家鄉的烏腳病人奉獻愛心的醫學工作者。他把那些衣衫襤褸、滿身汗臭的病人揹上揹下,一點也不覺得可厭。由於他把一切病人當做親人看待,也由於他熟悉每位病人的家庭和病況,所以同他們談話時,極富於同情與了解,口氣親切而幽默。」
除了醫師夫婦之外,在此服務的護士小姐也同樣充滿愛心、任勞任怨。
當時除了治療患者、收容病患之外,醫院連病人去世之後的後事都協助料理,王醫師甚至自己買木料回來親自動手做棺木,教會的青年、醫院的護士們義不容辭協助抬棺,協助葬式的進行。
王醫師守著這個烏腳病防治工作的崗位,直到1996年80歲時才退休。1997年他得到醫界最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
四、芥菜仍在成長中
從1960年5月23日起,整個嘉南地區烏腳病的防治工作,端賴孫理蓮女士主持的基督教芥菜種會提供大部份經費,直到1970年,政府鑑於烏腳病危害嘉南沿海居民生命財產,頒布台灣省烏腳病防治第一期五年計劃,1973年由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指示成立烏腳病防治中心,隸屬於省立醫院,負責全省烏腳病的防治、醫療及復建,1977年10月17日正式在北門鄉興建烏腳病防治中心。而隸屬芥菜種會的烏腳病院依舊繼續為住院患者醫療照顧,直至1984年才停辦。
除了芥菜種會和王金河醫師投入烏腳病救治工作之外,諸多從事烏腳病防治工作的英雄在此我們也不能忽略。在各領域從事烏腳病研究的陳拱北、吳新英、曾文賓、葉曙、呂鋒洲、楊祖馨、蔡玉吉、陳建仁、王榮德等諸教授,以及第一線的工作者:前烏腳病防治中心主任王銘玉醫師、在謝緯牧師之後協助外科手術的李西淋醫師、防治中心護理長李秀綢女士等。
芥菜被耶穌拿來做比喻,這本是所有種子當中最小的,長大後卻可以像棵大樹,提供庇蔭、讓飛鳥棲息。北門的烏腳病診療所,正如這小小芥菜子,帶動了政府部門對此問題的重視,也促成許多人投入救治的行列。
在台灣醫療歷史過程中,「憐憫之門~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肩負嘉南沿海生命財產之守護位置,二十四年中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肉體得醫治及心靈得安慰的處所,而今,「憐憫之門~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經過歲月海風的吹襲,建築物看似破舊不堪,但其屹立在台灣醫療歷史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若能枯木重生,將可繼續為北門這塊土地,繼續承載社區居民生命成長的歷史,使得後代子孫能認識到這塊土地曾經有過的傷痛,進而對鄉土有更深的認同及疼惜。
推薦閱讀:
看到此文心中百感交集…
回覆刪除http://beatleswang.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4175.html
http://beatleswang.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14.html
"我們那個團隊最初的夢想,是希望透過「教會變成地方文化館」來推教會轉型,讓教會與社區的結合更為有機化,甚至可以改變傳統的宣教觀念"
回覆刪除非常強的理念, 這次沒成功, 有機會請再試一次, 不然太可惜了!
披頭王,
回覆刪除小腦萎縮症患者的處境我不是很了解,不過看來醫學界也是很認真在找病因和治療方法。
現在至少這類疾病比較不會被汙名化,病友們互助團結(在你的部落格上看到的),在對抗疾病上多了很多助力。
你的「一公升的喜悅大戰一公升的眼淚」,值得佩服!鼓舞人心的力度,不輸這些為烏腳病奉獻的人們。
bd,
一言難盡。有機會當然還是會再努力看看的。
雖然很早以前就學過烏腳病的相關知識,不過沒聽過這麼感人的故事。也許你們可以跟現在的紀念館的人合作,越多雙手就可以做越多的事,而且芥菜教會當年的付出也是有目共睹的,應該有許多人也希望能保留下來。
回覆刪除努力過的不會被忘記,即使是小如芥菜一樣的成果,一篇文章、一本書,也是有機會長成大樹的。
另,假如你認識葉莉莉小姐,也許可以建議她把powerpoint檔放在http://www.slideshare.net/上,版面會比較美觀易讀。
親愛的Judie妹妹:
回覆刪除看了你這篇,讓我覺得,文史工作者是無法照萬物生長般,按節期收成。
像釀酒,時候到了,時機到了,時運來了,人們被雷打到了、頓悟了,為這塊土地的努力、記錄、整理,露出頭了。
Judie,
回覆刪除關於這件事有個訊息想要提供給你,可以給我你的e-mail讓我寄信給你嗎?謝謝。
我曾經參與這一次王金河醫生烏腳病紀念館的部分工作,因此非常了解你講的狀況,上次去那邊時,我也跟北門教會的老牧師略為聊過,所以才在另外一個部落格提到北門教會的現況。方便的話留個MAIL到我信箱,也許交流一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