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日記讀來令人難以放下。日記作者是聰敏活潑的女孩(她的暱稱是蜜絲),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她比同齡少女更為早熟,很有見識。日記中經常流露幽默感,即使在物資缺乏、天天處於空襲轟炸壓力下,她仍然可以在苦境中找到笑的可能。不過,在「7月密謀」的肅清行動之後,她生了大病,而戰爭最末期的日記已看不見那個充滿活力的少女,只剩處於掙扎、焦慮中的逆境求生者。
比較引起我注意的內容:
1. 歐洲貴族階級的生活與文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逐漸消融。作者在這方面頗有意識。她詳盡描寫巴伐利亞王子和霍亨索倫家公主的婚禮,因為「誰知道戰後會是怎麼樣?」
2. 盟軍「恐怖轟炸」的一手見證。這個重創平民的作戰計劃,激起德國人的愛國心,對削弱軍事力量卻沒有太大幫助。(以前都只知道倫敦大轟炸讓邱吉爾的決戰立場受到廣大支持,卻不知道盟軍以更大的火力重創柏林,造成比倫敦多數倍的平民死亡)。
3. 蜜絲的個性:一個有活力、年輕、漂亮的女性,身邊圍繞許多男朋友。但她並不輕浮。相當謹慎、有思想。她的好友羅瑪莉‧申博格公主,則是活力充沛、大膽得近乎魯莽,很精采的人物。
4. 最讓人讀得喘不過氣來的部分,是她描寫了牽涉到反希特勒密謀的人們,特別是她在外交部的上司亞當‧特洛,以及周邊非常多的親朋好友。她下筆很謹慎,編輯此日記的弟弟說她姊姊始終未透露她對反希特勒密謀到底涉入到什麼程度、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但肯定比她寫在日記上的多很多。
「7月密謀」指的是籌劃多時的推翻希特勒計畫,參加的人包括軍方人士與民間人士,他們準備以暗殺的手段除去希特勒,建立新的德國政府,希望和同盟國和談時能爭取較好的條件。可惜的是,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堡上校在一次會議中放置炸彈的行動並未殺死希特勒,但最初傳出的訊息是希特勒已死,所以原先策劃好的各地軍隊與政府機構的接管工作部分已經進行。很快地希特勒僅受輕傷的消息傳出,反希特勒政變失敗。納粹政府發現這起行動並非突發的個別行為,而是牽連層級甚廣的密謀,開始展開肅清行動。到底有多少人因此事件而遭害?估計被處死者可能有100-200人,而被捕或受到調查者高達2-3萬人。
蜜絲的上司亞當‧特洛是外交部高級官員,在密謀中的角色是努力想與盟軍建立和平談判的共識,若刺殺希特勒成功後,他是臨時政府的外交部副國務卿人選。他在7月25日被捕,後於「人民法庭」審判(遭到嚴重刑求)。另外,在當時提供她住處的葛瑞弗‧俾斯麥也是密謀者之一,被捕後關押許久,幸逃過一死。
在友人紛紛被捕後,蜜絲一方面假裝對此事一無所知,繼續每天的工作,一方面則為朋友及自己擔心受驚。在亞當‧特洛和葛瑞弗‧俾斯麥被捕後,她和羅瑪莉‧申博格努力打聽消息,試圖透過各種關係去營救他們,但都歸徒勞。最後她們也不得不在親友勸說下各自躲到安全的地方去。這兩位女性的勇敢實在令人動容。
蜜絲一直期望亞當‧特洛能活到戰爭結束,不願相信他的死訊。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告訴她:進了納粹的牢房,是早死早解脫。因密謀被捕者多半遭到極為殘忍的刑訊,死刑是以鋼絲慢慢絞死,實在是太可怕了。
蜜絲對反希特勒密謀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她當然支持反納粹,但是她對國際間的現實似乎比她的上司了解得更深。她認為同盟國不會因為希特勒消失就對德國友善。或許身為流亡者,她切身感受到政治的現實與無情,深刻體會戰爭對人性善意的摧毀力量。
以下摘錄自《柏林日記》,看看蜜絲的想法:
p.256
1944年7月19日(施陶芬堡伯爵採取行動前一天)
其實我和他們之間存在一項最基本的歧見:因為我不是德國人,所以我只在乎一件事──除掉那個魔鬼!我從來不別在乎以後的事。他們因為愛國,都希望能夠同時設立某種過渡性政府,拯救德國免於滅國。我卻不相信盟軍會接納這樣的過渡政府,因為他們根本拒絕分辨「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當然,這是盟軍所犯的大錯,或許我們都得為這個錯誤付出慘痛的代價。
p.269
1944年7月22日(密謀失敗,已有多人被捕處決或自殺)
亞當若有所思地說,他不知道是不是該寫篇文章讓倫敦時報發表,解釋這批人所代表的理想。我不同意這個想法,因為德國人的直接反應會認為,這些人都已被敵方買通,尤其現在計畫又失敗了,輿論更不會支持他們。
我們整夜沒睡,一直聊天,同時聆聽屋外若即若離的各種聲響。每次聽見汽車放慢速度,我都可以從他臉上看到他心裏想什麼......
p.290
8月8日
盟軍方面的廣播毫無道理:他們不斷指名道姓,報導他們認為參與密謀的人士,很多人根本還沒被政府通緝。
我以前常警告亞當‧特洛這種情況一定會發生。他總希望盟軍會支持「正派」的德國,我卻一直強調到了這個地步,他們只想摧毀德國,不管是什麼樣的德國,絕不會費心思去區分「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
交戰的雙方,只有你死我活,沒有把對方當人看的平常心,也沒有所謂的正義可言。當同盟國把德國整體當成對手時,即使同樣以摧毀希特勒為目標,德國的反希特勒行動還是很難與同盟國成為聯合陣線,因為國家這重殼凌駕一切。我想讀這本書最令我感到「有學到」的就是這一點吧。
雖然如此,仍由衷敬佩那些願意參與反希特勒行動的人,也很感動於他們為保全自己國家所做的種種努力。在集體癲狂的時代,力阻狂輪,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是真正的愛國者吧。
附帶一提,我所喜愛、敬佩的神學家潘霍華,他和其兄與姊夫都參與了反希特勒密謀,也為此而犧牲。執行暗殺行動的施陶芬堡是巴伐利亞的天主教徒,與他一起行動的副官海夫騰中尉是虔誠的基督徒,起先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而不贊成使用暗殺手段,後來卻成了行動執行者。
看過一齣好萊塢早期電影《將軍之夜》以七月密謀為背景,但主題並非這段歷史。該電影相當好看。另外,聽說今年阿湯哥籌拍《七月密謀》,由他自己出任主角,遭到史陶芬堡家族反對,不知道後來發展如何。
本來想跟你借,看了你的分享,覺得是一本必須自己擁有的書!來去買、馬上讀!
回覆刪除這本書我是在雙連中山站間的書街買的,都是城邦的回頭書,可買到4.9折。
回覆刪除粗魯的美國人阿湯哥還是硬拍了片,還把紀念納粹時期的政治受難者的紀念地借來當拍片的場景,許多人去抗議。
回覆刪除演”Das Leben der Anderen”(竊聽風暴)被竊聽的作家的那一位演員Sabastian Koch也演過舒道芬堡伯爵,氣質上還算相近,也很受稱讚。
1. 亞當特洛(Adam von Trott zu Solz,1944.8.26 在柏林被處決,得年僅三十五歲)在這場政變裡負責與英國外交單位接觸,1942 年他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帶了一封信到英國尋求支援,只是首相邱吉爾、 外相艾登(Anthony Eden) 根本不相信會有德國人打算推翻希特勒。他們拒絕的理由其實可以理解:相信一個交戰國內部無法證實其存在的政變計畫並給予支持,在敵我難辨、爾虞我詐的情勢裡「不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
回覆刪除支持與反對希特勒的德國人都愛德國,但愛國心的呈現方式卻完全不同。史陶芬堡上校(Oberst Claus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等軍方要角原本都是希特勒的熱烈支持者,史氏本身給太太的家書甚至透露出他的反猶傾向,但迫使他們投入反希特勒運動的原因主要是戰場經驗:首先,前線的大量平民殺戮,特別是武裝黑衫隊(Waffen-SS)犯下的戰爭罪行,讓他們體認德軍持續用忠貞、愛國等等「理念」來遂行殘暴,這牴觸了普魯士舊式軍人持守的專業道德;其次是自史達林格勒攻防戰(1942 年年底)以來接連的大敗充分暴露希特勒軍事領導統御的無能,德軍高階將領無法繼續忍受人員在前線因為「元首」愚蠢的戰略錯誤而大量犧牲;第三則是在歷史意識裡對舊帝俄與新蘇聯,特別是共產蘇聯的恐懼。史陶芬堡等人相信,支持希特勒的最後結果必然導致德國因為被紅軍攻陷而亡國,因此挽救德國免於亡國唯一的辦法,就是儘早除掉希特勒,同時與盟軍媾和,然後借英美之力抵擋紅軍繼續西進。
簡言之,這場政變的參與者並非人人都基於反獨裁的民主理念,最少軍方高層是如此。依計畫,萬一政變成功,政務將由軍方全面接管,暫不成立民選政府。軍方何時還政於民?「待德國社會已經成熟,可以接受民主政治之時」。由軍方穩定政治與社會秩序雖然是過渡狀態不得不然的選擇,但沒有時間表的軍事統治會不會變成尾大不掉的新寡頭威權,或是替未來可能的民選政府預留軍人干政的空間?希望不會,但沒有人真的知道。
2. 史陶芬堡雖然出生於巴伐利亞西部小鎮 Jettingen,但他其實是成長在斯圖嘉特(Stuttgart)、出身德國西南部史瓦本(Schwaben)地區的騎士貴族後裔,今年十一月十五日剛好是他的百歲冥誕。他一家共有三個兄弟,其中大他兩歲、在海軍總部戰爭法庭擔任國際法法官的哥哥 Berthold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 甚至比他更早投入反抗運動,同案事敗之後也被處決。
3. Tom Cruise 剛拍完這部「女武神」(Walküre,史陶芬堡刺殺希特勒計畫的行動代號),離開柏林。史陶芬堡的兒子公開反對 Tom Cruise 飾演他的父親(”Finger weg von meinem Vater!”,「不要碰我爸爸!」),可歸納為兩個原因:一是完全不相信好萊塢可以拍好這部片,他認為截至目前為止德國國內國外所有關於這段歷史的影片都嚴重偏離史實,Tom Cruise 又是該片的製片;第二個原因是 Tom Cruise 本身是目前在德國被視為非法宗教的「山塔基」(Scientology)教派教徒,讓一個「邪教」的信徒扮演歷史英雄,簡直無法忍受。德國政府受到遺族的壓力影響,一開始以「維護古蹟」為由,拒絕出借當年的場景與建築物(主要是史陶芬堡任職參謀長時的辦公大樓,即刺殺計畫失敗當晚被捕槍決的所在地 Bendlerblock,今天的德國國防部)供劇組拍攝,後來電影界、文化界陸續有人聲援,主張演員個人的宗教信仰、世界觀與其專業表現無關,即使他信的是「邪教」,即使他演的是偉大的歷史人物;最重要的是,如果能透過好萊塢的影響力宣傳德國人抵抗納粹的史實,讓全世界知道二次大戰活在德國土地上的,不是只有像希特勒這樣的人而已,同時也存在著良心抗暴的力量(即使可能很微弱),這對改善德國人的歷史形象也有正面的幫助。或許是接受了這樣的說法,德國政府最後態度逆轉,不但同意出借場地,甚至撥款贊助拍攝。至於政府如何向罹難者遺族「交待」,德國媒體沒有進一步報導。
這部片預定明年暑假上映,台灣應該看得到吧(又會有個奇怪的中文片名嗎?)。這裡有報導與部份片段,先睹為快。
4. 或許是因為找了知名的「希特勒傳」作者、也寫過專書(”Staatsstreich”,「政變」)呈現同一段歷史的史學家 Joachim Fest 當編劇顧問,Karla 提到那一部由 Sebastian Koch 主演的「史陶芬堡」是目前關於「七月密謀」的歷史片中據說最接近史實的(史氏的兒子批評片中關於他父母關係的描述多半純屬虛構)。這部得到德國國內大獎的電視影片在德國市面早有 DVD 流通,只是不知台灣是否有電視台(公共電視?)有意願引進播放。
另聯合文學十月號(276 期)彭淮棟先生有一文「第一本德文格奧爾格傳」稍稍提到史陶芬堡兄弟反希特勒的思想背景,有興趣不妨參考。
謝謝irrenhaeusler補充如此多而深入的資訊,真好!特別是提醒大家這場未成功的政變背後的思考並非是單純的反獨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