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秉燭等待大光

1979年 12月10日,一場人權紀念日的和平集會被「未暴先鎮」,演變為暴力衝突,成為政府逮捕黨外民主運動人士的藉口,原本透過選舉、集會演講、發行雜誌等方式 逐步展現的人民力量,遭遇相當大的打擊。長老教會在人權意識、本土立場上和黨外運動相近,因此成為政府打壓的目標。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肅殺的氣氛讓人沉 默,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家的血案更令人傷痛又恐懼,台灣人民有如在黑暗中行走,不知將會如何?該年4月24日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因捲入藏匿政治 犯事件而被捕,長老教會正面遭遇國家的打壓、側面飽受御用媒體和其他教派的攻擊,卻不再退縮,開始勇敢辯白。如山倒海的批評指責下,長老教會透過《台灣教會公報》清楚傳達支持高俊明牧師的立場,各地舉辦聯合祈禱會,以同心禱告來面對危機時刻。



在當時,高牧師本人和教會都做了最壞的打算,但同時又相信上帝必不撇下跟隨祂的人。一場又一場的禱告會、一篇又一篇的訊息,就像黑暗中的小小蠟燭,雖然暫時還看不見大光,但懷抱著希望,傳遞信念、堅定團契關係,保持信心做準備,懷著耐性等待改變。

這等待,到底有多漫長?誰也不知道。然而,在等待的時候,因為有禱告、有行動,造成微小的光,改變就一點一點發生了。黨外運動並未因美麗島事件而沉寂,更多 的人投入,促成了1980年代的自由化和解嚴,推動近30年的民主改革;教會在壓力下堅定信仰,確立「定根本土」、「通過愛與受苦來見證」的立場。

莫拉克風災過後三個月,政府潦草的重建政策罔顧原住民的基本權益,外界關心又那麼稀少,仍有許多人待在臨時收容的營區回不了家,不知未來有何盼望,終日惶惶不安。教會堅持與災民站在一起,盼社區自主力量與教會持續的關懷,能在這黑暗中點亮盼望的燭光。

秉燭等待大光的時刻,不僅在待降期。基督徒總是存著盼望,隨時提醒自己,等待之時不可虛擲光陰,必須不斷地砥礪、前進。


《台灣教會公報》3011期 社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