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高牧師本人和教會都做了最壞的打算,但同時又相信上帝必不撇下跟隨祂的人。一場又一場的禱告會、一篇又一篇的訊息,就像黑暗中的小小蠟燭,雖然暫時還看不見大光,但懷抱著希望,傳遞信念、堅定團契關係,保持信心做準備,懷著耐性等待改變。
這等待,到底有多漫長?誰也不知道。然而,在等待的時候,因為有禱告、有行動,造成微小的光,改變就一點一點發生了。黨外運動並未因美麗島事件而沉寂,更多 的人投入,促成了1980年代的自由化和解嚴,推動近30年的民主改革;教會在壓力下堅定信仰,確立「定根本土」、「通過愛與受苦來見證」的立場。
莫拉克風災過後三個月,政府潦草的重建政策罔顧原住民的基本權益,外界關心又那麼稀少,仍有許多人待在臨時收容的營區回不了家,不知未來有何盼望,終日惶惶不安。教會堅持與災民站在一起,盼社區自主力量與教會持續的關懷,能在這黑暗中點亮盼望的燭光。
秉燭等待大光的時刻,不僅在待降期。基督徒總是存著盼望,隨時提醒自己,等待之時不可虛擲光陰,必須不斷地砥礪、前進。
《台灣教會公報》3011期 社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