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大學老師):
雖有主觀意志,但終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受盡環境脈絡影響的產物。一般而言,留學生對其留學國會是友善的,這裡面有身體浸潤多年導致的生命熟悉感,也有文化奶水的持續灌注需要,更有現實利害、人際網絡的不得不然。
台灣人赴中國留學,其結局恐怕也難脫此準規律。
台灣彰化人張克輝(本名「張有義」,1928- ),有錢人家子弟,日治時代在台灣讀了彰化商業學校、台灣師範學院(今台師大)後,20歲(1948)到廈門大學讀書,成了共產黨員,一去不復還(無法還)。今年在台出版文集《海峽心.兩岸情》,〈自序〉中這樣回顧自己的歷史性抉擇:「曾經的革命理想、軍旅生涯,還有大半生的政務工作,有多少是個人追求,又有多少是命運的安排?」透露出不見得是人駕馭潮流,而是潮流驅使人的無奈。
國家認同夾雜著感性與理性,而一個人的感性和理性是隨環境而變化的,所以認同⋯⋯也是會變的。那條區分彼此的線,在日本與台灣之間,比中國與台灣之間,更清楚可聽、見。跨越中國與台灣的界線,相對容易些。
李勘或許只是比別人更跨越,更早清楚地、大聲地說出:「我是中國人!台灣太小了。」而已。
劉青年:
誰都有資格說:「我是中國人!」,或乾脆嗆說:「I'm cosmopolitan.」這是人自己的抉擇,無妨。但,所謂「台灣太小了!」或「台灣不是國家」這種自以為是、貶抑他人的想法,只是突顯出自己的無知及有限而已,絕不是什麼真的跨越、超越。(是沒見過世面的囈語吧!)
洪老師(高中老師):
這則新聞讓我注意的點在於,以往的台灣人,想擠進北大、清華等名校,必須參加港澳直考,特別準備跟台灣不同的中國教材應考。李勘代表的是台灣第一批直接憑學測成績免試申請中國一流大學的學生,對台灣的下一代大開方便門,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教育殖民,一個剛滿18歲的孩子,在這個環境學習的不僅是學科,更多是看不見的內化價值觀,在一片全球化氣息的大環境,你會讓你的孩子追求的是更多的人脈可能?更好的未來想像?還是透過社會學習來奠定日後的人生價值觀?清楚他對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感情?這不單是台大與北大的比較,更多的問題潛藏在表面之下。
我贊同出國學習對自我成長幫助很大,人也需要有距離,才會看的更清楚。一個人18歲出國留學、或是28歲留學,對他往後生命的影響,必然大不同。但是大環境一旦形成,則趨勢無法擋。台灣被各種形式殖民的文化特色,也是提醒我們自己要認清自我定位為何?18歲的孩子,是否要到大陸讀書,周遭的大人影響力很大。這則新聞讓我思考的是一窩風的趨勢之下,自我價值的取捨。
朱中年(留美):
這則新聞其實提供台灣的教育界﹐甚至整體社會很大的警惕。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採取單一課程標準和人才高篩選政策﹐特別是國家導向注重基礎理科﹐形成今天中國發展國力的根基。中國所教育出來的數理科學生﹐整體已經比美國教育系統教育出來的人才優秀。美國在這個世紀開始有落在中國之後的跡象﹐這是最直接的原因。
台灣也經過單一課程和高篩選政策的國家發展階段﹐有其弊病。但講求課程多元和放鬆變成民粹教育之後﹐教育品質的問題可能更嚴重。
中國的頂尖大學吸收台灣學生﹐只選好的。這跟美國當初吸收台灣留學生類似。但⋯⋯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是當初美國吸收台灣學生﹐是爭取比美國當地更好的台灣學生去﹐所以大部份的台灣留學生畢業後能在當地找到工作落籍。而中國選台灣學生﹐標準定在比其高考分數略差。所以同校的中國學生﹐學習能力整體上還是比台灣學生好。這些台灣留學生在中國﹐跟當初東南亞到台灣讀書的僑生﹐是類似的情況。畢業後如果要競爭在中國工作﹐最有可能的是揀同校中國學生選完剩下不要的。這樣看來﹐大部份留中國的台灣生﹐最後還是會鼻子摸著回到台灣做中國教育的走狗代言人。
仗著中國的文憑吃台灣米。
所以說﹐台灣最終的因應措施﹐還是在於如何維持自身教育品質的競爭力。這樣才能鼓吹設置承認境外學歷和職業認證的關卡。
劉青年:
我是覺得一國教育的好壞,很難從單一面象來評斷,包括是否採「單一課程標準和人才高篩選」,雖然我不清楚中國目前數理科學生的程度在國際上如何,不過,中國的基礎科學發展、技術發展,似乎並不見得是世界頂尖,不要說與歐美比較,連日本及印度都還可以多多少少向中國誇口,不是嗎?
而所謂美國在這個世紀開始有落在中國之後的跡象,老實說,我看不太出來,不管從學校排名,留學意願,資源吸納,產學合作,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等等方面來看,中國的大學,絕大多數仍然是三流的,其中最好的像北大等少數幾校,也還難在亞⋯⋯洲地區領頭,像香港、新加坡的大學,都還不見得落後於北大,更別說日本的東大、慶應、一橋,所以,說中國已經在超越美國,實在有點太過了。
台灣的高等教育,問題可能是出在資源分配,及政策管制,讓學校財源受限,讓公立學校被侷限,私立學校則窮困不堪,比較國內外的大學財源、組織,就可窺見一二。
【補充】
一位回國不久的年輕老師也轉貼這個報導,並表示:
「外國名校喜歡到中國去開分校,喜歡和中國學校合作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一點都沒錯。中國的學生也比較用功,這也一點沒錯。
我去年剛回台灣時去找一位重量級老師,老師說,你現在啊,可以往美國學術界發展,也可以往中國發展,到中國去教書,現在中國在積極重點發展我們這行的研究,有很多機會,而且你的聽眾會是整個中文世界。
我非常有禮貌,又略帶羞澀地笑了笑,有點瀟灑和自信地回答恩師說,『我比較想在台灣栽培台灣自己的學生。』
我希望台灣學生不要受李敖兒子的語言和心態影響太大。台灣學生應該把自己放在台灣vs世界史的角度,多去探索瞭解這整個世界的文明、歷史和政治經濟板塊,好好地定位自己、朝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和優雅地作自己。老想著和中國競爭,中國現在多厲害,反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在世界中的格局。 」
相當喜歡這位年輕老師的態度和看法。
台灣是世界的台灣,不要自限在兩岸視野。
對在中國境內大學的品質並沒有深入了解。對一些比較有名大學的印象﹐其實是從這些大學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得來。這些人或許是偏頗樣本。但容許我就這些人談我的觀察。
回覆刪除美國各大學發放給外國留學生獎學金和考慮入學名額﹐的確是有政治的考量。不過﹐美國大部份好的學校是私立大學﹐各校自定和實施審核入學標準﹐聯邦政府管不到。
但是屬於聯邦政府的教育部會收集統計資料﹐觀察外國學生入學情況。整體來看﹐中國和印度留學生的託福和申請成績最高。除此之外﹐亞洲地區是南韓最好。所以說﹐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拿入學獎學金和在校的學業表現﹐真的比台灣留學生好。
這個事實﹐如果去問獨派色彩最強的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協會的老師們各自手下都有一堆中國來的研究生在替他們作研究﹐台灣留學生的實力普遍趕不上﹐這沒有人能強辯否認。這樣來看美國大學的研究品質﹐特別是理工科和醫療﹐因為有許多中國﹑印度﹑和韓國學生作為研究主力﹐直接去跟中國的大學比﹐判斷說美國高等教育的素質比中國好﹐其實很值得商榷。
那如果不看研究所只看大學部﹐除了長春藤的十幾間學校比較著重大學部教學之外﹐公立大學的大學生數理的基礎都非常差﹐台灣來讀大學部的上數學或物理化學﹐相對輕鬆就能拿到高分。這表示美國的中學教育非常糟糕(25%的人高中挫學沒有畢業)﹐所以實施高等教育沒有穩固的基礎。我工作的單位就是專門在做美國教育政策研究﹐這美國的教育陷入空前危機動蕩國力﹐不是我猜的。是美國的教育學者自己喊出來的﹐而且已經喊了將近二十年﹐還不能看到什麼重大改革。
台灣面對中國教育成效的態度不是認輸﹐但是台語說要“知死”(chai si)。不認清對手﹐了解自己要下苦心面對時就會死。特別是把中國一直看成是第三世界國家來歧視﹐是很危險的自我哄抬。就人權和政治的向度來看中國﹐中國的確跟第三世界國家同流。但就經濟和外交實力來看﹐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最近關於釣魚台漁船衝撞的爭議﹐歐美閉嘴日本讓步﹐可以看得出來日本面對中國﹐外交上已經佔下風﹐不是日本內部的親中派真的能夠呼風喚雨。
台灣的學生和家長真的要了解自己未來處境的危急。有特色的私校小本經營﹐不要超收學生賺學費﹐反而用企業獎學金和建教合作確保學生畢業工作﹐就會收到好學生。至於沒有特色的跟着人家亂昇格﹐會倒就給它倒。既然是私校經營不善﹐有何法理比照公立﹐要台灣納稅人的資源投下去求公平﹖
收到好生活的終身教育網摘了:
回覆刪除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00927/2668
>>中國和印度留學生的託福和申請成績最高。
回覆刪除這件事眾所皆知,可是中國留學生的托福成績跟實際表現有大幅差異也是眾所皆知耶?
>>所以說﹐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拿入學獎學金和在校的學業表現﹐真的比台灣留學生好。
前句描述的是中國學生「托福成績好」、「容易獲得獎學金」,我看不出哪裡可以「所以說」中國學生「在校表現比台灣留學生好」。可以請您多加說明嗎?
>>最近關於釣魚台漁船衝撞的爭議﹐歐美閉嘴日本讓步﹐
把中國當第三世界歧視確實很危險,可是我看不出來本次事件哪裡「歐美閉嘴日本讓步」耶?
回答樓上的疑問。託福成績可以靠考題技巧提高﹐跟實際的聽說能力有差異。中國留學生的託福成績高﹐但有不少人說的能力有極大落差。聽方面跟其他外國留學生沒有顯著差別。台灣留學生在這方面表現類似的情況。
回覆刪除研究上顯示實際預測研究所學業成績的﹐語言能力雖然重要﹐但並非全部。GRE成績的預測度比較高。中國學生的GRE成績是亞洲最高﹐既然GRE列為評鑒指標之一﹐在申請美國研究所是相對容易拿到獎學金。現在獎學金都沒有“白給”。意思是說沒有只給出去但事後不做定期評鑒。絕大部份的獎學金是所謂的助教或研究助理獎學金。拿獎學金的人被要求(1)學業總成績維持在比當地生更高的標準(2)讀書上課之外要播時數幫教授帶大學部學生討論或是實驗。不然就是直接在研究室替教授做實驗。在這種情形之下﹐大部份的中國留學生都能維持獎學金領受者的身份一直到畢業。
這樣來看﹐當然沒有絕對說沒有拿獎學金的台灣留學生的研究所成績全部比中國留學生差。但是中國留學生在相對困難和緊張的學習環境裡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力和企圖心﹐的確贏取美國教授的注意。如果用這樣來看中國學生對高等教育環境的認知﹐可能跟台灣學生有所區隔(我沒有說誰好誰壞﹐而且只說可能)。
關於最新“釣魚台事件”的發展﹐中國當局把其視為主權爭議問題而不談任何公民權或人權。美國一般媒體不報導這事﹐只有在公共電視有聽到短暫新聞。即便如此﹐Obama在聯合國開會期間跟溫家寶作私下會談﹐也只談人民幣應該昇值的經濟議題﹐沒有替日本講話。歐盟沒有作任何公開聲明。日本本來信誓旦旦要依法辦理這個衝撞日本海防自衛隊的中國漁船船長。後來聽到中國當局放聲要作經濟制裁﹐就馬上放人。這不叫讓步﹐難道是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