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花蓮鳳林二二八》讀後

翻閱本書後,發現張依仁所透露的仍然很有限,可惜再也無法挖掘他的記憶。

新書發表會上,張依仁的大女兒上台致詞時說到全家逃到巴西、靠教會濟助的苦日子,張依仁的採訪記錄中對這段講得不多。為何被捕、又為何全家被抓者只有他一人逃過一死,他不清楚,也不想多猜測。他的太太說,曾把一張軍醫證明放在他的褲袋中,張宗仁的太太也提到此事,但他自己表示沒有記憶了。

1947年4月4日,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花蓮縣長候選人張七郎和他的三個大兒子:宗仁、依仁、果仁在鳳林的仁壽醫院和家中分別被軍警帶走,當天晚上,除了依仁之外,父子三人被押往鳳林近郊公墓槍殺。依仁在被關押三個月後釋放。

雖然很難回顧那恐怖的時刻,但張依仁的回憶仍讓人唏噓。他倖存下來,但人生從此不同。他必須負起扶養栽培幼弟、姪兒的責任,又擺脫不了國民黨特務的監控、干擾,大半輩子擔驚受怕。他在1961年遠走南美洲,尋求自由生活的可能,但即使到了巴西,還是受到國民黨的迫害,不得不離家逃亡到亞瑪遜雨林深處,失蹤七、八年,後來回聖多斯和妻兒團聚,卻因為沒有執照無法行醫。雖然在兒女奉養下有安適晚年,但大半人生都在「不得已」當中,對國民黨的迫害始終憤怨難平。

在張家父子三人被殺害後,支撐張家的最主要力量,就是張七郎的太太詹金枝。從這些訪談紀錄看來,詹金枝實在是個嚴厲堅強到令人害怕的女人,全家人對她又敬又恨又愛。她用一種極度嚴厲、不斷罵人的方式來對待身邊最親的人,對待養女兼媳婦張玉蟬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厲害婆婆的模式。或許沒有二二八,她也會是一位霸道的婆婆,但二二八悲劇應該加強了她武裝自己的傾向。她對外人溫暖仁慈,對自家人卻是嚴厲到不近情理。二二八讓幾位寡婦變成不得不團結且相依,但這種相依實在很苦!

不過,張家因為這為堅強的家長,和柔韌異常的張玉蟬,終究還是維持整個家族的聲望和社會地位。這真的不容易。

張七郎家族是虔誠的長老教會家族,到現在也還有不少成員非常敬虔。信仰帶領他們走過漫長的苦難。可是該怎樣看待這樣的信仰?覺得一時之間也很難思考。以詹金枝來說,一個不斷談著愛與赦免、但對身邊人缺乏溫柔體諒的女家長,一個在外人面前堅強、只有在禱告時能夠宣泄心中難過的女人,她所認識的上帝是什麼樣的上帝?她所受的苦,的確非常人之所能擔,她的人生,就是二二八傷痕的化身。張玉蟬和她女兒陳惠操,則以溫柔的心、越來越深刻的信仰,以許多的眼淚澆灌痛苦,走過與這位嚴厲女性相處的日子,將傷痕化為諒解,示範什麼是忍耐、什麼是愛。這是讀這本書最令人感動的部份。

葉蘊玉(張宗仁妻)、許梅(張依仁妻)兩位女士,也各自有擔當艱苦、堅忍勇敢的故事。這幾位太太,從養尊處優的「醫生娘」到必須工作維生,葉蘊玉當教師,許梅隨夫遠走巴西的歲月,甚至當起街頭小販。她們還要母兼父職,忙裡忙外。在困境中她們撐起了這個家族的希望。這本口述歷史,有許多精采的女性生命史。

花蓮鳳林二二八 新書發表會
張炎憲教授在紀念禮拜中致詞。

花蓮鳳林二二八 新書發表會
禮拜後的茶會。從左至右:盧俊義牧師、張玉蟬女士、顏崑陽教授(張玉蟬女婿)。

延伸資料:

曾韋禎:張七郎父子三人遇害 遺族:不原諒國民黨

曾韋禎:張七郎案唯一倖存者 張依仁逝世「不會原諒國民黨」

TWIMI獨立媒體:《花蓮鳳林二二八》新書發表會暨 張氏父子、詹金枝女士紀念禮拜

吳鳴部落格:花蓮的二二八事件

璞石閣:《花蓮鳳林二二八》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二二八催化台灣民主?老爭議新包裝

相關資料:

自由時報

北市228館更展 受難家屬批脫離史實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0/today-t1.htm)

〔記者陳璟民/台北報導〕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四週年,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更新常設展覽今天開幕,但二二八受難遺族、學者與民代昨質疑,將「元兇蔣介石」美化為「寬大處理、秩序恢復」的人,是執政者「偏頗詮釋史實,誤導國人認知」,要求停止展覽。館長謝英從回應,只是從不同角度敘述,未做任何評論,將如期開展。

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更展以十二單元回顧二二八事件歷史脈絡,從該館前身「台灣廣播電台」(日治「台北放送局」)廣播該事件而延燒全台說起,提及台灣人的自治運動、日治而國府的時代交替,表述二二七緝菸、二二八爆發、擴大始末、受難情形、傷痛記憶等,並有反省與展望、國際人權森林等,透過數位科技呈現多元化、教育性。

該展將於今天上午十點舉行開館開展儀式,總統馬英九將出席,台北市副市長邱文祥將頒發感謝狀給廿三位提供文物者,系列活動為期一週;不過,故參議員李仁貴之孫李德振、前國史館長張炎憲、二二八紀念館創館館長葉博文、民進黨市議員簡余晏昨天抨擊該展「很多與二二八史實不同」,是執政者對歷史的傲慢、對罹難者與家屬的不敬及侮辱。

美化蔣介石成恢復秩序者

李德振表示,其祖父李仁貴經商有成,投入政治關心社會,曾捐款三百萬元,曾幫蔣介石慶祝六十大壽修繕介壽館,參與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要求國民政府軍警停止濫殺無辜,竟然「莫名失蹤,找不到屍首」。

李德振說,經歷驚恐歲月的父執輩告知,當年軍隊鎮壓、屠殺台灣人民,如今展覽混淆視聽,形容為「公權力行使」、「建立新秩序」,令人難以接受。

他們入館即見「台灣人的自治運動」導覽、蔣渭水「團結真有力」、二戰美軍轟炸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磚瓦意象等;張炎憲認為,這顯示執政者意欲片面定位二二八事件,是台灣人延續日治時代尋求自治,卻漠視還有獨立主張、台灣與中國的社會差異性等。

葉博文強調,日本雖然殖民台灣,卻有實質建設,使當年台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制等方面都比中國進步,台灣人的素質與生活水準也高於中國人。

學者痛批竟把殘殺當宣慰

簡余晏發現,館方展覽當時當局認定盲從附和份子、逃逸人犯的名單上,寫入「一頁頁泛黃的紙張,都是公權力的行使......,綏靖與清鄉,壓制了怒吼,建立新秩序......」的詮釋字句,會讓參觀者以為這些人被殺是應該的,從而掩飾蔣介石、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下令軍警濫殺的真相。

張炎憲則點出,展覽所指「宣慰」,實則殘殺台灣人,接著是白色恐怖時代,更展內容絲毫沒有追究國民黨、蔣介石主導派兵來台鎮壓的責任,死傷人數也沒有交代,而該事件影響深遠,使台灣人面對高壓統治全面退縮,不敢談論政治,直到一九八○年代民主化浪潮才改變。

館長:只是不同角度敘述

館長謝英從表示,二○○七年委託新台灣研究基金會執行更新計畫的研究,邀請許雪姬、陳芳明、莊永明等台灣史學者及二二八受難遺族廖繼斌討論審查,前年初還舉辦「傾聽與再生」預展,去年四月封館整修及著手更展。

謝英從說,近日則參酌李德振、張炎憲、葉博文與簡余晏的觀點與建議,修正部分標題敘述、史料選用,加貼「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對事件採取兩面手法」文句,凸顯「中央決不派兵/基隆掃射」、「改選縣市長/宣布戒嚴」等不同角度,未做任何評論,仍將如期開展。





中央社新聞

二二八 總統:催化台灣民主

(中央社記者李淑華台北20日電)媒體報導,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更新展覽,遭外界質疑,館長謝英從今天回應「痛心」。總統馬英九肯定更展時說,台灣的地方自治開啟民主化重要過程,二二八事件具催化作用。

馬總統上午出席「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更新開幕記者會,紀念館重新開館,舉辦為期1週紀念二二八事件及開館系列活動;更新展以數位科技呈現史料多元化及增加教育互動性、展場導光設計響應節能環保,並設置受難曲及追悼區。

自由時報報導,「北市228館更展,受難家屬批脫離史實。」謝英從原是記者會主持人,一度拿著麥克風回應外界質疑。

他說,「今天看到自由時報,我心裡滿痛心的。」前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長葉博文與某民意代表看到第2展區「台灣人的自治運動」,展出台灣文化協會創辦者蔣渭水、林獻堂史蹟,但葉博文等認為不可以展出這些東西,難道一定要展出與台獨有關的才可以嗎?「我聽了真的很痛心」。

他說,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有理想性、有主張,希望縣市長直接民選、台灣要地方自治,「自治的觀念就是林獻堂、蔣渭水從1920年提倡開始」,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是台灣民主先生,這些源頭需從林獻堂開始。

謝英從表示,這次展覽,最重要就是要呈現二二八受難者主張,追求台灣地方自治、追求民主精神;如今這些主張都實現了,縣市長民選了、總統民選了、省長民選了,「台灣人民應該還給二二八受難者公道,歷史還給二二八公道。」

謝英從激動反駁媒體報導後說,「對不起,我脫稿演出。」

馬總統則肯定謝英從的表現,總統表示,自謝英從任館長,雖然以前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開館後,不論是舉辦展覽、與家屬聯繫都非常順利。謝英從是奉公守法、很有愛心的公務員,「看他剛才有一些委屈的話,我可以說非常有感受。」

總統說,台灣地方選舉是蔣渭水、林獻堂1921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後大力推動,在二二八事件中,許多當初成立的委員會也都主張要自治。台灣的地方自治,開啟台灣民主化重要過程,「二二八事件當然是有貢獻,我覺得產生催化作用。」1000220

 

延伸討論

超克藍綠:謝英從霸凌二二八事件 ( by 佛國喬 )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2010鰲鼓幻境

鰲鼓的夜鷺

鰲鼓的夜鷺

鰲鼓的夜鷺


水中枯木,也很有趣味。

水中枯木

在枯木很多的區域,一群野鴨在此覓食,構成有趣的畫面。

水中枯木與野鴨

水中枯木與野鴨

水中枯木與野鴨

2011鰲鼓農場賞鳥記

擁擠的賞鳥亭

利用春節假期去賞鳥,已經是這幾年的慣例。去鰲鼓賞鳥的人年年增加,今年在南堤的賞鳥亭遇到不少賞鳥者,各色各樣的,有帶著大型望遠鏡和照相器材的專業級 模樣人士,也有帶著小朋友但沒有帶任何器材的年輕父母。

遇到一位愛賞鳥的老人

一位和我們差不多同時到達的老先生,是從北港騎了兩個小時的腳踏車來,他說他專門來看黑面琵鷺,經 他指點,才發現遠處木麻黃上有四五隻黑琵。老先生的腳踏車非常簡陋,帶著級數不算太高但頗好用的雙筒望遠鏡,他說他不時來看鳥,多半騎摩托車,天氣好才騎 腳踏車。「看到黑面琵鷺在那裡,就覺得快樂安心。」聽說今年來此的黑琵數量增加不少,可能有四五十隻,我們看到十幾隻。

木麻黃樹上的鸕鶿

今年的鸕鶿相當多。一小群棲息在四棵木麻黃上,他們的便便把木麻黃都染成白色了。
每次去看鳥,就會怨恨自己的相機級數不夠,望遠鏡倍數太低。不過,拍鳥的投資實在太大,還是留給有錢有閒的人去玩吧。

一小片淺灘的鳥群

一隻孤獨的高蹺鴴

妹妹們覺得單純享受海邊有鹽分的空氣、寬廣的荒地美景,以及看水鳥們活動的樣子,就已經足夠。她們喜歡專心看鳥,不像我總是想要用相機捕捉什麼。小舟說:「帶著眼和心就夠了。」

鰲鼓溼地

荒地之美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三義鯉魚潭社區的冬田

鯉魚潭冬田

鯉魚潭冬田

鯉魚潭冬田

鯉魚潭冬田

姊妹田間散步

隔天沒有陽光,陰冷的天氣,油菜花反而更顯出「地底陽光」的感覺。

鯉魚潭社區崎下

更多的照片:鯉魚潭冬田2011


去年到鯉魚潭,油菜花比較少,很多田單是空在那裡,或是種了馬鈴薯。

鯉魚潭上山下社區 冬田

鯉魚潭上山下社區 冬田 馬鈴薯

鯉魚潭上山下

鯉魚潭上山下 馬鈴薯田

更多的照片:2010春節前鯉魚潭之旅


鯉魚潭教會

妹妹在鯉魚潭教會五年多了。她一直很認真,熱愛這裡的人們。相聚時她總是哇哇哇哇說個不停,分享在鯉魚潭工作生活的種種,深深感受到她對自己工作的認真、滿足,即使像我向來負面思考的,也不得不承認她在那裡實在是充滿了上帝的祝福。

貧窮的鄉下小教會,人數很少,資源不多,但信徒的信仰品質很好。在這裡參加過幾次禮拜,感覺到這裡有真正的平安與喜樂,直率純樸的人們心靈誠實。然而,這是人口外流的農村,她費心栽培的青少年遲早都會因為升學就業離開,會友人數不大可能有成長,註定會隨著社區的衰微而衰微。自從她去這裡工作後,時常替她感到憂心。但是她勤勞、誠懇、認真、無心機的表現,讓教會大小都很喜歡她,相處愉快,也肯定她所做的工作。

鯉魚潭教會是巴宰族的教會,今年要慶祝設教140年。這世外桃源般的村莊,需要更多的關懷和代禱。


過去有關鯉魚潭社區和教會的書寫:

秋日清晨的田間散步

七月稻田(2006)

冬日田園(2006)

鯉魚潭部落稻熟


認同南島根源的巴宰過年

走鏢‧牽田

巴宰之歌(2006)

巴宰語時間

2010的巴宰族過新年

巴宰族的Aiyan


照片集:

鯉魚潭三日(2008)

2010年8月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德元埤── 荷蘭風車及老牛之家

德元埤 荷蘭風車

第一次造訪德元埤,看來還有很多工事在進行,除了做工的人之外,幾乎沒有遊客。靜靜的下午,感覺非常好。


德元埤 荷蘭風車

德元埤 荷蘭風車

德元埤 荷蘭風車

德元埤 乳牛

有一處牧場,放養數頭乳牛,供遊客參觀、餵食。

德元埤  2011春節

二月三日,春節當天,我們再次造訪德元埤。這次遊客非常多,停車場大爆滿,差一點就找不到車位。風車前佈置了很多花,還放了假牛、假兔子。

德元埤  2011春節

德元埤  2011春節


老牛之家有個小小的陳列館,介紹耕牛文化,以及成立這個機構的目的。屋牆畫了鄉土味十足的農村生活場景,增添趣味。

德元埤 老農之家

德元埤 老農之家

這隻栓在欄中的水牛,原在民俗村拉車,有好心人贖了牠,送到這裡來安養。飼養員告訴我們,牠脾氣不佳,會牴人,最好不要惹牠。

在老牛之家的牛,大多有故事。目前有六頭,兩頭黃牛,兩頭水牛,兩頭肉牛。另一頭水牛是上了報紙,斗六的農家送來的「牛牛」。黃牛的故事還來不及聽。兩頭肉牛則是靈鷲山心道法師買來放生的。

德元埤 老農之家

春節再去德元埤,老牛之家也有很多遊客。遠遠看見牛們在陽光下散步吃草,應該相當舒服。

德元埤 老牛之家

德元埤 老牛之家

德元埤目前遊客中心有提供腳踏車,又有個農產品展售中心。農產品展售中心的商品有一些和牛奶相關,如牛奶冰棒、蛋捲、牛奶鍋燒麵等等,可惜的是,竟然沒有供應鮮奶。

荷蘭村有設計遊船碼頭,但目前還沒有營業。不知道未來是否會提供遊船和可以划的小船?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隱修院的彌撒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這個隱修院成立於1977年,10多年前搬到萬金村,目前大約有三十位修女和見習生。每日的彌撒,外面的人也可以來參加。大眾的教堂和修女們的教堂是垂直的,修女們在鐵窗中唱歌、參加禮拜。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一月一日是「天主之母日」,也是「世界和平日」,不過教堂內人不多,修女們似乎也沒有全部出來,到處聽到咳嗽聲,神父也咳著。修女們的歌聲很特別,音質是喉音和胸音,清亮,不算完美,但很有靈性力量。

主持彌撒的神父是西班牙人,儀式和講道使用台語,但修女讀經、讀禱文是華語。分聖餅的是一位女性,可能是傳教會的修女,或是女性的傳教員。比較有趣的是,彌撒結束後,修女捧出一個聖嬰的像,每個人可以趨前去親吻他,吻過的地方修女會用白布擦一下,再輪到下一位。吻過聖嬰後,教友們迅速離開,修女們則繼續唱歌禱告。

教堂的入口處有陳列櫃,放著書籍、圖片、十字架、唸珠等物品,供人自由奉獻取用。阿明老師在此買了不少卡片,還有修女們吟唱聖歌的CD。可惜CD已經沒有了。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平日彌撒是七點。主日彌撒是六點半。主日彌撒比較盛大,教堂坐得近滿,有一位老先生當輔祭,一位中年女性司會,兩位老太太收奉獻,還有教友分別讀舊約和書信,神父自己讀福音書。讀聖經的人非常認真,讀得很好,是台語發音,聖經語彙和新教有一點不同。

修女們唱了些比較近代的聖歌,主要華語發音,少數用拉丁文。今天是主顯節,不過沒什麼特別的活動,只是在彌撒結束後,輔祭也拿著聖嬰讓人們排隊親吻。彌撒結束後,又是所有的人如潮水退去,我們留下來,因為阿明老師說要和修女面會。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阿明老師幾年前受邀來這裡教她們彈風琴,很受敬重。也是因為這個因緣,他才會知道這個隱修院,時常去參加彌撒。

其實當天是修女們避靜、整天禱告的日子,但她們還是接待了我們。在會客室,修女們仍在鐵窗中,從裡面遞出杯盤、咖啡、餅乾,讓我們招待自己。會長先來打招呼,然後是一位負責彈琴的方修女。方修女非常可愛,顯得純真又快活,問起來,纔知道她是嘉義人,鄒族原住民,感覺更親切。

方修女關心阿明老師的健康,慇勤問候,又說,有什麼需要代禱的事情,可以寫在單子上,交給她們,她們的工作就是禱告。

會客室裡放了很多書籍、小冊、卡片、十字架,也是一樣拿了之後自由奉獻即可。我們挑了幾本書、兩個十字架,紀念到此一遊。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右邊牆上的灰色架子,是傳遞東西用的。修女們從這裡端咖啡和餅乾給我們。修女們不能和外面的人有直接接觸。

隱修院招待的餅乾咖啡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隱修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禱告。修女們在聖堂中不斷唱歌、祈禱,以此支持教會,帶給信徒力量。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隱修院的生活很難想像。自己放棄自由,在鐵窗中生活大半輩子,與塵世隔絕,沒有特殊聖召,不可能做到。單國璽主教在修道院大門上題曰:「半點紅塵飛不進,滿院白蘭散香來」,清修的生活令人敬佩又羨慕。只是,庸凡又缺乏服從紀律能力的我,只能在一旁讚嘆,無法進入這種生活。

初步了解道明會的隱修院,可讀此篇:默觀與隱修生活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