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語言的確和我們最深的認同感息息相關。台灣這塊經歷過多次殖民的土地,外來政權都要我們學習「國語」,從日本帝國到中華民國,從日語到華語,沒有緩衝期,造成「失語的一代」。沒有安全感的外來政權,只會以壓迫各族群母語的方式來樹立統治權威。但是近二十年來,隨著民主化的進程,母語的重要性逐漸獲得社會肯認,甚至政治人物都必須學習原本看不起的語言來爭取選民好感,政府也不敢如過去一般打壓。只是,如何讓各族群母語能繼續存在並發展,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次事件後聯合報系文章的不安之一,就是害怕台語取代華語、台文取代華文。事實上,大多數台語運動者爭取的不過是平等、合理的對待與尊重。台語運動並不排斥其他族群的母語,而是努力爭取一個所有的族群母語都能永續發展的空間。2003年民進黨執政時,曾經推過一個很進步的「語言平等法」,將台灣各族群的母語和華語並列為國語,可惜在藍營阻撓下未能通過。一個社會最大一群人使用的母語,未能得到官方語言的地位、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來投入,甚至母語創作還要遭到歧視,在一個民主國家是說不過去的。
這次事件顯然藍營想藉機操作族群對立,部份台語運動者則在事件後一直擴大戰線,趁著熱度以更多的抗議行動來爭取台語教育的正當性和更多的資源。此外,不少關心台灣語言及台灣文學發展的人士,在報章或網路上發表了許多文章。我們看到許多相關討論是朝著「語言平等」、「文化多元發展」、「語言使用及創作的自由」而走,也有人再次思考:「台灣」的意指和內涵是什麼?這些討論,很可能正在塑造新的台灣論述。
關於台語文學語言的爭議,事件還在發生,討論還在持續。有朋友將相關文章收錄在「台灣語言&台灣文學」(http://tltl.pbworks.com/),到6月中旬已達百篇以上。此外,八月號的《新使者》( http://newmsgr.pct.org.tw/)將推出「母語的將來」專題,關心此議題的朋友請勿錯過。
*本文縮節版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3095期(2011.6.2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