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搶救歷史教科書

【6月11日自由時報】

立委踢爆 馬政府要將高中歷史「去台灣化」


教部要求以中華文化為主體

〔記者蘇永耀、林曉雲/台北報導〕馬政府又把手伸入教科書內容!立委鄭麗君踢爆,教育單位正討論高中歷史課本有關台灣史內容,要求避免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並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原則。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日前投書媒體,質疑歷史教科書在搞台獨後,教育部對此「認真看待」,還訂出「原則」,像中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被要求應回歸憲法和法令「用語」。

依特定民眾意見修兩岸用語

鄭麗君指出,雖然高中歷史課綱已訂,但教育部這兩個月頻繁開會。她拿出一份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開會通知單,事由為「研商高中歷史教科用書內容處理事宜」,包括「高級中學歷史教科用書課綱審定委員會」委員、教科書出版商都出席,而主持人為教育部中教司司長張明文。

她質疑,教育部主要根據一份「民眾建議意見」,要求修改台灣史的「歷史定位」,藉此納進「中國史」範疇。

教育部則指出,五月四日把「原則」發文給書商後,因有人有疑慮,五月十四日和六月一日再開會討論「民眾建議意見」。中教司長張明文說,民主社會誰都可以有意見,重要的是委員會的決議未變。

不過,鄭麗君質疑,民主社會誰都可以有意見,但為何教育部只有納入「特定民眾、特定觀點」,還將其列為正式的討論案由與議程。

禁以中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另外,鄭麗君也抨擊,審定委員會都在年初時聘定,且為一年一聘,但在今年五月底突然安插一名「強烈主張兩岸統合」的政治學者進入委員會,想把「民眾建議意見」積極導入,也讓其他屬歷史專業的委員們感到「詫異」與不合常情,她今天將開記者會進一步揭露。

針對該份「民眾」意見,鄭麗君質疑,都是一以貫之的站在「去台灣化」立場。

指示避用台灣取代中華民國

例 如要求凡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大陸地區」時,不應簡稱「中國」,應改稱「中共」、「中國大陸」、「大陸」。另在涉及政治層面與國際關係,應避免以 「台灣」來取代「中華民國」的正式名稱。此外,不應該提及「台灣定位未定論」,凡提及台灣地位時,「應確定說明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事實」,並敘明此事實從 一九四五年起國際間「無任何異議」。

另並包括在處理李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及陳水扁一邊一國論時,應同時述及馬英九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立場,同時說明此一立場遵循中華民國憲法的陳述。

對台灣政經發展史的描述,「民眾」意見也要求應公允敘述「政黨作為」,不能以一面倒的敘述,尤其在敘明戒嚴時期等問題,也應清楚說明「當時的時代背景」,同時要增加地方自治的「成果」。

同時,該民眾意見並要求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原則」,認為在提及台灣文化的多元發展時,應強調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而在提及台灣這個移民社會時,也要強調在漢人大量移民後,「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主體的事實」。

鄭麗君抨擊,教育部運作所謂「民眾建議意見」,欲將「終極統一」及「一國兩區」作為台灣社會的「主體」,想在目前的多元文化裡區分所謂的「主從」關係,要把「中國人」和「中華文化」凌駕在其他人群和文化之上,這是非常嚴重的作法,必須遏止。



【6月25日自由時報】

教團︰教科書非當權者工具 設獨立委會 斷政治黑手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在歷史教科書審定過程破例採納特定政治人士意見調整而引發爭議,有學者也援例將 提意見書要求再修訂,教科書程序生亂且恐將延誤;全國教師總工會秘書長吳忠泰表示,政治黑手干預歷史教科書過去早已「血淚斑斑」,民間教改團體強力主張, 應比照司法的獨立性,成立常態性、超黨派、獨立的國家課程發展委員會,才不會動輒讓學校課程或教科書淪為執政者貫徹政治意志的犧牲品。

吳忠 泰表示,不分藍綠,過去十年課程被政治干預情況頻生,執政黨換國民黨,高中歷史和國文課綱就被抽出重訂,教育要回歸教育專業,民眾已很厭惡教育泛政治化, 應成立常設機構國家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要超黨派獨立,只問教育,不問政治,而不管是課綱委員或教科書審定委員,都應受到各界公開監督,開會過程也應錄影 公布,向人民交代。

家長團體︰馬政府惹反感

全國家長團體聯 盟理事長吳福濱則表示,不意外馬政府執政之後,想要把手伸進高中歷史教科書,企圖擁抱一中,只是高中學生沒有那麼笨。現在網路發達,學生取得資訊很容易, 如果教科書中的記載,與多數共識意見不一樣,老師有定見,學生有定見,未必「按表操課」,出版教科書的書商及作者、審定委員的審查意見,最後都要被各界檢 驗,很像照妖鏡,誰也跑不掉。

吳表示,馬政府花這麼多力氣去搞意識形態,不如多關注十二年國教重大教改工程,多提升教育的多元性和競爭力,歷史不是誰說了算,更未必是教科書說了算,現行考試重視理解,也難用考試去綁教科書,政治斧鑿太深,只是讓民間反彈力道更大。




反竄改歷史教科書 連署破4千

〔記者林曉雲、黃以敬/台北報導〕審定中的高一歷史教科書,由於教育部破例採納政治大老的「民眾意見書」調整內 容而引發「去台灣化」爭議;為表達更多民眾對台灣歷史看法,台科大退休教授劉進興、輔大歷史系教授陳君愷等學者,近日發起「我是民眾,我反對竄改歷史」搶 救歷史教科書連署,不到一週已破四千人連署,民間連署意見書這週將送進教育部,要求比照辦理納入教科書,歷史教科書審定風波越演越烈。

劉進興表示,教育部先前開會突襲,附上所謂「民眾建議意見書」要求審定委員會討論,但其中內容太離譜,譬如主張不准稱PRC為「中國」,須稱「中共」,簡直回 到動員戡亂戒嚴時期;不准「台灣」與「中華民國」互用,與國際脫軌也違反民眾認知;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才是唯一符合憲法版本,貶抑其他意見主張「中 華文化」為主體,放棄好不容易建立的「多元文化」共識。

劉進興表示,高中歷史何等重要,教育部竟拿一份貽笑國際的所謂民眾意見書,要求早已按課綱編好書的出版商修改,且找門外漢來監軍修改,讓許多民眾擔心歷史被扭曲,因此另提一份大眾意見書連署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061809565300),本週將送交教育部,「這才是真正的民眾意見」,應讓出版社參考。

參與連署的企業主管施俊宇表示,教育不應被政治操控,教育政策不應隨著政黨的輪替而動輒大幅轉變,尤其當轉變對學生有負面作用時,課程內容應當由教育專家編 撰,不應由政治人物在其中動手腳;歷史真實性不可被抹滅,還包含台灣的國際定位,請政府與國際接軌,不要鎖國自娛,也請尊重史實及學術自由。

教部︰轉送審委會討論

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則回應,如果學者與民間連署的意見書送到教育部,也會比照轉送教科書審定委員會討論,尊重委員專業審議。目前高一上歷史教科書有七個版本送審,國家教育研究院則表示,目前已有六版本接近審定尾聲,如再新增意見,也希望七月中可完成審定,趕八月印書。

但有審定委員指出,歷史教科書內容一直存在有統獨等爭議,委員目前不便對任何民眾意見表達看法,但各界意見其實早應在課綱公聽會的程序就已表達參採,課綱既 已定案、書商也已編書進入審定程序,教育部又突然採納少數民眾意見要求調整,導致程序混淆破壞,相關責任不能推給審定委員會,要看教育部如何對學生及社會 交代了。




李筱峰教授的文章:


6月24日自由時報

〈李筱峰專欄〉「清日戰爭」還是「中日戰爭」?

承接上週本專欄的 話題,教育部假借所謂「民眾意見」,要求歷史教科書必須要有「正確史觀」。不可稱「明帝國」、「清帝國」,要稱「明朝」、「清朝」;其對外關係,不可稱 「清日」、「清法」,要稱「中日」、「中法」;至於鄭成功父子在台灣建立的政權,不該稱「東寧王國」、「鄭氏王朝」,要叫「明鄭」。

先從東寧王國說起。一六六七年在台灣的鄭經答覆清國官員孔元彰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一六六九年鄭經給另一位滿清官員率泰的信中,也以「建國東寧,別立乾坤」來自況。

當 時西班牙人稱鄭經為「國王(rey)」 (參見方真真、方淑如譯註《台灣西班牙貿易史料(1664-1684)》);英國人也稱鄭經為「King of Tywan」(大員國王)(參見Chang Hsiu-Jung等編,The English Factory in Taiwan, 1670-1685);一六七○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人Henry Darces上書鄭經,稱呼「Your Majesty」(國王陛下)。

到了一六七四年鄭經的屬僚不再自稱「卑職」,而都改稱「臣」。「臣」是相對於國王或皇帝的稱號。鄭經在台灣實際上已發展成獨立的王國,稱之東寧王國,不對嗎?

至 於「大清帝國」與「清朝」,兩者語意不同。「清朝」一詞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看用在什麼語意脈絡上,它是指中國歷代王朝中的一個朝代。但是「清國」或「大清 帝國」是指滿清政權建立的帝國。如果硬要稱它「中國」,在某種語意脈絡上亦非不可,但總沒有比直接稱「清國」或「清帝國」來得貼切。

一八九 四年清國與日本的甲午戰爭,如果硬要叫做「中日戰爭」,固然不能說不對,但總沒有比用「清日戰爭」來得貼切。一八九五年清國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一開頭 的文字就是「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訂定和約,俾兩國及其臣民重修平和…」,而代表清國簽字的李鴻章,則是以這麼長的名號出現—「大 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有興趣去日本下關當年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字的春帆樓看看,掛的牌 子是「日清講和紀念館」,而不是「中日講和紀念館」。

所以稱「清日戰爭」絕對比「中日戰爭」更符史實。「中國」一詞在當時還很模糊懵懂。請 看一九○七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清國留學生部」所存的一本畢業紀念題名簿,六十二名清國留學生所填的國名不一:寫「支那」有十八人、「清國」 十二人、「中國」(或「中華」)只有七人,不知如何寫的有二十五人。寫「中國」(或「中華」)竟然最少。留學生況且如此,更遑論目不識丁的芸芸大眾。可見 清國人民大部分都還未自認為中國人,馬政府卻硬要我們稱「中日戰爭」,不可稱「清日戰爭」。馬政府的教育官員,為了迎合馬的「一個中國」、「終極統一」的 意識形態,而不顧史實,還自認為史觀正確,可笑,可憐,又可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