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葛培根牧師所設計的十字架和王憲治牧師)
葛培根牧師(Peyton G. Graighill)是美國聖公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會合作計畫中的第一位神學教育者。葛牧師1961年受黃彰輝牧師邀請,到台南神學院來教書,至1978 年離開,在南神服事了十七年。
當台南神學院慶祝創校一百年的時候,他為南神禮拜堂設計了一個很有特色的十字架:以蘇格蘭的「賽爾特十字架」為原型,中心嵌上印章狀的「耶穌基督」四個字。他說明:以字來代替圖象,在我們的文化,是更有意義的。十字架的線條,並非平行,而是向外放射,用來象徵上帝在基督裡的愛,不斷向四方傳播。十字架各端以雲紋裝飾,除了借用台灣本土常用的宗教建築圖紋形式,也因為雲紋是開放的,無止境的,藉此來表達上帝的愛的無限與永恆。
離開南神多年,葛培根牧師以歡悅而感動的眼光,注視著這個教堂,以及在這裡聚集的學生們。當年他所設計的十字架,其實已經在一場痛苦的紛爭中,被憤怒的學生損毀。如今高掛在教堂的金色十架,乃是依照他的理念,重新製造的一個十架。他覺得這個新的十架很美。
我請他到禮拜學的課程上,與同學分享他的禮拜神學理念。
他說,當我們每個人領受了洗禮,我們不但歸入教會,歸在基督名下,成為新造的人,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在那一刻領受了使命,成為missionary (帶著使命者)。我們的生命從那一刻開始,就是福音的見證,就是上帝的愛的導體。
而禮拜,是為了讓我們能讓這個新生命與福音的使命保持活力。「信仰告白」讓我們對這個約有更清楚的認知,主的祈禱文讓我們看到自己的罪性,我們的有限,但也讓我們突破只關心自己的心態,去讚美榮耀上帝,去看見祂的國,和祂的義。 通過上帝的話語的激勵,通過使我們合一的聖餐,我們彼此相連結,成為見證者的團體。
他說,聖餐的禮文裡,有著強烈的「紀念」 、「回憶」之義。台語:「恁著行安呢,來記念我。」文理本:「行此以憶我。」而他認為,英文的 remember, 除了回憶與想念的意義之外,更有「重新成為整全的一體」的意義: re-member,相對於「支解」( dismember),這是一個把被暴力分離,散落的肢體重新連絡起來的儀式。就像以西結書37章當中復生的枯骨一樣,在上帝的靈風吹拂之下,重新彼此結連,得到生命活力一樣。
而一起分享那被擘開的餅的人,將成為一個生命。因為分享了同一生命,所以不能再起紛爭,彼此傷害,因為傷害了這個聖餐的團契中的任何人,都是在傷害你自己的生命。
他懇切地說明著,一再地說,他窮畢生之力,就是希望人人能夠認出在我們的文化當中的基督,並幫助人打開心門接納基督。
他當年必須離開南神,有許多不捨,許多遺憾,敏感的人可以感受到他的故事裡有著苦痛的滋味。但是,他以更大的欣喜,更溫柔的心,來愛著現在的南神,為學生們祝福。
我想,他所分享的,應該有打動一些人的心。一位同學馬上去找出被損毀之後,一直被收藏在教堂儲物間的那枝十架,就是葛培根牧師當年設計的棕色十架,仔細地把殘破的地方修好,並重新上了漆。十架上,耶穌基督四個金色的字,浮現在朱紅色的底上。那是生命的印記,很美的印記。在年老的葛牧師身上,我們看到這經過痛苦的生命裡,浮現這印記。願在你我身上,屬於耶穌基督的生命也如此顯明出來。
(按:後來王燦昇牧師說後來掛在南神禮拜堂十字架不是修理而是重作,照葛培根牧師的設計再做了些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