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信仰的傳承

在神學院教「台灣教會史」多年,經常給學生這樣的作業:撰寫家族的信仰歷程,或是採訪自己所尊敬的信仰前輩。這種作業的用意,一方面期待學生能夠掌握敘事的能力,一方面更期待他們透過這樣的作業,有機會認識自己信仰的傳承,不要以為信仰僅是個人的事,能夠體驗到自己隸屬於一個信仰群體,進一步了解自己信仰形成的歷史脈絡。

不少基督徒認為靈修、禱告是為了得到上帝的賜福,熱心教會服事是為了累積上天堂的點數。「我這麼愛上帝,上帝應該要愛我」,連投入全職傳道的「獻身者」,也有人是這樣的心態。對很多人來說,信基督教,和信其他宗教一樣,期待的是生活無憂無災,安定賺大錢,不會得癌症。這種信仰形態很普遍,但是不應該是基督教的唯一面貌。若落實到歷代基督徒的生活實況來看,基督徒很少因為信仰而從此無病無災,苦難並未隨著敬虔而遠離,甚至,可能因為堅持信仰而帶來更多磨難。但是,信仰使人在面對苦難時,有呼天搶地、怨恨憤怒之外的反應 。

基督徒除了從聖經與教義去認識信仰之外,也很需要了解到底基督徒的生命的有些什麼樣態?透過歷代基督徒的生命故事,我們比較可以了解生命有各種可能,認識上帝的帶領不只一種模式,不同的人有各種命運、不同的信心展現,但共同有著在深處的底藴,是「愛裡沒有懼怕」、是「在主裡常懷感謝的心」。

《新使者雜誌》的招牌專欄「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多年來刊登了一位又一位基督徒的生命故事,為台灣教會留存重要歷史資料,也讓台灣基督徒得以認識各種不同的信心典範。最近《信仰的記憶與傳承(二)--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是近十年「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的文章結集成書,讓大家一次讀個夠。《信仰的記憶與傳承(一)--台灣教會人物檔案》於2001年出版,至今仍然長銷。若你尚未擁有,可以一次買兩本收藏,讀更多的故事。

《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分成三大部份:宣教師篇、本地牧長篇、本地信徒篇。在第二輯的宣教師篇,有多篇關於「小蘭醫生」(蘭大衛)的記事,還有近日歸返天家、令我們特別懷念的安慕理牧師夫婦、彌迪理牧師等。本地牧長篇,特別推薦幾篇:一生多難多苦卻始終以上帝國為念的黃俟命牧師、多才多藝卻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的郭馬西牧師,還有李弘祺教授撰寫的幾篇家族史相關文章。本地信徒篇,有各社會領域的名人,如林茂生、蔡培火、蔡瑞月、廖文毅等等;有些較不為人知但有精采貢獻的基督徒,如樂善好施的嘉義士紳陳老英 、日本「共愛女學校」校長周再賜、台灣橄欖球王柯子彰、台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等等。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的專欄仍在持續,歡迎提供素材或投稿,期待有更多精采的信心故事被看見。(新使者連絡信箱new@mail.pct.org.tw)

刊於《台灣教會公報》「窗口無遮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