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牧會的Lîm Sekiông牧師,最近以音樂家艾伍士(Charles E. Ives, 1874-1954)當成人主日學的主題,討論美國的聖詩。
在現在美國的情勢當中,領著台美人聽艾伍士,應當特別有意義。因為可以重新檢驗大家心目中的那片迦南地「美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在音樂上,艾伍士努力建立一種他心目中的「美國」風格:樸拙、逗趣、不協調、與土地相親。救世軍吹奏的音樂、馬戲團的熱鬧、教堂裡的歌聲、稻草裡的火雞、愛國歌曲等等,通通出現在他的第二交響曲裡。貝多芬的影子隱隱約約,以「命運交響曲」開頭的幾個音的形式,也顯現在其中。
「康考特鋼琴奏鳴曲」四個樂章,分別獻給(或是要描述)愛默生、愛爾珂特牧師和寫「小婦人」的愛爾珂特小姐,以及我最愛的梭羅。
一面聽,一面想起去年美國大選前我寫下的一些文字,現在,我仍這樣想:
「人權會再次遭到踐踏嗎?掠奪資源的戰爭又會再肆無忌憚地展開嗎?一個無止境的貪婪帝國會藉著信仰的語言合理化自己,得意地擴張嗎?
其實,從梭羅和愛默生的時代,到馬丁路德金恩與Macolm X的時代,到蘇珊宋妲(Susan Sontag) 與Judith Butler的時代,對抗與批判的力量從沒有消失過。
而不管哪一黨執政,傷害人權、財大氣粗、又白又基(Christian, Protestant)、壓制弱勢、拿著槍桿子比劃的美國(男)人的形象就一直一直存在著。總是有人護衛這樣的形象,以此為愛國。但也總是有人舉起如椽大筆,目光清澈銳利地提出另類的想法,甚至願意為了實踐理念,去坐牢、被警察毆打、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認為,不管大選的結果如何,那就是美國的政治機制目前做出的選擇。這選擇可能在一些人看起來,很糟糕,很令人憂心。
但是,把時間拉長來看,這個已經撐過各種挑戰,經歷過種種危機的民主社會,因為總是有一些秉著良知發出的聲音,總是有反覆思辯的理性思維,也總是有著來自「邊緣者」的強烈挑戰,所以,新政府決不會只有單ㄧ的價值觀。而這種多元而嘈雜的局面,就是上帝祝福美國的方式啊!」
在艾伍士音樂裡聽到多樣的文化因素,彼此扭結、競爭、尋找解決,然後變成有趣的、豐富的音樂。很有意思的一幅美國圖像。
(王貞文寫於201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