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 星期日

音樂會:生命河流

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這場西尤島的西塔琴吟唱,看到時有動念想聽,但後來忘了買。感謝昨晚樂友雷加贈票,趕上這場有意思的音樂會。
西尤島由三人組成:西塔琴、吟唱和電噪的吳欣澤、鼓組的曾淵明、鋼琴的唐佳君。第一段落是迷幻搖滾,鼓聲和電噪極強,轟轟然,還有紅通通的燈光。曲名很有意思:生命河流、血肉之軀、牧羊趕集、叢林雷雨…..。喜歡後搖的我聽得很過癮,但可能有不少聽眾是衝著西塔琴而來,對這種搖滾風感到訝異。鄰座的先生這段落完全沒鼓掌。
第二段加入印度塔布拉鼓手艾卡旭杜貝,和西塔琴合奏印度音樂,見他雙手如彈鋼琴般擊著兩面鼓,節奏複雜、音色多變,令人驚嘆!鄰座開始鼓掌。西塔琴也奏出大家比較熟悉的印度風音樂,很令人沉醉。看到吳欣澤拿出弓來拉,才知道西塔琴原來除了按弦撥弦外,還可以像提琴家族那樣拉。
第三段加入兩位噶瑪蘭族年輕歌手:沐特黎杏和龐志豪,和其他的樂手一起演唱三首歌。他們開口唱「採蕨貓菜流浪歌」,我覺得心臟似乎被擊中,眼淚掉下來。那是非常簡單的歌,調子和台東調相近,是日常大家都會哼唱的歌,可以一直唱一直唱。吳欣澤試著帶領大家一起唱,可能是演奏廳的氣氛不那麼放鬆自在,起先沒什麼人唱,後來才有小聲跟唱。如果是戶外野台,氣氛一定很High。另外兩首是祭典時唱的,沐特的歌聲很能帶人進入神聖之境。
演後有短短的座談,發言很踴躍。吳欣澤說,這場音樂會的每部分都是他生命的經驗,第一部分的迷幻搖滾,是他很想跳脫物理限制的自我,第二部分的印度、噶瑪蘭,都是構成他的因素。他是祖母帶大的孩子,聽祖母唱噶瑪蘭語的傳統歌曲,聽花蓮的海浪。常想到底自己做的音樂是什麼?該怎麼歸類?或許不用歸類,就是這樣。
座談會上發言的人多和我感受接近,第三段的噶瑪蘭歌曲最感動。
這麼有意思的世界音樂,非常感動!
轉錄「生命河流」的解說:
「生命 與河流很像
無論過程 是長是短
或蜿蜒 或筆直
都還是一樣 有著開頭與結束
河的結束
是通過出海口 回到大海
生命的結束 應也是如此美麗才是
獻給世上每個 已先行離去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音樂會:生命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