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不是A的你】
昨天看了一齣東京電視台的Special(電視電影),題目如上。
看到是佐藤浩市和天海祐希主演,就看了起來。
講的是少年殺人事件,著重法律處置過程,探討正義、修復、贖罪的可能。故事是從父親的角度,描寫少年犯家屬的處境。劇本的寫法不走批判路線,不煽動情緒,某種程度是在做法律、人權和道德意識的科普教育吧。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都僅守份際做該做的事,而少年犯的父母、被殺害的少年的父親,雖然飽受痛苦,非常糾結,卻也都努力表現合理、負責的態度。律師、法庭都希望少年有真誠的悔意,可是少年不願意假裝,律師也不願他假裝。「贖罪的心是假不來的」。司法和整個社會環境,要創造出能讓人懺悔、贖罪的空間。這並不容易。這部戲透過父親不放棄的愛、有同理心的律師,創造了這樣的空間。
(以下有劇透)
少年起初一直沈默,完全不願意透露案情,花了很大的力氣,才知道他是因為遭到好友霸凌,不堪忍受,而殺了對方。
兩人成為好友,因為都是單親家庭,被殺的少年認為大家都是父母不關心、不愛的孩子,可是有一天看到朋友和離婚不住在一起的父親快快樂樂一起去遊樂場,感覺受到背叛,就開始夥同其他人殘忍霸凌這個原本的好友。
殺人少年的父親,原本的確不夠關心這孩子,只是偶爾探視,但孩子對父親有很深的依戀信賴。父親開始努力去了解這個孩子,盡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在他從感化院出來後繼續支持他。
少年原本殺了人之後恨意仍然未消,他認為自己的心先被對方殺了,他殺害對方的身體只是一報還一報。但最後父子兩人去拜訪了死者的父親,他終於體會:死亡隔絕了這對父子,他們沒有機會像自己和父親可以修復、重建關係,那位痛苦的父親連責備自己兒子的機會都沒有了。這樣的體會,或許讓他得以展開真正的贖罪之路。
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冷酷、手法與動機不可思議,這部電視劇是在回應這樣的社會現實吧?
學習到在意外的衝擊中不鬧情緒、有效自省、理性面對、努力解決問題。
至於少年同儕間的微妙感情、霸凌問題,父母可以做些什麼?雖然並非本劇所處理的重點,但也略微提到父母對孩子在校處境和交友情況,不能一無所知。現代父母真是非常非常難啊!特別是分偶,甚至是忙碌的雙薪家庭,都很難足夠關心孩子。但那種專注可怕的教育媽媽,又是另一種災難。
最後,關於刑罰的輕重。劇中少年被判感化二年,已經是重罰。如果在臺灣,一定媒體會罵恐龍法官,殺人者應該唯一死刑之類的。劇中也有出現一般民眾在網路上的類似謾罵。幸好司法夠獨立。少年犯送家事裁判所,短短感化後回歸社會,出來之後就看是否有環境能夠「接住」。
最理想的狀態,是有家人的信任、支持,自己也知道不能放棄自己。真的很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