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正念的奇蹟》觀後

「正念的奇蹟」是美國人拍的,有梅村僧團到美國大城活動的片段,也稍微處理了宗教間遇合的狀況。
我注意到三個段落。
梅村的僧侶及信眾在熱鬧的大街上行禪,緩緩步行,一種鬧中取靜的感覺。他們在廣場一隅靜坐。有一位男子在他們面前大呼小叫,說不信耶穌基督的人有禍了,要小心魔鬼。一位旁觀的女子看不過去,上前理論,說他不該干涉別人,爭論幾句後離去。過程中靜坐者一直寧靜坐著。
梅村的一位尼師回家探望老父,老父高興她回來,抱著她哭,一邊不斷說:「讚美主!謝謝耶穌。」
在體育館中收拾椅子,一位志工和梅村的僧侶相認,原來這位僧侶曾是志工的教區神父。前神父簡單提起自己曾生了嚴重的癌症,離開原來的位置。後一個鏡頭帶到前神父一人靜坐房間內的表情,似深思、似懷念、似苦笑,意味深長。
電影很巧妙點出歐美基督教世界對一行禪師法門的回應。某些(可能大部分)基督徒非常排斥他宗教,不管青紅皂白先反對再說,也常把其他宗教視為魔鬼。
家人接觸了佛教且皈依,到底該如何面對?電影中給的例子,是繼續彼此相愛,不強要彼此改變。
神父改宗這個故事只有淺淺幾筆,但震撼力不小。聯想到的是,這位身心必定受到很大的苦,在面臨絕境之時,找到一處可以安放身心、繼續服務眾人,是很大的祝福。放下往事,活在當下,是為有福。
向所有人開放,很簡單的實踐方式,和平的態度,我想這是梅村吸引人之處。
實質上這是一個新的宗教勢力,影響力不小。但是覺得和許多Seafood不一樣,和總擺脫不了聖戰意識的基督教大教會也不一樣。和平、寬容、寧靜,是我從梅村感受到的好東西。和泰澤類似,但更寧靜。

(註:《正念的奇蹟》Walk with me,是一部有關一行禪師的紀錄片。2017年出品。https://www.imdb.com/title/tt2331100/)



搬留言


張嘉陵 還有一段是母親去探視出家的女兒,跟女兒道歉之前對她的虐待,說出自己的苦處和當時的無能為力,也是一種告解和悔改,女兒只是默默閃著淚光。
這段非常動人

Tony Chu 信自我唯一教的偏執者對著已經幻滅自我的和尚,究竟在罵誰?

記不記得耶穌曾對一名富有的年輕人說,你捨棄一切來跟從我。耶穌要他捨棄幻滅的,豈衹是錢財?當時人子耶穌的作爲不是就像和尚?


出家的人並沒有强迫自己捨棄親情慈悲的因緣。衹是看穿自我欲的獨占和牽絆而得到自由;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

信儒教的怎麽不來解釋解釋靠家族血統獨占衆生社會資源的前提的合理性。數百年來不斷用那段經文要定傳教士的罪,卻從不須為自己的前提辯明。

Tony Chu 靜者形同明鏡,動者照出自我。

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或專指在一個動作上,這個我們從小就被教要專心,一般人不難懂。那全神貫注地靜止靜默,到底是什麽心理狀態?在做/不做什麽?


這裏專注的向度不是空間而是時間,專注在正度過的每一秒或更小的時間單位。現在,是過去的未來,是未來的過去。生命真正的經驗只存在這一秒鐘上頭 ; 對現在而言,過去只存在記憶裏,未來只存在想象。要改變記憶衹能從現在重新解釋,要改變未來衹能從現在著手。

當專注於這一秒鐘上,身體馬上體會五官和觸覺所接受環境的物理刺激。心智隨即對這些刺激發生反應。心智的反應可能是情緒直覺的好惡,也可能是靠已學得的知識辨認界定事物。記憶、觀念、和想象馬上聯想浮現。明鏡上就有了形象。

這些記憶、觀念、想象移進意識裏,有的盤踞,有的短暫流逝。牽引靜默者的注意力脫離現在,陷入過去或游走未來。在這裏,不同宗教的教導有異,禪靜和默禱有所差別。

祈禱是自我刻意地要陷入形而上的意念,想象某個或某些他者存在,或是直接談話,或是複誦經文信條,或是音樂吟詠,或是凝視圖像符號,借由各種門路,要肯定自我與他者的互動。也就是說,專注已經離開“現在“,移走到這意念上去要執意持續。

禪靜則是練習察覺這些意念。察覺這些衹是流動游走的意念,萬物萬象也衹是流動游走的意念構成。一旦察覺,意念自然消逝,意識回復現在,專注回到現在,重回明靜。專注的要點是察覺自己流動游走的意念,察覺領悟内外萬象一切都在流動游走轉換,沒有恒存實存,都是空,甚至連感受明靜這事都沒。而不是執意努力要專注某事某念,這是反效果。影片裏一行禪師行動畫出一個空白的圓圈,行動代表流轉,圓圈代表空明。

所以說,禪靜和祈禱當然不同 — 倡言宗教匯通的自由派基督教徒,拜托請先進深瞭解一下別人的宗教吧。福音保守派的牧師則警告嚇信徒說,禪修是自我催眠出神,鬼會跑進心裏。這也太可笑。坐禪不信實體甚至滅絕鬼神的意念,這樣哪裏來的鬼會迷人心竅?要嚇之前,多少也須確定一下嚇人理由的智力程度吧。

表面上受侮辱的和尚像個靜者,口語侮辱的那方是動者。其實,靜和動者都在雙方各自同個人身上。差別是無語的和尚知道,破口叫囂的基督教徒不自知。

禪宗的社會作用也靠這種個人的專注自覺,而不依賴集體功德善緣,發揮在破除偏見歧視(衹是某種執念)和提倡非暴力上。因爲沒有徹底的自覺,就會依賴感情和人際關係,私心選擇對某些集體做功德,而不對其他人施善。

Josephine Hsu 朱大哥剛好把很多過去我聽到一些基督徒非常輕蔑的在談禪靜的感受,說出來了。
甚至我覺得耶穌所說的那種禱告,以及希伯來聖經有些段落所記載的禱告,更接近禪靜在做的,而不一定是教會傳統所以為的樣貌,恐怕更不是今天多數基督徒在做的那種禱告。


這幾年,佛教的,特別是禪宗佛教的一些「法門」,反而更幫助我理解聖經在說什麼、耶穌在說什麼。當然他們可能還是有很多不相容的,只是也沒有過去想像的那麼衝突。我只覺得,能夠這樣參照是幸福的,多了更多的視角和可能性。

Jennchyun Shieh 難得碰到 對正念和跨宗教修行 有如此深入的看法 台灣推動正念的 領導人 代表人物 以及經常演講授課的大師 所說的 不及你的 5分之1 若有你的二分之一 也推動不了了 因為不夠淺 就不容易大眾化 其間差別 略而不論 好在 你不孤單 不是僅有

向專精佛教的朋友們請益。因爲我研究所是讀心理學,系所裏有老師是美國佛教徒,從那時起開始慢慢學習有關禪宗的入門知識和美學,也涉獵了些關於靜坐對身心健康的學術研究。所以比較是從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切入這個話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