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張隆志《島史的求索》

張隆志主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 史學篇】,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10月出版。
昨天他在台史所文化史組開始六場演講的第一場,基本上介紹了這本書的編輯概念,談了自己一直想做的台灣史學史,或說一直想處理「什麼是台灣史」這個主題。他已在進行一本英文書,基本上是根據他寫過的〈台灣史學史論綱〉做進一步深入撰寫。
關於《島史的求索》去年12月已經有在台師大的一場新書座談中討論過。
紀錄:https://www.facebook.com/ntnu.taiwan.history/posts/3502963246466688
那場座談會的與談人:陳偉智、宋家復,昨天也都在場再度回應。
偉智的回應頗深刻,先直指核心,說隆志目前應該做的就是把編變成著。另外他提到或許該從影響台灣史研究的大理論來切入,他認為有三個極大影響的:實證史學、現代化理論、馬克思主義(以伏流形式)。他也建議應更深入探討經典作品。
宋家復是台大的教授,宋史及史學理論專長。他說隆志做的無法放入任何已知的史學史的類型,他其實想做的是想要建構台灣整體性,所以不見得要用史學史之名。
兩位的評論也都提到,影響台灣研究論述的不只是學術內在邏輯發展,其實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很大,這部分有必要加以探討。(不過他的〈當代台灣史學史論綱〉就很清楚指出外部影響了)。
宋家復也提到隆志一直在追求整體性,並盡可能包容不同路線的研究成果,這是他的特色。
我自己在這場討論中,再次回想1980年代後期開始接觸台灣史,怎樣認識這些論述,怎樣建構台灣史觀,從他們所學到的種種。
隆志提到曾經很有影響力但現在幾乎被整個遺忘的戴國煇。說真的,我真的遺忘他了,若不是這本論文集收錄他的作品,我不會想起他的貢獻。
隆志確實想要把路線很不同的研究取向都包進來,統合他們的是「台灣意識」嗎?他似乎無法直接這麼說,這又怎樣才能論述清楚?
史學史真是太高端了。
「島史」的提法,雖然在當時很有意義,但現在遵循這條路的意義是?


《島史的求索》目錄

第一章 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台灣和日本/曹永和著,鍾淑敏等譯
一、前言:戰後日本史研究與東亞世界論
二、東亞海上交通線與史前文化
三、近世東亞交易圈與東西交通
四、從海上貿易圈到農業開發
五、結語:近代世界與東亞島嶼地域

第二章 山、海、平原:台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周婉窈
一、前言
二、戰後「華夏同冑」論述
三、「台灣島史」的提出
四、台灣歷史過程中的山、海、平原元素
五、書寫台灣全史的必要與挑戰
六、台灣歷史敘述的主體性問題
七、結語

第三章 「歷史」的出現/吳密察
一、前言
二、清代的「台灣史」寫作
三、本土史學的出現

第四章 楊雲萍教授與台灣史研究/許雪姬
一、前言
二、台灣史研究的開端
(一)台灣讀書人「歷史」意識的出現
(二)初期的台灣史著
(三)加入《民俗臺灣》撰稿群
(四)在《民報》與《臺灣文化》之間
(五)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主任
三、在台大的教授生涯
(一)任職台大歷史系教授
(二)講授台灣史
(三)指導博碩士生論文
(四)教學中的研究成果
四、對台灣歷史研究的貢獻
(一)對台灣史的看法
(二)對台灣人物的評價
(三)留給台灣史豐富的收藏
(四)擬訂《臺灣省通志》綱目
(五)編輯《臺灣風物》
五、結論

第五章 新史學之路:兼論台灣50年來的史學發展/杜正勝
一、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學期刊《新史學》
二、台灣史學的起點:1950年
三、史學以求真為本務:傅斯年與史語所
四、史學反映時代精神:沈剛伯
五、社會科學方法進入史學:許倬雲和《食貨》
六、物質、社會與文化有機連繫的「新史學」
七、90年代新局勢突顯過去歷史教學和研究的限度
八、台灣觀點的歷史解釋

第六章 介紹台灣史料:檔案、古文書、族譜/王世慶
一、前言
二、歷代台灣史料的保存機構
三、歷代有關台灣之檔案
(一)明清兩代的台灣檔案
(二)日治時期的台灣檔案
四、民間古文書
五、族譜

第七章 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施添福
一、緒論
二、新社會史:人民生活的全部歷史
三、區域史:人民生活的空間性
四、地域社會:人民生活的整合性概念
五、台灣歷史地理的研究:我的學思歷程
(一)原鄉論
(二)國家剝削論
(三)地域社會論
六、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一個整合性研究模式的實踐
(一)為什麼是內山?
(二)研究上的操作模式
(三)拓墾集團的類型化
七、結論

第八章 晚清期台灣的社會經濟:並試論如何科學地認識日帝治台史/戴國煇著,林真理誌譯
一、前言
二、洋務運動在台背景
(一)台灣開發小史
(二)晚清期的台灣
三、洋務運動在台灣的實況
(一)台灣的特殊性與初期在台洋務運動
(二)洋務運動的正式展開:劉銘傳的新政
四、結論

第九章 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柯志明
一、社會科學與故事
二、拒絕缺席的時間
三、歷史解釋與敘事
四、敘事的結構
五、歷史的機遇
六、社會學與歷史在方法上的結合
七、解釋愈多,理解愈深

第十章 台灣「南島問題」的探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的一些回顧/陳其南
一、導論
二、南島世界的時空圖譜
(一)地理、族群和語言的命名
(二)從「馬來—玻里尼西亞」到「南島」
(三)從語言中尋找過去
(四)統一的或分裂的台灣
(五)駛離台灣的特快車
三、歐洲啟蒙前的台灣南島想像
(一)第一篇台灣民族誌(1628)
(二)台灣意象的廣泛流傳(17世紀下半葉)
(三)界域混同的台灣想像(17世紀下半葉)
(四)福爾摩沙語的主禱文(18世紀上半葉)
(五)阿拉伯元素的介入(17世紀上半葉)
四、東西方的啟蒙
(一)西方啟蒙初期的古典語言學(19世紀上半葉)
(二)康熙乾隆盛世的東方啟蒙(18世紀上半葉)
(三)維多利亞風格的台灣探索(19世紀下半葉)
五、歷時性思考的陷阱
(一)根深蒂固的南來說(19世紀上半葉)
(二)日治末期的北來說
(三)中原核心論的提起
(四)南島和龍山之間的徘徊
(五)台灣與南島核心區
(六)中原核心論的結束
六、社會制度的地緣關連
(一)從古代中國到玻里尼西亞的「酋長制」
(二)馬淵東一的泛南島比較
(三)萊登的地緣民族學
七、共時性的社會邏輯
(一)單系與非單系問題
(二)系性與「世家社會」論
八、結語:泛南島的語言與文化比較

延伸閱讀書目/張隆志
索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