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紀錄片《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鬥》觀後

先很簡單記一下。

很厲害的紀錄片。戰後右翼的代表人物三島由紀夫,1969年5月13日去到東京大學位於駒場的900號講堂,和一千名「東大全共鬥」為主的聽眾,進行對話。50年後,這場集會的錄影才面世。這齣紀錄片,就是以TBS當時的錄影為題材,重現當天的場景,穿插訪問幾位當時在場的人物,以及較年輕的小說家和學者。

結果這場對話主要是哲學概念飛來飛去,看得我一頭霧水,很難掌握。簡直像魏晉南北朝流行的清談。可是他們其實是在討論面對國家的困境該如何行動。

主角是三島由紀夫,但片中最吸引我的人物,是劇場藝術家芥正彥,覺得他是片中最精彩的人物。在主持人提出問題,完成第一輪的對話之後,他留著蓋頭蓋腦的披頭四髮型,抱著一個嬰兒(他的女兒)上了台,和三島進行很長的對話。他不受國家框架限制,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堅持作為日本人活著才有意義的三島,看似很大的不同,但兩人都是藝術家,追求各自美的價值,以自己的方式做最好的表演。他們對話的那段很有意思。紀錄片訪問73歲的芥正彥,和當年的年輕人形象上判若兩人,但在思想態度有很高的一致性,對自己在劇場上的藝術完成,有強大的自信自得。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對手,這場對話可能沒那麼精采。

片中總結這場集會的意義:熱情、敬意和言語。三島一開始的企圖就是將此次當成言語力量的實驗場,看他能怎樣說動這些左派青年。現場的氣氛一直保持著互相的敬意,對話一直在進行,三島面對挑釁大多幽默以對,正面回答,並不挑對方毛病。最後三島強調雖然立場不同,但他肯定全共鬥們的熱情。他不反對暴力,聲稱只要全共鬥們願意和他一起支持天皇,他就加入。在這點上,未能取得共識,三島隨即瀟灑離開。

片中有一看法,就是三島和全共鬥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是相近的,1968起來的運動是反美愛國運動,不是國際主義的共產主義,在這基礎上,雙方有類似性。

片子一直處理到三島由紀夫自殺事件,訪問三島的追隨者盾之會成員、前全共鬥成員,請他們談對此事的感受,最後又去問全共鬥成員對運動失敗的看法。這部分的處理,特別是最後一問,感覺有些殘忍。全共鬥前成員橋爪教授說,他們選擇活下來,面對失敗,而不是自殺。一位研究者說,1970年代你在酒吧看到的上班族,喝醉了會喊:我們原本是要革命的!90%的青年都如此,那是時代風氣,一邊感到挫折,一邊奮力向上,就這樣活下來。

那段狂飆歲月是整個社會共同經歷的,這些失敗的東大青年,大部分還是回歸社會主流。只有少數繼續邊緣戰鬥。當年的全共鬥成員,和跟隨三島的盾之會成員,七十多歲的時候形象看起來是非常類似的。只有那位特殊的芥正彥,在兩個時代都像彗星一樣走著和別人不同的軌道。另外那位特立獨行的三島,則按照自己的美學,早早結束自己在這是世間的生命。

 1969年的左派及右派學生,還有明星般的三島由紀夫,想促成的政治改革都沒有成功。但紀錄片中的身影,表現出來的生命樣態,有種永恆的美。為理想而燃燒,無悔的人生;願意面對失敗,活著繼續探問行動的意義;始終如一,自由展現自我...... 各色各樣的生命,帶著時代的印記前進、消失。

這齣紀錄片的政治立場不太明顯,可能略為偏右吧?一部紀錄片能容納的東西有限,觸及的議題,太多還得補課理解。


電影資訊

導演:豊島圭介

片長: 108分鐘

日本首映:2020年3月20日


一些相關資訊:

曾經的情人高橋睦郎
https://ek21.com/news/3/42409/

李政亮的評論文章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75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86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6952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韓國戒嚴又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