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老老少少來玩曼陀林

曼陀林(mandolin)原本就是一種歐洲的民俗樂器,可以揹著到處走,唱歌時拿來伴奏,易學好玩。過去台灣人學習西洋音樂,都是從需要長時間訓練的鋼琴、小提琴開始,想把玩音樂當消遣,還得花那麼多時間去練基本功,相當沒意思。被逼著練了十幾年的琴之後,因為沒走上音樂專業之路就完全放棄玩琴者大有人在。像曼陀林、直笛這類樂器,應該比較適合只想親近音樂、不想把樂器當武功練的人來玩。

目前知道的幾個曼陀林團都和奇美的許文龍有關。他自己喜歡曼陀林、收藏曼陀林,從奇美相關企業的員工開始組曼陀林樂團,又贊助支持台南藝大音樂系等成立曼陀林樂團。

這次演出的新化蘆葦曼陀林樂團,就是起源於許文龍送給蘆葦啟智中心10把琴,原本想用在療育課程中,但是彈奏弦樂器對障礙者而言難度太高,於是改由老師和義工們學琴,有機會就做慈善表演。後來又推廣為社區活動,參加的人越來越多。

蘆葦啟智中心創辦人康文榮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物,他一方面經營家族事業──麥芽糖工廠、一方面熱心從事社會服務和文化工作。蘆葦啟智中心交給天主教會經營後,他將重心放在教會事工、社區教育和推動地方文化活動,例如促成楊逵紀念館的成立、推廣曼陀林等。他非常關心自己的故鄉新化的發展,在蘆葦曼陀林樂團的宗旨上就寫道:「樂團以豐富個人精神生活、提昇社區文化和關懷社會弱勢族群為宗旨,我們期待以優雅的樂音帶動新化老鎮文藝復興運動。」

12日當晚蘆葦曼陀林樂團的演奏,是從台灣民謠〈望春風〉、〈天烏烏〉等開始,一邊聽一邊在心裡唱了起來,覺得如果用曼陀林來做卡拉OK伴唱帶,好像也不錯。下半場則以世界民謠為主。最後一首佛斯特組曲,都是耳熟能詳的曲子,也是會讓人跟著快樂地唱起來。

合唱團和曼陀林合作的部份僅有幾首世界民謠,最後以鄭智仁醫師的作品〈台灣百合〉為安可曲。

萬益嘉照他平日的風格,帶動全場同樂的氣氛,還獨唱了O Solo Mio,自己也玩得很開心。他說他覺得在這鄉村地帶,需要這類音樂活動,讓人們可以接觸和平日所聽不一樣的音樂,而在台灣人心如此不安憤怒之時,一場輕鬆優美的音樂會,可以帶來安慰。

有興趣參加曼陀林樂團者,可連絡李團長:06-5901265。練習地點在新化長老教會教育館,練習時間為每週四晚上。

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巴宰之歌

潘麗莉在1980年代的民歌運動中,以演唱世界名歌著名,出過幾張唱片:花戒指、大地之愛1、大地之愛2。她是出生於埔里的巴宰族人。她一個人站在台上,彈著吉他,用輕柔婉轉的嗓子唱出巴宰語的歌謠。吉他彈得精采自不用說,對巴宰歌曲的詮釋又不同於老輩素樸直接的唱法,別有一番風味。

回來想找潘麗莉是否出版過收錄巴宰歌謠的唱片,特別詢問了唱片專家Roxytom,從他提供的介紹潘麗莉的網站看來,似乎這些歌並未灌錄成專輯,真是可惜。不過因為這一問,湯姆特地找出潘麗莉早年的唱片做分享,好棒!

在網路上能找到的巴宰歌曲如下:

溫秋菊採集的Aiyan(網頁自動播放音樂)。

風潮唱片的巴宰族Ayan之歌(可試聽)。

這場盛會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點,就是在場攝影的人比表演的人來多,而且大家全不顧演出的場面,聚在場內拼命拍。有人躺或趴在地上,有人爬到屋頂上找制高點(我啦!),好幾位端著大砲拼命獵取鏡頭。我想當中應該有主辦單位請來的攝影師,但是大部分似乎都是像我這類閒雜人等。

我若有好的攝影器材,恐怕也會發狂般見獵心喜地拼命拍,因為這類「原住民慶典」題材一向都很吸引攝影愛好者。但是看到幾位漂亮的小姑娘被攝影者纏擾得很煩,看到幾支大砲不斷窺伺著人群,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攝入鏡頭了,就覺得很不舒服。

這張是今年我最喜歡的照片。鯉魚潭的青少年迎接愛蘭的Abu(巴宰語祖母之意)潘金玉,很有族群文化傳承的意味。

巴宰過年新聞報導部落格書寫

去年今年拍的巴宰過年活動。

去年寫的巴宰過年相關記事:1234

索尼亞與瑪麗亞

索尼亞柔情似水,把尼可萊圍住,卻沒有激發他真正的愛情。當尼可萊、那塔莎在重重考驗中一站站體會人生況味、得到成長之際,她停留在原地,守住一個承諾,沒有改變,錯失與她最親愛的人一起成長的可能性,終變成柔順、小心眼、會做假犧牲來討好人的無味小女人。

相對於柔媚的索尼亞,瑪麗亞的外表不起眼、對陌生人十分畏怯,淺薄的男性一眼就否定她。但是她有豐富無比的內在,永不枯竭的愛心,在不必武裝自己時,美麗的靈魂透過明亮的雙眸呈現出來。能夠發現她的美質的人,會深深受她吸引。她隨時準備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不敢想望自己的幸福,從不像活躍於社交界的女性那樣釣人,但是她的內在美與好條件(是的,財產也很重要),為她帶來尚稱合意的婚姻。

尼可萊和那塔莎同樣都有善良天真的個性,怕受束縛,但同時具有強烈責任感。尼可萊在這部小說中未能躋身主角,因為他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沒有宏大眼光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態度。不過書中關於他的描寫相當不少,他是一位典型的舊俄貴族青年,在不違反潮流世情的條件下盡力做個好人。和瑪麗亞的結合,他真的是受益良多。表面上看來,醜女瑪麗亞嫁了個好夫婿,找到依靠,但是事實上,尼可萊對瑪麗亞的依賴恐怕遠大於她對他的依賴。瑪麗亞有宗教作為慰藉,常有超越世俗的想望,她在婚姻中雖感到幸福,卻未將這當成最後的歸宿。這種自由,讓她成了強者。

索尼亞被形容成「不結實的花」,作者對她好像很殘酷,但事實上殘酷的不是作者,而是人與人之間遇合的機緣與天性。美麗、溫柔、忠實,難道不是一個女孩的好條件嗎?那塔莎對這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為何後來的親密感還不如和瑪麗亞的友誼?還是要歸結到她們生命經驗與體會的深度、強度不同。

索尼亞其實有機會去發展另外的人生,但她依戀這個從小長大的家庭,放棄改變、成長的可能。結果,所有的人對她就只剩憐憫之情。是很值得同情,但造成這種狀況,她自己要負很大責任。


附記:
一直很想寫一些讀小說、看電影的札記,但是又很畏怯。不是什麼專家,也沒什麼突出的思考徑路,在這裡野人獻曝一番,很怕徒然惹人訕笑。不過,從小到大的閱讀經驗,有些書是值得一生為伴的,很想和更多朋友分享閱讀之樂,於是,就大著膽子開始寫。拋出一些不成熟感想,盼同好一起來討論。


2006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滿車柿金

前天又去番路散步賞柿。遊程請見雙餘館報導

往半天岩的路上,遇到一輛載滿金色柿子的車,大家都很興奮。前方正好有一小塊空地,停了車往回奔,看見這輛車似乎停了下來,我就大喊:「阿伯!柿子真好看,讓我拍一張!」他露出靦腆的微笑。接著,車子慢慢越過馬路彎進小徑,原來柿子要送去加工做柿餅了。

回程在番路的農會門市部買了柿餅。軟軟QQ,不會太甜,真是好吃!

柿樹果園風光,好像永遠也看不膩。同行友人KF大呼:「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柿子長在樹上。」不忍說她「都市聳」,我即使看過千百次,還是好喜歡看見果子從樹上結出來,喜歡看滿樹累累果實的模樣。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布農的基督

他們的演出由傳統歌舞開場。被譽為天籟的八部合音,在擠滿人的中型教堂中的迴響,和在山間聽起來的感覺很不同,一時之間不是很能接受,分心了一下。接下來他們開始唱福音歌曲,卻相當震撼人心。感覺他們真的是用全心全意用力去唱,透過聲音來表達虔誠無比的信仰。坐在我旁邊的朋友說:「聽得寒毛都豎起來,而且不可抑制的顫抖好久。」我也有類似的感受,眼淚鼻涕流個不停。

他們選的歌,不管是詞意或是音樂在我們眼中都嫌太淺太單薄;他們的戲劇呈現,實在是有點缺乏想像力。可是他們那種用盡全力的唱法、在戲劇中每人努力恰如其分的表現,使得這場演出變成一場充滿動人力量的禮拜。

長老會拒斥偶像的傳統深植我心,我還是不習慣有人扮演基督,更不喜歡受難劇的呈現方式。但是在這位布農基督的身上,我看到劇場參與可以帶動出極大的宗教能量,透過具體形象的展現,好像的確讓人比較容易了解並感受。

這是次難忘的經驗。說是音樂會,其實是場禮拜,而且是以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形式出現。原本以為絕對無法接受,卻深深地受到感動了。

南投縣文化局有對人倫教會聖歌隊的介紹,看來是已經小有名氣的表演團體。

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

餵松鼠‧拍松鼠

上圖這位先生,每天早晨都來南神校園散步,和松鼠交朋友,每天用簡單的傻瓜相機拍松鼠在電線上奔跑的樣子。拍了照片之後,他還做了個小佈告欄,把照片洗出來送人。

今晨遇到幾位松鼠的朋友,才知道松鼠飼料是一位飼料行老闆娘提供的,她每天來這裡做運動,並帶一包飼料來餵松鼠。飼料行老闆娘、每天拍松鼠的先生之外,也有人天天來看松鼠。

看來,這裡的松鼠真的是太好命了。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