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

【幾篇有意思的中文評論】

徐斯儉:劉曉波得獎...捎給中國什麼訊息

孫窮理:獎劉曉波 諾貝爾「為德不卒」

陳嘉銘:為何頒給劉曉波 而非馬英九?

中國知識界看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


【附錄】

劉曉波的法庭答辯文

在我已過半百的人生道路上,一九八九年六月是我生命的重大轉折時刻。那之前,我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七七級),從學士到碩士再到博士,我的讀書生涯一帆風順,畢業後留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在講台上,我是一名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同時,我又是一名公共知識份子,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引起轟動的文章與著作,經常受邀去各地演講,還應歐美國家之邀出國做訪問學者。我給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無論做人還是為文,都要活得誠實、負責、有尊嚴。

我發言 卻從此失去發言權

那之後,因從美國回來參加八九運動,我被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投入監獄,也失去了我酷愛的講台,再也不能在國內發表文章和演講。僅僅因為發表不同政見和參加和平民主運動,一名教師就失去了講台,一個作家就失去了發表的權利,一位公共知識人就失去公開演講的機會,這,無論之於我個人還是之於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的中國,都是一種悲哀。

想起來,六四後我最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居然都與法庭相關;兩次對公眾講話的機會都是北京市中級法院開庭提供的,一次是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次是現在。雖然兩次被指控的罪名不同,但實質基本相同,皆是因言獲罪。

二十年過去了,六四冤魂還未瞑目,被六四情結引向持不同政見者之路的我,在一九九一年走出秦城監獄之後,就失去了在自己的祖國公開發言的權利,而只能通過境外媒體發言,並因此而被長年監控,被監視居住(一九九五年五月-一九九六年一月),被勞動教養(一九九六年十月-一九九九年十月),現在又再次被政權的敵人意識推上了被告席,但我仍然要對這個剝奪我自由的政權說,我監守著二十年前我在「六二絕食宣言」中所表達的信念-我沒有敵人,也沒有仇恨。所有監控過我,捉捕過我、審訊過我的員警,起訴過我的檢察官,判決過我的法官,都不是我的敵人。雖然我無法接受你們的監控、逮捕、起訴和判決,但我尊重你的職業與人格,包括現在代表控方起訴我的張榮革和潘雪晴兩位檢察官。

我不恨 因仇恨會腐蝕良知

因為,仇恨會腐蝕一個人的智慧和良知,敵人意識將毒化一個民族的精神,煽動起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毀掉一個社會的寬容和人性,阻礙一個國家走向自由民主的進程。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夠超越個人的遭遇來看待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以最大的善意對待政權的敵意,以愛化解恨。

眾所周知,是改革開放帶來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在我看來,改革開放始於放棄毛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執政方針。轉而致力於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放棄「鬥爭哲學」的過程也是逐步淡化敵人意識、消除仇恨心理的過程,是一個擠掉浸入人性之中的「狼奶」的過程。

正是這一進程,為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國內外環境,為恢復人與人之間的互愛,為不同利益不同價值的和平共處提供了柔軟的人性土壤,從而為國人的創造力之迸發和愛心之恢復提供了符合人性的激勵。

我相信 心向自由無可阻擋

可以說,對外放棄「反帝反修」,對內放棄「階級鬥爭」,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得以持續至今的基本前提。經濟走向市場,文化趨於多元,秩序逐漸法治,皆受益於「敵人意識」的淡化。即使在進步最為緩慢的政治領域,敵人意識的淡化也讓政權對社會的多元化有了日益擴大的包容性,對不同政見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對八九運動的定性也由動暴亂改為政治風波。

敵人意識的淡化讓政權逐步接受了人權的普世性,一九九八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做出簽署聯合國的兩大國際人權公約的承諾,標誌著中國對普世人權標準的承認;二 ○○四年,全國人大修憲首次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憲法,標誌著人權已經成為中國法治的根本原則之一。與此同時,現政權又提出「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標誌著中共執政理念的進步。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和親歷,我堅信中國的政治進步不會停止,我對未來自由中國的降臨充滿樂觀的期待,因為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攔心向自由的人性欲求,中國終將變成人權至上的法治國。我也期待期待合議庭的公正裁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裁決。

我的妻 妳無私的愛就是光

如果讓我說出這二十年來最幸運的經歷,那就是得到了我的妻子劉霞的無私的愛。今天,我妻子無法到庭旁聽,但我還是要對你說,親愛的,我堅信你對我的愛將一如既往。這麼多年來,在我的無自由的生活中,我們的愛飽含著外在環境所強加的苦澀,但回味起來依然無窮。我在有形的監獄中服刑,你在無形的心獄中等待,你的愛,就是超越高牆、穿透鐵窗的陽光,撫摸我的每寸皮膚,溫暖我的每個細胞,讓我始終保有內心的平和、坦蕩與明亮,讓獄中的每分鐘都充滿意義。而我對你的愛,充滿了負疚和歉意,有時沉重得讓我腳步蹣跚。我是荒野中的頑石,任由狂風暴雨的抽打,冷得讓人不敢觸碰。但我的愛是堅硬的、鋒利的,可以穿透任何阻礙。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我期待 中國不再有文字獄

親愛的,有你的愛,我就會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審判,無悔於自己的選擇,樂觀地期待著明天。我期待我的國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裡,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的善待;在這裡,不同的價值、思想、信仰、政見......既相互競爭又和平共處;在這裡,多數的意見和少數的意見都會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別是那些不同於當權者的政見將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在這裏,所有的政見都將攤在陽光下接受民眾的選擇,每個國民都能毫無恐懼地發表政見,決不會因發表不同政見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將是中國綿綿不絕的文字獄的最後一個受害者,從此之後不再有人因言獲罪。

表達自由,人權之基,人性之本,真理之母。封殺言論自由,踐踏人權,窒息人性,壓抑真理。為踐行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權利,當盡到一個中國公民的社會責任,我的所作所為無罪,即便為此被指控,也無怨言。

謝謝各位!

劉曉波(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轉載自2010年10月9日聯合報)


維基百科:劉曉波


10.11補

劉曉波得知得獎的經過和反應

摘自蘋果日報

【大陸中心、蘇聖怡╱綜合報導】被監禁在遼寧錦州監獄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中國民運人士劉曉波昨天獲准與妻子劉霞會面,從妻子口中得知得獎的消息後,劉曉波哭了,他對妻子說,「這個獎首先是給六四亡靈的。」劉霞昨晚已從錦州返回北京,透過朋友的推特(twitter)帳號留言,稱她已見過丈夫。曾與她聯絡的友人則指出,公安對她說暫時不能出門,不能見傳媒、朋友,如同遭軟禁。

在8日下午晚諾貝爾和平獎公布後,劉霞就被公安帶離北京住家,前往遼寧錦州監獄,探視劉曉波。由於兩天未與外界聯繫,王金波、莫之許等友人昨下午透過網路撰文,表示對劉霞失聯感到憂心:「自8日晚上8時,再無人接通霞姐電話」。

直到昨晚約9時,莫之許的推特出現留言:「兄弟們,我回來了,8號我就被軟禁了,不知何時見到大家,我的手機被搞壞,我無法接打電話。」「見過曉波,監獄在 9號晚告訴他得獎的消息。以後的事慢慢說。」由於劉霞手機依舊停機,友人急切想確認留言是否真的來自劉霞。直到王金波接到劉霞的電話,轉述與劉曉波的對話,他們才鬆口氣。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西拉雅秋市筍節

我吃到了竹筍炒蝸牛、竹筍雞湯、竹筍飯、竹筍糜、竹筍粿等等美味,還買了一罐很好吃的豆瓣醬筍,不過最搶手的竹筍披薩根本排不到!

粗估600人的規模,湧進超過1200人。人多,食物都在瞬間秒殺。食物準備不足,盡管努力追加,還是不夠,所以工作人員都沒得吃。

忙中,看見萬家阿嬤趕快備料炒了一大鼎金瓜米粉,卻在萬長老急著運送的過程中翻倒在地,好可惜。被大家尊稱「祖媽」的葛家阿嬤趕快去煮了很大一鍋竹筍糜,讓善後工作者有東西填肚子。

我特別喜歡他們用圓薑、月桃果實、蝴蝶薑和姑婆芋葉做裝
飾。可惜到得太晚,到處都是人,無法拍到這些美麗的裝飾品。

嚴詠能來演唱,沒想到他也是新化人,一直以為他是高雄人
。他的團隊年輕熱鬧,讓大家很開心。口埤教會的Onini竹音樂團也賣力演出,青少年和孩子仍然表情怯怯、歌聲美麗;男士們唱的「依嘿依嘿」極有力度。還有幾位長者唱歌,萬長老彈著月琴唱自創的竹子用途歌;羅老先生唱西拉雅傳統歌(Oh Lakima)但習慣上再加一段「來信耶穌現在」,卓執事唱澄山的「開路歌」,描述住在山中的辛苦,不斷忘詞,唱了一遍又一遍,非常有趣。

快散場,人都走得差不多了,Uma硬要我和妹妹去陪他們夫婦唱首歌,是Edgar作的曲:「土地上親、故鄉上嫷」。其實我不大會唱這首歌,但是唱歌表達與西拉雅的團結,無法推辭。

這是一場快樂的相聚。口埤始終是令人流連的桃源美地。



IMG_1229
西拉雅的老少隨著台上的帶動起舞。

IMG_1293
80歲的羅老先生唱傳統歌謠「Oh Lakima 」。

IMG_1315
十多位唱「依嘿依嘿」的男士之三。

IMG_1306
月桃果實。很美的裝飾品。

IMG_1303
剛從病中死裡逃生的佟萬貴,喜愛用竹片搭西拉雅傳統家屋。

IMG_1300
誰的作品?怪可愛的。
(原來是萬爺爺的作品咧!)


IMG_1246
當天的陽光很美,芒果正在發新葉,滿樹紅。

IMG_1309
在口碑國小和口埤教會之間的望樓。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人人都是爪耙仔

最近常看到有人隨手拍下某些影像,上傳youtube,不久後就成了頭條新聞,影片中的人被不相干的人不斷評論,甚至因而被懲罰。

可是,拍下這些影像的人,可以隱藏身分,可以完全不交代動機,新聞媒體也少去追究。

截取一個片斷,能代表多少真相?人們容易以為看到的就是事實的全部,但事實可能和你以為的完全不同。

錄像這麼方便的時代,人人都是爪耙仔,只要擁有照相功能的手機。甚至可以即時轉播。

然而,哪些事情是可受公評而應該公開?哪些事情屬於個人隱私?誰來判斷?

某種程度,這是比「老大哥在注視你」更糟的時代。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會議場上打個呵欠是否會變成重複不停播映的畫面,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因什麼事情被當大眾話題和玩具

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每個人都是節目主持人兼製作人。適度的資訊交流、和朋友分享心得,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牽涉到別人的是非時,可以自由評論到什麼程度?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面對中國教育殖民攻勢

李老師(大學老師):
雖有主觀意志,但終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受盡環境脈絡影響的產物。一般而言,留學生對其留學國會是友善的,這裡面有身體浸潤多年導致的生命熟悉感,也有文化奶水的持續灌注需要,更有現實利害、人際網絡的不得不然。
台灣人赴中國留學,其結局恐怕也難脫此準規律。
台灣彰化人張克輝(本名「張有義」,1928- ),有錢人家子弟,日治時代在台灣讀了彰化商業學校、台灣師範學院(今台師大)後,20歲(1948)到廈門大學讀書,成了共產黨員,一去不復還(無法還)。今年在台出版文集《海峽心.兩岸情》,〈自序〉中這樣回顧自己的歷史性抉擇:「曾經的革命理想、軍旅生涯,還有大半生的政務工作,有多少是個人追求,又有多少是命運的安排?」透露出不見得是人駕馭潮流,而是潮流驅使人的無奈。
國家認同夾雜著感性與理性,而一個人的感性和理性是隨環境而變化的,所以認同⋯⋯也是會變的。那條區分彼此的線,在日本與台灣之間,比中國與台灣之間,更清楚可聽、見。跨越中國與台灣的界線,相對容易些。
李勘或許只是比別人更跨越,更早清楚地、大聲地說出:「我是中國人!台灣太小了。」而已。

劉青年:
誰都有資格說:「我是中國人!」,或乾脆嗆說:「I'm cosmopolitan.」這是人自己的抉擇,無妨。但,所謂「台灣太小了!」或「台灣不是國家」這種自以為是、貶抑他人的想法,只是突顯出自己的無知及有限而已,絕不是什麼真的跨越、超越。(是沒見過世面的囈語吧!)

洪老師(高中老師):
這則新聞讓我注意的點在於,以往的台灣人,想擠進北大、清華等名校,必須參加港澳直考,特別準備跟台灣不同的中國教材應考。李勘代表的是台灣第一批直接憑學測成績免試申請中國一流大學的學生,對台灣的下一代大開方便門,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教育殖民,一個剛滿18歲的孩子,在這個環境學習的不僅是學科,更多是看不見的內化價值觀,在一片全球化氣息的大環境,你會讓你的孩子追求的是更多的人脈可能?更好的未來想像?還是透過社會學習來奠定日後的人生價值觀?清楚他對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感情?這不單是台大與北大的比較,更多的問題潛藏在表面之下。
我贊同出國學習對自我成長幫助很大,人也需要有距離,才會看的更清楚。一個人18歲出國留學、或是28歲留學,對他往後生命的影響,必然大不同。但是大環境一旦形成,則趨勢無法擋。台灣被各種形式殖民的文化特色,也是提醒我們自己要認清自我定位為何?18歲的孩子,是否要到大陸讀書,周遭的大人影響力很大。這則新聞讓我思考的是一窩風的趨勢之下,自我價值的取捨。

朱中年(留美):
這則新聞其實提供台灣的教育界﹐甚至整體社會很大的警惕。中國高等教育一直採取單一課程標準和人才高篩選政策﹐特別是國家導向注重基礎理科﹐形成今天中國發展國力的根基。中國所教育出來的數理科學生﹐整體已經比美國教育系統教育出來的人才優秀。美國在這個世紀開始有落在中國之後的跡象﹐這是最直接的原因。
台灣也經過單一課程和高篩選政策的國家發展階段﹐有其弊病。但講求課程多元和放鬆變成民粹教育之後﹐教育品質的問題可能更嚴重。
中國的頂尖大學吸收台灣學生﹐只選好的。這跟美國當初吸收台灣留學生類似。但⋯⋯非常不一樣的地方是當初美國吸收台灣學生﹐是爭取比美國當地更好的台灣學生去﹐所以大部份的台灣留學生畢業後能在當地找到工作落籍。而中國選台灣學生﹐標準定在比其高考分數略差。所以同校的中國學生﹐學習能力整體上還是比台灣學生好。這些台灣留學生在中國﹐跟當初東南亞到台灣讀書的僑生﹐是類似的情況。畢業後如果要競爭在中國工作﹐最有可能的是揀同校中國學生選完剩下不要的。這樣看來﹐大部份留中國的台灣生﹐最後還是會鼻子摸著回到台灣做中國教育的走狗代言人。
仗著中國的文憑吃台灣米。
所以說﹐台灣最終的因應措施﹐還是在於如何維持自身教育品質的競爭力。這樣才能鼓吹設置承認境外學歷和職業認證的關卡。


劉青年:
我是覺得一國教育的好壞,很難從單一面象來評斷,包括是否採「單一課程標準和人才高篩選」,雖然我不清楚中國目前數理科學生的程度在國際上如何,不過,中國的基礎科學發展、技術發展,似乎並不見得是世界頂尖,不要說與歐美比較,連日本及印度都還可以多多少少向中國誇口,不是嗎
而所謂美國在這個世紀開始有落在中國之後的跡象,老實說,我看不太出來,不管從學校排名,留學意願,資源吸納,產學合作,技術創新,研究成果等等方面來看,中國的大學,絕大多數仍然是三流的,其中最好的像北大等少數幾校,也還難在亞⋯⋯洲地區領頭,像香港、新加坡的大學,都還不見得落後於北大,更別說日本的東大、慶應、一橋,所以,說中國已經在超越美國,實在有點太過了。
台灣的高等教育,問題可能是出在資源分配,及政策管制,讓學校財源受限,讓公立學校被侷限,私立學校則窮困不堪,比較國內外的大學財源、組織,就可窺見一二。

【補充】

一位回國不久的年輕老師也轉貼這個報導,並表示:

「外國名校喜歡到中國去開分校,喜歡和中國學校合作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一點都沒錯。中國的學生也比較用功,這也一點沒錯。
我去年剛回台灣時去找一位重量級老師,老師說,你現在啊,可以往美國學術界發展,也可以往中國發展,到中國去教書,現在中國在積極重點發展我們這行的研究,有很多機會,而且你的聽眾會是整個中文世界。
我非常有禮貌,又略帶羞澀地笑了笑,有點瀟灑和自信地回答恩師說,『我比較想在台灣栽培台灣自己的學生。』
我希望台灣學生不要受李敖兒子的語言和心態影響太大。台灣學生應該把自己放在台灣vs世界史的角度,多去探索瞭解這整個世界的文明、歷史和政治經濟板塊,好好地定位自己、朝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和優雅地作自己。老想著和中國競爭,中國現在多厲害,反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在世界中的格局。 」

相當喜歡這位年輕老師的態度和看法。
台灣是世界的台灣,不要自限在兩岸視野。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搭高鐵看台灣

高鐵隨手拍 苗栗
可能是苗栗縣境。進入隧道前搶拍藍天白雲綠田。

高鐵隨手拍 大安溪 火炎山
大安溪和鐵砧山(前誤以為是火炎山)。高鐵沿線最吸引人的地標。

高鐵隨手拍 烏日站附近
烏日站附近,大台中都會區。殘留的稻田和老房子,可能不久就會被大樓取代。

高鐵隨手拍 彰化平原
彰化平原。從彰化平原上看高鐵像小白龍依山飛騰,從高鐵看彰化平原則是疏朗有致的農村聚落。

高鐵隨手拍 濁水溪南岸瓜田
濁水溪南岸的瓜田。近年多用遮陽篷,放眼一片塑膠綠。

高鐵隨手拍 越過82快速路
高鐵越過很多道路,這次拍到台82線快速路。

高鐵隨手拍 將軍溪或八掌溪?
開滿甜根子草花的溪床。不確定是八掌溪還是將軍溪。


高鐵隨手拍 官田附近菱田
水塘和菱角田。可能是官田、六甲一帶。


同場加映 以往的高鐵隨手拍:

高鐵隨手拍:大安溪和火炎山
水田、大安溪和鐵砧山。

高鐵隨手拍 濁水溪
濁水溪。

高鐵隨手拍:冬田
嘉南平原冬天的田。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是舊亦是新的關仔嶺

關仔嶺老街
關仔嶺大旅社至今仍保存日本式的門面。

關仔嶺老街
關仔嶺老街還有一些老房子。

關仔嶺老街
從溫泉區老街有沿溪步道可到溫泉出水口。

關仔嶺位於台南縣白河鎮郊,風光明媚的 淺山地帶。兩三百年前,漢人就在這充滿靈性的山間建了寺廟,碧雲寺及大仙寺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古風之美。喜歡溫泉的日本人,則建設了熱鬧的溫泉街。日本人走 後,溫泉文化並未跟著走。百多年來,休閒旅遊方式在改變,這裡受歡迎的程度似乎並未改變。

近年關仔嶺新蓋了渡假山莊、溫泉會館, 設備新穎舒適。但若來此只關在旅館中,就太可惜了!至少該去到嶺頂公園、紅葉公園走走,沿著溪流散步,聽聽流水,享受大自然之美;或逛逛特產行,看有趣的東西。

大仙寺附近特產店

大仙寺附近特產店

這家特產行在大仙寺旁的商店街內,賣各式山產藥材,非常有趣。大仙寺的尼師很愛來這裡聊天、買東西。老闆是岩前教會會友。

從小到大,沒有一處觀光勝地的店鋪像關仔嶺這麼吸引我!附近所產的香菇、筍乾、龍眼乾、木耳等品質很好,更有意思的是許多聽都沒聽過的食材(或藥材), 名稱很有趣:「羊奶頭」、「牛奶蒲」、「鹽酸草」、「耳甕藤」......,都是採自山間的植物。很喜歡大仙寺對面的那些攤子,其中有一間「新薪堂」是岩前教會的 會友開的,每次看到那些一籃籃、一包包、各種顏色形狀的藥材,都會流連忘返。晶瑩泛紅的現剝龍眼乾,和市場上買的黑色果乾完全不同。

在「水火同源」附近也有不少山產店。小時候在這裡看到覺得最好玩的是「金狗毛」──台灣金毛狗蕨的塊莖,一般認為可以用來止血、治外傷,商家會在一塊「金狗毛」上面安上兩個黑眼睛,看起來就像 一頭小狗,非常可愛。每次都很想要得到一隻小金狗,但父母從來沒買過。近年已少見金毛狗蕨,因為一塊就代表一棵已生長數年的蕨,附近已被採得差不多了。在 醫藥這麼發達的時代,似乎也不需要再用這金狗毛,還是讓金毛狗蕨繼續在山間生長比較好。

金毛狗蕨
三四年前還看到特產行賣「金狗毛」。

除了從未見過的山區植物外,小時候到關仔嶺還常看到籠子裡的野生動物,是被當成山產料理的食材展示的。在這裡看見過:白鼻心(果子貍)、鯪鯉(穿山甲)、鵪鶉、斑鳩、雉雞,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生物。籠內的野生動物常有悲傷的眼神,讓人看得很不忍。在動物保育法施行後,已少見這類籠子,走在溫泉街不再有那麼多驚奇和心痛。

溫泉區的旅遊,當然泡湯最重要。921大地震後,一度聽說泉脈斷絕,後來又找到了溫泉源頭。靠近溫泉出口的是幾家老旅館,還有警光山莊,泉質最好。山上蓋得很漂亮的會館,泥泉較稀薄。

關仔嶺景大山莊

景大山莊是讓人印象很好的舒適會館。


關仔嶺景大山莊的天然氣火炬

景大的天然氣火炬裝飾。小時候在明清別墅人家的前庭草地第一次看到這種火炬,覺得很好玩。天然氣和溫泉一起冒出的「水火同源」是關嶺勝景之一。

最近去,看見老旅館區整修得頗好,營造出舊街風情,地上用大理石刻出日治時期的溫泉勝地風光圖,蓋了個有日本味道的木橋。此外,嶺頂公園還特地以吳晉淮的歌曲〈關仔嶺之戀〉為主題,做了一些新設計。這些用心,讓關仔嶺不至於顯得過於惡俗。

關仔嶺 嶺頂公園 吳晉淮

嶺頂公園的吳晉淮雕像,地上是「關仔嶺之戀」的歌譜,走一圈正好可以唱完一次。


在關仔嶺,可沉浸在懷舊氣息中,也適合當前最風行的優雅慢活減壓渡假。對我而言,百遊不厭,是舊亦是新。

(關仔嶺最近很多地方寫成「關子嶺」,可是我小時候是用「關仔嶺」。)

 

*本文首見於《台灣教會公報》3054期(2010.9.12)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冬夏樹影

南神樹影

夏天的時候,整面牆被芒果樹的影子佔據了。電線和較遠的柚子樹也投影於此。

冬晴樹影

另外一處我很喜歡的樹影表演場。冬天的時候,芒果樹的枝子映在淡黃色的牆上,好像剪影畫。

南神樹影

夏天,影子表演移到左邊的洗石子灰牆上,整棵樹影投在上面。

南神樹影

這張可以更清楚看見整棵樹影的模樣。

冬天的樹影還是比較精彩。下面還有幾張冬天的樹影:


南神樹影 大葉合歡


南神樹影


雞蛋花樹影

對影子著迷,始終沒弄懂為何如此。或許是因為自己向來不切實際,所以特別喜歡虛幻多變的影子、映像。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