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2010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舊的公會堂修建得奐然一新。鹿港老街的保存利用方式,給人很好的印象。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在某個廟宇的屋頂,看到一隻大黃貓,非常自得地在坐在那裡,簡直像廟的雕刻的一部分,十分可愛。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著名的王家老宅和半邊井。井邊的情侶我不認識,他們一直站在那裡,只好連他們拍進去。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老街的店鋪都很有趣,這家陶藝坊就讓我們逗留很久。

鹿港老街

公會堂旁邊的「繢工房」,主人是致力研究並傳承傳統彩繪的李奕興。在這裡買到幾本很好的鹿港導覽書籍、鹿港老照片明信片,和傳統彩繪的圖錄,收穫十分豐富。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許多角落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美,鹿港老街令人讚賞。想選個清閒午後,再慢慢遊賞一番。


延伸資料:

鹿港老街官網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2010三義、銅鑼、公館、大湖

雪霸國家公園汶水遊客中心

雪霸國家公園汶水遊客中心
汶水遊客中心前面的大草坪,幾棵落羽松正好變成金紅色,十分搶眼。


三義木雕館前

我們旅行歇腳的第一站是三義木雕博物館。這裡以前來過,所以我們就沒進去博物館,而是去走通往慈濟茶園的森林步道,享受森林浴,又留一點時間逛木雕街。
逛木雕街,其實大部分時間都逗留在曾進財尋根工作室,實在太好玩、太好看了。他的作品很多取材自傳統農村生活,店中陳列一個大作品是以「牽豬哥」為題材的「何日君再來」(抱歉,沒有圖,只找到很模糊的部分照片),非常精采。件件木雕都吸引人,可惜都不是我們買得起的。

侯俊明工作室?

要離開木雕街前,看到風格鮮明的作品陳列在櫥窗中,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回來一查,才知道他真的在三義!可惜沒有時間去逛這間店。


旅行的第二站,是到銅鑼去吃午餐。安排這次旅行的曾昌發牧師,曾經在銅鑼牧會十年,這裡充滿了他們夫婦協力奮鬥的故事(待我做了昌嫂的口述歷史之後再來發表),所以我們兩天都在銅鑼吃午餐,並小小的逛了一下。


福欣園菜很精緻

福欣園以水粄(客家碗粿)聞名

豬肚四神湯

這家福欣園的菜色很精緻,以水粄(客家碗粿)聞名,質地綿密、米香十足的碗粿,沒有攙任何作料,在上面澆上肉燥、菜脯米、韭菜花細粒,非常好吃。還吃到一道四神豬肚, 薏仁等四神材料包在豬肚中燉,上菜後再把肚剪成小塊。

銅鑼教會

銅鑼教會

銅鑼教會仍維持小小的教堂。在客家區,教會要擴展實在不容易。
昌嫂多年前開辦幼稚園,所使用的鐵製搖搖馬,仍然還很好用。


銅鑼車站

銅鑼的車站。這裡盛產杭菊,在車站就有廣告。大家都到火車站對面的錦香餅店去買杭菊餅、肚臍餅。這家老餅店的傳統餅做得很實在,非常好吃。我們買了回來,杭菊餅和朋友分享,肚臍餅(素的綠豆沙餅)留下自己吃,一下子就吃光了。

劉家 重光診所

銅鑼車站附近,有座保存得很好的日式二層樓木屋:重光診所,是當地劉姓名醫的住宅和診所。有朋友認出這是電影「冬冬的假期」的場景。沒錯!這正是朱天文、朱天心的外祖父家。我們因為行程匆忙,沒有先預約,不好意思進去參觀,待下次有機會再去吧。


最後推薦一個景點,公館的油礦開發陳列館。大家都知道1861年出磺坑發現石油,據說這第一口油井,比美國的第一口油井還早開發。日本統治時期,大舉開採石油,此地形成礦業聚落。今天站在高點看,這個聚落還有點當年的樣子,有點像九份。

公館出磺坑油礦博物館

公館出磺坑油礦博物館
開礦時運載工人前往礦井的地纜車。現在已廢置,改成步道。很可惜。


公館 出磺坑 油礦博物館

公館 出磺坑 油礦博物館周邊

公館 出磺坑 油礦博物館
第一座礦井。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2010虎山溫泉之旅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放下行李我就跑去繞島走一圈。臨溪的空地長了很多甜根子草,另外還有不少山芙蓉。一處大石長滿雀榕等雜木,傳來松鼠的叫聲。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慢慢走完一圈,天色已暗,趕在晚餐之前先泡溫泉,享受一下。泰安溫泉是碳酸泉,清澈透明,泉質很好,可飲用。房間裡就有很大的浴池,泡起來很舒服。

隔天特別早起,因為前一天和友人相約要散步去看大霸尖山。我們走到苗62線的盡頭,看到的那座山,山形有像大霸尖,但回來後查資料才知道,其實是虎山!不過,虎山原就被稱為「中級山的大霸尖山」,所以也不算被騙啦。何況,重要的是這條路走起來輕鬆,風景又很美,回來後念念不忘,希望能找機會重遊。


貌似大霸尖的虎山

貌似大霸尖的虎山

苗62線林相

散步去看很像大霸尖的虎山

泰安觀止(豪華溫泉會館)

泰安鄉是泰雅族的領域。溫泉的開發始自日本人,最初是日本軍人的特權休憩地。和關仔嶺很像,最接近溫泉源頭的是警光山莊,是日治時代就有的。現在有很多溫泉旅館林立。我們散步路過很多溫泉會館和民宿,這間「泰安觀止」,清水模造的外觀,在清晨的朦朧光線下, 還以為是未完成的廢墟,沒想到是價位最頂級的旅館!


圓墩露德聖母堂

這是圓墩露德聖母天主堂。教堂小小的,樸實可愛。「圓墩仔」地名是指溪中的小島。

沿路的泰雅意象

這是路邊的泰雅族意象浮雕。


實在很喜歡這個圓墩仔小島,以及上面的樹木。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更多照片:2010虎山溫泉之旅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民國初年」是何時?

中華民國戰後占領台灣,隨後在1949 年丟失大部份領土,「移國」台灣。中華民國來到台灣,並非台灣人民主動的選擇,而是「再次殖民」。中華民國明明只統治「台澎金馬」,卻宣稱代表整個中國, 至今憲法未改,更利用教育權灌輸人民虛假的中國認同、打壓本土文化和台灣認同。然而,這種虛假意識是無法長久下去的。這個流亡政府,在長達六十多年的統治 後,像一領舊棉被,被套爛得差不多了,裡面的棉絮卻已經翻新過。自1970 年代以來,以本土意識為基礎的民主運動,推動了一波又一波的自由化和民主改革,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當性已經不是來自萬年國會「老法統」,而是建立在台灣人民 的共同意識上面。只是,「中華民國」這個破爛外殼,卻還是丟不掉。

幾年前,有位歷史老師出了有關「民國初年」的考題,結果有幾位學生認知的「民國初年」並非1910年代的中國,而是1950年代的台灣。這位老師對此感到 不解。可是,如果站在台灣史的角度,往往由外來統治者的更迭來斷代,有荷據、清領、日治,接下來既然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戰後初期當然可以算是「民國初 年」。學生可能站在台灣立場而重新定義「民國初年」,令這位大中國意識的老師焦慮不安。現在,國民黨政府則正做更多混亂歷史的工作。

2008年國民黨贏回政權之後,親中路線明顯,威權時期用來統治人民的那套虛假中國意識又再復活。可是,在論述中華民國的時候,也很努力「連結台灣」,不 斷混淆事實,意圖以含混的修辭來將人民愛台灣的情感嫁接到中華民國上。 例如「宗教百年,祝福年年」的活動,很多都強調是為台灣祈福。還有一些活動是強調台灣之美、台灣先人美好的行誼等等。這些都不是壞事,但是,把台灣不屬於 中華民國的年代故事也拿出來摻,只會讓人更搞不清歷史真相。年輕人追索自己的家庭歷史,對祖父母的生命史深感興趣,記述他們的故事時,動不動就會提到「那 是民國初年」,可是明明當時祖父母都是日本籍,和民國一點關係都沒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和祖父母不同國,怎麼可能了解他們的世界?這就是中華民國史和台灣史 混淆的糟糕處。

這幾年人民的台灣認同越來越清楚,國民黨為了保住政權,企圖替血管、神經斷光光的中華民國動手術,使他連結於台灣,把台灣的血輸給他。能否成功,還得看排 斥現象嚴重到何種地步。台灣人這方面,顯然神經粗得很,也勇壯得很,一點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流失。「精彩一百」的大醮,小小的補助款又買到不少台灣血。換 血、翻新棉絮,沒什麼不好,可是仍無法去除那塊虛假招牌。仍然需要有人不斷疾呼:「我的國家是台灣!正名為台灣!」


【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3074期(2011.1.30)】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若耶穌降生在台灣——記2010台南神學院聖誕節

南神 2010佈置

有人說這樣的正門看起來像客家民俗村,有人挑剔對聯不工整、橫楣沒有照規矩由右至左,但我覺得這樣的構想能讓人感受到台灣土地的氣息、逐漸消失中的農業文明,表明基督與台灣的土地文化同在,這就夠了。

南神 2010佈置

竹子噴上銀漆,簡單的台灣味聖誕樹。

南神 2010佈置

南神 2010佈置

漂流木和破漁網作成的台灣百合雕塑,紀念莫拉克風災之傷,以創意化腐朽為美麗。

這朵百合起先是一束捆在一起的竹子,撐開放在那裡,很久之後才繃上漁網,變成一朵花。



南神 2010佈置



夜裡點燈之後,呈現的是這樣的景觀:


南神 2010佈置

那天這裡剛完工,兩位學生坐在門口的路邊,說這裡感覺真像自己老家前的庭院,非常讓人想在那裡三姑六婆式地聊天。

南神 2010聖誕樹

竹子搭成的拱門通道,水管燈一閃一閃。

南神 2010聖誕樹


IMG_2661

IMG_2655

聖誕週的禮拜和活動很多,重頭戲是16日的晚會和園遊會。
熱鬧的情況暫且不表,記一下我覺得比較欣賞的項目。
園遊會的熱鬧中,有兩間教室佈置成「時光走廊」,點著蠟燭、放映音樂和影像,讓人可以去默想。影像的內容是八八風災的場景和學生們參與救災的情況,還有一位學生所畫的圖,主題就是「若耶穌降生在台灣」。以下就是當天放映的短片。4:53開始是圖畫,值得一看。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