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隱修院的彌撒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這個隱修院成立於1977年,10多年前搬到萬金村,目前大約有三十位修女和見習生。每日的彌撒,外面的人也可以來參加。大眾的教堂和修女們的教堂是垂直的,修女們在鐵窗中唱歌、參加禮拜。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一月一日是「天主之母日」,也是「世界和平日」,不過教堂內人不多,修女們似乎也沒有全部出來,到處聽到咳嗽聲,神父也咳著。修女們的歌聲很特別,音質是喉音和胸音,清亮,不算完美,但很有靈性力量。

主持彌撒的神父是西班牙人,儀式和講道使用台語,但修女讀經、讀禱文是華語。分聖餅的是一位女性,可能是傳教會的修女,或是女性的傳教員。比較有趣的是,彌撒結束後,修女捧出一個聖嬰的像,每個人可以趨前去親吻他,吻過的地方修女會用白布擦一下,再輪到下一位。吻過聖嬰後,教友們迅速離開,修女們則繼續唱歌禱告。

教堂的入口處有陳列櫃,放著書籍、圖片、十字架、唸珠等物品,供人自由奉獻取用。阿明老師在此買了不少卡片,還有修女們吟唱聖歌的CD。可惜CD已經沒有了。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平日彌撒是七點。主日彌撒是六點半。主日彌撒比較盛大,教堂坐得近滿,有一位老先生當輔祭,一位中年女性司會,兩位老太太收奉獻,還有教友分別讀舊約和書信,神父自己讀福音書。讀聖經的人非常認真,讀得很好,是台語發音,聖經語彙和新教有一點不同。

修女們唱了些比較近代的聖歌,主要華語發音,少數用拉丁文。今天是主顯節,不過沒什麼特別的活動,只是在彌撒結束後,輔祭也拿著聖嬰讓人們排隊親吻。彌撒結束後,又是所有的人如潮水退去,我們留下來,因為阿明老師說要和修女面會。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阿明老師幾年前受邀來這裡教她們彈風琴,很受敬重。也是因為這個因緣,他才會知道這個隱修院,時常去參加彌撒。

其實當天是修女們避靜、整天禱告的日子,但她們還是接待了我們。在會客室,修女們仍在鐵窗中,從裡面遞出杯盤、咖啡、餅乾,讓我們招待自己。會長先來打招呼,然後是一位負責彈琴的方修女。方修女非常可愛,顯得純真又快活,問起來,纔知道她是嘉義人,鄒族原住民,感覺更親切。

方修女關心阿明老師的健康,慇勤問候,又說,有什麼需要代禱的事情,可以寫在單子上,交給她們,她們的工作就是禱告。

會客室裡放了很多書籍、小冊、卡片、十字架,也是一樣拿了之後自由奉獻即可。我們挑了幾本書、兩個十字架,紀念到此一遊。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右邊牆上的灰色架子,是傳遞東西用的。修女們從這裡端咖啡和餅乾給我們。修女們不能和外面的人有直接接觸。

隱修院招待的餅乾咖啡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隱修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禱告。修女們在聖堂中不斷唱歌、祈禱,以此支持教會,帶給信徒力量。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道明會天主之母隱修院

隱修院的生活很難想像。自己放棄自由,在鐵窗中生活大半輩子,與塵世隔絕,沒有特殊聖召,不可能做到。單國璽主教在修道院大門上題曰:「半點紅塵飛不進,滿院白蘭散香來」,清修的生活令人敬佩又羨慕。只是,庸凡又缺乏服從紀律能力的我,只能在一旁讚嘆,無法進入這種生活。

初步了解道明會的隱修院,可讀此篇:默觀與隱修生活



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

2010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舊的公會堂修建得奐然一新。鹿港老街的保存利用方式,給人很好的印象。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在某個廟宇的屋頂,看到一隻大黃貓,非常自得地在坐在那裡,簡直像廟的雕刻的一部分,十分可愛。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著名的王家老宅和半邊井。井邊的情侶我不認識,他們一直站在那裡,只好連他們拍進去。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老街的店鋪都很有趣,這家陶藝坊就讓我們逗留很久。

鹿港老街

公會堂旁邊的「繢工房」,主人是致力研究並傳承傳統彩繪的李奕興。在這裡買到幾本很好的鹿港導覽書籍、鹿港老照片明信片,和傳統彩繪的圖錄,收穫十分豐富。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鹿港老街

許多角落都有值得細細品味的美,鹿港老街令人讚賞。想選個清閒午後,再慢慢遊賞一番。


延伸資料:

鹿港老街官網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2010三義、銅鑼、公館、大湖

雪霸國家公園汶水遊客中心

雪霸國家公園汶水遊客中心
汶水遊客中心前面的大草坪,幾棵落羽松正好變成金紅色,十分搶眼。


三義木雕館前

我們旅行歇腳的第一站是三義木雕博物館。這裡以前來過,所以我們就沒進去博物館,而是去走通往慈濟茶園的森林步道,享受森林浴,又留一點時間逛木雕街。
逛木雕街,其實大部分時間都逗留在曾進財尋根工作室,實在太好玩、太好看了。他的作品很多取材自傳統農村生活,店中陳列一個大作品是以「牽豬哥」為題材的「何日君再來」(抱歉,沒有圖,只找到很模糊的部分照片),非常精采。件件木雕都吸引人,可惜都不是我們買得起的。

侯俊明工作室?

要離開木雕街前,看到風格鮮明的作品陳列在櫥窗中,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侯俊明的作品。回來一查,才知道他真的在三義!可惜沒有時間去逛這間店。


旅行的第二站,是到銅鑼去吃午餐。安排這次旅行的曾昌發牧師,曾經在銅鑼牧會十年,這裡充滿了他們夫婦協力奮鬥的故事(待我做了昌嫂的口述歷史之後再來發表),所以我們兩天都在銅鑼吃午餐,並小小的逛了一下。


福欣園菜很精緻

福欣園以水粄(客家碗粿)聞名

豬肚四神湯

這家福欣園的菜色很精緻,以水粄(客家碗粿)聞名,質地綿密、米香十足的碗粿,沒有攙任何作料,在上面澆上肉燥、菜脯米、韭菜花細粒,非常好吃。還吃到一道四神豬肚, 薏仁等四神材料包在豬肚中燉,上菜後再把肚剪成小塊。

銅鑼教會

銅鑼教會

銅鑼教會仍維持小小的教堂。在客家區,教會要擴展實在不容易。
昌嫂多年前開辦幼稚園,所使用的鐵製搖搖馬,仍然還很好用。


銅鑼車站

銅鑼的車站。這裡盛產杭菊,在車站就有廣告。大家都到火車站對面的錦香餅店去買杭菊餅、肚臍餅。這家老餅店的傳統餅做得很實在,非常好吃。我們買了回來,杭菊餅和朋友分享,肚臍餅(素的綠豆沙餅)留下自己吃,一下子就吃光了。

劉家 重光診所

銅鑼車站附近,有座保存得很好的日式二層樓木屋:重光診所,是當地劉姓名醫的住宅和診所。有朋友認出這是電影「冬冬的假期」的場景。沒錯!這正是朱天文、朱天心的外祖父家。我們因為行程匆忙,沒有先預約,不好意思進去參觀,待下次有機會再去吧。


最後推薦一個景點,公館的油礦開發陳列館。大家都知道1861年出磺坑發現石油,據說這第一口油井,比美國的第一口油井還早開發。日本統治時期,大舉開採石油,此地形成礦業聚落。今天站在高點看,這個聚落還有點當年的樣子,有點像九份。

公館出磺坑油礦博物館

公館出磺坑油礦博物館
開礦時運載工人前往礦井的地纜車。現在已廢置,改成步道。很可惜。


公館 出磺坑 油礦博物館

公館 出磺坑 油礦博物館周邊

公館 出磺坑 油礦博物館
第一座礦井。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2010虎山溫泉之旅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放下行李我就跑去繞島走一圈。臨溪的空地長了很多甜根子草,另外還有不少山芙蓉。一處大石長滿雀榕等雜木,傳來松鼠的叫聲。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慢慢走完一圈,天色已暗,趕在晚餐之前先泡溫泉,享受一下。泰安溫泉是碳酸泉,清澈透明,泉質很好,可飲用。房間裡就有很大的浴池,泡起來很舒服。

隔天特別早起,因為前一天和友人相約要散步去看大霸尖山。我們走到苗62線的盡頭,看到的那座山,山形有像大霸尖,但回來後查資料才知道,其實是虎山!不過,虎山原就被稱為「中級山的大霸尖山」,所以也不算被騙啦。何況,重要的是這條路走起來輕鬆,風景又很美,回來後念念不忘,希望能找機會重遊。


貌似大霸尖的虎山

貌似大霸尖的虎山

苗62線林相

散步去看很像大霸尖的虎山

泰安觀止(豪華溫泉會館)

泰安鄉是泰雅族的領域。溫泉的開發始自日本人,最初是日本軍人的特權休憩地。和關仔嶺很像,最接近溫泉源頭的是警光山莊,是日治時代就有的。現在有很多溫泉旅館林立。我們散步路過很多溫泉會館和民宿,這間「泰安觀止」,清水模造的外觀,在清晨的朦朧光線下, 還以為是未完成的廢墟,沒想到是價位最頂級的旅館!


圓墩露德聖母堂

這是圓墩露德聖母天主堂。教堂小小的,樸實可愛。「圓墩仔」地名是指溪中的小島。

沿路的泰雅意象

這是路邊的泰雅族意象浮雕。


實在很喜歡這個圓墩仔小島,以及上面的樹木。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虎山溫泉(圓墩仔小島)


更多照片:2010虎山溫泉之旅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民國初年」是何時?

中華民國戰後占領台灣,隨後在1949 年丟失大部份領土,「移國」台灣。中華民國來到台灣,並非台灣人民主動的選擇,而是「再次殖民」。中華民國明明只統治「台澎金馬」,卻宣稱代表整個中國, 至今憲法未改,更利用教育權灌輸人民虛假的中國認同、打壓本土文化和台灣認同。然而,這種虛假意識是無法長久下去的。這個流亡政府,在長達六十多年的統治 後,像一領舊棉被,被套爛得差不多了,裡面的棉絮卻已經翻新過。自1970 年代以來,以本土意識為基礎的民主運動,推動了一波又一波的自由化和民主改革,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當性已經不是來自萬年國會「老法統」,而是建立在台灣人民 的共同意識上面。只是,「中華民國」這個破爛外殼,卻還是丟不掉。

幾年前,有位歷史老師出了有關「民國初年」的考題,結果有幾位學生認知的「民國初年」並非1910年代的中國,而是1950年代的台灣。這位老師對此感到 不解。可是,如果站在台灣史的角度,往往由外來統治者的更迭來斷代,有荷據、清領、日治,接下來既然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戰後初期當然可以算是「民國初 年」。學生可能站在台灣立場而重新定義「民國初年」,令這位大中國意識的老師焦慮不安。現在,國民黨政府則正做更多混亂歷史的工作。

2008年國民黨贏回政權之後,親中路線明顯,威權時期用來統治人民的那套虛假中國意識又再復活。可是,在論述中華民國的時候,也很努力「連結台灣」,不 斷混淆事實,意圖以含混的修辭來將人民愛台灣的情感嫁接到中華民國上。 例如「宗教百年,祝福年年」的活動,很多都強調是為台灣祈福。還有一些活動是強調台灣之美、台灣先人美好的行誼等等。這些都不是壞事,但是,把台灣不屬於 中華民國的年代故事也拿出來摻,只會讓人更搞不清歷史真相。年輕人追索自己的家庭歷史,對祖父母的生命史深感興趣,記述他們的故事時,動不動就會提到「那 是民國初年」,可是明明當時祖父母都是日本籍,和民國一點關係都沒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和祖父母不同國,怎麼可能了解他們的世界?這就是中華民國史和台灣史 混淆的糟糕處。

這幾年人民的台灣認同越來越清楚,國民黨為了保住政權,企圖替血管、神經斷光光的中華民國動手術,使他連結於台灣,把台灣的血輸給他。能否成功,還得看排 斥現象嚴重到何種地步。台灣人這方面,顯然神經粗得很,也勇壯得很,一點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流失。「精彩一百」的大醮,小小的補助款又買到不少台灣血。換 血、翻新棉絮,沒什麼不好,可是仍無法去除那塊虛假招牌。仍然需要有人不斷疾呼:「我的國家是台灣!正名為台灣!」


【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3074期(2011.1.30)】

動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