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台灣漢寶園和台灣玻璃館
透過許多環保人士的努力,國光石化的議題有很高的能見度,逼得政府政策轉彎。這當中,彰化地區的環保人士緊盯這議題堅持不讓步、長期在社區及各界做意識耕耘,影響重大。除了不斷抗爭,透過各種方式讓人們可以參與關心,效果更是明顯。學者及NGO之外,很難得的是,有企業投入關心。在彰濱工業區成立「台灣玻璃館」的台明將玻璃公司,就明確支持保護白海豚、反國光石化。
冬天的上午,天空灰濛濛,車子經過一片荒涼塭仔地,在「貝殼館」的招牌下灣進「台灣漢寶園」的廣場。這裡曾是彰化縣推動休閒農業的公辦民營據點, 在一連串人謀不臧後,棄置很久,不久前由台明將玻璃公司買下,重新整理,由「將林基金會」經營,開始作為海洋生態及文化的教育中心。除了吠叫的黑狗之外,一位笑臉迎人的女士出來迎接我們。負責管理「台灣漢寶園」的蕭大姊,為我們介紹各項設施、生態環境,以及這個地方的願景。貝殼館不僅展示各種貝類、蟹類的標本,更有彰化常見的各種鳥類、白海豚等生態圖片介紹。寬闊的園區有大大的塭仔,塭仔旁種了很多台灣原生的海岸植物:白水木、苦檻藍,地上蔓生著海馬齒,蕭大姐一一介紹。擋風牆用特殊的玻璃來做,擋風又製造樂音。建築物的上方特地留出空間讓鳥類可以棲息、築巢,是充滿善意的鳥旅館。塭仔內放養本土魚貝,可供觀察。蕭大姐花一、兩年時間,把原本荒廢混亂的園區整理成舒適又吸引人的空間,令人敬佩。
離開「台灣漢寶園」,前往國光石化預定地。正值潮水上漲的時候,只見一片平波,看不見鷸鳥、招潮蟹等,蚵架也都在水中。路上看到一些牛糞,原來此地仍用牛車在泥灘上搬運蚵仔。正式活動舉辦時,參加者可以搭牛車體驗一下。
接著就去位於彰濱工業區內的「台灣玻璃館」。原本我對這類商業性質的博物館是沒什麼興趣的,但是在此卻有相當多意外的驚喜。沒錯,和一般企業的博物館類似,主要展示台明將公司的玻璃工業技術和設計能力,但也表現出一種很「台」的氣息和美感。如,玻璃製的台灣地圖,像神像般被供著,旁邊寫「立足台灣、揚名四海」;還有白海豚造型的各種藝品。 在玻璃迷宮內暈頭轉向之後,已經覺得很有意思,但老闆介紹說還有一個更精采的「黃金隧道」,這是真正的驚喜是。置身「黃金隧道」,真的很奇幻。一下子像身在無邊無際的森林中漫遊,一下子又漂浮在黃金世界,真是太有趣了!這種幻境,令人體會人世無常、財富空虛,傳道書的境界啊。
最後,這趟行程最高興的是:過午回到鹿港覓食,吃到美味的豆包湯。很多年前第一次到鹿港,在地人就是介紹這味美食。鮮嫩豆腐皮裹著高麗菜等蔬菜,油炸後煮湯,很簡單,但別處做的硬是沒有這裡的美味。懷念的滋味,幸福的滋味。
台灣漢寶園:彰化縣芳苑鄉漢寶村大同路511巷46號。
(台17線介於46.5公里 至47公里 處紅綠燈右轉大同路往海邊方向即可到達)。
台灣玻璃館: 彰化縣鹿港鎮鹿工南四路30號
林明堂素食麵、豆包湯:彰化縣鹿港鎮介壽路三段66號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訊息】張淑玫畫展
「長鎮應該是我認識最不典型的政治人物了。政治、社運圈常常兩面不是人,卻總是堅持自己的哲學家實踐風格。他的妻子淑玫也是如此一個堅毅的女子。住進我們醫院的第一天,在病床邊見到她,仍然是那個十年前在貢寮反核四的勇敢女人。她放棄了Cornell的博士學位,不過她說其實已經寫了好幾本:催生了三重社大、養育了小光和小風兩個可愛的兒子,接下來要開畫展。身為一個醫者,在病房裡頭能做的很少。我知道,妳邀請我們一起來寫這本關於生命的博士論文。」
張淑玫畫作相簿:神的織錦
在這個畫冊的說明中,張淑玫寫道:
「站在一張空白的畫布前面,可以享受做為一個造物主的快樂。第一筆畫下,我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第二筆畫下,我說要有雲,就有了雲,第三筆畫下,有樹、有花、有風、有森林,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世界就在眼前成形。多麼喜悅呀!作為一個創造宇宙萬物、萬能的神;多麼喜悅呀!作為一個充滿創造力、自主的人。
感謝生了一場重病,彷彿跌落生命絕望的谷底,深不可測,最後卻幸運地墜入藝術的潭水,居然沒死,豁然開朗,又是另一個新的世界。 ......力氣就是生命力,就像我在莫內畫作前感受到的震撼一樣,藝術家傾盡了生命的力量,要表達出大自然變化莫測的美。藝術家透過作品留下了他對生命的愛與藝術的不朽。 ......透過一幅幅多彩如織錦的畫作,表達我對這塊生我育我的土地之感動與謝意。 謝謝大家。」
2011.7.27 畫展開幕 楊長鎮的致詞:
友人懷念文章:
新頭殼部落格:快樂、陽光的「福佬婆」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西拉雅土地事件有轉機,西拉雅正名在途中
20110628協調會會後新聞稿‧西拉雅願與興大林場共生共榮
關於中興大學林場與西拉雅族人的土地爭議問題,今天(6/28)下午五點由台南市賴清德市長召開協調會,由台南市政府、中興大學以及西拉雅族人三方坐下來共同協商。會中達成三項共識,並由三方共同簽署三項會議結論,此三項共識為:第一、台南市政府三個月內出具證明族人世居,並由台南市政府與中興大學協助西拉雅族人爭取土地所有權。第二、敬請中興大學暫緩訴訟。由市政府函文中興大學根據目前三方取得的共識,暫緩訴訟。第三、由台南市政府、中興大學以及西拉雅族人共同研商後續發展。
針對今天協調會的結論,新化西拉雅原部落自救會總幹事萬淑娟(Uma Talavan)指出,今天協調會感謝賴清德市長、黄偉哲立委、林志聰、曾秀娟議員等諸位的大力協助;也肯定中興大學願意與族人一起坐下來協商的誠意。今日協調會結論若是可暫時化解危機,也是因為過去西拉雅族文化振興運動的部分成果,因目前的土地事件不是單一問題,而是代表著西拉雅族未來是否還能存續的重大關鍵。過去一世紀以來,西拉雅族人如果可以跟新化林場共生共榮,未來也可以。其次,過去的歷史也讓我們深深警惕著,雖然今天達成三項結論,但這還有待各方努力、確實地付諸實行,因此我們實在沒有鬆懈的本錢,包括明天(6/29)第二波住戶的訴訟案,我們依然持續動員,希望各方朋友予以聲援。新聞聯絡人:萬淑娟(Uma Talavan)
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和西拉雅部落土地問題協調獲共識
(2011/06/29 00:33)
記者李文生/台南報導
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和當地西拉雅部落原住民,因土地使用引發成為占用的訴訟爭議問題,28日在台南市長賴清德出面協調,及中興大學、林管處善意回應下,已達成具體的共識。針對執行住戶拆除的訴訟案,請中興大學先暫緩3個月。
針對新化西拉雅部落原住民使用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國有土地所引發民事訴訟爭議協調會,28日下午5時在民治市政中心視廳室舉行,新化西拉雅部落原住民自救會成員到場表達原住民就地合法、撤回告訴,共生共榮的心聲。
參與協調會者有賴清德市長、秘書長陳美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林賢豐、新聞及國際關係處長鄭國忠、地政局長洪得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黃振文院長及林管處人員。立法委員黃偉哲、市議員林志聰、曾秀娟等到場關心。
新化西拉雅部落原住民自救會總幹事萬淑娟表示,一世紀前,西拉雅的祖先就來到新化林場世居、開墾,但卻面臨中興大學向住戶提起拆屋還地訴訟,根本忽視原住戶、原墾戶的存在及權。
她又說,原住民並無侵占土地之實,亦無侵占意圖,部落原住民請求台南市政府、中興大學及林管處,讓世居在此的住戶能就地合法,並撤回拆除房屋告訴,以搶救西拉雅部落,守護世代家園。
中興大學黃振文院長及林管處人員做出善意的回應表示,如果市府願意出具部落原住民及原墾戶世居於此的證明文件,將協助取得就地合法化。黃院長也希望新化林場未來能妥善規劃,使其成為台南市後花園。
在聽取各方意見後,賴市長做出結論,一、市府將依據戶籍資料出具世居當地原住民及原墾戶證明文件,並協助取得土地所有權。二、市府將行文中興大學,表示市府和中興大學、林管處已取得初步共識,請中興大學先行暫緩該民事訴訟3個月。三、對於新化林場後續發展事宜,市府將和中興大學合作,使新化林場能發揮最大的效益,進而帶動地方的繁榮發展。
原文網址: NOWnews【地方新聞】中興大學新化林場和西拉雅部落土地問題協調獲共識 http://www.nownews.com/2011/06/29/11478-2723727.htm#ixzz1QggOL8bu
後續發展的思考:
新化林場的發展,除了市府和中興大學合作之外,當地居民及西拉雅文化如何介入?如何有不同於傳統的觀光產業思考?
興大可能可以做的,包括將重心放在:西拉雅傳統作物和當地原生植物的復育、恢復原始林樣貌,而不是一直栽種大片的桃花心木。
在林場的遊憩活動方面,是否可以有更多西拉雅特色?還有,已經成為集市的林場大門附近,也可設計類似「道之驛」的農特產展售點,由政府部門和興大合作,建立當地農產的生產履歷、方便的直銷方式。
三方會商的機制應該繼續下去,特別是當地人的參與不可少。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建造語言平等的社會
但是,語言的確和我們最深的認同感息息相關。台灣這塊經歷過多次殖民的土地,外來政權都要我們學習「國語」,從日本帝國到中華民國,從日語到華語,沒有緩衝期,造成「失語的一代」。沒有安全感的外來政權,只會以壓迫各族群母語的方式來樹立統治權威。但是近二十年來,隨著民主化的進程,母語的重要性逐漸獲得社會肯認,甚至政治人物都必須學習原本看不起的語言來爭取選民好感,政府也不敢如過去一般打壓。只是,如何讓各族群母語能繼續存在並發展,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次事件後聯合報系文章的不安之一,就是害怕台語取代華語、台文取代華文。事實上,大多數台語運動者爭取的不過是平等、合理的對待與尊重。台語運動並不排斥其他族群的母語,而是努力爭取一個所有的族群母語都能永續發展的空間。2003年民進黨執政時,曾經推過一個很進步的「語言平等法」,將台灣各族群的母語和華語並列為國語,可惜在藍營阻撓下未能通過。一個社會最大一群人使用的母語,未能得到官方語言的地位、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來投入,甚至母語創作還要遭到歧視,在一個民主國家是說不過去的。
這次事件顯然藍營想藉機操作族群對立,部份台語運動者則在事件後一直擴大戰線,趁著熱度以更多的抗議行動來爭取台語教育的正當性和更多的資源。此外,不少關心台灣語言及台灣文學發展的人士,在報章或網路上發表了許多文章。我們看到許多相關討論是朝著「語言平等」、「文化多元發展」、「語言使用及創作的自由」而走,也有人再次思考:「台灣」的意指和內涵是什麼?這些討論,很可能正在塑造新的台灣論述。
關於台語文學語言的爭議,事件還在發生,討論還在持續。有朋友將相關文章收錄在「台灣語言&台灣文學」(http://tltl.pbworks.com/),到6月中旬已達百篇以上。此外,八月號的《新使者》( http://newmsgr.pct.org.tw/)將推出「母語的將來」專題,關心此議題的朋友請勿錯過。
*本文縮節版發表於《台灣教會公報》3095期(2011.6.20-26)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先祖父王甘棠先生事略
(圖片來源:台大醫學院數位典藏資料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4742181)
王甘棠(1893.10.8-1965.2.26),出生於北港,本姓吳,父親早逝,2歲時成為王楊鄉養子而改姓王。曾受私塾教育,嘉義公學校畢業後進入總督府醫學校預科就讀,1918年自總督府醫學校畢業,服務於嘉義醫院,後在嘉義市開業行醫,自設博愛醫院。
喜愛文藝,曾參加詩社玉峰吟社,和朋友共同發起鷗社。關懷社會公義、熱心爭取人民權益,日治時期參加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1927年擔任民眾黨嘉義分部主幹。1930年嘉義街升格為嘉義市,成立嘉義市協議會,王甘棠成為官選協議會議員之一,他為了尊重民眾黨的決議而立即辭退。中日戰爭期間,曾被日本軍方情報人員列入「反軍的言動」名單中,予以密切注意。戰後美軍亦將之列入「地方領袖」名單,密切加以注意。
戰後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被推為第一任嘉義分團主任,後來因醫師工作忙碌而辭職,並請陳復志接任。二二八事件蔓延至嘉義後,3月4日與三青團成員李曉芳一同向駐紮山仔頂的羅迪光營長廣播喊話,呼籲勿攻打市區,應以和平方式解決。3月11日最後一次談判,處理委員會代表皆被當場扣押綑綁,當天放回三人之一的邱鴛鴦,當面向到她家探問情況的王甘棠說他是黑名單第一位(「嘉義三二事件報告書」中的確將王甘棠列為首謀),王甘棠遂開始逃難。先避到竹崎,後得姪女吳靜香(其兄吳文龍之女)協助,乘軍車到台北避難,又得當時任軍醫院院長的姪兒之助,以軍醫身分隨軍隊移防中國江蘇南通,至6月戒嚴令解除後才返台,由劉啟光出面陪同,和李曉芳一同辦理自新。
二二八事件後擔任嘉義縣衛生院長、第一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未再積極涉入政治。1965年2月26日逝世。